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团体
 
中国家庭教会知识分子的社群认同与象征建构
发布时间: 2018/11/1日    【字体:
作者:徐颂赞
关键词:  中国基督教 家庭教会 基督徒知识分子 社群认同 象徴建构  
 
 
这篇论文是我持续多年观察的田调案例,从2013年开始的个人兴趣,到后来成为蔡彦仁老师的课程报告之一,再到形成论文,2016年在多个研讨会口头发表,又经过一年来回往复的匿名审查意见与修订工作,最后于今年书面发表。
 
遗憾的是,2016年底后,因我个人远在台北,未能持续跟进最新资讯,很多信息是相当缺乏的。但是,如果这份田野报告经得起事实验证,还能为各方留下一份备忘的作用,就不失其价值了。
 
知识的累积,学术研究的打磨,都是从一点一滴开始的。我相信,如果没有最基础的累积,没有经验和理论的互动,造不出更宏伟的知识大厦。
 
摘  要
 
自1990年代以来,「基督教热」和「改革宗热」出现于中国公共社会,众多知名学者、作家和异议人士陆续成为基督徒甚至教会领袖。本文以「基督教人类学」为方法,分析成都的基督徒知识分子群体如何创製他们自身的社群认同、象徴与意义网络。本文指出,基于共享的政治经历、民主诉求、信仰期待、人际网络,众多成都知识分子陆续认信并加入改革宗家庭教会。这些知识分子在复杂的地方社会和基督教传统之中,主动将传统家庭教会带向公开化和建制化。比如出版神学书籍和教会刊物,规划「基督教古典教育」,建构历史论述,编选古典圣诗等。这些创制均构建出独特的象徴和意义,亦形塑他们的认同与实践。不同于三自会或传统家庭教会,这群成都基督徒知识分子和改革宗家庭教会,正在建构中国基督教的新面貌,影响中国教会发展。
 
关键字:中国基督教、家庭教会、基督徒知识分子、社群认同、象徴建构
 
出处:《台湾宗教研究》第17卷第1期,2018年,页195-215。
 
麦Sir的派对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从中国文化的多元性理解道教
       下一篇文章:中国禅宗“成熟阶段”浅论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