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活动
 
教宗司礼长亲自讲述:礼仪礼规各方面的美
发布时间: 2019/1/31日    【字体:
作者:Laudasion
关键词:  教宗司礼长 礼仪 礼规  
 
 
《教宗司礼长礼仪论集》
 
礼仪礼规各方面的美
 
教宗本笃十六世《爱德的圣事》劝谕第35节写道:
 
“信仰和敬拜之间的关系,特别借着神学和礼仪的美的范畴而更明白。一如基督信仰的其他启示,礼仪与美一脉相承,它就是 ‘真理的光辉’。它是逾越奥迹璀璨辉煌的表达,基督在其中吸引我们到祂跟前,并召唤我们共融。
 
礼仪之美是这个奥迹的一部分。它是天主光荣卓越的表达,就某种意义来说,是天国在地上的惊鸿一瞥。伯多禄、雅各伯和若望三位宗徒在跟随老师前往耶路撒冷途径大博尔山时,耶稣在他们面前显了圣容(参阅谷9:2),真是美极了;耶稣赎世牺牲的纪念正包含了这样的美。那么, ‘美’不只是装饰而已,而是礼仪行动的基本要素,因为它是天主自己的属性,也是祂的启示。这些思考将有助于我们了解为何需要关心礼仪,因为礼仪行动将反映它内在的光辉。”
   
基督的美尤其反映在每个时代圣人和基督徒信友身上,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忘记或低估艺术作品在精神方面的价值,这些作品都是基督信仰专为敬礼天主而设的。礼仪的美实际上透过物品和身体动作表现出来,这一切都是由灵魂肉体合成一体的人,以提升自己到那些肉眼看不见的事实,并巩固信仰。特伦多大公会议教导我们:
   
“人性是如此的:若没有外来的协助,不能容易举心向上,默想天主的事理;为此,慈母教会,制定了一些礼节,[…]为表示偌大 ‘弥撒感恩’圣祭的庄严,而在另一方面,是为激励信众的心灵,藉此有形可见的虔诚热诚的标记、瞻仰那隐藏在这圣祭中的至高奥理”(《教会训导文献选集》DS 1746)。
 
 神圣的艺术,神圣的祭衣和祭器,神圣的建筑,一切都在加强其雄伟和美丽的感官,呈现出基督宗教礼仪那份“高贵的简朴”(参阅《礼仪宪章》34),因为这是一个真正美的礼仪。
 
真福若望保禄二世(注:现在已是圣人)提及耶稣在伯达尼受傅的圣经事迹,以回应一些人可能提出的反对,认为面对世上大批的穷人,使用美丽的圣堂和祭器是不相称的。他写道:
 
“一名妇人[…]把一瓶极珍贵的香液,倒在耶稣头上,这事激怒了门徒,尤其是犹达斯(参阅玛26,8;谷14,4;若12,4),激起愤怒的反应,认为此举是一种不可容忍的 ‘浪费’,因为穷人更有需要,但是耶稣的反应却完全不同。祂一方面好不免除门徒对穷人施行爱德的责任,认为门徒应时时关怀他们—— ‘你们常有穷人同你们在一起’(玛26,11;谷14,7;若12,8)——祂也同时把此事件看作是与祂即将来到的死亡与埋葬相关的,而把这妇人为祂傅抹香液的举动,视为提前表示对祂的身体,即使在死亡后仍继续应受的光荣,因为这与祂位格的奥迹相连而不可分离”(《活于感恩祭的教会》47)。
 
并作出结论:
   
“就像伯达尼那位为耶稣傅抹香液的妇人,教会也不怕 ‘挥霍’,把最好的献给祂,以表达她在无与伦比的圣体恩赐之前的叹赏与崇敬。[…]在认识此奥迹的崇高意义之后,就容易了解,在历史中教会对圣体奥迹的信仰,不但要表达在内在的虔敬上,也要求表现在外在的形式上,以便使人记起并凸显。因此渐渐发展出一套特殊的感恩祭礼仪的规程,[…]在这基础上,建筑、雕刻、绘画、音乐,受到基督奥迹的引导,直接或间接地从圣体圣事中找到伟大灵感的泉源。”(同上48-49)
 
因此,我们必须仔细打点一切,使真正美的形式的每一个细节都闪耀着礼仪的尊严。我们应记得那些投身过着贫穷刻苦生活的圣人,都时常希望把最美丽和珍贵物品保留作敬礼上主的用途。在此,我们只提出亚尔斯本堂神父圣维雅纳(St. Jean-Marie Baptiste Vianney, Cure d’Ars)的例子:
 
“维雅纳神父立即爱上了 ‘亚尔斯’那所破旧的教堂,把它当作自己的父家。他从头开始布置它,即又祭台开始,整间圣所的中心和存在的原因。为了尊重圣体,他希望尽可能用最美丽的东西。[…]因此,他扩建了圣体柜(他用精彩和充满幻想的语言形容它为 ‘良善天主的大衣柜’)。他到里昂的绣花店、金铺,买下他找到的最昂贵的物品。店主们都感到十分诧异,私下说: ‘在这处附近有一位身材瘦弱、衣冠不整、身无分文的本堂神父,却时常为他的教堂要买到最好的东西’ ”。(F. Trochu著,亚尔斯的本堂神父 II Curato d’Ars, 都灵Marietti出版社1964,p.173)(全文完)
 
天主教中文网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腊八粥与各地腊八食俗
       下一篇文章:中国经堂教育溯源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