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政治
 
马丁•路德与德国宗教改革运动
发布时间: 2017/12/7日    【字体:
作者:朱庭光
关键词:  马丁•路德 德国 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1483——1546年)是宗教改革运动的奠基人。路德生于萨克森的埃斯列本城一个富裕市民家庭,18岁进入埃尔富特大学,后来又去维登堡大学学习,深受人文主义和唯名论思想影响。1511年底去罗马旅行,亲眼看见罗马教廷的腐败。在人民群众斗争的推动下,路德决心从事宗教改革。1512年起,他任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专讲圣经。1515年底到1516年上半年,他明确提出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的主张。
 
1517年10月,教皇派特使去德国兜售赎罪券,说什么只要购买赎罪券的钱一敲响钱柜,罪人的灵魂立刻就可以从炼狱跳上天堂。这种敲诈勒索的伎俩,使本来已经痛恨罗马教廷的德国人民终于怒吼起来了。10月30日,路德写出《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即95条论纲),第二天中午贴在维登堡教堂门口,要求公开辩论赎罪券问题。他针锋相对地说:当钱投入钱柜叮叮作响时,增加的是贪婪爱财的欲望,而不是灵魂升天。他得出结论说:出卖赎罪券是“欺骗”和“捏造”,是“犯了错误”,是宣传“与基督教不符的道理”。路德大胆地宣称: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教皇无权赦罪,只能肯定上帝对罪的赦免),二不靠圣礼(否定告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即信仰上帝,与上帝直接交往)才是正道。当时人一眼就看出,这与天主教的传统说法截然相反。例如,1518年9月4日,著名的人文主义者卡皮托致书路德,一方面对95条论纲表示“真诚和满意地赞赏”。另一方面又担心地说:“我已经发现你关于悔罪的说教和其它关于赎罪券和信仰的说教,均同我们时代公认的成规截然相反”。罗马教廷书籍检查官在《关于教皇权力的对话》中声称,教皇权力至上,永无错误,“无论何人,若谓罗马教会在赦罪问题上无权如它实际所行的那样作,这样的人就是宣传异端”。显然,95条论纲中已经包含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的思想,已经提出创立新教的基本原则。在中世纪,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握有政治、司法大权,稍有不敬就会大难临头。所以,路德的宗教改革并不是一开始就充满了改良主义的妥协性质,而是富有那个时代特征的冒险精神。路德是当之无愧的勇敢的宗教改革家。95条论纲也有缺点,例如没有公开反对教皇,佯装教皇不知道推销赎罪券一事,甚至说如果自愿购买,赎罪券还是有用的。论纲不谈社会和政治问题。对消灭诸侯割据和封建剥削这样重大的问题连一个字也没有提,把改革的范围限制在宗教领域里。
95条论纲震动了德国,整个德意志民族都动员起来投入运动。农民、平民认为和一切压迫者算账的时候到了,把它看成起义的信号,从此农民起义连绵不断。资产阶级、骑士甚至部分世俗诸侯也卷入反教会的浪潮之中。过去主要是地方性的反封建斗争,霎时间达到全民族的规模。路德成了德国各种反对派团结的中心,95条论纲竟成为大家的共同纲领。出乎路德意料的是,原来用拉丁文写的95条论纲被群众译成人人都懂的德文,争相传抄,不胫而走,好象天使传送它们一样,两星期内传遍德国,一个月传遍基督教世界。
 
1519年7月,路德及其追随者卡尔施塔特为一方,同教皇的代表、枢机主教厄克为首的另一方,在莱比锡举行公开辩论。在辩论中,路德的立场比两年前大大进了一步。他说,教皇是人任命的,不是上帝的代表,其权力“不是神授的”;不是教皇、而是耶稣奠定了教会的基础,信徒不服从教皇仍然可以得救;宗教会议是人召开的,其决议也可能错误,康士坦斯宗教会议宣布胡斯为异端就是错误的,因为胡斯的主张中有许多是基督教的真理。路德公开为胡斯翻案,公开否定教皇和宗教会议的神圣外衣,把颠倒了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是一个勇敢的行动,终于走上和罗马教皇决裂的道路。
 
1520年初,他公开号召运用百般武器讨伐教皇、枢机主教、大主教等“罗马罪恶城的蛇蝎之群”,“用他们的血来洗我们的手!”同年6月,路德发表《罗马教皇权》一文。这是一篇战斗檄文,是一篇驱逐罗马教会势力出德国的宣言书。路德的坚定立场,使他享有很大的声望。教皇在德国的特使报告说,德国形势十分严重:“9/10的德国人高喊:‘路德’!剩下1/10少数高喊:‘罗马教廷该死’!”
 
1520年,路德先后发表三篇重要文章:《致德意志民族的基督教贵族公开书》、《关于基督教自由》和《教会被掳于巴比伦》。路德的主张后来虽有变化,但基本轮廓已经确定。后两篇文章是路德的宗教纲领,主要内容是讲人只靠信仰得救,并且以圣经为根据。天主教复杂的七个圣礼,被否定五个。路德表示:“严格说来,上帝的教会只有两个圣礼,即洗礼与圣餐”。这时,他对信仰的解释比较灵活,框框不多,虽然没有把信仰说成理性,可也不排斥更激进的思想。他甚至主张根据信仰“勇敢和自由”地解释圣经,不为教皇的框框束缚。稍晚。他说应该信仰自由、思想自由,不能强迫人信这信那。信仰自由是自由竞争原则在信仰方面占统治地位的标志,对冲破天主教的牢笼、解放人们的思想有巨大意义。亨利希·海涅写道:“思想自由开出一朵重要的具有世界意义的花朵便是德国哲学”。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说得更形象:“德国的唯物主义者不是私生子,不是德国科学和外国精神非法结合的产物,他是真正的德国人,他在宗教改革时期即已出现于世,他甚至是马丁·路德的直系后裔。”恩格斯也认为:从此“教会的精神独裁被摧毁了。德意志诸民族大部分都直接了当地抛弃了它”,一种“明快的自由思想,愈来愈根深蒂固,为十八世纪的唯物主义作了准备”。①
 
1520年8月发表的《致德意志民族的基督教贵族公开书》是路德的政治纲领,是德意志的独立宣言。有人只从宗教角度评价它,是不恰当的。公开书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各方面,但中心是实现德国的独立。公开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揭露罗马抗拒改革的几个借口,即世俗政权无权干涉宗教事务,解释圣经和召开宗教会议的权力均属教皇是站不住脚的。第二部分揭露罗马教廷的腐败,像狼对待羊一样劫掠德国的财富,指出出路在于走法国的道路实现民族独立。他号召德意志贵族联合起来,反对教皇,解放德国:“教皇须让我国不再受他们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刮,教皇须交还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荣誉、身体和灵魂,教皇须让皇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权。”第三部分是改革建议。他一口气提了27条建议,主要内容是停止向罗马缴纳首年捐和一切收入,结束罗马任命德国主教的权力,除加冕礼外教皇没有凌驾于皇帝之上的权力(取消皇帝吻教皇脚和为他扶缰绳的规定),减少宗教节日,允许神甫结婚,反对奇装艳服等。路德的悲剧在于停留在独立上,对消灭诸侯割据实现统一讳莫如深,至少是后来不反诸侯。国家不统一很难实现独立,就是实现了也不能巩固。同时,他渐渐抛弃运动中的下层人民,倒向贵族和诸侯一边。这是软弱的德国资产阶级矛盾心情的真实写照。
 
1520年6月15日,教皇发出宣布路德的学说为异端的训令,罗织罪状41条,限期60天内承认错误。同年12月20日,路德在维登堡当众把教皇的训令投入火中,说“像你折磨基督上帝一样,永恒之火将折磨和燃毁你”。恩格斯对路德的行动给以很高的评价,称之为“焚烧教谕的革命行为”。②
 
1521年4月,教皇勾结皇帝查理五世在沃尔姆斯召开帝国会议,要路德去承认错误。路德经过思想斗争,终于高唱充满胜利信心的赞美诗赴会。他顶住压力,在会上宣称:“除了以圣经为根据证明我是错误的外,我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后退,因为我们决不违反我们的良心。”5月8日,查理五世也颁发沃尔姆斯敕令,规定5月14日以后捉拿路德。路德的革命行动受到德国人民的热情支持。一纸敕令根本无法执行。不久,德国与法国的战争爆发,查理五世忙于战争,长期留住西班牙,不在德国。后来,路德改名换姓,躲进萨克森选侯的瓦特堡,将圣经译为德语,1522年9月,路德译的德文新约出版(全部圣经1534年译妥,1542年出版)。他的译文严肃认真,含义准确,常常为一个字用去三、四周时间。他不闭门造车,经常走访群众,问问家里的母亲、胡同里的孩子和市场上的老百姓,按照他们的说法翻译。路德是语言大师,为德语的发展做出贡献。在分裂割据的德国,语言的统一也是加强各地联系的有意义的纽带。
 
《外国历史大事集》 重庆出版社 朱庭光等;张椿年;戚国淦,马克垚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欧洲“永久和平计划”研究(14世纪-18世纪初) \米科霖
摘要:和平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对于欧洲人而言,和平意味着在一定的边界之内消灭战…
 
僧侣遗产继承问题研究 \黄琦
摘要:僧侣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从宗教的角度讲,由于僧侣脱离世俗…
 
新教对美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汪健
摘要:美国政治是在自身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其中宗教,特别是基督新教从美…
 
从习惯法价值谈法律信仰 \于红
摘要:伯尔曼曾经指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但是这一观点近年来遭遇了…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南唐三主与佛教信仰
       下一篇文章:试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宽容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