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国家
 
世界宗教的亚洲起源、传播和现状
发布时间: 2018/8/30日    【字体:
作者:黄心川
关键词:  宗教 亚洲  
 
 
《亚太研究》1992年第3期 页码:65-72页
 
在世界史上,不管是在意识形态,抑或是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宗教了。自古迄今的各个民族或国家,都存在着这种或那种宗教。人们的思想认识、伦理道德、文化艺术、社会风尚、政治结构等大多与宗教有关,抑或受其影响。
 
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有它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在人类历史开端时期,没有也不可能发生宗教。宗教观念是在社会生产力达到一定发展水平,人类思维具有抽象概括能力时才出现的。
 
 
关于宗教的产生,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自然神话论、实物崇拜说、万物有灵论、神灵论或鬼魂论、图腾论、原始启示说等等,诸多的说法实质上反映了宗教的起源是和人们的认识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据考古发掘所知,人类宗教大约产生于公元前3万年到1万年的中石器时代后期,或者更晚一些时候。从早期人类智人尼安德特及其以后的克罗马依人、中国的山顶洞人的考古发掘中得知,当时已有崇拜动物、神灵,设置墓穴、举行一定仪式的种种宗教现象。原始居民在和自然界作严峻的斗争中,每走一步往往都遇到许多突如其来的、不可理解的现象,如雷电、风雨、疾病和死亡等,由于对这些自然现象没有正确的认识,从而引起恐惧、惊惶的心理,他们错误地认为,在现实周围存在着某些超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主宰人们的一切,人们不可加以抗拒,只能用膜拜、祈祷或用巫术、祭咒、舞蹈等仪式去影响它们,以此消灾降福,保证生产和生活的顺利进行,因而产生了原始的宗教观念。原始宗教的特点是:一、崇拜对人们生活最有密切联系的自然力或自然物。例如对山川河流、日月、水火、动植物等直接加以崇拜或者将它们人格化作为神灵崇拜;二、对臆想出来的、离开肉体的神灵或灵魂的崇拜。世界各地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原始居民崇拜的形式大都以鬼魂、祖灵(一般是氏族领袖或有特殊贡献的人)、图腾(相信本氏族与某些动植物或自然物之间有一种血缘关系,因而把某些动植物或自然物看作共同的祖先)、偶像(崇拜某种具有特异功能的事物)等等来表现。与此相应还伴生出种种巫术、魔术、宗教禁忌(塔布)和仪式等,并进而发展成为比较有组织的活动,出现了主持宗教仪式或从事巫术等活动的祭司或巫 觋,他们被认为是“神的代表”,或“人与神的中介”,对建立、巩固宗教起过重要的作用。原始宗教的特征不仅可以从考古发掘中得知,而且还可以从近代在亚洲、大洋洲等地的一些土著民族流行的原始信仰中得到佐证。
 
原始宗教实行多神崇拜,众多的神祇各自独立,没有隶属关系,反映了氏族社会的平等制度的特点。氏族部落以血缘关系组成了社会群体,每个群体常常以奉拜一位保护神或某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图腾,作为这个群体的象征,以表现本氏族的精神并因此产生凝聚力或号召力的作用。对本族神的崇奉一般只在氏族内部流行,因此其作用有限,并有排他性的特点,或与其它氏族、部落的神祇崇拜发生对抗、冲突的现象。所以在原始社会,各宗教处于一种平行、独立,互相联系不多的情形。随着社会的发展,原始宗教也起了相应的变化,多神论向一神论转化和发展,到原始社会晚期一些氏族开始瓦解,新的氏族或氏族联合体一一部落逐渐形成,在新的氏族或部落中出现了新的保护神,旧有的保护神也就被降格或销声匿迹。由于不同氏族之间的征服往往是通过军事手段来实现的.因此胜利者的神祇也就常常成为被征服者的神祇,变为主神,而被征服者的神祇则往往沦为次神或销声匿迹,这是宗教最初的传播手段和途径,而且只局限于几个部落或特定的地区之间。主次神的建立,反映了由部落过渡到部落联盟或最初国家社会发展状况,在这种变化中诸神的自然和社会属性都转移到某一主神身上,主神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统一的和无所不能的,这个神无非就是地上统一的专制君主的反映。世界上最早的、全能的、统一的神出现于公元前6000年古代东方埃及最初奴隶制国家,以后在印度次大陆也有同样的出现。恩格斯曾以印度雅利安的圣典—“吠陀经”为例,说明原始宗教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吠陀”中最初的神大都是自然现象的化身。如山川草木、动物等等,但在印度最初部落联盟或国家出现时期的《梨俱吠陀》中可以看到多神论已向一神论的发展,如因陀罗最初被认为是保护衣业的雷雨神.后变为一个氏族的保护神——武士神。随着这个氏族的强大,《梨俱吠陀》又描写了因陀罗和另一个氏族保护神婆楼那进行争夺统治地位的斗争,因陀罗最终获胜。两个氏族联合成为部落,因陀罗被称为“因陀罗一婆楼那”。嗣后,婆楼那逐渐销声匿迹,因陀罗取得完全的统治地位,因陀罗被称为“世界大王”,因陀罗的变化反映了印度由氏族而部落、由部落而部落联盟过渡的历史内容。因此恩格斯指出:“没有统一的君主就决不会出现统一的神,至于神的统一性不过是统一的东方专制君主的反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56页)
 
 
公元前6000一4000年后,人类阶级社会开始确立,奴隶制度建立,原始宗教进入了古代宗教时期。这一时期在世界几个文明发源地,中国的黄河,南亚的印度河、恒河,西亚的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和埃及尼罗河流域都建立了一些有特色的宗教。中国殷周时期出现了崇拜天帝的天人合一的宗法性宗教,这个宗教的特点表现在对“天”和“天命”的推崇。商人认为“帝立子生商”(《诗经·商颂》),故“有夏服(受)天命”。“天”既是主宰万物的上苍,也是人类的祖先,这反映了商代在私有制基础上依靠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阶级社会的宗教观。印度河流域最早盛行崇拜地母神等等的原始土著宗教,在雅利安人侵入印度次大陆以后,出现了吠陀教,该教以崇拜多神和繁琐祭祀为特征,反映了由游牧社会向农业社会过渡的特点。西亚两河流域产生了比较完备的国家宗教,即古巴比伦宗教。它有主次神系列,国王被看作神的儿子,祭祀仪式的正确与否,被认为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大事,它的管理或执行通常由当地最高统治者亲自负责,巫术在宫廷里十分活跃,占卜是使用最广泛的术数。稍晚,西亚等地又出现了受古埃及宗教和巴比伦宗教影响的迦南宗教、腓尼基宗教、赫梯宗教和小亚细亚宗教。这些宗教在崇拜方式和宗教生活方面有很多共同之处,它们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地域性和职业性方面。例如,腓尼基人生活在叙利亚、黎巴嫩沿海一带,他们的崇拜活动大都与海的事物有直接联系。赫梯人居住在叙利亚、土耳其一带他们的宗教崇拜又多与陆地事物有关。此外,在波斯帝国建立以前,还流行着对玛兹达大神崇拜的古波斯宗教。上述宗教大部分是由原始宗教演化而成,保持着对自然物或自然力的崇拜,有的还把自然物或自然力拟人化并赋以神灵的内容;有些自然神赋有了社会的属性,因而出现了种种掌握社会职能的管理神,如战神、医药神、司法神、农业神等等,各种神祇组织在一个“天阶体系”之中,在诸神中分为主神和次神,并形成了对主神的崇拜。主神往往被认为是一个城邦、民族或国家的守护神,随着这个城邦、民族或国家的变化而相应变化。
 
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产生于中东
 
大量城邦、国家的分化或联合,又促进了各种不同宗教之间的传播与交流。尤其是沿海地区的城邦林立,海上贸易的发展,使各地的宗教赋予了不少新的内容,融合的趋势增长,有的甚至演变成了新的宗教。例如腓尼基宗教因与地中海沿岸的民族接触,形成了以亚述一巴比伦宗教为基础的民族特色宗教;赫梯宗教是苏美尔、巴比伦、埃及和古叙利亚宗教的混合物;美索不达米亚的宗教是苏美尔宗教、巴比伦宗教和亚述宗教的总括等等。但是由于受到当时交通、科学水平、战争等条件的制约,上述各种宗教之间的交流融合还不很稳定,其范围仅限于某一地区或国家、城邦的地域之间,另外各种宗教自身也没有完全定型化,可是由于它们的存在,为以后晚出的各种定型的宗教和世界宗教的产生发展打下了基础。
 
 
公元前1千纪末至1千纪中叶是世界各种宗教创立与发展时期。由于前一时期各个宗教的影响,在亚洲几个文明地区出现了一批比较定型的宗教。印度次大陆出现了婆罗门教一印度教、耆那教、佛教、邪命外道;中国出现了道教;日本出现了神道教;波斯出现了琐罗亚斯德教、摩尼教;巴勒斯坦和小亚细亚地区出现了犹太教;阿拉伯出现了伊斯兰教等等。婆罗门教一印度教是吠陀教转化而来的印度传统宗教,以吠陀天启、婆罗门至上、祭祀万能为三大纲领,奉行不平等的种姓制度;耆那教、佛教是反婆罗门教传统的新兴宗教,但又吸收了不少传统宗教的成分,行世后很快大举,成为新的传统宗教;琐罗亚斯德教和摩尼教是波斯的传统宗教,崇拜火和光明与黑暗的善恶两元论,但随着波斯一些帝国的衰亡,二教也先后衰灭;犹太教是以色列人的宗教,主张一神信仰,重视律法,它和希腊、罗马的多种崇拜一起对基督教的产生曾发生过重大影响;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追求长生不老,羽化成仙;神道教是日本传统宗教,要求入世,具有强烈的社会功能;伊斯兰教成立时间较晚,但发展最快,信徒信仰真主,履行“五功”(念、礼、斋、课、朝)。
 
一切宗教都是旨在调和现世与来世之间的矛盾,解决人们所关心的现世福乐和死后解脱问题。这一时期的宗教鲜明地表现出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宗教的教规、礼仪和组织都较前一时期更为完备。如婆罗门教一印度教形成了一整套繁琐的祭祀仪式,从出生到死亡都要举行各种仪式,把教徒的社会生活分成四个行期或阶段。这些宗教仪轨、礼制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有的已经成为民族或国家的传统节日、超越了宗教的界限,成为世俗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个宗教组织也自成系统,佛教的僧伽、婆罗门教一印度教的祭司系统、琐罗亚斯德教、摩尼教的教团、伊斯兰教的教派等,而且都有属于本宗教的僧官、祭司、长老、教父、教长、阿訇等不同教阶的神职人员。
 
2.大量的宗教经典涌现。一般说来最早的宗教经典都是依靠记忆口颂流传下来的,内容大都是一些创教者生前的言行,以后经历代教徒复诵、整理和增补,遂粲然大备,成为浩繁的卷帙。如佛教史上在印度次大陆曾经有过几次结集,形成了佛教三藏,以后经过亚洲佛教国家僧人的翻译、编纂,又出现了不同语言的佛教三藏;犹太教经过600年的编纂,完成了《塔纳赫》(即《圣经》中的《旧约》);婆罗门教一印度教用了千余年的时间制作了“吠陀”文献;伊斯兰教经过几任哈里发的编集、整理,颁行了“奥斯曼定本”的《古兰经》,等等。
 
3.思想繁杂,宗派林立。众多的宗教经典的建立,推动了宗教思想的出新,因此呈现了十分活跃的局面。婆罗门教一印度教建立了“梵我一如”的宇宙观和“轮回业报”的解脱思想;佛教出现了以解除痛苦为目的的四谛论和论证成佛的佛性说,以及探讨空义的般若智慧等等;伊斯兰教发生了对《古兰经》理解的不同看法等等。思想的活跃促进了各种新观点的宗教组织和派别成立,佛教分裂成小乘和大乘两大部,大乘又分出唯识、中观等派;印度教出现了毗湿努、湿婆和性力等派;耆那教有白衣派和裸衣派;伊斯兰教形成了逊尼派和什叶派二个主要派别。有些新的哲学和神学的出现,推动了人类思维的发展,丰富了思想文化的领域,但有的哲学和神学思想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需要,则又陷入保守、僵化的泥潭,因而成为教条和繁琐的经院哲学,阻碍了哲学思想的发展。
 
4.宗教文化已成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宗教文化是指通过文化现象来表现宗教的这部分内容,具体地说,就是用文学艺术、美术音乐和思想理论等来阐述宗教理论和宣传宗教的文化活动,它不等同于完全意义上的文化范畴,也不同于纯粹的宣扬宗教的活动,是附属于文化当中,通过宗教来表现的文化现象。传统文化是指经过若干年时间,在一些民族或地区中存在的那部分繁衍不断、广为流传、深入人心、积淀在民族内部、成为民族精华、保持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宗教自创立后,首先在一些民族中流传,成为传统的民族信仰,反映了民族精神的重要方面,以后经过不断调整、融合,成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宗教发展到此时,表现了特有的民族精神面貌。例如琐罗亚斯德教成为波斯民族的传统宗教和民族文化的象征,佛教成为亚洲人民的传统宗教和文化的象征,印度教成为印度民族的传统宗教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伊斯兰教成为阿拉伯民族的传统宗教和文化的象征等等。此外,有的国家或民族还吸收外来的宗教文化,把它改造成为本国的传统宗教文化,在这方面中国最为典型。佛教和伊斯兰教文化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固有文化相结合,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成分。宗教文化还表现在文学、艺术、建筑等各个领域,世界各地都出现过篇幅巨大、震撼人心的民族宗教史诗;雄伟壮观的宗教寺、观、堂、窟遍遍皆是,吸引了无数的信徒群众,宗教雕刻、塑像、壁画等表现了高超的技艺,饱含了不同的风格,是各国民族文化的瑰宝。
 
5.宗教占据了统治思想的地位,起着统治思想体系的作用。在原始宗教时期,宗教并不包含有欺骗成分。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宗教被统治阶级利用,作为统治人民的思想工具。祭司成为神与人的中介,君主成为神在人世间的代表,君权神授,行使天命。很多国家和王朝的统治者以神的代表自居,把宗教立为国教。这时比较重要的国教有:佛教是印度孔雀王朝的国教;印度教是印度笈多王朝和许多其它王朝的国教;琐罗亚斯德教是波斯帝国的国教;犹太教是以色列王国的国教;伊斯兰教是奥斯曼帝国等的国教。中国虽然没有任何一个宗教取得国教地位,但统治阶级也经常祭祀上天列祖,热衷于雕经刻像,广造寺院,礼渥教士,对宗教大多采取支持、保护或宽容态度。一些国家出现了与世俗政权并列的僧侣管理系统,宗教超越于世俗事物之外或者建立政教合一的统治,最高的国家统治者也是最高的宗教领袖。宗教思想成为统治思想之后把其它一切思想意识形态都被囊括在它的神学体系之内,排斥其它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显示了它的巨大保守性,特别是当科学被包容在宗教里时,阻碍了科学的发展。在神权统治下的政教矛盾一直表现很尖锐,经常发生公开的冲突。许多国家和人民的反封建运动常常采取宗教异端的形式,许多战争也在宗教的口号下进行。
 
6.宗教的传播、交流及其影响迅速扩大。宗教的传播、交流一般是伴随着商品交换的活动而开展的。人类社会自有了商品交换关系以后,各种不同的民族和部落就开始进行了比较广泛的接触,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和视野也开始不断扩大,宗教传播和文化交流是其中重要的方面。早期宗教和文化的交流与商品交换、贸易不同,它不是一种有目的、增殖和效益明显的活动,而是一种具有潜移默化、影响深远的文化活动。一些宗教信仰虔诚的商人,因经商到外地旅行或定居,把本民族的信仰带入了其它地区,又把外地的宗教文化介绍回本国,客观地起到了传播宗教文化的作用。因此宗教文化传播交流的路线通常是沿着商道进行的。联结欧亚两洲的古丝绸之路是一条著名的商道,也是一条东西方宗教、文化传播交流的文化通道。在这条通道两边密布了希腊罗马基督教文化,波斯祆教、摩尼教文化,印度佛教、印度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中亚的原始宗教文化和中国儒道文化等各种不同形态的宗教文化。随着商路的深入开拓,一些有志于献身宗教的传教士纷纷活跃在古老的商道上,他们凭着对宗教信仰的虔诚和献身精神,将本民族的宗教文化传播四方。以中国为例,唐朝曾是当时世界最强盛的王朝之一,大量的外国僧人来华传教,使佛教、祆教、摩尼教、景教(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等纷纷进入中国,扩大了中国的视野,丰富了中国宗教文化的内涵。佛教也最终在中国立足,成为中国民族化宗教之一。
 
总之,这一时期的宗教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都是过去不可想象的,达到了世界的规模。经过漫长历史时期的各种宗教文化的冲撞和整合,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分别在世界主要地区取得了主导地位,成为最有影响的世界三大宗教。而印度教经商羯罗改革后成为南亚次大陆地区的主要宗教,对东南亚地区发生重要的影响。上面几种主要宗教无疑地具有宗教的“史前内容”,保存着从古代继承下来的思想遗产和信仰形式,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
 
 
15世纪以后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以及印度教仍在发展外,锡克教开始在南亚地区突起。犹太教、道教、耆那教、祆教等仍在流传,原始宗教也残存于社会发展比较迟缓的世界很多地区。
 
佛教在亚洲地区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东南亚地区各国极大部分成为南传上座部佛教国家。北传佛教的中国在民族化道路完成以后开始出现衰颓的现象,在众多的汉地教派中只有禅宗和净土宗仍在流行,藏传佛教经宗喀巴改革后,成为藏族宗教文化的主体,已与封建地方政权相结合,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统治,在这一个时期内南传上座部佛教开始大规模在我国云南地区传播,中国成为三种佛教派别共存的国家。日本、朝鲜在唐宋以后接受了中国佛教,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民族化的宗教,佛教与神道教在日本国内并行,伊斯兰教经奥斯曼帝国和印度莫卧儿王朝的奖掖后正在向上发展。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强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新的争夺殖民地的斗争,西方教会为了配合这一侵略也在全世界各地加强了传教活动。
 
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基督教向亚非拉的扩张,也受到了当地人民和宗教界爱国教徒的抵制与反抗。这些反抗西方殖民者和殖民宗教及其文化的斗争常常是在爱国、爱教的旗帜下进行的,而且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佛教在近代民族主义运动和启蒙运动的影响下,曾掀起一系列的斗争。19世纪,斯里兰卡达磨波罗首先建立大菩提会,致力于佛教的复兴和改革运动,这个团体保护佛教遗迹,编纂巴利文经典,推动了南亚次大陆现代佛教的发展、宣泄了爱国的民族情愫。柬埔寨、老挝和越南在近代相继沦为法国的保护国后,不少爱国的佛教徒,组织和参加了爱国的复兴和改革运动,他们利用佛教作为唤醒民族意识的手段,反对殖民当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中国也出现了连续不断的反对西方教会的“教案”,打击了基督教在中国的嚣张气焰。与此同时,在伊斯兰教国家中出现了很多复古改良的思潮、派别和运动。其影响较大的有:1.复古主义运动——以18世纪沙特阿拉伯掀起的瓦哈布(清净教)运动为嚆矢,主张“恢复伊斯兰早期精神”、“回到古兰经中去”、“净化宗教”,其影响所及有北非的赛努西运动、印度的圣战士运动和印尼的帕达里派运动等等。2.泛伊斯兰主义运动——最早是由18世纪的哲马罗丁·阿富汗尼所发起,呼吁全世界拥戴一个哈里发,建立统一大伊斯兰帝国。3.现代改良主义运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出现的,以宗教改革为基本内容的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社会思潮和运动,以印度的阿里迦运动为代表。印度教在近代掀起一系列宗教和社会改革运动,出现了很多改革的团体——梵社、圣社和罗摩克里希纳教会等。国大党的领袖如提拉克、甘地、奥罗宾多等都把印度教直接引入政治中去,竭力将印度的民族主义运动建立在印度教的基础之上,宣传印度教的理想,就是印度民族和社会的理想。印度教得以复兴。犹太教在西欧启蒙思想影响下,出现了“哈斯喀拉”运动,要求犹太人坚持自己的信仰。其中一些人还积极从事犹太复国主义的活动。上述各种宗教的民族、民主主义思潮和组织活动大都具有某些复古主义的色彩,竭力维护宗教的基本教条和传统的宗教文化,并以此与西方殖民宗教文化进行抗衡。但是也有不少派别主张在坚持传统宗教信仰和文化的前提下吸收西方的科学文化,以此丰富、改造自己的宗教文化思想理论。例如印度著名的宗教和社会改革家辨喜曾提出“要用西方的人道主义和平等精神改造印度教”等等。宗教民族、民主主义思潮在反帝反殖的运动中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发挥了重大的影响。与过去相比,不管是标榜“出世”的佛教,抑或是与政治、社会生活结合较紧的伊斯兰教和在人民生活中有重要影响的印度教,都与政治和社会运动结合得十分紧密,世俗化更为明显。
 
 
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宗教也随着新形势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一大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经过前赴后继的斗争,取得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胜利。很多国家在斗争中常常以传统的宗教和民族文化作为他们的旗帜,因此宗教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日益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宗教本身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也不同程度地改变了自己的形式。
 
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独立和民族解放的胜利,为传统宗教文化的重新弘扬和发展提供了契机和保证。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佛、道、伊斯兰扫除了教内长期存在的封建特权和压迫剥削制度。南亚、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政府对佛教倾注了极大的热情,积极支持佛教的发展,斯里兰卡僧伽积板参加国家的政治和教育文化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组织作用。另外,通过世界佛教联盟对保卫世界和平、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保护佛教遗迹等方面作出厂重要的贡献。缅甸政府一度把佛教定为国教,佛徒们营造寺塔,举行结集,十分活跃。印度建立共和国后,掀起了“新佛教运动”。印度“宪法之父”安培德伽尔曾一度率领50万贱民皈依佛教。印度的佛教徒还建立了自己的政党——共和党和围豹党,争取平等的权利。印度政府创办了不少佛教大学和研究所,大力宣传教文化。1956年在印度政府主持下全世界佛教徒隆重举行了庆祝佛陀涅槃2500周年的活动,掀起现代复兴的高潮。伊斯兰教一直在急剧发展,二次世界大战后有亚非地区数十个国家宣布伊斯兰教为国教。在国际上出现了几个伊斯兰教的国际联合组织或国际大会,伊斯兰教的教义成为很多国家指导意识形态、社会生活和法律的准则。伊斯兰教的信仰近年来在欧美各国也在广泛传播。1947年印巴分治,独立的印度宪法虽然宣布印度是一个世俗的国家,但印度教仍然是印度人民的传统信仰,印度教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深深扎根于人民中间。
 
70年代以前,世界曾经分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两大阵营,宗教也莫不受其影响。但苏东社会主义国家解体后,局面有了很大的改观。随着世界日益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宗教也吸现了多元化的势态。传统的世界三大宗教和若干的地区宗教(印度教、犹太教、道教、耆那教、祆教等)仍在发展外,还出现了各种现代新宗教。二次大战后日本出现了由传统佛教派生出来的创价学会、灵友会、立正佼成会等;与神道教有联系并吸收了美国精神分析法的“生长之家”,以个人主义、现实主义为生活训条的“P.L教团”(“完全自由教团”)。朝鲜半岛在战前就建立对佛教教义重新诠释的圆佛教。这个教战后在国内外都有发展。在韩国基督教中还出现了“世界基督教统一神灵协会”的新组织。印度教中出现了很多传教会或准军事组织。在战后越南的高台教与和好教都有相当的发展。高台教崇拜孔子、佛陀、基督、雨果、贞德;借用天主教的仪式,在越南政治和国会中都有他们的代表,在东南亚的华人中出现三教(儒、释、道)和五教(佛、道、基督、伊斯兰、儒)“同宗”的三一教、真空教、圣教会、德教会、慈忠会等。目前世界上各种新兴的宗教派别已达成千个以上,其中有的正在代替传统的宗教起着重要的作用。
 
战后是各种宗教思潮涌现的时代。原有的宗教民族主义或复古主义的思潮仍然有着重要影响,在某些国家或地区还处于主流的地位。佛教中的某些民族主义思潮在亚洲一些地区仍然受到国家政府和人民的重视,常常被当作民族独立的旗帜和复兴传统文化的象征。伊斯兰复古主义、原教旨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思潮在上世纪出现后迄今仍然没有衰落,它常常被一些国家当作反对西方帝国主义及其颓废文化,反对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指导精神,但也日益显出其历史的局限性和时代的进取性。由于近代以后各国的宗教格局和教徒分布呈现了多元的形态,各种不同民族和宗教反映了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利益,时有龃龉,加之帝国主义和国外势力的插手及诸种因素的影响,因之国与国之间、民族之间、政教之间、不同宗教和宗教内部经常出现错综复杂的关系,从而引发了各种矛盾和斗争,有的甚至呈白热化的状态,历经长期的战争。这种情形至今还在南亚的斯里兰卡、东南亚的缅甸、中东的黎巴嫩等国存在。
 
社会主义思潮是近、现代国际上最有影响的思潮之一。1917年苏联十月革命取得成功,给被压迫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家人民带来了希望,于是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地流行于各个国家和各个阶层,并影响了各种宗教,出现了佛教社会主义、伊斯兰教社会主义、基督教社会主义和印度教社会主义等等。二次大战后,很多国家取得了独立,人民赢得了胜利,社会主义便成为广大人民下一步争取的目标,很多宗教也把宗教社会主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不同流派的宗教社会主义的共同特点是,将社会主义的某些原则比附于宗教里的某些教条,宣称宗教和社会主义有着很多共同点,或者宣称社会主义在宗教里早已存在,有的宗教的理想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等等,从而证明宗教高于社会主义。大部分宗教社会主义都反对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把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贬低为偏重“物质的学说”,宗教则是注意“心灵的学说”。宗教社会主义的影响一度很大,特别是在第三世界的一些国家,曾不同程度地被采纳为治国的指导思想或者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意识形态。但在实践中都遇到种种困难或遭到失败,因之被摈弃或束之高阁。在社会主义国家,宗教界很多人认为,宗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补充,宗教的某些道德伦理思想或教规与社会主义有着相应的地方,两者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协调起来的,所以宗教和社会主义并不是经常处于敌对的地位。另外,宗教徒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成员,他们可以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尽力,作出与非宗教徒一样的贡献。
 
近几十年国际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起了很大的变化,为了适应这些变化,世界各宗教也做了一些调整和改变,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各宗教内部和不同系统的宗教之间互相联系、对话、融合的趋势增加,因之纷纷建立了很多国际性组织。佛教建立了“世界佛教徒联谊会”、“世界佛教僧伽大会”和“亚洲佛教和平会”等。伊斯兰教恢复了“世界伊斯兰大会”,成立了“伊斯兰会议组织”等等。印度教建立了“世界印度教大会”、“国际雅利安联盟”、“罗摩克里希那传教会”等等。此外,各种宗教团体还成立了超宗派的“世界宗教和平会”和“世界宗教大会”等各种组织。形形色色的宗教组织活跃在世界各地,加速了宗教多元发展的势头。
 
战后的宗教学研究也有了迅猛的发展,研究的内容已由传统的文献学、经典、历史、哲学等扩展到文学、社会学等各种新的领域。研究的手段也由文字训诂、历史考古等发展到使用现代设备,进行综合研究和比较研究等。
 
以上是我们对世界宗教历史演变的轮廓描述,从中可以看出,在亚洲各国、各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中,宗教是一种来自于传统又具有文化功能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它渗透于政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今后一个长时间内还会存在下去,影响着广大地区的人口,因之我们在学习和研究中外历史、国际关系、文化艺术、哲学理论、民族关系等问题时不能忽视对宗教的了解。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基督教与美国文化:被忽视的张力
       下一篇文章:清教徒——美国精神缔造者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