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经济
 
从道教养生看宗教养老的模式选择
发布时间: 2018/8/16日    【字体:
作者:张志鹏
关键词:  道教养生 宗教养老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的典型代表,历经千年的社会变迁依然生生不息。这不仅在于它形成了专门且深入的系统理论,积淀了实用且奇特的知识技能,更在于道教能够适应时代变迁不断创新变革。人类社会进入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道教组织获得了在全球传播的新技术和在全球发展的新机遇。道教在中国大地欣欣向荣复兴的同时,也开始走出国门,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从中国国内来看,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对道教组织提出了许多全新的时代课题,要求道教组织充分挖掘和发挥其独特资源优势,为中国广大民众提供高质量的灵性与知识服务。养生作为道教的传统文化资源,历久弥新,能够在当今日益增长的中国民众养生、养老需求中发挥更大作用。深入探讨道教养生以及宗教养老事业的目标定位和模式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日益增长的养生和养老需求

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增长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中国大陆的人口结构也在悄然发生变化。2016年1月22日,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指出,中国已经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截止2014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1亿,占总人口的比例15.5%,2.1亿的人里有将近4000万人是失能、半失能的老人。[2]
 
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和《中国经济周刊》联合发布的《中国老龄社会与养老保障发展报告(2014)》中显示,2013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上一年的9.4%升到9.7%;老年人口赡养比(老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为13.1%。而如果按实际赡养比测算,中国老龄化形势更为严峻。三大指数显示:2013年,“医疗保障发展指数”从上年的62.7分升至63.5分,是唯一及格的;“养老金发展指数”得分略有提高,但仍未达及格线;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老龄社会与银发经济发展指数”不及格,且得分比上年进一步降低。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这说明中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更加严峻,发展‘银发经济’的战略准备仍然不足。”[3]理想的老龄社会应当是老龄人口占比较大,经济相对发达,养老服务的消费、供给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重要地位的银发经济社会,而中国“未富先老”既成事实,“未备先老”的局面应当及时纠正。
 
老龄社会的现实表明,在中国存在着日益增长的养老和养生需求。养生需求是随着人们年龄的增大而自然延伸出来的需求。为了实现延年益寿的愿望,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老年人开始寻求更好的养生产品和服务。事实上,当前养生和养老市场上的产品和服务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甚至有很多是欺诈老人的行为。既是一些产品和服务是有助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但却很少有能够在老年人身、心、灵全面养生和养老的产品与服务。显然,提供这样高品质的养生和养老服务,不仅需要有多种功能健全的社会组织的参与,更需要有丰富养生文化资源的吸取。

二、道教养生的传统资源

道教保存了大量中国传统养生的理论和方法,对于今天的养生、养老需求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道教养生是指为了促进身体健康、延长寿命的目的,道教中发展起来的一系列修炼方法,包括养生术、房中术、仙药、健身术、内丹术、服饵、导引、行气、存思、守一等,每种道教养生方法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和功效。[4]不过,从现代医学、心理学及养生理论来看,道教养生理论与方法的精髓内容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道教养生理论是建立在生命本源的基础上。道教非常重视生,主张珍惜、尊重生命,对生命的本源有着深入的认识。道教养生认为,元气是宇宙万物中一种本原物质,它产生了宇宙万物,是人的生命本源。而人的生命和养生都根基于元气之上,“人之生也,禀天地之元气,以神为形;受元一之气,为液为精。天气减耗,神将数也;地气减耗,形将病也;元气减耗,命将竭也”。道教还把人体看做是宇宙的一个缩影,他们存在着天人合一的很多想通之处。虽然人的生命和宇宙天地同源,但并不表明人在生命上就无所作为,恰恰相反,道教养生主张“我命在我不在天”,如《大有经》中讲:“夫形生愚智,天也。强弱寿夭,人也。天道自然,人道自己。” 基于上述的生命本源观,道教在养生上鼓励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一天“长生不老”之路。道教养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遵从阴阳五行等规律,通过种种养生方法,炼养后天之气,补充元气,达到延年益寿的功效。
 
二是性命双修是道教养生的根本特点。《太上老君内观经》中讲:“从道受生谓之命,自一禀形谓之性。”在道教养生理论中,性为神,即人的意识活动,是人的精神、心理方面的禀赋;而命为气,为天赐予。在内丹学中,则认为性是人体生命中的元神,是人心的本体;而命则是生命之源的元气,是物质身体方面的气。为此,道教的养生强调性命双修,修性主要通过祛除心中的私心杂念,见到元性;修命则主要通过守窍调息,然后炼精、炼命。
 
三是心理养生是道教的独特优势。道教的心理养生的建立在信仰的基础至少,具有更为长远宽广的视野,将人的心理特征与信仰愿景紧密结合起来。具体而言,道教的心理养生突出清静无为的思想,是以少、静、养为主要原则,认为人们需要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做到少乐、少喜、少悲、少忧、少怒、少思,保持安静的心理状态。正如老君所言:“众人大言,而我小语;众人多烦,而我少记;众人悸暴,而我不怒,不以人事累意。”从现代心理科学来看,道教的心理养生原则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它可以使养生者保持平和的心态、稳定的情绪,对身心健康起到良好的保健作用。在道教心理养生的具体方法上,清代刘一明所著的《神室八法》中有系统的分析。在该书中提出心理养生需要具备刚强之法、柔弱之法、诚明之法、信真之法、和顺之法、静寂之法、虚空之法、灵动之法。[5]这八种方法都是锻炼个人心理素质,增强个人意志和品格的有效方法。
 
四是导引术是道教养生的特有动功。在道教养生中,“导”是指导气,“引”是指引动肢体,导引术就是肢体与呼吸相结合的一种道教养生之术。导引术的理论依据是,人的生命起源于气,人体中的气具有活血、打通脉络、强筋健骨的功效,如果让气充分发挥其功效,就要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并且在运动中保持人体中的经脉畅通无阻。道教的导引养生方法不仅包括了大多数的肢体运动,而且强调了身体内部与肢体运动的结合。《云鉴导引法》中讲,“导引之道,务于祥和,仰安徐,屈伸有节。”指出导引时心态要保持平和,肢体运动注意控制速度,注意节奏。道教的导引术类型很多,各具特色,比较著名的导引术包括:华佗根据对动物运动姿势的研究和观察,创造的五禽戏;也称为陈希夷导引法的二十四节气导引法、内外兼修的养生保健二十七式、晋代许逊创立的十六势补益导引法、强调运气养生的幻真九式养生法等。这些导引术在现代社会中都具有应用的价值。
 
五是饮食睡眠是道教养生的日常行为。道教饮食养生目的在于遵照养生原则调整饮食、注意饮食禁忌、合理地摄取食物,以实现增进身体健康的效果,其重点在于,以充足的饮食营养补益精气,以合理的饮食调配、平衡人体脏腑的阴阳偏颇。道教饮食提倡以素食为主,认为经常吃素,注重素菜搭配和营养全面,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在具体的饮食方法上,道教也有许多传统观点,对现代人具有较大启示,例如,道教饮食养生强调饮食宜清淡、不宜生冷、不贪食,控制进食的时间,做到定时、定量等。道教的睡眠养生也有独到之处,例如道教强调“不觅仙方觅睡方”,“先睡心、后睡眼”等。在具体睡眠养生方法上,道教既依据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特点睡眠,也讲究睡眠时的方位,注意睡眠时的姿势,重视睡眠环境与卧具的选择。
    上述几个方面只是道教养生与当代社会结合比较紧密,适宜广泛化应用的内容,除此之外,道教养生还包括了内丹修炼、吐纳等独特内容。道教这些丰富的养生资源不仅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重大作用,也应该能够成为今天养生、养老服务的有益资源,

三、道教养生在当今社会的应用

概况而言,道教养生资源在当今社会可以在三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道教养生能够成为社会养生的合理补充。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步入中年,养生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生活服务之一。虽然在当今社会各种养生方式纷纷出现,既有各类体育健身,也有茶道瑜伽。与这些养生方式相比,道教养生的优势在于紧密结合了信仰、行为规范、身心原理、生活实践,可以说是一个能够满足人们身、心、灵的综合性活动。整合、推广道教养生的对于能够满足一部分有着更高养生要求的群体的需要。
 
其次,道教养生资源也能够有效推动养老事业发展。面对即将进入的老年社会,越来越多的养老事业需要有社会组织来进入。具有独特养生资源的道教组织显然能够成为养老事业的积极参与者,一方面发挥道教养生资源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彰显道教组织在服务社会中的价值。
 
    再次,道教养生有助于中国道教进入社会,进入全球。道教信仰和道教文化在多元化的宗教竞争中需要有更多创新和影响。如何进入社会,进入全球,传播道教文化的精华一直是中国道教面临的一个课题,虽然近年来各地宗教团体已经探索出了多种多样的渠道,但道教养生、道教养老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种模式。事实上,一些成功的宗教团体都善于开发利用自己的传统文化资源。例如,台湾法鼓山社会大学开办百种学习课程 课程均以生活实用为主,包罗音乐、书法、旅行、语言、美术、中医、花艺、桌游……,融入心灵、礼仪、生活、自然四种环保理念,除了15岁以上参加的一般课程外,还有专为儿少、银发族设计的课程,合家老少都能参与。

四、道教团体开展道教养生、养老模式的选择

     道教团体如何开发利用养生资源?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操作问题,是一个事业模式选择的问题。借鉴其他组织在模式选择上的做法,笔者认为道教团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展道教养生或道教养老服务。
 
一是在组织形态上,需要注册成立专门的社会组织。由于绝大多数道教场所不具备法人资格,其从事社会服务活动受到极大限制。不过,限制社会组织特别是民非组织、基金会组织等都已经可以开放注册。成立了专门的社会组织就具有了从事社会服务的资格,也就能够把道教组织与社会服务有机地分开。
 
二是研发提供专业化、系统化、项目化的养生及养老产品或服务。传统的道教养生资源并并不能够直接简单化地拿来用,而是需要通过深入地研究开发,使其成为能够满足现代人们需要的养生、养老服务,这种服务要能够产品化。值得借鉴的是瑜伽,该技术已经从印度传统的一种基于信仰的文化现象转变为现代社会中的一种健身产品,在中国各城市广为传播。
 
三是要建立专业的道教养生或养老服务队伍。道教养生、养老服务既可以解决人们的实际问题,也有利于传播道教信仰。但所有的养生产品和服务是需要人来完成的,完成这些事务的既可以是道长,也可以是各位道友义工。只有建立一个比较稳定的服务队伍,才能够将道教养生传统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陈撄宁著,《道教与养生》,华文出版社,1989年。
卓远主编,《道教养生秘籍》,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年。
葛壮著,《养怡之福:道教与老龄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
 


[1] 张志鹏,男,1973年生,宁夏盐池人,经济学博士,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教授,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宗教经济学、宗教与法律、宗教组织管理,联系电话:13851920172。
[2]人社部:中国逐渐进入老龄社会 2035年老年人口将达4亿 - 中投顾问|中国投资咨询网http://www.ocn.com.cn/chanjing/201601/yyder22145526.shtml
[3] 报告:中国老龄化形势更严峻 部分人或因老致贫_中国国情_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guoqing/2015-02/10/content_34781351.htm
[4]卓远主编,《道教养生秘籍》,第2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年。
[5]卓远主编,《道教养生秘籍》,第76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年。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欧洲“永久和平计划”研究(14世纪-18世纪初) \米科霖
摘要:和平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对于欧洲人而言,和平意味着在一定的边界之内消灭战…
 
僧侣遗产继承问题研究 \黄琦
摘要:僧侣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从宗教的角度讲,由于僧侣脱离世俗…
 
新教对美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汪健
摘要:美国政治是在自身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其中宗教,特别是基督新教从美…
 
从习惯法价值谈法律信仰 \于红
摘要:伯尔曼曾经指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但是这一观点近年来遭遇了…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带有宗教的经济增长模型
       下一篇文章:佛教经济伦理、寺庙财务管理与预防腐败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