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国家
 
宗教无罪:探源伊斯兰世界的极端主义
发布时间: 2019/6/13日    【字体:
作者:王达维
关键词:  宗教 伊斯兰 极端主义  
 
 
自冷战结束以来,世界似乎进入了另一种混乱状态,尤其以地区冲突和恐怖主义为重。近十几年来,恐怖主义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敌人。随着2014年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的强势崛起,及其制造的不计其数的恐怖袭击事件,关于恐怖主义或极端主义根源的讨论也是进入到了一个空前激烈的阶段。小编在本文中试图提供一个新的解释,只作学术讨论,无情感倾向。
 
一、伊斯兰世界的困境
 
2016年的夏天注定是不平静的。在小编赴伊斯坦布尔学习的一个半月里,不仅亲身经历了伊斯坦布尔机场的特大恐怖袭击,而且在之后两周的新闻中相继看到了发生于巴格达、尼斯、孟加拉国等地一系列震惊世界的袭击。这些袭击的始作俑者竟无一例外的是「伊斯兰国」,一个自称为伊斯兰教进行圣战的恐怖组织。这些恐怖袭击和中东战火与席卷欧洲的叙利亚难民潮一道,让各国政府和许多民众对伊斯兰教充满了警惕,许多政客和媒体甚至将伊斯兰教称之为恐怖主义的代名词。
 
许多人可能会扪心自问:难道伊斯兰教的存在真的是对世界的威胁吗? 恐怖主义的产生是否来源于伊斯兰教本身的「劣根性」?如果说伊斯兰教不是恐怖主义的温床,那么为什么我们数十年来所见所闻的席卷全球的恐怖组织,无论是车臣、「基地」组织、真主党、「伊斯兰国」组织、还是位于中国西部的东突厥斯坦,绝大多数都声称其是为伊斯兰教而战呢?
 
在阐述小编个人观点之前,有几个问题希望大家能去思考:如果说恐怖主义是产生于伊斯兰教的劣根性,那么为什么伊斯兰教诞生1400年来世界没有诞生恐怖主义的概念,然而只有冷战之后的这二十余年世界才逐渐被恐怖主义所渗透呢?
 
如果恐怖主义是建立在伊斯兰教教义之上的,那么为什么近年来「伊斯兰国」策划的恐怖袭击和武装战斗杀害的大多数是他们自己的穆斯林同胞,而不是所谓的「伊斯兰的敌人」?
 
如果恐怖组织是为伊斯兰教而战,那么为什么他们会在一年中最神圣的斋月期间袭击穆斯林的朝圣地麦迪纳?如果说伊斯兰教是恐怖主义的源泉,那么为什么世界上其他的穆斯林国家,如亚洲的马来西亚、印尼、北非的摩洛哥、海湾地区的卡塔尔和阿联酋等国既没有所谓的恐怖主义蔓延倾向,也不是恐怖主义的输出国,有的甚至即将举办世界杯,有的已经成为了和平世界的商业中心?
 
为什么中东,一个在20世纪之前的近代不受世人瞩目的地区,在一战之后突然成为了世界大国竞相争夺博弈的战略要地和战乱与恐怖主义的代名词?
 
二、 伊斯兰教义是否鼓励了极端主义的产生?
 
在我看来,中东地区恐怖主义的产生和其近年来的疯狂蔓延之势其实是地缘政治和资源争端的结果,而这些争端的多方试图通过伊斯兰教,一个在当地存在了1400多年并被百分之九十的人民所信仰的宗教,来渲染自身的政治意图,从而为自身的政治资本增加权威性。可以说,伊斯兰教是表象,而地缘政治的博弈才是根本。或者换言之,如果中东人有史以来信奉的是基督教,如今我们看到的恐怖主义很可能就是以基督教的教义为旗号的恐怖主义了。
 
那么为什么有些政客和学者会将伊斯兰教与恐怖主义画上等号呢?他们的想法其实并非没有事实依据。比如古兰经里所说的:
 
「不能去杀人,因为真主安拉创造了人的神圣的生命,除非他是为了正义而杀」。-古兰经第17章33节
 
「对那些拒绝信仰的人,我会用这世间的痛苦来惩罚他,即使他向人求助也没有人会来帮助他。」-古兰经第3章56节
 
每个时代和地区的信徒对正义的诠释不同,所以这也导致了不同的信徒会对这些不同的诠释付诸行动。在古兰经里这样的话语数不胜数,并不幸地成为了很多圣战者证明其屠杀正当性的工具,也成为了许多人对伊斯兰教教义充满疑虑的原因。但是我们要意识到这不是伊斯兰教所独有的 ,基督教的圣经里也有着一些非常类似的章节:
 
「凡不寻求耶和华以色列神的,无论大小,男女,必被致死。」 –历代志下15章13节
 
「祭祀别神,不单单祭祀耶和华的,那人必要灭绝。」—出埃及记22章19节
 
这些圣经里与宗教宽容背道而驰的语句成为了当年十字军东征者的座右铭,与古兰经里那些被极端圣战者利用的经文其实并无二致。无论是在圣经还是古兰经里,都有着许多类似的反对异教徒的经文,但也同时有着许多鼓励宗教宽容的经文。
 
比如古兰经第二章256节里先知默罕默德所说的:「绝对不可逼迫他人接受对安拉的信仰」。比如圣经格林多前书第十章三十二节保罗对众弟子的告诫:「不可去触犯犹太人和异教徒,亦或是你的主」。
 
我们如果细读经文就会发现无论是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的教义都是有着多面性的,这也给了信徒们很大的空间去选择。正因为如此,在历史和今天才会有各种不同的群体为了政治或其它目的而对经文断章取义,却打着教义的旗号开路。穆斯林如此,基督徒也是如此。
 
三、中东乱局:资源与大国博弈的产物?
 
但是为什么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恐怖组织都是打着伊斯兰教的旗号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要追溯到1919年一战后的凡尔赛和约。普利策文学奖得主大卫•弗洛金曾经把凡尔赛和约描述为「一个终结了所有和平的和平条约」,这么说其实绝无夸张的成分。在一战结束之后,战胜国英国和法国占领了「西亚病夫」奥斯曼帝国东南部的所有领土,包括中东的绝大部分地区与北非的利比亚和埃及。此时,英国的石油勘探公司在伊朗以及中东其它地区逐渐发现了巨大的原油储备。
 
而在那时,第二次工业革命正接近其尾声,西方各国的工业能源使用也逐渐由煤炭转为油气和电力,各国的运输贸易以及军工制造业对石油的需求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峰。在这个历史大背景之下,中东的石油开采、运输、及主导权成为了各国竞相争夺的目标。而要控制石油的开采必然需要支持跨国石油公司的亲西方政权,于是英国和法国重新划定了中东北非的版图,成立了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沙特阿拉伯等一批「人工国家」,并扶持一批统治家族上位。
 
而在划分版图时,英国的顾问马克•希克斯和法国的顾问乔治•皮克后来承认,当初他们是直接在英国首相办公室的一张地图上用尺子画出边界的,这也是为什么当今的中东和北非的国家边界都是直线的原因。而这样的人工边界完全没有考虑到中东的教派和民族复杂性:或将相互敌视的不同教派的信仰者分在了同一个国家 (比如叙利亚的什叶阿拉维派和逊尼派),或把同一个民族分隔在数个不同的国家(比如土耳其东南部、叙利亚和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人)。
 
无论是有意还是无心,这些当年的权宜之计加深了中东持久的教派民族争端和政权的不稳定,而这些争端又被资源的影响力无限放大,促成了中东各国相互之间的不合与其底层民众对西方的敌意,最终导致了二十世纪中后期中东的一批政权交替,促成了卡扎菲、萨达姆、霍梅尼、阿萨德等一批人的上位,将中东数国从王室专治转变为强人独裁。
 
四、牛顿定义的诠释:以宗教为表象的政治博弈?
 
从广义上看来,这些争端乱局与强人政权的产生无非是牛顿第三定律的再诠释。牛顿认为,任何作用力都伴随着同样程度的反作用力。这从中东局势解析来说就是西方国家对中东地区的强制内干预导致了中东地区的不稳定,这些不稳定反之促生了对西方干预充满敌意的强人政权和日益增长的反西方主义,这些支持反西方主义的群体则希望通过凝聚内部的力量来克外敌。而凝聚群体的方式无非是以社会认知为主导的极端民族主义(希特勒穆索里尼的纳粹政权和凯末尔的土耳其共和国政权)或以宗教认知为主导的极端宗教主义,也就是所谓的原教旨主义。
 
在中东这个穆斯林人口占绝大多数而民族却多元化的地区,只有通过宗教才能达到凝聚群体而克外敌的目的。于是,伊斯兰教成为了这些反西方主义群体的旗帜,而正如纳粹般极端的民族主义能有效凝聚德国的民众一样,这种「反作用力」环境下只有通过极端化的伊斯兰教(原教旨主义)才能更有效地凝聚一个民族多元化的群体。于是就产生了打着伊斯兰教旗号的反西方极端组织,也就是西方和世界各国所定义的「恐怖组织」。
 
而西方的政治力量当然不会任由反西方主义肆意发展,于是以更强的手段回击了扑面而来的反作用力,比如美国和欧盟对伊朗和中东强人政权的经济制裁以及北约在中东的增兵。更强的作用力在中东各国又激发了比之更强的反作用力,比如有着沙特贵族血统的恐怖大亨本•拉登对美国世界贸易大楼的袭击。这种反作用力又促使西方各国用更为剧烈的反应来回击,比如颠覆政权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以及后来的利比亚和叙利亚战争。
 
在这个大背景下,反西方主义逐步壮大,其追随者也日益增多。战争的爆发促进了地区的不稳定,反西方主义群体如「伊斯兰国」和「基地」组织则利用了强人垮台的权利真空大幅增加了其影响力,西方对此又不得不予以军事行动来回击。在这个环境下,将恐怖主义扩散到全球成为了反西方主义对西方军事打击的有力的非正面回击,正如同游击战中避实击虚的战术一样。正因为如此,人们目睹了当今打着伊斯兰教为旗号蔓延全球的恐怖主义浪潮。
 
与中东类似,俄罗斯高加索地区的车臣和中国西部的维吾尔族东突势力也可以用牛顿第三定律来解释。两个地区的民族和宗教都与其宗主国的主要民族和宗教不同且都与权力中心距离遥远。
 
正因如此,地区里的群体都有着寻求独立的倾向,而宗主国为了国家利益防止其独立加强了对其控制,导致了战争和民族暴动。两个地区的人民的祖先都同属中亚地区,都信仰着伊斯兰教,于是伊斯兰教成为了他们的领导者反攻的旗号。
 
而正如牛顿定律里反作用力随着作用力的增加而增加一样,由于战争和暴乱而不断增加的中央政府的控制促使普通民众对其宗教更为笃信更为坚持,于是导致了宗教极端主义信徒的增加,使地区走入了民族仇视、政府高压、和宗教极端化的恶性循环。
 
五、重新出发,从心出发
 
错一步而失千里。在中东和世界其他地区,由于各国政府在地缘政治洗牌的萌芽阶段过度追求各自的利益,从而埋下了地区不稳定的祸根。而在全球化的今日,这些祸根成长发芽以恐怖主义的形式席卷全球,为各国人民带来了恶化的安全局势和无尽的恐惧。也许是时候让我们重新出发,从心出发,重新来审视我们世界的价值观和社会观,而不是把宗教当成第一个入火坑的替罪羊了。
 
正如方济各教皇在尼斯袭击之后所说的:「所有宗教都希望和平,只有人会去寻觅战争」。还记得当时听到伊斯坦布尔恐怖袭击的消息时,我正在蓝色清真寺旁边的广场上与数千土耳其的穆斯林一起同进斋月餐。而那时,主持蓝色清真寺的伊玛目走到广播前,开始一遍遍吟诵为死难者祈祷的经文。
 
整个广场上的数千人同时放下手中的碗筷,鸦雀无声,我身边的外国游客们也和在场的穆斯林们一同驻足聆听,为去世的人默哀。虽然我不是穆斯林,但是在这一瞬间我仿佛和在场的所有人融为了一体,为世界和平而祈愿。
 
无论是古兰经还是圣经的书写者,亦或是当年的奥斯曼帝国和如今的美国,他们都向世人证明了不同宗教是可以和平相处的,而不同的民族利益和世界观是否能和平相处呢?对此,也许只有我们自己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欧洲“永久和平计划”研究(14世纪-18世纪初) \米科霖
摘要:和平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对于欧洲人而言,和平意味着在一定的边界之内消灭战…
 
僧侣遗产继承问题研究 \黄琦
摘要:僧侣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从宗教的角度讲,由于僧侣脱离世俗…
 
新教对美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汪健
摘要:美国政治是在自身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其中宗教,特别是基督新教从美…
 
从习惯法价值谈法律信仰 \于红
摘要:伯尔曼曾经指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但是这一观点近年来遭遇了…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华夏文明与伊斯兰文明交织的中亚
       下一篇文章:查理曼称帝与神圣罗马帝国的形塑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