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团体
 
巴哈伊社区发展模式探析
发布时间: 2019/2/28日    【字体:
作者:梁建华
关键词:  巴哈伊社区 “一体性”发展框架  
 
 
本文探析了巴哈伊社区的 “一体性”发展框架及其社区发展模式——学习与服务。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语境下,探索社区共建精神和物质需求维度的平衡,以及社会良性发展的路径,有着重要意义。对此,巴哈伊社区的发展模式和实践经验有其独特探索及创见,能为现代社会的共建共存提供一些颇有启迪的思路。
 
社区一词,概念颇多,不一而足。本文所指的巴哈伊社区不是指存在于世界上某一个城市或农村的地域概念,而是特指一个共在的精神文化维度——即受巴哈伊信仰启发且付诸实践于现实社会行动的社群或团体。巴哈伊社团可能是迄今为止最多样化的宗教团体,其成员跨越了地域、国家、民族、种族、阶层、职业等种种界限和背景。作为世界新兴宗教之一,巴哈伊信仰的成长和发展速度无疑是引人注目的。它1844年兴起于波斯,距今只有170多年历史,据《大英百科全书·2010宗教年鉴》统计,巴哈伊信仰拥有信徒700余万,遍布世界221个国家和地区,就全球分布范围而言仅次于基督宗教1尤为独特的是,巴哈伊并没有专门的神职人员或僧侣阶层,也没有树立拥有绝对权力和权威的大师级偶像人物,但却在发展过程中避免了分裂和派系,保持了高度的团结和统一;其提出的“地球乃一国,万众皆其民”、“人类一体”等核心理念与当今新时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契合融通之境。此外,巴哈伊信仰的可持续社区理念及其实践模式和经验更是值得我们特别关注,或许能为我们今天探索社会精神和物质维度的平衡与充分发展之路径提供一些思路。“巴哈伊作为一种新兴宗教,也代表着一种新兴社区实验模式,其社区建设不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有着许多成功的社会实践。2作为一个宗教社区,其发展方式必然受信仰的精神原则指导,巴哈伊信仰的“一体性”核心理论为巴哈伊社区搭建了发展的框架。
 
一、巴哈伊社区的“一体性”发展框架
 
在巴哈伊教义里,“一体性”是核心,“上帝唯一、宗教同源、人类一体”是其核心教义和理论基石,也是指导巴哈伊社区发展的根本精神原则。巴哈欧拉把人类社会看作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指出人们之间虽然有种族、肤色、性别、阶层、社会地位和受教育程度等差别,但并没有本质属性上的差异,更无高低贵贱之别,同属于人类大家庭的成员,个体生命的真理同样也适用于人类社会。“你们都是同树之果,同枝之叶。你们之间应以极度的爱与和谐、友情与团契精神相待。真理之阳上苍为我见证!团结之光那么灿烂,它能照亮整个世界。”3他认为每个人都是“为了推动不断演进的文明而被创造的”4如同个体的成长需要经历婴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人类社会也如此,现正在集体迈进成熟期,只有认识到“人类一体”,“患时代之所需,虑时代之所急”,5才能团结一致,与时俱进,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巴哈伊信仰的这种“一体性”核心思维决定了其全球整体视野和文化格局,使巴哈伊社区在发展的道路上展现出了多元统合的特征,发展目标和方法上也尤为重视社会整体的协调与平衡发展。
 
1、个人和社会的双重发展
 
开发个人的灵性潜能与服务建设美好社会是巴哈伊信仰强调的人生目的之双面。巴哈伊信仰非常重视现世的工作和服务,反对禁欲苦修,规定人人皆须工作,为全人类的福祉服务。
 
巴哈欧拉指出人具有双重本性:一是物质本性,表现出的是虚伪、残忍和不义等较低下的行为;二是精神本性,表现出的是爱、宽恕、善良、真诚和公正等较高尚的美德,而“灵性进步有赖于物质的途径,并以之为条件。人最终是要通过牺牲人性中的物质特性,才能擦亮自己的灵魂之镜,并展现出灵性的真我。”6根据巴哈欧拉的观点,个人和社会是有机联系着的整体,这个物质的世界实为一个供我们探索灵性实质的学习环境。物质世界作为隐喻和类比的载体,可帮助人类理解灵性实质的基本原则。而人们对于这些灵性原则的领会,又通过在物质世界中的行为体现出来。“我们无法将人的心灵与外部环境截然分开,不能说其中某个变革了,其他所有的事物也会改善。人与世界是有机联系着的。他的内在生命塑造了环境,而其本身亦深受环境的影响。二者彼此作用,相辅相成,人类生活的每个持久转变都是这些相互作用的结果。”7
 
2、物质和精神的共同进步
 
巴哈伊信仰可能是第一个把社会经济发展写入教义的宗教。在巴哈伊看来,发展是“通过物质生活表达和实现精神文明”的有机进程,8发展的真正宗旨在于为一个能够发挥人类意识之无限潜能的新社会秩序打下基础。因此,应当正确认识经济的角色,“经济工作在发展运动中应该起到的最重要的作用是:为个人和组织提供实现这一真宗旨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和工具。”9 根据巴哈伊教义,人们合理合法地追求财富是被允许的,为人类社会的福利做贡献的行为值得赞赏。但是它反对以追求物质财富为目标,认为要实现人类共同繁荣发展的理想,就需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
 
在这样的发展宗旨指导下,巴哈伊社区的行动项目注重赋能,即开发个人、机构和社区的道德与创造潜能。它认为“进步并非一个事件,也不是一项统计数据,而是一个过程,一个由诸多因素形成的趋向。”10 它还建议给世界银行关于制订精神文明的发展指标的五项基本原则,即存异求同、公平和正义、性别平等、诚信和仁政、独立探求真理。五项原则主要用于“经济发展;教育;环境管理;满足食物、营养、健康和住房的基本需求;管理和参与” 11等五个政策领域。
 
3、宗教和科学为人类智慧之双翼
 
巴哈伊信仰强调宗教和科学本质一致,认为“宗教和科学是人类的智慧得以凌空翱翔的两只翅膀,有了它们,人的心灵就能进步。单靠一只翅膀是飞不起来的!倘若只用宗教之翼去飞,就会很快堕入迷信的深渊。倘若只用科学之翼去飞,不仅同样不能进步,反而还会栽进唯物主义的绝望泥潭。”12同科学的求知一样,“宗教是一个旨在培育人的精神能力、将人与精神实在联系起来的不断演进的知识和实践体系。”13宗教必须摈弃迷信、传统和愚昧的教条,不断更新,与科学相一致,与时代相符,才能为世界带来仁爱和亲善。根据巴哈伊教义,真理之阳只有一个,“宗教真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神圣启示是一个循序渐进和承先启后的过程;世界各大宗教都源自上帝,它们的基本原则完全并行不悖,它们的目标和主旨是一致和相同的,它们的教义是同一个真理的不同方面,它们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它们的区别只在于教义的非本质方面,它们的使命代表人类社会灵性发展阶段的接续。”14 这样的观点使巴哈伊社区在社会发展方法上更注重灵性与现实的结合。我们看到无论是其宗教建筑还是社会行动项目,都在力求体现宗教与科学的完美和谐以及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从巴哈伊信仰的发展框架看来,它显然并不意在追求建立起一个新的独大的世界宗教,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连接古今未来、融通神圣与世俗的一体性知识和实践体系。这个体系就好比一颗大树,扎根于人类,在真理之阳的照耀下,不断地长出新鲜的树枝。而它自己,就是这棵大树在这个时代新长出来的枝条。巴哈伊信仰的这种“一体性”发展框架不仅使巴哈伊社团在成长过程中保持了团结统一,也使其在社会融入和社区建设时显现出更多平等包容和与时俱进的特性,同时还决定了其社区发展的方向、方法和模式。
 
二、巴哈伊社区的一致性发展运行模式
 
巴哈伊社区跨越了地域的局限,以共同的精神文化信仰为连接的纽带。与其他宗教社区不同的是,巴哈伊信仰没有神职人员,而是设立了全球教务管理体系来指引巴哈伊社区的发展。15世界正义院、各国灵理会、地方灵理会,加上被命定的圣辅和顾问团,共同构成了巴哈伊全球教务管理体系,负责指导和处理与信仰及社会发展相关的一切事务,并对全球巴哈伊社团的有机成长和发展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巴哈伊社区在这个行政体系的指引下,循着“一体性”发展框架,逐渐走上了一致性的发展之路——学习与服务。
 
1、学习赋能
 
笔者通过实践调研发现,巴哈伊社区有一个不同于其他宗教社区的显著特点,即学习文化。无论是其工作坊、学习小组、青少年赋能项目、儿童班,还是其社会建设项目等,都是以学习的模式来开展运行,保持系统性的同时对外开放。
 
(1)系统性
 
巴哈伊社团重视学习巴哈伊经典,要求信徒每天阅读圣作,重视学习的连贯和系统性。以其学习小组为例,全球巴哈伊多是采用儒禧研习中心。16这套教材是在基层从事扩展和巩固活动的实践经验上着手编制的:一方面,它们是将巴哈伊圣作应用于某个特定服务领域所习得经验的记录,另一方面也是将这一学习过程系统化的工具。17世界各地将巴哈伊教义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实践经验也不断被融入到了儒禧课程的发展过程中,因此这套教材在实践中持续不断地进行着改进和更新。目前已出版有十册:《点亮心灯》、《挺身服务》、《启迪童心》、《显圣双璧》、《激扬朝华》、《传扬圣道》、《携程共勉》、《荣耀圣约》、《纵览历史》、《建设活力社区》。其中《点亮心灯》为第一册,旨在培养新信仰者的灵性品质,帮助他们了解生命的目的和祈祷的性质。第二册《挺身服务》着重培养学员将巴哈伊概念引入日常交谈的能力。《启迪童心》为第三册,是儿童班灵性教育课程,目前共有三级:第一级专门介绍巴哈伊教育原则,旨在培养巴哈伊教师队伍,为如何开设和管理儿童班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第二级主要为六七岁的儿童开设,包含“经验反思”和“儿童班课程第二级”两个单元;第三极包括为学生编写的二十四课程单元和一个探讨诸显圣者生平和使命的介绍性章节单元,以及一个正在编写的深入探讨在一个社区内逐级逐年开设系统性的儿童班之重要性的单元。第四册《显圣双璧》旨在帮助学员全面而系统地了解巴布和巴哈欧拉的生平。《激扬朝华》为第五册,意在协助那些有志于为自己的社区、村庄、城镇和邻里提供少年灵性赋能项目的人。此册为正在开发的教材,含一系列少年灵性赋能课程,目前已出《学习卓越》、《圣灵之力》和《信仰之灵》,该系列课程旨在帮助少年朋友深入理解自己作为有灵生命的存在目的,鼓励他们用信仰和科学的方法观察和分析现实世界的状况,帮助他们逐步树立为社会改善和人类进步努力的远大志向,同时也帮助个人发展必要的能力以服务这个年龄组,认识到给予少年的崇高理想以足够重视的必要性。第六册《传扬圣道》以传扬信仰为中心,分为三个单元:“传导的灵性实质”、“传导者的品质和态度”和“传导行动”。第七册《携程共勉》教材旨在给学员讲授若干概念,使他们对胜任辅导员角色所必需的品质有所认知。《荣耀圣约》是第八册,涵盖三个单元:“圣约中心及其遗嘱”、“圣护”和“世界正义院”。第九册《纵览历史》分为三个单元,目前刚出第一单元“永恒圣约”暂定稿,依据巴哈伊圣作中的描述,探讨上帝之永恒圣约的概念;第二单元“走向成熟”将根据巴哈伊信仰发端的历史时刻,考察信仰的使命;第三单元聚焦于“神圣计划”的开展,以及相关的活动。第十册《建设活力社区》也是正在开发的教材,第一单元是“相伴服务之路”,第二单元以“磋商”为主题。
 
使用儒禧教程的每个学习小组都由至少一名学过此册课程且更富有经验的人来做辅导员,加上约3—10名参与者组成,多是住在相近社区或者有朋友、同事等关系的人员,不限于巴哈伊,也不规定在学习过程中或者学习之后必须加入巴哈伊信仰;每个学习小组的形式也并不固定,可以依据各国家、地区文化而形态各异;学习过程灵活,并无时间、进度等硬性要求。我们看到,儒禧系列课程的学习充分体现了巴哈伊社团系统的学习文化,尽管各单元的重点不同,但都贯穿了一个重要的理念,即“行服务之道”,参加学习即意味着开始踏上个人灵性成长和服务他人的征途。19
 
(2)开放性
 
巴哈伊社区的学习模式主要特征是一种基于行动和行动的反思,无论是其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还是参与学习者都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其学习内容虽然以巴哈伊经典为基点,但内容并不千篇一律,不仅仅包括对巴哈伊经典、儒禧系列课程的学习,还有具体发展项目所需的相关科学知识,也经常涉及到社会公共话语的探讨和构建,并且对所有人开放,参与者可能来自不同的地域、文化、职业和教育等背景。它认为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责任参与并促进社会的正义。“社会存在应以知识为中心。持续存在的无知是最严重的压迫;无知导致偏见,是实现人类一体的障碍,而实现人类一体是巴哈欧拉启示的目的和运行原则。在建立繁荣的世界文明的伟大志业中,每个人都有权享有知识,所有人都有责任参与知识的创造、应用和传播——根据每个人的才华和能力。唯有全人类的参与才有正义。”20
 
在巴哈伊学习过程中,没有固定的公式,学习小组也并不被统一管理。有时候同一个小区可能同时进行着好几个学习小组。它们行动指导皆来自于区域研习中心结合和分享各学习小组的经验,彼此之间的活动是独立的并不关联,只是在更大的项目上才会偶尔有合作。各个文化和民族的巴哈伊信徒们,都在致力于将科学的方法以及在巴哈伊教导中发现的道德和灵性原则应用于本地区。每一个地区、每一个项目、每一种境况都会面临自身的挑战,也正因为如此,每一个分区不仅能够从其他地区积累的学习经验中受益,还能够在考虑到自己所在地环境和条件特殊性的前提下,把多种多样的境况中汇集起来的真知卓见应用于成长过程,为巴哈伊全球知识和实践体系添砖加瓦。
 
巴哈伊社团还积极主动关注社会公共话语的构建,即以工作坊形式组织的一种有利于对社会现实形成新认知的交流方式,在于增强概念、经验数据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连贯性,以促进社会发展为主旨,进而促进文明进步这个长远目标的实现。工作坊被邀请的参与者一般都来自不同的教育和职业背景,它要求每个人持以谦虚的学习态度,从各自专业的视角,坦诚地分享和讨论比如“人性”、“公平”等社会重要公共概念的认知与洞见。
 
巴哈伊社区的学习目标不在于单纯增加知识,而是希望参与者通过学习来提升开发自己的潜能,更好地为社区建设服务。所以其学习方式从来不是传统的请老师或者专家来讲授,也不是纯粹知识的灌输,而是相互陪伴的共同学习、探讨和实践。陪伴,是巴哈伊学习文化里非常重要的概念。在巴哈伊看来,学习的过程就是相互陪伴、共同进步的过程,而没有内外、高低、上下级之分别。这种在一个共同框架内的学习能力为巴哈伊社区的学习参与者注入了更多挖掘潜能的机会,为社区的发展产生了更多内生动力。
 
总之,学习文化让巴哈伊社团的内在聚合能力不断增强,是促进巴哈伊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动力。“巴哈伊社团成功地发展了一种文化,这种文化鼓励一种思考、学习和行动方式,即所有人都视自己为行走在共同服务之道上,彼此支持,共同前进,并尊重每个人在任何时刻拥有的知识,避免将信仰者分成为渊博者和无知者的倾向,而这是一个巨大的成就。这正是一个不可压制的运动的动力之所在。”21这种学习模式使参与者人数稳定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在了解的前提下参与统一行动,将巴哈欧拉的教义付诸实践的同时,也为巴哈伊社团带来了持续不断的成长。
 
2、挺身服务
 
作为一个新兴世界宗教,巴哈伊信仰没有高居庙堂远离人间烟火,也反对人们为了彼岸的解脱而避世隐修,它要求信徒必须把信仰的精神原则落实到实践行动,全心全意为现世服务。“崇高的目的和纯洁的动机,无论它们本身多么值得称颂,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手段和正确合理的方法支持,显然仍是不够的。无论多么丰富的情感,良好的愿望和充沛的努力,如果我们不加以区别、限制,忽视了把它们引入最有益的渠道,都将证明一无用处22根据巴哈伊教义,工作即崇拜,服务就是祈祷。每个人都有责任“患时代之所需,虑时代之所急”23不能单纯为信仰团体本身或者或教友服务,而是要为促进全人类的福祉而服务。“服务原则要求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必须担当起这样的角色,即做一个地球生命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个有意识的、有同情心的和有创造力的参与者。” 24此外,服务也不能是以传教为目的。世界正义院规定:“灵理会应当以纯洁的动机而非为宣扬信仰来开展慈善工作。”在巴哈伊看来,社区建设不能仅仅以改善某一人群的某一方面的生活为目标,必须更加重视的是进步过程中参与者能力的提高,重视开发本地社区的资源。因此,“他们的任务是去识别出为了取得进步需要什么——必须得到培养的新能力,必须被掌握的新技巧,必须被陪伴的刚起步的发起者,必须要培养的反思空间,必须要协调的集体举措——然后找到创造性的途径,并通过这些途径来提供达到这些目的所需要的时间和资源”。通过服务,学习到的知识受到检验,问题在实践中产生,新层次的理解才得以实现。在完成研习中心的基本课程学习并获得一些对基本灵性事物的洞察力后,巴哈伊信徒就可以参与社区服务活动。例如与他人分享巴哈欧拉所启示的上帝的话语;教导儿童班;组织一个青少年赋能组并协助他们为社区发展做贡献、参与环境建设项目等等。25
 
在巴哈伊社团里,个人与机构的目标和抱负是合而为一的,机构只有集体领导权,而没有机构成员个人的权力和权威,体现的是服务而不是控制,所有相关事务都是经由机构成员集体磋商决定。“机构是个人灵性的渠道、个人自由与大众福利的信托者、人力资源的动员者、系统化行动的执行者、新文明的核心与模式、有效的管理工具。26巴哈伊信仰明确规定了信徒不能参与政治权利斗争和与政治相关的一切党派纷争,对巴哈伊来说,成为机构人员就只意味着你需要为社区的发展建设付出更多的服务。
 
综上所述,巴哈伊社区的学习和服务,并不是分离的两个进程,而是其社会发展行动的一体两面,同时进行,互为动因,相互促进。在巴哈伊看来,学习和教育旨在帮助个人培养立足于本地但又胸怀世界的地位与社区意识,帮助人们发展为谋生立业和满怀信心地建设一个体现正义、平等与团结社会所必须的知识、价值、态度和技能。学习赋能之后挺身为社会服务,是崇高的行为,是上帝的福佑,是信仰的行动体现,其明确的目标在于促进灵性福祉的同时,帮助人民实现物质富足,让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参与并获益,而不仅仅是巴哈伊。从国际舞台到乡村基层,巴哈伊国际社团开展了数千项社会发展项目。尽管取得了不少成就和经验,但巴哈伊世界正义院对于发展之路仍持守着非常谦卑谨慎的态度:“所有人都必须认识到,参与社会行动和公众对话的价值不应以能否引导他人正式入教来判断。尽管在这两个方面的努力很可能促使巴哈伊社团人数有所增加,但其目的却并不在此。在这方面,真诚是至关重要的。另外,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要过度夸大巴哈伊经验,也不要把不必要的注意力吸引到不成熟的实践上来,……在所有的情况下,谦卑是我们的法则。”27
 
三、巴哈伊社区发展模式带来的思考
 
纵览世界宗教版图,尽管这个年轻的世界宗教信众人数并不算多,却展现出了宏观的全球整体文化布局。除了巴哈伊社团人员的全球多样化背景以外,巴哈伊宗教建筑的地理分布、层级设定和建筑风格也都凸显了其“一体性”发展特色:它包括位于以色列的巴哈伊“心脏”建筑群——以巴布陵殿为中心的巴哈伊阶梯花园和阿卡的巴哈欧拉陵园,以及现存的八个巴哈伊洲际灵曦堂,还有正在建设中的两个国家级灵曦堂和刚刚在柬埔寨落成的一个地方级灵曦堂;每一处巴哈伊灵曦堂虽然外观不一样,但无一例外都有三个关键要素:圆形(一个中央大厅)、九面(九扇门)、围绕以九座有通道的花园。此外,巴哈伊国际社团在1948年就被联合国接纳为常驻国际非政府组织,它与联合国的很多机构组织建立起了长期的工作或合作关系,并时常活跃于很多重要的国际峰会和非政府组织论坛。以上诸多现实图景充分体现了巴哈伊的世界大同愿景,其社团自身的有机成长和对世界的影响也都越来越显而易见。
 
巴哈伊社区的发展模式超越了普通社区的局限,又不同于传统宗教社区,它立足“一体性”发展框架,非常重视现世的耕耘,在一个更大的框架范围上整合了资源和力量;它在社区服务方式上也超越了传统的公益慈善理念,不是发展家长式、外嵌式的项目,不是简单地提供物品和服务,而是以全球体系为参照,致力于发展本土化并落地生根的项目,特别注重赋能,即开发本地区个人和机构的潜能。相比其他宗教,“巴哈伊更强调其社会依属和社区融入,其“内涵”性“教会”与“外延”性社会有更多的交织和融合,最终达至一种有机共构、水乳交融的境地。除了社区融入和发挥作用之外,巴哈伊社团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宗教社区模式,其对自身灵性资源的创造性运用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发和思考”18它向我们展现出宗教不仅是一种精神向往,还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或许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宽阔宽容的时空视野来看待宗教并思考人类的未来;它把神圣和世俗、灵性与现实、宗教与科学有机结合了起来,以学习者的姿态吸纳着世界优秀文化的精髓,躬身行走在服务之路上,因小而美,积少成多,其社区内含的团结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值得我们关注研究。
 
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8 在这个事实下,无论是宗教社区,还是共同文化或共在地域的社区建设已经成为政府、企业、公共机构、志愿者团体和社区组织以及万千家庭日益关心的议题。现实中我们总是会非常关注社区建设中涉及收入、住房、环境、交通、公众参与和邻里关系等等的一系列问题,却往往忽略落实到自身行动去深入思考:社区建设的长远目的何在?社区建设的各个方面与生活的精神维度存在什么关系?如何培养人们的社区共同意识?如何促进社区物质和精神维度的平衡发展?个人、机构和社区三种力量如何最大限度地整合发挥?我对本社区的建设可以贡献什么?我们或许可以从巴哈伊社区的发展经验中寻到一些思路。首先,正确认识自己,思考人生的有限和宇宙的无限,培养立足谦卑又胸怀世界的责任感,认识到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行动,需要在行动中逐步学习、反思。第二,充分发挥社区机构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强社区居民对本社区建设的参与热情和平等参与机会。我们通常的社区里都会有居委会、物业和业主委员会等机构,但是除了公共管理方面的问题之外,很少组织具有广泛参与度、提升社区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大多数社区居民并没有培养起社区共同意识,对整个社区的资源也不十分清楚,更谈不上互动参与。因此,社区机构应该调整行动模式,不能仅仅提供管理和服务,还要认识到社区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多角度组织一些让居民自愿参与的平台,发掘社区居民自身的潜力,共同促进社区的发展。例如可以分年龄段组织一些相应的活动:组织儿童读书会、分享交换玩具的跳蚤市场等;组织青少年社区服务小组、社区环境保护行动组等;组建老年人活动中心、艺术学会等……目前比较常见的是社区老年人的活动中心还比较多,但是儿童和青少年的活动组织偏少,也没有被足够重视。社区机构和组织其实可以通过这些活动,逐渐在各个年龄段的社区居民中识别出并培养一些有意愿也有时间为社区建设服务的志愿协助者,根据本社区的实际情况设计组织更多相应的发展项目,吸引社区居民更广泛地参与进来,不断开发整合社区的人力和物质资源,进而实现社区精神和物质的平衡与充分发展。随着无数美好社区的出现,整个社会自然就能逐步走上和平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s. v. "Religion: Year In Review 2010", accessed May 26, 2015,http://www.britannica.com/EBchecked/topic/1731588/Religion-Year-In-Review-2010.转引自万兆元:“巴哈伊信仰在北京:历史回顾与现状考察”,载于《北京宗教研究》第一辑,社科文献出版社,2017年3月,第114页。
2.” 卓新平:《宗教与可持续社区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11月,第3页序一
3.巴哈欧拉:《巴哈欧拉圣典选集》,朱代强 孙善玲译,澳门:新纪元国际出版社,2011年9月,第188页(132)。
4.巴哈欧拉:《巴哈欧拉圣典选集》,朱代强 孙善玲译,澳门:新纪元国际出版社,2011年9月,第140页(109)。
5.巴哈伊国际社团:《谁在书写我们的未来——对二十世纪的反思》,载自《谁在书写我们的未来》,澳门:新纪元国际出版社,2009年3月 ,第69页。
6.摘自《追求灵性——巴哈伊经典选编》,澳门:新纪元国际出版社,2012年8月,第88页。
7. 守基·埃芬迪:Conservation of the Earth’s Resources, Bahá’í Publishing Trust, 1990,第15页。转引自罗兰  霍利·汉森  保罗·朗普勒:“道德教育——一个新观点”,载于《塑造新人类——教育探索篇》,澳门:新纪元国际出版社,2012年9月,第70页。
8.巴哈伊国际社团: 《谁在书写我们的未来——巴哈伊全球愿景》,澳门:新纪元国际出版社 2009 第78页]
9. 巴哈伊国际社团:《人类的繁荣》,载自《谁在书写我们的未来》,澳门:新纪元国际出版社,2009年3月, 第43页。
10.巴哈伊国际社团:《人类的繁荣》,载自《谁在书写我们的未来》,澳门:新纪元国际出版社,2009年3月, 第81页。
11. 巴哈伊国际社团:《在发展中体现精神文明——为发展制订精神文明指标初议》,载自 《谁在书写我们的未来》,澳门: 新纪元国际出版社, 2009年3月, 第77页。
12.阿博都巴哈:《巴黎谈话》,李绍白译,澳门新纪元国际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19页。
13.全球文明研究中心:《重新探讨宗教的本质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2015年4月,第1页。]
14. 守基·埃芬迪:《巴哈欧拉的信仰》,转引自http://www.chinaBaha’ifriends.com/Baha’i-wenxian/424
15.本文描述的是世界上一般巴哈伊发展模式,包括中国台湾、香港和澳门,不涉及中国大陆,在中国大陆没有教务管理体系的组织和机构。
16.儒禧研习中心:哥伦比亚巴哈伊总会指导下运行的教育机构,致力于通过将巴哈伊教义一以贯之地运用于社会环境的分析而获得见解。]开发的系列教材[ 儒禧系列课程包括三个系列:第一系列(1—7册),主要内容是在传扬信仰的组织框架中和信仰机构的指导下,信徒从事服务行动的具体实践;第二系列(第8册及更多)致力于个人和社区;第三系列(已筹划,目前无教材)着重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及发展。全套课程旨在达成三个总体目标:领悟灵性事物、增强道德意识,掌握具体服务行动所需的技能。
17.参见《启迪童心》(第一级),澳门:新纪元国际出版社,2012年7月,第Ⅰ页。
18.卓新平:《宗教与可持续社区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11月,第3页序一。
19.参见《挺身服务》,澳门:新纪元国际出版社,2012年1月,第Ⅰ页。
20.世界正义院:《2013年里兹万文告》。
21.世界正义院:《2010年里兹万文告》。
22. 守基·埃芬迪:《巴哈伊总会书函汇编》,London:Bahá’í Publishing Trust, 1973,第3页。转引自罗兰  霍利·汉森  保罗·朗普勒:“道德教育——一个新观点”,载于《塑造新人类——教育探索篇》,澳门:新纪元国际出版社,2012年9月,第91页。
23.巴哈伊国际社团:《谁在书写我们的未来——对二十世纪的反思》,载自《谁在书写我们的未来》,澳门:新纪元国际出版社,2009年3月 ,第69页。
24.法赞·阿巴伯:《对科学、宗教与发展的探讨》,载自沙伦·M.P.哈伯主编:《实验室·庙宇·市场—对科学、宗教和发展的交互作用的反思》,张继涛等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第256页。
25.世界正义院:转引自邱永辉:《巴哈伊教的慈善理念及其在澳门的实践——以“巴迪基金会”为个案的研究报告》,载自邱永辉、陈进国编著:《澳门宗教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11月,第128页。
26.保罗·兰普尔:《创造新思维》,万兆元译,澳门新纪元国际出版社,2007年5月,第71—113页。
27. 世界正义院:《2010年里兹万文告》。
28.习近平:十九大报告,转引自http://cpc.people.com.cn/19th/n1/2017/1018/c414305-29595155.html
 
本文选自《世界宗教研究》第173期。
 
题目:巴哈伊社区发展模式探讨
 
转自
http://www.macaubahai.org/m/zlfxk.asp?ArticleID=578&ClassID=40&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10006-weixin-1-52626-6b3bffd01fdde4900130bc5a2751b6d1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欧洲“永久和平计划”研究(14世纪-18世纪初) \米科霖
摘要:和平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对于欧洲人而言,和平意味着在一定的边界之内消灭战…
 
僧侣遗产继承问题研究 \黄琦
摘要:僧侣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从宗教的角度讲,由于僧侣脱离世俗…
 
新教对美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汪健
摘要:美国政治是在自身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其中宗教,特别是基督新教从美…
 
从习惯法价值谈法律信仰 \于红
摘要:伯尔曼曾经指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但是这一观点近年来遭遇了…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当代天主教与伊斯兰教的对话
       下一篇文章:犹太教—基督教圣约社会与儒教社会:与天同工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