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财产
 
“法门学”的兴起与新世纪的召唤
发布时间: 2018/4/7日    【字体:
作者:苏叔阳
关键词:  法门学 法门寺地宫 文物  
 
        一、问题的提出
 
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重现于世,引起了佛徒与学者乃至普通人极大兴趣。
 
《人民日报•海外版》曾经激动而自豪地宣告“四枚佛指舍利重现于世,不仅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件喜事,也是世界佛教的一件盛事。”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大量价值极高的文物珍品,令人眩目称绝。一百二十一(组)件唐代宫廷金银器供养器物,富丽堂皇,工艺卓绝;四百多种(颗)珠玉宝石,玲珑剔透,耀眼夺目;十七件玻璃器皿,晶莹透明,斑驳灿烂;十六件失传千年、神秘莫测的秘色瓷,釉色细润,光可鉴人;包括武则天绣裙在内的唐代丝织品,层层叠叠,光灿夺目……其文物数量之多,品类之繁,质量之高,保存之之完好,在中国考古史上是罕见的。它是至今发现唐代等级最高,历史背景清楚,纪年明确,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极高的珍贵文物。这批稀世珍宝湮没千年之后,今日又重见于世,目睹这批文物,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眷眷爱国之情怎能不油然而生?
 
我们正迈向新世纪的门槛。中华文明有没有能力担当下一个世纪的主文明,是一个需要迫切回答的问题。法门寺地宫的重现不但以灿烂的华宝述说了中华文明往日的辉煌,也给了我们一个生动的实例,告诉我们先人们怎样创造了这辉煌,使我们从中受到教益,可以引发出历史的经验。在新的时期再造辉煌。因此,法门学不仅是历史的科学,还将是指导我们再创新文明的未来科学,是对新世纪召唤的回答。
 
      二、“法门学”的内容
 
“法门学”是门涉猎广泛的综合性学科,它包括历史、佛教、地理、文化、工艺、艺术、旅游等等诸方面。我以鄙俚浅陋而庞试言之。
 
      1.以扶风法门寺为中心,自古周原至长安的历史文化学,无妨称为法门学的发生学。
 
自古周原至西安,毫无疑问是个历史文化积蓄丰厚的地区。法门寺地宫的重现,又无疑地奠定了它在这一地区文化最高峰的历史地位。地宫是由盛唐转向晚唐时期的文化遗存。盛唐的文化达到历史空前的高峰,也是千古的绝唱。此后千余年,岁月更迭,朝代更替,这一地区再也没有出现过如盛唐文化高峰的新高潮。地宫就是那文化高峰的具体的体现,这是无庸置疑。
 
然而,为什么这历史文化的高峰凸显在法门寺而不是别的地区呢?这就不能不沿着历史的轨迹,以高层建瓴的目光横扫这一地区。
 
关中西部渭河上游,是人文初祖神农氏炎帝的根据地。“原湿既平泉流既清”。这一带是我国文明发展最早的地区。法门寺所在的法门镇就位于这个地区。
 
法门镇古称美阳,为县治所在地。《史记》载:“岐山在美阳西北,其南有周原”。“周原”就是北去法门寺九公里的西周都城岐邑的旧址。
 
《诗经》:“周原朊朊,馑荼如饴”。在这块连青草都甘蜜如糖的沃土上,周人创造了伟大的文明。“郁郁乎文哉”,绝不是一句空泛的赞词。灿烂的周原文化已经被出土的青铜器所证实,而完整的礼乐制度不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最早最完备的社会制度。
 
西周以降,秦汉两代又在这片沃土上创造出灼灼的文明。始皇陵中那陪葬的兵马俑,威严的队列,肃穆的战阵,在显示着秦皇威武扫六合的雄魄。而汉代大将军霍去病墓前那浑朴的古雕以及茂陵的威武,表现出汉代文化那大气磅礴的特色。如此撼天动地的文明,在当时的世界没有任何一个文明可以与之相匹。此后,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使这块土地上的文明绵延不绝,而且更吸收了许多非华夏族的文明,为隋唐的勃兴创造了基础。有唐一代,承接了先祖的文明,融合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创造出独步世界的最炫目的文化。它的光辉已经由地宫出土文物所显示。使我们的想象力都显得贫乏。盛唐文化所达到的高峰甚至许多是今天的科技都无法达到的。我们说唐文化是当时世界的文化中心,是世界文化的高峰,绝不是盲目的自大与妄言。地宫的文物给我们一个实实在在的教育,使我们知道无论是在哲学上还是在科技上,唐文化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唐文化的高潮不是由天而降,也不是由地下突兀冒出的,而是由炎帝、西周、秦汉,乃至南北朝、隋唐年年月月积累起来的。量的积累使唐文化得到了一个大飞跃。假如我们被法门寺地宫唐密曼荼罗深邃的哲学、佛理所震惊悚然的话,我们就该知道没有文化深厚的积累是不可能有精神的哲学的。法门寺地宫仿佛是一条漫长的历史文明走道的制高点——无数先贤的聪慧与创造捧出的地宫所显现的文明。所以,研究法门学,就不能不从这条文化走道的开端去研究,只有如此,才能得到盛唐文明何以如此辉煌的答案。
 
此为“法门学的发生学”。
 
      2.法门寺研究
 
法门寺这“关中塔庙始祖”以塔寺面目出现,始于东汉明帝时期。以后战火绵延,纷争迭起,法门寺屡毁屡兴,直到唐代,成为皇家寺院内道场,中国佛教密宗的祖庭。可以想象,唐朝崇佛的天子,不在皇宫修建内道场,却偏偏风尘仆仆自长安乃至洛阳,车辇坐骑逶迤数百里来小小的法门寺迎奉佛骨,极尽奢糜,必定有观念上的缘故。倘止于表象上的考证与张扬,很可能忽略了贯穿于一切轰轰烈烈的活动中那绵绵不绝的思想。而这,正是历史的灵魂,可以使我们更深刻、更准确地认识我们过往的辉煌与惨淡。
 
关于法门寺的传说十分丰富,它的兴衰史也值得品味,无论如何法门寺是唐代佛教的影子。不仅如此,它还是有唐一代哲学思想、至少是统治阶层思想观念的物化,不可不深入研究。
 
      3.佛学的研究
 
法门学中的佛学研究,应包括世界佛教史、中国佛教史、佛学的理论及佛教仪轨,而以佛教的中国化,或曰中国的佛教思想及中国的佛教仪轨为重点。其目的在于深刻地认识佛学思想怎样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化。我们该怎样予以扬弃,创造新世纪的新文化。
 
唐代可以说是中国佛教的高峰,是当时世界佛教的中心。法门寺自然也就成了唐代密宗的祖庭。地宫的发现,就证实了这个判断。
 
佛学家判断,法门寺地宫实际上是唐代佛教密宗的曼荼罗,曼荼罗者,梵语音译也。意为祭坛,道场。还可以引伸为道场布置、仪轨,以及这种设计的指导思想、理论。我不懂佛学,更难以说明唐密曼荼罗的深奥。但至少可以说明,法门寺地宫的重现,使一千多年来被认为是邪教、被认为已经在中国大陆绝迹的唐代密宗真相大白,就可以了解日本的东密、台密与唐密的血缘关系。同时,据佛学家研究指明,唐密的理论已经达到“两部一具”的高度,为佛学理论最全面化最高的境界。其仪轨的缜密与完整,其世界观的独到,颇值得深刻的研究。所以,地宫的重现不仅因为佛指舍利的重耀人寰而使世界佛教界欢欣雀跃,唐密曼荼罗的破译,也足以称得世界佛教史上一次革命性的发现。
 
法门寺的地位因此而腾跃,这是顺理成章之事。
 
      4.唐史的研究
 
法门寺的兴衰虽然不是有唐一代由盛而衰的全部历史,但至少是唐史这时期最权威最物化的象征。法门寺供养佛指舍利,自唐太宗至僖宗横跨有唐一代之泰半,可以说明唐文化的沉积。许多文物自初唐至晚唐默默地述说了历史的风云,唐代的文化、哲学、工艺、艺术、经济、贸易达到的高度都凝结在那无数瑰奇的珍宝中。中外的交流也含蕴在令人眩目的供养物中。而曼荼罗的布置及仪轨,不但表明了几代唐皇及女皇武则天的心态,还无言地证实了史料记载的宫廷斗争,当时政治与社会的变动。
 
大唐帝国每隔三十年左右,便隆重地把法门寺佛骨恭迎到国都长安或东都洛阳供奉一次,举国轰动,朝野欢庆,那壮观的场面绝不是今人想像得出的。由地宫文物及仪轨来看,今天的艺术家费尽心思“重现”的唐明皇开元盛世,何等苍白乏色。唐代诸帝礼佛的法事,如果不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灿烂辉煌的文化显示,也是最波澜壮阔的长卷。我们终于有了可以具体显示大唐如何了得的物件来证实唐文化的璀璨,使我们贫乏的想象力获得一次校正。其中特别是对于武则天的研究。她晚年为何如此奉佛,似乎佛事与她的生命有不可须臾分隔的联系。她坎坷浮沉或说摇曳多姿的一生,好象都与她内心对佛的礼赞与敬畏有关。晚年她礼迎法门寺佛骨,穷极奢糜,大约想借此求得内心的平衡和武周政权的巩固。却不料还没来得及将佛骨送还法门寺,就谢世了。
 
她的后辈圆了她的心愿。在地宫中我们发现了武则天自己的绣裙作为供养物陪藏在佛骨舍利之旁。大约是以此代作武则天的灵魂向佛祖绵绵不绝的奉达敬意吧。
 
唐咸通十五年正月十四日,唐僖宗送还佛骨于法门寺,建造了一个唐密曼荼罗,以大量珍宝作供养物并勒石记载,用沉重的石块掩埋了地宫,于是佛骨在幽暗中默默度过了一千一百多年。
 
这是盛唐转向晚唐的被掩埋了的历史。研究唐史的专家正可以在这里将史籍的文字还原于实物,勾勒出起伏波动的历史,这是唐史专家们的一大幸事啊!
 
      5.一些具体科学的研究。
 
研究法门寺绝不可以局限于佛学,更不可局限于唐密曼荼罗,甚至不可局限于历史学。而是应当以历史的观点研究因出土文物所引发的各类专门科学。
 
    例如:茶道的研究。
    例如:秘色瓷的研究。
    例如:金银器的打制研究。
    例如:纺织品的研究。
又例如:琉璃器的研究。
 
      6.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研究。
 
从上所述,我们可以窥知,大唐的文化高峰除了中华民族内部各文化的交融,还得益于中外文化的大组合、大融汇。佛学的东来,波斯文化的东进,甚至欧洲西罗马文化的进入中国,都对唐文化的兴盛起了促进作用。
 
我们最可自豪应当发扬的是我们先人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并且使之本土化的心胸与态度。佛学渐渐吸收了儒学的精神,使中国的佛教有了积极行善、进取的品格。而它的哲理又成为中华传统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于佛教的某些观念,仪轨成为中国人生活习俗与价值观的一部分。
 
无论美学还是科技,我们的先辈对外来文化都是予取予用,化为自家的思想与本领。这是我们不可不深入研究的。这种与外部双向交流的历史与成果,让那些断言中国从来都封闭保守的人显出他们的历史观的空乏,给我们以鼓舞。
 
      7.文学与艺术的研究。
 
围绕法门寺及法门地区,有许多文学、艺术乃至美学观的课题可供研究。戏剧《法门寺》流传广泛;先秦时代法门寺地区才女苏若兰的回文璇玑图又是一段文学上美丽的传说,精致的作品。
 
韩愈《谏迎佛骨表》无论文字还是思想都可以为后世人评说。倘若我们再把眼光放远点,那么法门寺地区远远近近有多少可供沉思的艺术啊。西周的青铜器上那些图案,铭文够我们长夜冥想的;秦代的兵马俑已经震惊世人;汉代的陵寝和那巨大的石雕,无头的塑像群,任你怎样想也无法追回那浩气与雄风。盛唐的辉煌已不是梦,地宫的文物摆出了可以观看触摸的华美的诗篇。曼荼罗所呈现的佛理,那湛然的寂静与永恒让我们心神荡涤污浊,归于平静。无限丰富的色彩与画图,推出那丰富背后的中国崇尚简约自然的美学观,这一切难道不够我们好好的研究吗?
 
由远及近,由表及里,由繁及简,由实到空灵,法门寺地宫及其周围地区是一个没有围墙的艺术、美学大学,文人学者艺术家不来此学习真是遗憾呐遗憾!
 
      8.考古及文物保管、陈列学的研究。
 
      9.旅游学的研究。
 
    地宫一开,僧俗人士,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摩肩接踵而来,旅游之盛,势所必然。然而,怎样供此良机,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让游客不光是游山玩水,而是领受文化熏陶,就成了旅游业的大课题。
 
      三、结论
 
    1.法门寺地宫的开启,使沉睡一千多年的灿烂文明重炫人眼目。也使一门国际性的综合学科由此兴起,这就是“法门学。”
    2.“法门学”的重要内容是佛学,但仅限于佛学的研究,就降低了地宫重见天日的意义。
    3.“法门学”的兴起,更进一步证实,中华文化是人类现存的最古老的唯一没有断袭的不断转进的文明。它发展的模式将是新世纪文明的主要模式。因而,它甚至是人类的未来文明。
    4.“法门学”证实了中华文明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内部的不断融合,调整,还在于它不断汲取外来文化的优势并使之本土化,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这就决定了它能胜任新世纪主文明的重任。
    5.“法门学”将不仅使我们知道中华文化从发祥到唐文化高峰期的轨迹和动力,也为我们提供了最具象的实体来描述这个高峰,还为我们寻找民族文化的根与本——民族灵魂提供了准确而珍贵的根据。
6.“法门学”给我们提供了我们民族古老而又永远新鲜动人的美学价值观的结晶。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的美学观。我们将创造出令世人惊羡的艺术品——只是我们自己要努力。
 
几千年文明史铸造的民族,绝不是有些人形容的糟透了的民族。我们的祖先已经有令世人景仰的成就。不争气没出息的后人没有指责先辈的权利。倘若说,“法门学”还能给我们什么启示,窃以为应当是,不要说祖先这也不是那也不行吧,脚踏实地,闯出一番新天地,自己昂起头来,那才无愧于我们光荣的先祖。
 
转自中国佛教文库
http://lib.zgfxy.cn/article_detail.aspx?id=318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出资不取得产权规则与宗教活动场所归属问题
       下一篇文章:论我国宗教财产及其法律保护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