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活动
 
2018年美国宗教学会年度大会现场报道
发布时间: 2018/11/29日    【字体:
作者:道教学术翻译与研究
关键词:  2018 美国宗教学会年度大会  
 
 
编者按
 
11月17日至11月20日,在风景靓丽的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举办了圣经文学学会(Society of Biblical Literature)与美国宗教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Religion)2018年度会议。会议主办方在为期四天半的会议日程中安排了近一千五百场宗教学相关学术活动,近万名来自全球各国的宗教学学者、宗教人士、出版商等共同出席并参与了这一宗教学学术界的盛会。
 
感谢彭必生同学从美国宗教年会现场发来报道。报道中的论文中文标题皆为临时翻译,不一定准确,请大家多多包涵、共同探讨。
 
一、年会简介及会场纵览
 
会议的主会场安排在科罗拉多会展中心(Colorado Convention Center),并在周边的尊盛酒店(Embassy Suites)、凯悦酒店(Hyatt Regency)、希尔顿花园酒店(Hilton Garden Inn)、皇冠酒店(Crowne Plaza)、喜来登市区酒店(Sheraton Downtown)、 希尔顿城市酒店(Hilton City Center)、君悦酒店(Grand Hyatt)设立了分会场,会议室与展厅共计500余间。
 
为了方便与会者安排自己的会议日程,主办方编写了详细的年会会刊,内容包含交通、住宿、会场安排及会议主题、演讲题目等信息。此外主办方还为会议提供了专门的手机应用,里面同样提供了相关会议信息,通过该应用与会者还能很方便地定制自己的参会日程,并与其它参会者进行联系。
 
本次年会的一千多场学术活动形式多样,其中最主要的形式是主题报告会(Lecture),划分为不同的研究小组(Studies Unit)来展开主题会议,每场会议一般有四到五位学者宣讲论文,通常每位学者的报告时间为15-20分钟,另有5分钟左右的问答时间。除主题报告外会议还以多种形式进行,有口头宣讲会议(Oral presentation session)、研讨会(Workshop)、圆桌会议(Roundtable)、圆桌午餐会议(Luncheon Roundtable)、特别会议(Special Events,比如理事会会议、商业会议)等等。
 
除学术会议外,年会还组织了规模盛大的宗教学出版展,上百家出版社展出了各自的宗教学相关出版物。与会者能在现场以较低的折扣购买展出书籍,或者与出版社进行书籍大批量采购的商谈。另外会议主办方还组织了招聘中心(Employment Center),有求职需求的学者能通过招聘中心提交自己的简历,有人才需求的高校院系及研究机构能通过招聘中心挑选简历,组织现场面试。
 
为丰富与会学者的会议生活,会议组办方还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比如瑜伽课程、市区游览、周边景区游览等等,通常这些娱乐活动会收取一定费用。
 
本次年会讨论的话题非常丰富,包括了对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到伊斯兰教、佛教、道教世界主要宗教的研究,研究的主题从宗教与哲学到宗教与经济;从宗教与雕塑到宗教与动物;从宗教与声音到宗教与科幻小说;从死海古卷到敦煌文献;数百个研究小组几乎涵盖了当前宗教学研究的全部主题。
 
与中国宗教相关的话题主要以以下几个研究小组来进行:一是中国宗教与儒教传统小组,主要就儒教相关话题进行讨论,二是佛教研究小组,讨论话题主要是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三是中国宗教与道教研究小组,讨论话题主要是与道教相关话题;四是中国宗教研究小组,就中国宗教相关的普遍性话题进行讨论。
 
二、与中国宗教相关的部分主题会议
 
1.“中国历史上的宗教论争”主题会议
 
11月17日当地时间上午9:00-11:30在科罗拉多会议中心举行了以中国历史上的宗教论争为主题的演讲,考察了宗教论争者如何通过批评其它宗教来维护自身的传统。
 
来自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生David Bratt发表主题演讲《彼之行,吾之道:<太平经>经中作为自我定义的论辩》(The Practice of Theirs, This Way of Ours: Polemic as Self-Definition in “The Scripture of Great Peace”),分析了《太平经》中的经文《天咎四人辱道诫》,展示《太平经》是如何通过对作为异端的“四人”进行批判,从而确立自身的行为准则。
 
来自塞特多大学(The Citadel)的南恺时教授(Keith Knapp)发表了题为《为何佛教招致反感:通过论战以确立儒教》(Why Buddhism Stinks: Defining Confucianism through Polemical Attacks)的主题演讲,分析了历史上孙盛、何承天等儒家人士对佛教的批判,认为这种论争不仅是为了攻诘宗教对手,也是确立并推广自身传统的一种方式。
 
来自比利时根特大学的博士后Thomas Jülch发表了题为《比较视野下的中国中古佛教反道教论著》(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Anti-Daoist Writing in Medieval Chinese Buddhist Apologetic Literature)的主题演讲,认为中国唐代的大量佛教反道教论著与早期基督教反犹太教的论著存在多方面的相似性,一是在著作的结构模式上非常相似;二是在辨争的对象与方法上也非常相似。
 
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Albert Welter教授发表了题为《宋太宗朝的佛门儒士:赞宁的‘中国文’(文人文化)包含佛教教义论》(A Buddhist Ru at Song Emperor Taizong’s Court:Zanning’s arguments for the Inclusion of Buddhism in Chinese Wen(Literary Culture)的主题演讲,对宋太宗朝的著名僧人同时也是朝廷官员的释赞宁进行了研究,探讨了释赞宁如何回应当时儒家对佛教的批评,同时探讨了以释赞宁为代表的“法门君子”形象的形成。
 
来自加利福利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的Mark Halperin副教授发表了主题演讲《‘’分道”:十二世纪儒者眼中的道士》(Parting of the ways: A Twelfth-Century Confucian Looks at the Taoists),探讨了在中国十二世纪很多士人是如何通过批判道教来表现其立身之正的,他以周紫芝(1082-1155)的诗歌文章为例,分析了士大夫如何在思想上的谴责、贬低、质疑道教,认为这种情况表明了儒家正统观念的逐渐增强,也预示了十三世纪后新儒家的反道教运动。
 
2.“死亡、重生和时间:中国宗教传统中的身体蜕变”主题会议
 
11月17日当地时间下午1:00-3:00在科罗拉多会议中心举行了主题会议:“死亡、重生和时间:中国宗教传统中的身体蜕变”(Death,(Re-)Birth,and Time:Transformative Bodies in Chinese Religious Traditions)。主要探讨了古代中国宗教的身体观,如宗教观念下身体的整体性、完美性,以及如何在宗教仪式中修补、改变有缺陷的身体等话题。
 
来自哈佛大学的博士生刘婧瑜(Jingyu Liu)发表了题为《炼身与普渡:道教黄箓斋中的身体蜕变》(Physical Sublimation and Universal Salvation: Bodily Transformation in the Daoist Yellow Register Retreat)的主题演讲。探讨了道教黄箓斋如何通过“炼度”仪式对人的身体与灵魂实行宗教性的救赎。
 
来自佛光大学(Fo Guang University)的林欣仪(Hsin Yi Lin)助理教授发表了主题演讲《苦之变体:中国中古佛教变文与变像中的受难胎儿与母亲》(Transformed Bodies of Dukkha: Suffering Fetuses and Mothers in Medieval Chinese Buddhist Transformation Texts and Images),考察了数篇敦煌佛经中描述了妇女的分娩过程的佛经译文及画像,认为中国佛教继承、简化并改造了古印度佛经中的生产受难论,胎儿在生产过程中的受难被大量改变成了母亲在生产过程中的受难,从而宣扬中国的“母恩”观念。
 
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的Hsiao-wen Cheng助理教授发表了主题演讲《中国上古与中古时代的性别转换和规范的时间性的意义》(Meanings of Sexu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 Temporality of Norms in Early and Medieval China),对“常”此一观念进行了反思,探讨了在早期及中古时代的儒教、佛教、道教以及医学文献中关于性别变化的记载,讨论了宗教仪式中的“补”与“化”对于形成宗教意义上的“常”与神性的重要性。
 
3.“‘道’之石:道教金石学探索”主题会议
 
11月17日当地时间下午3:30-5:00在科罗拉多会议中心举行了以“‘道’之石:道教金石学探索”为题的主题演讲。参加此场主题演讲的通过对道教考古资料、碑文、以及雕刻的研究,展示了在道教研究上的新方法与新见解。
 
来自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研究生Beverley Zhang发表了主题演讲《超越死亡:道士薛远卿的墓志铭》(Beyond Death: The Daoist Epitaph of Xue Yuanqing 薛遠卿 (d. 646))。对唐代著名道士薛赜(字远卿)的墓志铭进行了分析,认为墓志铭为道教提供了另一条超越死亡而往生天界的道路,反映了道教对精神超越的需求,也提供了一种宗教治疗手段,将失去亲人的悲痛转化为赞美、安慰与鼓舞。
 
接着同样来自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陈怀宇(Huaiyu Chen)副教授发表了《唐代佛教与道教的石灯:一个比较的视角》(Buddhist and Daoist Stone Lanterns in Tang China: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比较了佛教石灯与道教石灯在中古时期政治、宗教和文化背景下的历史渊源、教义基础和仪式功能,认为石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古时期的佛道竞争。
 
随后来自夏威夷大学的助理教授Jonathan Pettit发表了题为《碑铭中的‘道’:中古道教的碑文与宫观建造》(Carving Out a Dao: Epigraphy and Temple Construction in Medieval Daoism)的主题演讲,Jonathan Pettit以陶弘景的碑记为例,分析其中所展示的地理、宗教及信众信息,认为道教碑记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构建起道教信众之间的交际网络。
 
最后来自杨百翰大学(Brigham Young University)的Jennifer Bussio副教授发表了主题演讲《何者成就宗师?第十二代真大道祖师张清志生平考》(What Makes a Patriarch? An Examination of the Hagiography of the Twelfth Zhen Dadao Patriarch, Zhang Qingzhi 张清志 (d.1327/28)),对真大道第十二代祖师张清志的碑文传记进行了考察,认为在真大道存在内部斗争的情况下,该碑文从道德、历史、现实状况等因素来支持张清志执掌真大道的合法性。
 
4.“艺术、内丹术与仪式中的视觉与形象”主题会议
 
11月18日当地时间上午9:00-11:30在科罗拉多会议中心举行了以“艺术、内丹术与仪式中的视觉与形象”为主题的主题演讲。本场会议通过考察道教中的视觉材料如内丹修炼图、山水画、仪式画像、列仙图等展现道教是如何通过图像来跨越凡与圣、现实与超越,同时也展示了宗教性研究中如何通过图像研究来重建传统视角,以及这种研究方法带来的益处。
 
首先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佛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的客座教授Anna Hennessey发表了主题演讲《宋代道教中的丹道表达与内丹图景》(Alchemical Representation and the Externalization of Internal Alchemy in Song Daoism),考察了宋代内丹与内丹修炼图之间的关系,认为道教修炼方式从外丹向内丹转变的过程中,内丹图的绘制是为了以图像为载体来表达内丹修炼者修炼时体悟到的精神内景。
 
接下来来自香港理工大学的梅林宝(Mark Meulenbeld)副教授发表了主题演讲《内景:17世纪中国画的超越性意象》(The Interiority of Landscape: Images towards Transcendence in 17th Century Chinese Painting),认为现代化的观念常成为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阻碍。在当代欧洲中心论的眼光下,艺术被当成了现世观念的展现。通过对明清时期的几幅绘画以及与绘画相应的文字进行考察,梅林宝认为这些绘画的主要材料来自于佛教和道教,表现的内容也主要是神仙世界而非是展现现世。
 
之后来自圣约瑟夫大学(Saint Joseph's University)的助理教授Aaron Reich发表了主题演讲《召将出吏:帝国晚期雷法中的交错世界》( Summoning the Troupes of Generals: The Interwoven Worlds of Late Imperial Thunder Ritual)。研究了中华帝国晚期朝代雷法仪式中的神灵肖像,认为在这样的道教仪式中,神灵肖像或成为勾连他们外在形式与内在存在的重要桥梁。
 
接着来自凯斯西储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的助理教授Noelle Giuffrida发表了主题演讲《敷演真武:一部明初图册中道教实践的物质与非物质维度》(Performing Zhenwu: Material and Immaterial Dimensions of Daoist Experience in an Early Ming Album)。考察了以真武为主题的大量图像,认为真武图像不仅作为外在媒介在宗教仪式中发挥作用,同样也在道教修行者变神内炼的内景图像中发挥作用。
 
5.中国宗教研究会圆桌午餐会议
 
11月18日当地时间11:30-13:00中国宗教研究会(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Religions)在喜来登市区酒店举办了圆桌午餐会议。与会者一边品尝者简易的午餐一边听取演讲者的报告,这也是中国宗教研究会每年欢迎新人学者踏入学界的例行活动。
 
来自麦克马斯特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的博士后Jeffrey Kotyk发表主题演讲,探讨了古印度佛教中的天文学内容对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影响。来自芝加哥大学的博士生岑卓成(Sum Cheuk Shing)发表主题演讲,探讨了佛教中的印沙佛印话题。来自麦克马斯特大学的博士生陈瑞锋发表了主题演讲《中国佛教经文中的敦煌写本》(Dunhuang Manuscript Clusters of Chinese Buddhist Scripture),以统计学的方法对敦煌写本中的各种宗教信息如抄稿资助者、祈福对象,抄经目的等进行了分析。来自斯坦福大学的博士生丁一(Yi Ding)发表了以道教中的碑记为主题的演讲。来自圣母大学(University of Notre Dame)的博士后Alexander Hsu 发表了主题演讲《中国中古佛教经钞》(Extracting Scriptural Essence with Medieval Chinese Buddhist Anthologies),对佛教经钞类典籍的功用进行了分析。
 
6.“排斥儒家:中国早期礼制以外的仪式与宗教”主题会议
 
11月19日当地时间上午9:00-11:30在科罗拉多会议中心举行以“边缘化儒家:中国早期礼制以外的仪式与宗教”(Marginalizing Confucius: Ritual and Religion in Early China beyond the Canon)为话题的主题演讲。本场会议考察了早期中国礼制之外的宗教与仪式,研究挖掘了在早期中国与儒家礼制相对立的宗教、历史以及哲学性文献,认为既往的过度依赖儒家经典的记载有可能对理解早期中国宗教仪式的作用产生阻碍。
 
首先是来自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博士后研究员Tobias Zuern发表了主题演讲《作为宗教的无为之道:<淮南子>》(The Huainanzi as a Ritualistic,Wuwei-Performing Embodiment of the Way)的主题演讲,Tobias Zuern认为《淮南子》可能是理解早期中国历史的关键材料,猜测《淮南子》可能是早期《易经》《河图》《洛书》与后来的谶纬及道教经文之间的重要联系。
 
接着来自圣路易斯大学(Saint Louis University)的Filippo Marsili副教授发表了题为《抑制黄帝:儒生、方士与经济的隐喻》( Restraining Huangdi: Confucians, Fangshi, and Economic Metaphors)的主题演讲。Filippo Marsili认为汉代儒家曾试图通过改编黄帝的传说来影响汉武帝的集权政策,但这种努力并非有效。他通过对比《史记》与《淮南子》及马王堆手稿中对汉武帝的记载,认为汉武帝所谓的迷信实际上掩盖了他施行中央集权的企图。
 
最后来自香港浸会大学的助理教授Rebecca Robinson发表了题为《早期中国的雨,仪式与宇宙论》的主题演讲。她以北京大学所藏的西汉竹简《雨书》为材料,分析了在早期中国气候、宗教仪式与宇宙观念之间的关系,认为雨及其现象性质与古代中国的宇宙论的形成密切相关。
 
道教学术翻译和研究微信授权转载。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佛教中开光的真正含义
       下一篇文章:福音与宗教——传福音还是传教?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