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经济
 
“一带一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理念、价值与实现路径
发布时间: 2019/1/4日    【字体:
作者:乌小花,艾易斯
关键词:  一带一路 中华民族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要:中华民族从历史上千年演进的自在民族发展成为共休戚、共荣辱、共命运、共存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一带一路”倡议传承了古丝绸之路的精神价值,是一个具有全球视野、蕴含中国智慧的发展方略,是联结中国梦与世界梦的桥梁。“一带一路”倡议所蕴藏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需的强大基础。“一带一路”是中华民族的发展机遇,也是世界人民的发展机遇,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升华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8年6月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指出: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1]。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密切相关,中国梦与世界梦紧密相连。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基础,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十九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章(修正案)》,决定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内容写入党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全球化时代下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要求。“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区域协同发展的合作倡议,也是全球发展的重大机遇。中国不是要独善其身,而是要兼济天下,“一带一路”建设把中国的前途命运与世界各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路径。“一带一路”建设的内容和目标必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方略。
 
一、理念:从自在到共识的理性升华
 
(一)从中华民族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观念升华
 
民族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是集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属性于一体的人们共同体。中华民族的概念产生于近代,但中华民族作为客观实体的存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一部多民族兼收并蓄、多元交融的自在发展历史。早在秦统一以前的漫长历史中,中华民族就已经开始孕育,部落间的分化组合形成了夏、商、周三族的融合,即华夏民族的雏型。中华民族是由众多分散独立的民族单位,经过分化、组合和融合形成的多元统一体[2]。今天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国情是从秦汉时期奠定的,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尽管存在着冲突与纷争,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中华民族一直在历史进化中自在发展,是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命运共同体。随着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民族间的往来密切,融合加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共同体。
 
近代以来,随着民族国家在世界范围的扩张,民族主义思潮在全球兴起,“民族”(nation)的概念被引入了中国。面对帝国主义的压迫剥削,这些在历史发展中有着共同的历史文化认同、心理认同等共同性因素的民族群体逐步整合成统一的民族(nation),以增强群体凝聚力,实现国家的独立和解放。在内忧外患的共同刺激下,中国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走上了现代民族国家建设之路,这也是中华民族逐步自觉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主权,中华民族成为取得民族国家形式的民族共同体,是国家建设的主体,是构成国家的基本要素。尽管从这一层面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政治性的,但是因其多元一体的发展过程和内部结构,又不同于西方“国族-国家”的国家形式。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概念是指中华民族形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不可分割性,是国家主权的体现。但同时,中华民族共同体更是一个精神文化概念,有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共同价值。各民族在各自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思想文化体系,在民族间的交流中也未间断对他民族先进经验的学习和借鉴。包容开放、兼收并蓄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传统,也是文化内涵。尽管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仍然存在,但对共性价值的认同和追求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和归属,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成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的精神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是广义而深远的,人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也日益深刻和全面。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从中华民族演进的历史范畴出发,从不同面向把握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基础。
 
(二)从亲缘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升华
 
“共同体”概念是广泛见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众多学科和领域的重要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下对“共同体”的认知和理解有所不同。众多学者都试图给“共同体”作出准确的定义,但始终没能形成一致。然而作为一个基本的社会学概念而言,共同的认同归属、共同的目标和利益都是“共同体”的重要特征。把共同体(Community)从社会(Society)概念中分离出来,最早可追溯到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Ferdinad Tonnies) 所著的《共同体与社会》(《Gemeinschaft an Gesellschaft》)之中。在腾尼斯那里,共同体主要是以血缘、感情和伦理为纽带而联系起来的,其基本形式包括亲属(血缘共同体)、邻里(地缘共同体)和友谊(精神共同体),他们不仅是各个部分加起来的总和,更是有机地浑然生长在一起的整体[3]。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通讯交通的日益便利,人们对共同体的认识打破了血缘和地域的禁锢,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生态共同体、安全共同体、职业共同体等,越来越多地被组织、团体、民族甚至国家所采纳。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依然存续着传统共同体概念中血缘、地域等因素,但今天二者更加强调对共同的奋斗目标和共同认同归属的价值追求,以及共同发展、和谐共享的发展理念。2015 年在联合国成立70 周年系列峰会上,习近平主席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位一体”内涵,即“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系统”[4]。责任共同体、经济利益共同体、精神共同体、生态共同体、安全共同体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的五个方面,如今的网络空间共同体也成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新领域。
 
新时代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而是世界民族的重要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组成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最终理想。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不能孤立进行,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需要通过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理念实现各民族的繁荣发展,增强各民族的共同利益和文化认同,使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与世界其他民族一道实现稳定发展和进步。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的命运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紧密相连。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势必会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也会带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延伸和发展,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方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将视角范围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向更大领域的进一步扩充,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提供了进步空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最终理想和形态。
 
(三)从古丝绸之路历史记忆到“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升华
 
自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开辟了连通欧、亚、非三大洲的陆路通道,中国的丝绸、茶叶、陶瓷不断出口,西方的香料、物种传入中国,商旅往来络绎不绝。德国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Richthofen)于1877 年在其所著的《中国》一书中,将这条从中国经西域通向希腊、罗马的陆上交通线称为“丝绸之路”。自此开始,“丝绸之路”的概念开始被广泛运用。汉代张骞的首次“凿空”之后,商贸流通规模扩大,逐渐形成了海上交通和陆上交通两种商品流通途径,其中陆上丝绸之路又分北线与南线,即草原丝绸之路与绿洲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在东西方之间架起了一座文化交流、经贸往来的坚实桥梁,使古代中国与西方各国联系在一起,互通有无,共同繁荣。无论是敦煌清脆的驼铃还是泉州离港的号角,都传递出一种互惠互利、平等交流的和谐之音。古代丝绸之路是经贸之路,也是文化交流之路,伴随着东西方的交流,沿线各民族交往交流增多,出现交融的态势,民族团结的良好形势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的发展和进步。古代丝绸之路将沿线各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各民族在历史进程中都为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文化是民族之根,也是民族之魂,丝绸之路文明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认同和文化传统,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2013 年9 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讲话时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概念;同年10 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印尼时提出“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贯穿欧亚非大陆,联通活跃的东亚经济圈和发展的欧洲经济圈,是以政策、贸易、设施、资金、人心为建设内容的跨区域合作模式。今天的“一带一路”以重振古丝绸之路的开放包容、交流互鉴为缘起,使古丝绸之路在21 世纪的今天有了更加深刻和丰富的时代特征。“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共同形成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在提升向东开放水平的同时加快了向西开放的步伐,使我国的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成为了国家未来发展的前沿阵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各民族共同的目标和心愿,是各民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原动力。“一带一路”建设是新形势下国家发展的大战略,各民族各地区都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的建设当中,边疆民族地区成为了国家对外开放的核心区和前沿阵地,使各民族的发展和进步都与国家的发展壮大紧密相连,各民族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共同承担“一带一路”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和义务。今天的“一带一路”倡议依然传承着古代丝绸之路交流中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学互鉴的价值追求,更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现实契机,不仅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也有助于加强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和凝聚。“一带一路”既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打造物质基础,也是通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方略。
 
二、价值:从自足到共赢的追求旨趣
 
(一)经济价值———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目标就是建立连接欧洲经济圈和亚太经济圈的第三大经济圈,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同时促进沿线各国各民族的设施联通和文化交流,建立经济共同体、生态共同体、安全共同体、文化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一带一路”涵盖了南亚、东南亚、西亚、北非、中东欧等世界大部分地区,包括中国在内,该地区的国土面积占全球的38.5%,人口总量占全球的62.2%,而国内生产总值却只占全球GDP 总量的30.9%[5]。“一带一路”沿线多为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由于具备不同的资源、地理区位及政治制度,沿线各国的经济规模和发展现状各不相同。“一带一路”的建设正是要打造沿线国家互利合作的供应链和产业链,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使沿线国家摆脱资本短缺的不足,建立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一带一路“发展倡议的提出,得到了一百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和支持,中国已经与四十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协议。“一带一路”倡议以点带面,逐步形成了区域大合作的宏大图景,顺应了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也迎合了各国的发展利益,积极对接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蒙古“草原之路”、欧盟“容克计划”、印度“季风之路”等国家发展战略,寻求发展的最大公约数。
 
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入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民族问题因受经济利益观念、周边地区形势以及国际干预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而变得更加复杂,这些都对我国的民族团结形势构成一定的威胁。民族利益影响民族关系,而民族利益中最根本的利益就是经济利益。实现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是民族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所追求的最根本动力。“一带一路”为民族地区特色产品提供“走出去”的机会,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民族团结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民族地区大多位于我国的西北和西南边疆地区,远离东部发达地区,同时我国有长达1.9 万公里的陆路边境线绵延在民族边疆地区,是我国的国防要冲。这些民族地区由于远离中原地区,地广人稀,地形和生态气候复杂,交通等基础设施较不便,与东部发达地区形成巨大差距。“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民族地区继西部大开发战略后又一次进入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之中,各地区积极踊跃地加强自身建设和角色定位,以便搭乘“一带一路”的便车,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内蒙古处于中国向北开放的最前沿,其中二连浩特和满洲里口岸是中国面向蒙古和俄罗斯的最大的陆路口岸,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支点。青海生态资源优势明显,具备绿色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建设“绿色丝绸之路”的源头和推动力。宁夏致力于打造覆盖陆地、空中和网上的立体通道,是实现内陆开放的试验区。有着天然地缘优势的新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区,是中国向西开放的主要窗口。广西具有海陆兼备的区位优势,是面向东盟的重要窗口,是建设中国东盟海洋利益共同体、深化同金砖国家合作的重要支点。云南是打造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新高地,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西藏是推进中国与尼泊尔贸易和旅游交流的主通道。贵州是连接北部“渝新欧”大陆桥和南部北部湾及广州港的关键枢纽,是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进行有效连接和互动的中间纽带。“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使西部民族地区一改过去随从发展的地位,成为国家对外开放的核心区和前沿阵地。这一重要倡议的提出不仅为民族地区实现全面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同时使民族地区的战略地位提升到了支撑国家发展的新高度。
 
(二)文化价值———文化内涵的开阔性
 
2017 年5 月14 日,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演讲时指出:“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在2013年10 月举行的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丝路精神与“亲、诚、惠、容”一脉相承,正是对这一外交新理念在更广阔空间的发扬和深化,凸显了中国的大国气度和情怀。中国及周边国家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参与者,而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共同体建设是从中华民族共同体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介和桥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与16 字丝路精神一脉相承、息息相关,是中国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的价值引领,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支撑,更是通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思想动力。“一带一路”倡议所提倡的不是零和博弈的对抗性发展,而是正和博弈的协同发展,不是封闭自足的自我发展,而是平等、包容、开放、合作的共同发展,不断实现双赢、多赢和共赢。“一带一路”不是由中国一国主导的霸权游戏,不是搞“中国俱乐部”,而是各国共同寻求的自由、开放、多元的合作构想。在这里没有霸权和侵略,没有意识形态划界,各国平等协商,共同谋划扩大各项发展的利益合作。在全球化的发展潮流中,各国在发展进程中往往只考虑自身利益,为求眼前利益不惜伤害全人类的长远利益,使得全球性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就是倡导世界各国各民族都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加强交流与合作,寻求各国共同发展,实现共同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发展成为自由、平等、正义、公正的合作之路,各国共享发展成果,形成休戚与共、唇齿相依的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8 月召开的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五周年座谈会上讲道:“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从我国改革开放和长远发展出发提出来的,也符合中华民族历来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符合中国人怀柔远人、和谐万邦的天下观,占据了国际道义制高点。”“天下”是中国古代十分重要的疆域概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世界秩序的理想与想象。“天下”指的是一个世界性的世界。如果把“天下”理解为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则意味着世界的世界化[6]。“天下”是政治概念,也是文化概念,是复合而立体的。但在全球化和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天下”一词最深远的意义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世界的视角,一种“以天下观天下”的情怀,以世界作为尺度去观察世界的工具。“一带一路”就是这样一个有着天下情怀的合作发展理念。“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和而不同”的文化价值,也是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贡献出的中国方略和中国智慧。2016 年11 月,“一带一路”倡议首次写入第71 届联合国大会决议,中国智慧成为了国际共识。“一带一路”建设的感染力和号召力让国际社会看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和智慧,而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也因“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认可和提升。
 
(三)社会价值———社会认同的普遍性
 
“一带一路”倡议跨越三大洲,涉及东亚、中亚、西亚、南亚、独联体、中东欧共65 个国家和地区的44 亿人口,包括中国国内的18 个省、市、自治区,是一项规模空前的共建方案。认同基于共性,结盟基于非共性[7]。“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现状存在较大差异,建设的能力也各不相同,但这些差异性促进了沿线各国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使发展成为沿线参与民族的共同认同,使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一同建立起安全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一带一路”倡议号召的命运共同体理念,扩大了各民族荣辱与共的共识,以实现发展为目标整合社会力量,有助于大众从心理层面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是民族地区实现对外开放和对外交流的重大机遇,使沿线各民族为了共同的发展利益而凝聚起来,增进民族间的了解和信任,有助于减少“三股势力”使民族地区产生的离心力,增强民族团结。民族地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新空间,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前沿阵地,同时也是中国通向周边国家的通道大门。民族地区与周边国家文化相近、宗教相同,存在千丝万缕的社会关系,具有天然的“民心相通”基础。“一带一路”建设,倡导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要“交而通”,而不是“交而恶”,彼此要多拆墙、少筑墙,把对话当作“黄金法则”用起来,大家一起做有来有往的邻居[8]。“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更是“一带一路”建设实施的社会基础,既是对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传统的继承,也是对新时期发展和维护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实践。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民族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推动了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建设,带动民族特色产业、医疗、教育事业发展,使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实现新跨越。这些成就和发展使各民族同胞受益,增强了各民族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自豪感,有利于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各族人民的国家主人翁意识增强,各民族之间的共同性因素增多,这是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体现,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民族差异、民族特点长期存在的事实,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保护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大繁荣大发展的客观要求。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仅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更能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汇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三、实现路径:从自立到共计的建设协同
 
“一带一路”是中国面向世界的发声,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世界范围的延伸。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各民族共商大计、共享成果,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共同迈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五周年座谈会上指出:过去几年共建“一带一路”完成了总体布局,绘就了一幅“大写意”,今后要聚焦重点、精雕细琢,共同绘制好精谨细腻的“工笔画”。五年来,“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宏观的规划布局,已经逐步从理想变为现实,从愿景走向了行动。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当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层层分解,使“一带一路”建设工作落到实处,惠及民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通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坚实的纽带。
 
其一,经济走廊建设。“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是经济走廊建设,依托经济通道形成区域发展体系。根据“一带一路”走向,陆上依托国际大通道,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六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六大经济走廊以互联互通为核心,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物质载体和主要依托。通过经济走廊建设,构成以点带面、从线到片的区域发展体系,建设高效、便捷的综合运输体系,逐渐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大连通。中国是一个地缘大国,也有着巨大的经济体量,必须打通不同方向的经济门户才能实现长远发展。六大经济走廊是以中国中心城市为引领,途经民族地区,向海外延伸的经济通道。参与六大经济走廊的建设将会极大地促进中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发展差距的缩小和民族权益的保障有助于更好地形成少数民族群众对国家的向心力。这些民族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同时还要服务于中央统一部署,要有建设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的全局意识,才能实现互利共赢的美好局面。
 
其二,基础设施建设。2015 年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详细提出了“一带一路”建设的五通内容,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其中设施联通正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顾问、全球战略家帕拉格·康纳(Parag Khanna)认为,一个国家的战略重要性不再取决于领土面积和军事力量,而是这个国家互联互通的程度。城市与本地区的其他主要枢纽相连的程度越高,就越有可能成为有机集合体而不是机械的构成。地区性的联合体是分享设施和组织共同行动的更加现实的选择,而不是依靠远在天边的集权式全球机构[9]。目前,基础设施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最大短板,也是制约民族地区发展的最大瓶颈,交通、水电、能源、通讯等设施缺口较大。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要把基础设施与扶贫开发、城镇化、生态保护结合起来,打通省际“大通道”和城乡交通的“毛细血管”,拓宽就业、创业渠道,激发民族地区的内生动力。
 
其三,文化认同建设。“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需要人文交流作为合作的基础,这就需要沿线各国各民族在开展务实合作的同时,增加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和互鉴。在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中,为各民族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使中华文化获得新鲜血脉而更加生机勃勃。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建设离不开中华文化的积淀和支撑,也离不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推动和巩固。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挖掘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同时还要挖掘和扩大各民族共同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追求,文化价值认同产生的共鸣更能够产生情感上的依赖,形成情感价值上相互依存的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要注重中国理念与民族文化的对接,一味地强调“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易导致曲高和寡,要倡导文化间的互学互鉴,使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和谐统一。
 
其四,地区安全建设。中国在冷战后开始积极倡导和践行新型安全观,关注安全问题的综合性、普遍性、合作性等,主张以合作促安全。新时期,在新安全观的基础上,中国提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10]。中国共有33 个跨界民族,很多跨界民族的人口多数在境外,并成立了主权国家,这些跨界民族的民族情感有可能成为反华势力和极端主义利用的工具。受极端民族主义影响派生出多种泛民族主义思潮,这些泛民族主义思潮还有可能催生严重的暴恐问题、跨境犯罪,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恶劣影响,激发对国家的离心力,削弱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传统以权力对抗为手段寻求安全的途径已经难以解决日益复杂的安全问题,所以目前需要各国积极开展各项合作以解决共同面临的安全挑战。进一步加强边疆安全建设和沿线国家安全合作,倡导安全共建、安全共享、安全共赢,重点防范非传统安全威胁,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巩固坚实的安全基础,保护好民族团结这块发展基石。
 
其五,责任互信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不仅仅致力于“中国梦”的实现,也强调对世界的责任和贡献。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人口最多的国家,深知自身在国际社会中的重要责任,勇于承担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和发展的大国职责。然而中国仍处于世界发展中国家地位,治理全球事务、实现全球发展仍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一带一路”倡议旨在通过合作,使沿线各国共同承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责任,同舟共济,荣辱与共,共同分享成功的果实,共同承担发展的风险。要加强“一带一路”倡议与其他战略的对接,找到与哈萨克斯坦的“光明之路”、波兰的“可持续发展机会”、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的契合点。
 
其六,绿色可持续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目标。自19 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们的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然而发展的代价是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大气污染、生物灭绝、沙漠化、臭氧层破坏等,都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健康,也成为国家间、民族间冲突的潜在原因。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指出:“我们要践行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生态环保合作,建设生态文明,共同实现2030 年可持续发展目标。”[11] 这一倡议不仅仅是中国的发展建设目标,更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发展目标相契合,符合世界各国的共同愿望。推动构建绿色生态共同体,共同分享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的新理念,开展广泛的生态合作,才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计。民族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切不可盲目过度投资,要因地制宜地发挥特色和优势,要充分考虑民族地区承担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妥善处理民族间的利益分配和资源配置,着重考虑民族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
 
四、结语
 
无论是“一带一路”建设,还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亦或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都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这三项建设是可以同时推进、并行不悖、相互促进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组成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也可以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和铸牢;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想愿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可以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积累经验。“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梦与世界梦的联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实现更高理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路径。“一带一路”为民族地区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羽翼,民族地区逐梦“一带一路”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发展保障和认同基础,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初实践。“一带一路”倡议连接古今、沟通中外,将会更好地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EB/OL]. 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6/23/c_1123025806.htm,2018-06-23.
 
[2] 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4.
 
[3] 张志旻,赵世奎,任之光,杜全生,韩智勇,周延泽,高瑞平.共同体的界定、内涵及其生成——共同体研究综述[J].政策科学与管理,2010,(10):15.
 
[4] 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伙伴关系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EB/OL].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929/c1024-27644905.html.,2015-09-29.
 
[5] 胡必亮,潘庆中,吴舒钰等著“.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综合发展水平测栓、排序与评估[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8.28.数据来源为世界银行WDI 数据库,此处选取2015 年的香港数据计算。
 
[6] 赵汀阳.天下的当代性[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2.
 
[7] [德]李峻石(Gunther Schlee).何故为敌——族群与宗教冲突论纲[M].吴秀杰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11.
 
[8] 习近平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的演讲(全文)[EB/OL]. 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6-01/22/c_1117855467.htm,2016-01-22.
 
[9] [美]帕拉格·康纳(Parag Khanna).超级版图:全球供应链、超级城市与新商业文明的崛起[M].崔传刚,周大昕,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第一版).45-46.
 
[10]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2017-10-28.
 
[11] 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EB/
 
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17-05/14/c_1120969677.htm,2017-05-14.
 
转自西北民族研究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从禅修、瑜伽到灵性运动:我们今天如何“消费”信仰
       下一篇文章:山东财神会习俗研究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