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民间信仰和新兴宗教
 
民间信仰缔结精神纽带
发布时间: 2018/12/27日    【字体:
作者:黄海德
内容提示:近代以来,不少爱拼敢赢的泉州人前往海外谋生,这些人同时带去了祖籍地的宗教信仰,并在侨居地传播,泉州宗教与民间信仰成为联结东南亚华人与祖籍地的重要精神纽带;如今东南亚国家留下了诸多泉籍华侨华人创建的寺庙、观宇,许多宗教建筑都具有“泉州味”;近几年,东南亚各国华侨时常组团前来闽南地区寻根谒祖……
关键词:  民间信仰 精神纽带  
 
 
泉州天后宫素来被认为是海内外建筑规格较高、较大的祭祀妈祖的庙宇,每年海外来此祭拜的人群络绎不绝。
 
泉州素有“宗教圣地”、“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美誉,泉州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景教、天主教、印度教(婆罗门教)、基督教、摩尼教(明教)、日本教和拜物教、犹太教等。宗教文化丰富多彩,是构成泉州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的重要内涵之一。近代以来,不少爱拼敢赢的泉州人前往海外谋生,这些人同时带去了祖籍地宗教信仰,并在侨居地传播,因此泉州也是宗教和民间信仰向海外传播的重要地区之一。
 
泉州的多种外来宗教文化,与原来的泉州儒、释、道文化互相渗透,相互吸收;群众长期和睦相处,互不排斥、互相尊重,成为美谈,也成为世界罕见的奇迹,说明了泉州人心胸开阔和具有广大的包容性。
 
抱着慎终追远、饮水思源的态度,近几年来,东南亚各国如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等,经常有华侨华人组团前来闽南地区寻根谒祖。而在这一类“寻根”活动当中,往往伴随着大量的宗教与民间信仰的溯源活动。
 
海外华侨华人的社会网络构成有着多种客观因素和条件,按照厦门大学教授、中国东南亚研究会会长庄国土的看法,主要与地缘(地区乡谊)、血缘(宗族传承)、神缘(神灵信仰)、语缘(各地方言)等因素有关,并且与华侨华人所居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运作机制有着密不可分的复杂关系。据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黃海德教授介绍,泉州宗教与民间信仰在东南亚扎根很深,且和当地的宗亲团体、社会网络密切结合,成为联结东南亚华人与祖籍地的重要精神纽带,这也决定了泉州,这个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对东南亚华人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
 
“海纳百川”是泉州一贯秉持的城市理念,古代时期尤以宋元两代最为显著,各种文化相互影响与渗透,相互吸取与融合,而非相互诋毁与攻讦,地域文化景象一派祥和,造就了如今泉州文化多元、丰富的傲世特征。泉州人海纳百川的胸襟,也促使了泉州的宗教彼此之间和睦共存,维系了制度化宗教间的一种“生态平衡”。
 
外来宗教既然能传入泉州,泉州的宗教和民间信仰也能传播出去。伴随着华侨华人足迹在世界的延伸,泉州的宗教和民间信仰不断向海外传播,增强了自己在海外(特别是在东南亚)的影响力。
 
泉州的宗教信仰十分繁杂,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采取了实用的方式。佛教、道教渗透到民间宗教中去,其礼仪为民间宗教大量吸取;而另一方面,关帝、城隍、瘟神等民间神祇则逐渐成为道教的神祇。
 
在东南亚地区华侨华人的传统信仰之中,广泽尊王信仰是极其重要的信仰之一。在福建地区的民间信仰之中,广泽尊王被列为四大尊神之一,清代后期晋江文士杨浚编撰的《四神志略》,将广泽尊王奉为首位加以叙略,可见当时信仰之盛。广泽尊王信仰原生发于福建的南安地域,后来随着该地区移民的迁徙,逐渐传播到我国的闽南、港台地区和东南亚各国。
 
据黃海德教授介绍,广泽尊王经南安地区的移民传播到了海外以后,逐渐衍变成为华人地域族群团结同乡、凝聚人心、联络故土、保佑平安、寄托信仰的一个代表,呈现出强烈的“个体共有归属性”。
 
自清代以来,广泽尊王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等东南亚各国的华人社会受到广泛的信仰和崇拜。根据著名德国汉学家傅吾康教授的考察和研究,马来西亚主祀或陪祀广泽尊王的寺庙多达数十座,其中较著名者有吉隆坡增江凤山寺、东马古晋的保安宫、霹雳州太平地区的闽中古庙、马六甲唐人街的福广宫等庙宇;在新加坡则有南安会馆凤山寺、芋菜园圣王庙、威镇庙与凤山圣尊坛等华人庙宇供奉广泽尊王;印度尼西亚供奉广泽尊王的寺庙有南苏门答腊巨港的凤山寺、北苏门答腊丹戎浮拉的凤田宫、北苏门答腊棉兰镇莲寺等处。
 
而据华侨大学教授李天锡撰写的《广泽尊王信仰在华侨华人中的传播和影响》所述,菲律宾的华人社会也流行祭拜广泽尊王,如加牙鄢省亚巴里社的威明宫、大千寺、三宝颜凤山寺等处庙宇。另外,如泰国洛坤府北浪县的广灵庙、越南同奈边和市凤山寺、胡志明市凤山寺、文莱斯市圣后宫也奉祀广泽尊王。
 
由此可见,广泽尊王信仰随着闽南地区的移民外迁流传到东南亚以后,在华人社会普遍流行,成为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菲律宾等国的华侨华人宗教信仰的重要内容之一。
 
妈祖信仰于北宋时期诞生于福建省莆田市的湄洲岛。妈祖信仰诞生后,在渔民、海商和士绅大族等多种力量的推动下,其信仰范围很快溢出莆田,传播到我国沿海各地。泉州也是妈祖信仰重要发祥地,元朝帝王曾在蕃商云集的泉州港多次御祭天妃,遣正奉大夫宣慰使兼福建道市舶司提举蒲师文册封妈祖为“护国明著天妃”。如今,几乎可以说,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会有妈祖信仰。海外的妈祖信仰主要是由华人在海外活动中带去的。
 
海外妈祖庙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常与会馆组织紧密结合。据王光海、高虹的研究,马来西亚妈祖庙与会馆相结合的现象极为突出,“马来西亚兴安会馆总会属下各州内的17间兴安会馆,都设有天后宫或供奉妈祖的神龛。”。妈祖庙和会馆相结合的现象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地也很普遍。据曾玲考察,新加坡兼有会馆职能的妈祖庙除了有“宫馆合一的琼州会馆天后宫外,还有宁阳会馆、永春会馆、福州会馆、莆田会馆、三和会馆等”。在泰国,许多妈祖庙也兼有会馆的功能。
 
光绪三十一年(1905)新加坡永春籍华人在《永春会馆告厥成功碑》中,则详细描述了会馆中设置妈祖庙给华人带来的整合作用。该碑中,旅新永春人先谈到了创建会馆的原因:“粤自海禁大开,通商互市,南洋各岛无不有吾永春人之足迹,而皆以新嘉坡为必经之地,故其商于斯、贾于斯、聚世族于斯者,日以滋多。然其劳易散,其情多疏”。为了加强旅新永春人之间的联系,增进彼此间的团结,永春人先于小坡建会馆,后又迁建会馆于大坡。
 
为什么海外华人要在会馆中附设妈祖庙?会馆其实是一种超家庭的结社,按照杨庆堃的看法,“超家庭的结社基本上是诉求某些共同利益而自发组织起来的……要形成强有力的整合力量,还需要通过宗教制度对世俗利益的约束,以便加强团体的团结与提高个人的忠诚感”。本来就有着地缘亲情关系的华人,在共同的祭拜过程中,彼此之间就形成了一种类似家庭的关系。
 
清水祖师信仰海外分炉众多
 
清水祖师信仰产生于我国南宋时代的福建安溪地区(原名为“清溪”,后改名为“安溪”),主要信众是当时安溪地区的民间百姓和部分官员,由于祖师生前广行慈善,祈雨拯灾,治病救人,而往生以后又广受奉祀,屡屡显灵,救济时难,故在民间社会影响很大,成为闽南地区四大民间神祇之一。
 
自明清以来,安溪地区民众因生存需要陆续向往迁徙移民,清水祖师信仰又随着安溪移民传播到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地区,至今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缅甸和菲律宾等国建有分炉寺庙数十处,联系故土,凝聚乡情,将地缘、亲缘与神缘相结合,构成了广泛的清水祖师信仰网络,在东南亚地区的华人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据安溪县委统战部(民宗局)的李艺芳介绍,安溪清水祖师信仰海外分炉情况如下:新加坡有4处,分别为金兰庙、蓬莱寺、镇南庙、天公宫;马来西亚有8处,包括蛇庙、大普公坛祖师庙等;印尼有7处,包括祖师庙、兴水宫等;泰国有5处,包括灵慈宫、顺兴宫等;缅甸有2处,为福山寺和清水祖师庙;菲律宾马尼拉1处,庙名为祖师庙。
 
这些以岩、宫、庙为名的清水祖师信仰的祭祀场所,广泛分布在东南亚各国华侨华人的居住地区,组成了以闽南安溪籍为主并包含有其他中国地域的华人的民间信仰网络。
 
除了以上所述的几种民间信仰外,盛传于东南亚地区的还有保生大帝、关帝、城隍、文尊王等。
 
据悉,目前在东南亚有大量泉籍人士创建的宗教建筑,这些建筑有的甚至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旅游景点。
 
据泉州佛教协会秘书长吴松柏介绍,从清末、民国年间起,泉籍僧人在新加坡先后创建过20多座寺院。譬如,由晋江安海龙山寺一代高僧转武和尚到新加城开辟的当地的龙山寺,其规制与安海龙山寺几乎一模一样;泉州开元寺的转道和尚创建了新加坡光明山普觉禅寺;南安雪峰寺的转解和尚则开辟了新加坡的普济寺,后改为普济佛学研究院。据泉州市民族与宗教事务局编的《泉州宗教志》所载,惠安人高参和尚20世纪50年代出任新加坡双林寺方丈,曾在当地兴建佛寺9座。这些寺庙很多都是新加坡重要的旅游景点,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前往参观。
 
除在新加坡外,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也有泉州僧尼创建的寺庙。“马来西亚的妙香林佛寺是泉州承天寺的会泉法师去开山的,”吴松柏说,“泉州承天寺的性愿法师在菲律宾扩建了大乘信愿寺,又创建了华藏寺。”据《泉州宗教志》所述,赴菲的僧尼不忘祖庭,有些在菲建造了与泉州佛寺同名的寺院。如:原在泉州宿燕寺,1939年往菲的张文莲,于1952年创建了菲律宾宿燕寺;桑莲在菲创建了观音寺;元敬、正义创建了海印寺;妙树、宗莲创建了莲华寺;秀琴创建了天莲寺;清和创建了隐秀寺;元果创建了崇福寺等等。
 
泉州早在秦汉时代就有方士活动,其后历代都有道教人物修隐于清源、紫帽等名山。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年)现市区建造了规模宏大的白云庙(现称元妙观),随后又兴建了大批宫观庙宇和修真岩洞,多达数百座。据元妙观的工作人员杨瑜玲介绍,泉州道教对新加坡影响颇深,新加坡大部分的道教建筑,都是按泉州地区观宇、宫庙的规制来模仿建造的,从外观上看,几近雷同。清道光年间,泉州人在当地建立“天公坛”、天福宫、通淮庙,泉州道士陈高迨、施玉泽、姚池初及其子孙在当地建立道坛。
 
另据泉州方志委编撰的《历史名城泉州》所述,印尼、马来西亚等国的一些奉祀保生大帝、广泽尊王、妈祖、玄天上帝、关帝、清水祖师及王爷神的宫庙,大多是泉州籍人所建。这些颇具闽南风韵的宗教建筑,为当地建筑文化增添了一抹亮色。
 
泉州宗教文化的特性是相互包容的,多元性和开放性是息息相关的,兼容性和变通性也是有联系的。这种“有容乃大”的思维方式深深地影响着泉州人的生活和他们看待世界的观点,同时,也确保了泉州会向周边,乃至整个世界,辐射自己的魅力文化。
 
泉州宗教和民间信仰在东南亚的广泛传播,既加强了泉籍华侨华人的地缘凝聚力,又为海外跨地域的华人族群整合提供了一种信仰网络的创新形态。近年来,侨居海外的华人信众经常组团回到中国寻根问祖,朝拜祖庙,加深了炎黄子孙一脉相承的文化联系。
 
转自大闽网
http://fj.qq.com/a/20140213/015603_1.htm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欧洲“永久和平计划”研究(14世纪-18世纪初) \米科霖
摘要:和平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对于欧洲人而言,和平意味着在一定的边界之内消灭战…
 
僧侣遗产继承问题研究 \黄琦
摘要:僧侣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从宗教的角度讲,由于僧侣脱离世俗…
 
新教对美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汪健
摘要:美国政治是在自身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其中宗教,特别是基督新教从美…
 
从习惯法价值谈法律信仰 \于红
摘要:伯尔曼曾经指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但是这一观点近年来遭遇了…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丧葬仪式、信仰与村落关系构建
       下一篇文章:庆山寺地宫出土高浮雕人头胡瓶考——兼论印度教神像对粟特火祆教艺术的影响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