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国际事务
 
圣座与中国对话:有赖於微小却重大的步伐
发布时间: 2018/5/18日    【字体:
作者:梵蒂冈
关键词:  圣座与中国对话 梵蒂冈  
 
 
为什麽要跟中国当局对话呢?在中国,天主教徒保持忠贞,尽管敌视宗教的政权造成了种种严峻的苦难。怎样才能达致这种对话呢?
 
对话是教会生活的一个要素,在教会的行事模式中居於首位,不论是在教会内部,或是她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上。对话意味着与社会、与各宗教、与各文化接触……。梵二大公会议早已鼓励采用对话作为牧灵行动的风格,不仅在教会成员之间实行,也如此对待非基督徒、政府当局和善心人士。《教会宪章》这样写道:「人无论有无信仰,都该有助於建设人人共同生活其间的世界。为此,绝对需要坦诚而明智地交换意见。」(21号)
 
关於对话,教宗保禄六世也在《祂的教会》通谕中清楚谈论道:「圣教会应当与其本身生活於内的人类社会会谈,在会谈中,她本身就以语言,讯息和会谈的形式出现。」(67号);天主教会「必须随时准备与具有善意的各方人士磋商会谈,不论他们是在教会圈内或圈外」。(97号)
 
在人与人之间、机构之间、人的团体之间,对话有益於互相理解,也能促成友谊。在各种情况下,对话都格外滋养信任。互相信任是在众多机会上简单而极其慎重地具体实践许多小步伐、举动和会晤的成果。如同圣父所言:「总会有些门没有关闭。」(2017年5月13日)
圣座与中国达到现前的对话气氛,也有赖於近几任教宗迈出的微小却重大的步伐;他们每个人都开辟了道路,给新建筑添加了砖头,启发了充满希望的思想和行动。让我们想想保禄六世平稳的行动,以及本笃十六世和圣若望保禄二世有关主动与中国当局对话的明确指示。最後,让我们想想,教宗方济各以他的性格、举止、训导正在加快各民族、包括中华民族之间彼此接近和相遇的进程。
 
当然,教会选择对话所寻求的并非方法本身,也非不计一切代价地追求妥协或放弃权益的态度,一如典型的甘愿「出卖」自己原则的那种人;他们这麽做是为了不费吹灰之力地取得政治或外交成就,因而忘记天主教会团体的苦难旅程。对教会而言,对话必须不断寻求真理与正义,力求人类完整的善,尊重各项基本权利。然而,教会,包括在中国的教会之使命,不是改变国家的体制或行政,抵抗那体现於政治生活的世俗权力。事实上,教会在实践自身的使命时,如果只作政治性的战斗,就是背叛自己真正的本质,成为泛泛的政治角色,放弃自身的超性圣召,把自己的行动贬低到纯粹的世俗层面。
 
反之,真切而诚恳的对话让社会内部得以运作,以保护天主教徒的合理期待,促进人人共享的公益。在这种背景下,当天主教会发出批评声音时,不是为了挑起争端,作出无效的谴责,而是为了秉持建设性的精神促使社会更加正义。如此一来,批评也是牧灵爱德的具体实践,因为它集结最弱小者受苦的哀号,他们往往没有力气或头衔来让人聆听自己的声音。
 
根据圣座的判断,即使是在中国,开诚布公又互敬互重的对话方法,纵然辛苦且蕴藏着风险,但必将创造更加彼此信赖的气氛,有助於互相认识,能逐渐克服过往和近期的严重误解。
 
再者,今天从不同的讯号可以得知,中国愈加注重「软实力」,也就是圣座在国际层级发挥的软实力。在中国,历史顺其自然地发展,这要求在教会内肩负特殊使命的人们细心分辨。正因此,圣座运用了超过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时间,与中国当局对话,如今为那些渴望解读时代的讯号并认出临於历史中的天主的人们,这对话呈现出真正牧灵职责的轮廓。天主上智的安排引领着历史,祂也正在为中国天主教徒的将来具体地施展作为。
 
转自梵蒂冈VaticanRadio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欧洲“永久和平计划”研究(14世纪-18世纪初) \米科霖
摘要:和平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对于欧洲人而言,和平意味着在一定的边界之内消灭战…
 
僧侣遗产继承问题研究 \黄琦
摘要:僧侣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从宗教的角度讲,由于僧侣脱离世俗…
 
新教对美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汪健
摘要:美国政治是在自身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其中宗教,特别是基督新教从美…
 
从习惯法价值谈法律信仰 \于红
摘要:伯尔曼曾经指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但是这一观点近年来遭遇了…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巴以冲突
       下一篇文章:特朗普是个商人?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