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政教关系
 
谈宗教与美国政治的不解之缘
发布时间: 2018/12/14日    【字体:
作者:王丽颖
关键词:  宗教 政治  
 
 
摘要:美国虽然实行了政教分离, 但宗教对美国的政治产生了很大影响。宗教与政治不但从来没有分离, 而且一直相到依赖、相互配合, 共同为美国社会服务。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宗教如何影响美国政治, 并用理论和事实说明了美国宗教和政治关系一直非常融洽, 有时还是一种潜在的政治力量。
 
宗教与美国政治的关系是复杂和矛盾的, 因为它涉及到宗教自由的训令及教会和国家的分离原则的平衡。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政教分离的国家。1791年通过的美国宪法第一条修正案关于美国宗教有两条规定, 一条是禁止国会制定任何法律对建立宗教表示尊重;另一条款是防止国会通过任何法律禁止任何人实践她或他的宗教信仰。另外, 宪法第六条规定,不得以宗教信仰作为担任合众国任何官职或公职的必要资格。
 
美国宗教是如何影响美国政治的呢?
 
一、宗教神学观念塑造了美国的政治思想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宗教对人的思想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殖民地时期, 美国人就视自己为“上帝的子民”, 将宗教视为“维系公共道德和政治制度的工具”成为美国政治家的共识, 宗教成为他们神化内外政策的依托。富兰克林等一些人相当尊重各教会共同奉行的教义, 而华盛顿等其他人则坚定地认为“宗教和道德”是民族特性和文化的一对社会支柱。宗教的神学观念“培育了美国人的民主精神, 创造了权力分立和互相制衡的政治体制。” ①宗教神学理念也影响了当代美国政治家。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认为, 开国元勋们相信, 只有在神灵指引下我们才能成功地对付国家将要面对的挑战。克林顿主张不动摇地坚持三种核心价值——— 机会、责任和社区。他进一步说:“所有伟大的宗教都教育人们要诚实、守信、负责, 要宽厚和有同情心。这些价值观正是我们建立稳固的社区所需要的。” ②
 
二、宗教对美国军事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美国随军牧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早在1775 年的第二届大陆会议上, 就通过了华盛顿将军创设随军牧师职位的提议。随军牧师从新教牧师、天主教及东正教神父、犹太教拉比及伊斯兰教阿訇中招募。他们首先由所在的教派提名,然后被任命为军官。他们随军部署在美国本土及海外从事服务。现在美国军队中军、师各级都设有牧师处, 每700个士兵中就有一名牧师。平时他们为美国士兵、军人家属施行宗教仪式和提供完整的宗教教育。同时广交朋友, 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 做好疏导工作。战时则为伤员、临终人员和战俘进行精神安慰。
 
三、宗教文化是美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90年代以后, 美国开始利用宗教问题展开外交攻势。《1998年国际宗教自由法》是90 年代宗教问题国际化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体现。该法一再强调其目的在于促进国际宗教自由, 推进国际社会对宗教自由的重视。实际上, 这是美国理想主义外交的宗教使命感在当代美国外交中的运用。人权问题是近年来国际事务中一个突出的问题, 王晓德教授认为, 美国把“人权”作为对外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他基本没有说明人权外交与宗教外交的结合。美国把“人权外交与宗教外交进行了结合”这一观点是由董小川教授提出来的。他认为, 美国政府利用宗教问题大打人权牌外交。早在70年代, 卡特政府就提出了对外政策人权三原则。其中第三条写道, “公民享有思想、宗教、集会、言论和出版的政治自由权;国内外自由迁移的权利;参政的自由权利。”1999年1月14日, 克林顿总统发表讲话中谈到, 宗教自由是一个基本的人权, 每一个国家、政府都必须遵守。促进所有民族的宗教自由, 反映我们对这个目标的坚实承诺应该继续成为我们外交政策的一个中心环节。美国每年发表国际宗教问题白皮书, 也表明了美国宗教外交与人权外交的的结合, 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 宗教领袖一般都要在外交、国防这样事关国计民生的国家大事上表明自己和宗教界的态度以影响政府决策。美国学者艾尔弗雷德· 希罗认为, “宗教机构在思想和行为上对美国外交事务, 最终对美国外交政府的潜在影响是实实在在的。” ③
 
四、宗教团体直接介入政治活动施加自己的影响
 
在选举过程中, 宗教团体可以就他们所关心的问题询问各位候选人, 然后向大众通报他们对于这些问题所持的立场。宗教团体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使选民了解各位候选人在这些问题上的立场是否与他们的立场相一致, 借此影响选民的投票行为。在选举过程中, 宗教团体或个人有时还会采取直接行动, 为某位候选人助选, 呼吁选民将票投给他(她)。如1980年, 由于基督教之声、道德多数派、新右翼政治行动委员会等基督教新右派团体的努力, 为里根投票的基要派选民增加了200万人, 使里根得票总数比卡特多10%。宗教团体还会使用公关技术来争取大众的支持。例如在报纸上刊登广告, 内容涉及堕胎、公立学校中的祈祷以及对外政策等社会政治问题。宗教对于官员的任命也有影响。例如, 里根当选总统后, 为了回敬基督教新右派在大选中对他的支持,继续保持合作关系, 任命几位基督教新右派人士担任政府职务。有的教士甚至直接参加选举, 1988年, 两位牧师——— 杰西· 杰克逊和帕特· 罗伯逊还竞选总统。教会对政府决策的影响还表现在, 教会人士时常违法收容非法移民, 或对抗政府的法令, 向政府的权威挑战。
 
五、市民宗教成为政与教的纽带
 
尽管有些美国学者根本不承认美国有市民宗教, 但绝大多数美国学者还是将公民宗教视为一种宗教。珍雅克· 鲁索(Jean-JacquesRousseau)最先发明“市民宗教”(civilreligion)这个词。他认为, 基督教是不适合的, 所以他建议使用“市民宗教”这个词。内容包括对上帝的信仰和对国家重要性的认同。在许多方面, 鲁索影响了杜尔凯姆(Durkheim),杜尔凯姆发展了这个主题。杜尔凯姆认为, 一个稳定的社会应围绕一套表达一个社会所共同的信念、符号进行联合, 这种联合将被视为宗教来对待。这些共同的符号能使社会在发生冲突时凝聚在一起, 因为它们作为一种组织作用于秩序、稳定和融合。杜尔凯姆对现代美国主要的社会学家之一——— 贝拉产生了重要影响。1967年, 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 贝拉发表了一篇题为《论美国的市民宗教》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 他把“市民宗教”定义为一种“宗教象征和信仰主体。” 贝拉宣称:“市民宗教无疑是美国人自我理解、运用宗教符号的一种形式。” ④这种市民宗教来源于基督教, 但不等同于基督教, 它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这种市民宗教早已被国父们引用于国家基本文件中, 如今这种市民宗教已成为每个美国公民共同拥有的宗教。它一方面与政治社会发生关系, 另一方面又同私人宗教组织相联系, 就像是一条维系着政治与不同宗教之间的纽带。市民宗教是一种通过不同教派间的共同点来支撑的精神力量, 其本质是一种共同的美国生活方式, 并成为政与教的独特纽带, 以实现共同的国家目标。这样, 市民宗教就能够在不和教会发生剧烈冲突的情况下, 建立起强有力的民族团结象征, 从心灵深处激发人,以实现国家的目标。⑤
 
综上所述, 美国虽然实行了政教分离, 但宗教对美国政治产生了很大影响。宗教与政治不但从来没有分离, 而且一直相互依赖、相互配合, 共同为美国事业服务。所以一些学者指出美国是“形式上的政教分离, 实际上的伙伴关系。”⑥由此看来, 美国的宗教和政治的关系一直非常融洽, 有时还是一种潜在的政治力量。
 
注释
①吕其昌:《美国的宗教问题》, 载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民族与宗教研究中心著:《世界宗教问题大聚集》, 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3年, 第318页。
②(美)比尔· 克林顿著, 金灿荣等译:《希望与历史之间》,海口:海南出版社, 1997年, 第95 -96页。
③刘建飞:《美国与反共主义》,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第35页。
④Ians.Markham, PluralityandChristianEthics, 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1994 , P.84.
⑤(美)罗伯特· N· 贝拉著, 牟文华、舒逸译:《美国的市民宗教》, 《美国研究参考资料》1989年第4期, 第14页。
⑥雷雨田:《上帝与美国人——— 基督教与美国社会》,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年, 第50页。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新宗教政治运动:“原教旨主义”何地、何时以及为什么出现?
       下一篇文章:英国政治的非逻辑性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