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民间信仰和新兴宗教
 
楚帛书甲篇创世神话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 2019/8/1日    【字体:
作者:张开焱
内容提示:楚帛书研究已 60 多年,但将其中甲篇作为创世神话史料研究,始于上世纪 90 年代初。迄今为止,20 余年中,发表甲篇创世神话论文18 篇,在确认其为创世神话性质、理清甲篇与帛书其它篇目图文之间的结构性关系、分析帛书甲篇创世神话结构与类型特征以及甲篇创世神话与中国古代文化宇宙观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多有贡献,也存在歧见,如帛书甲篇某些文字识读与释义如何统一、甲篇内容是创世神话还是楚史传说、甲篇创世神话类型应该如何确认等等,仍需后人努力。
关键词:  楚帛书 创世神话  
 
 
上世纪 40 年代楚国帛书在湖南子弹库楚墓出土到现在,70多年来,对这份帛书的研究成果已经有许多,曾宪通先生上世纪80年代中期撰写的《帛书研究四十年》、1993撰写的《楚帛书研究述要》二文,分别对此前发表的研究成果有较为系统的收录,台湾学者许学仁先生1997年开始,对国际国内有关楚帛书学术成果进行跟踪性辑录,至2002年6月公布的《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文献要目》更提供了较为精确的统计: 至是年6月止,国内外共出版有关帛书研究著作13部,发表学术论文114篇,其中中文100篇,日文7篇,英文7 篇; 2007年台湾年轻学人郑礼勋的硕士论文《楚帛书文字研究》, 对于帛书各篇文字研究的成果也有较为全面详实的搜集,文后开列有较为丰富的参考文献,为后续性研究提供了较好的资料汇集。而2002年以来10年间,国内时见以楚帛书或简帛文献为对象的研究性著作以及论文,据本人不精确的搜检,其数量应该超过50篇(部) 。
 
学者们根据楚国帛书的结构图式,将帛书分为甲乙丙三篇。位于帛书中部有方向互倒的两篇文字,分别为8行和13行; 四周排列附有图形的十二段文字,可视为第三篇( 丙篇) 。但关于楚帛书中间分别为8行和13行两段文字何为甲篇、何为乙篇,学者认定尚有不同: 蔡季襄、饶宗颐、巴纳德等人以8行一段为先即甲篇; 而董作宾、商承祚、陈梦家、陈公柔、严一萍、李学勤、李零等人则以 13 行一段为先即甲篇。李学勤先生称中部八行一篇为《四时》,十三行一篇为《天象》,四周的为《月忌》。大多数学者以饶宗颐等先生划分为准,即以8行一段为甲篇。2007年吉林大学刘波撰写的硕士论文《楚帛书甲篇集释》,以句读为单位,对迄今为止诸位学者有关帛书甲篇文字和意义的释读成果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搜集整理,较有参阅价值。
 
正如陈斯鹏博士所言,“楚帛书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即已出土,但因其释读的艰难,且半个多世纪以来主要集中在古文字学及古史学的圈子中进行研讨,一般的神话研究者绝少能注意及之,其创世神话的内容和意义的抉发尚很不充分。近年来始有数位学者相继撰文讨论,帛书神话渐被关注。”较长一段时间,学者们主要致力于文字识读和文意解释,角度不一。学者们长期将其看成是战国时代楚人的历忌书或节候文献对待,也有学者将其看成楚人的历史传说文献对待。即使将帛书甲篇内容当做神话研究的,也多没有从创世神话角度对待。
 
直到1994年,专门从创世神话角度研究楚帛书甲篇的成果开始出现。据笔者收集,截止2012年底一共有十八篇,它们是: 连劭名先生1991年发表的《长沙楚帛书与中国古代的宇宙论》; 院文清先生1994年发表的论文《楚帛书与中国创世纪神话》; 江林昌博士1995年发表的论文《子弹库帛书 < 四时 > 篇宇宙观集有关问题新探———兼论古代太阳循环问题》;  吕威1996年发表的《楚地帛书、敦煌残卷与佛经伪经中的伏羲女娲故事》;  旅美著名古史辨派学者杨宽先生1997年发表的论文《楚帛书的四季神像及创世神话》; 院文清先生 1997年发表《楚国帛书中神话传说与楚先祖谱系略证》、董楚平先生2002年发表的《中国上古创世神话钩沉———楚帛书甲篇解读兼谈中国神话的若干问题》、1999年10月,在清华大学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古典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纪念闻一多先生百周年诞辰”上,曾宪通先生发表的题为《楚帛书神  话系统试论》的学术报告; 董楚平先生2002年发表的《楚帛书“创世篇”释文释义》;台湾年轻学者陈忠信的《试论长沙子弹库楚帛书之水化 宇宙神话思维─混沌创世神话视野之分析》,台湾高莉芬女士2007年3月发表的论文《神圣的秩序——— < 楚帛书·甲篇 > 中的创世神话与宇宙秩序》; 台湾明道学院陈忠信先生《试论长沙子弹库楚帛书之水化宇宙神话思维─混沌创世  神话视野之分析 》; 中山大学博士陈斯鹏先生于2006年发表的《楚帛书甲篇的神话构成、性质及其神话学意义》; 王窈姿女士的《试论楚帛书中雹戏的创世神话》; 笔者2009年发表论文《楚帛书创世神话产生的时代问题》、2012年发表的《楚帛书甲篇文、义新释》( 该文是从创世神话角度解释帛书甲篇文、义的,故与许多对甲篇释读类文章有较大差异) 。叶舒宪先生2009年发表的《从“太初有熊”到‘太一生水“———四重证据探索儒道思想的神话起源》,刘书惠2010年发表的《出土文献中的创世神话与 < 周易 > 宇宙生成》; 蔡先金、张兵、李佩瑶等学者2012年发表的《中国创世神话图景及其诸神谱系———以 < 楚帛书  > 为中心的探讨》等论文。另有学者着有从创世角度专门探讨楚帛书的专著,如何新先生2002年出版的《宇宙的起源———长沙楚帛书新考》; 还有不少学者在其它主题的论文论著中都涉及到楚帛书甲篇的创世神话研究。此外,不少学者对帛书甲篇的一些神祇进行了专门研究考索,因为其主要视角不是创世神话,所以不在上述统计之内。上述研究成果主要的贡献是:
 
首先,通过识字辩词释义,确认了楚帛书甲篇的内容是神话,是关于以伏羲女娲为原始父母、中经四子( 神) 、禹、契、俊、炎帝、祝融、共工、相土等多神共同完成的创世神话。连劭名先生1991 年发表的《长沙楚帛书与中国古代的宇宙论》一文,将帛书神话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宇宙生成论对比,将《周易. 系辞》中”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宇宙生成模式比附伏羲、女娲为两仪、四子为四象,意谓帛书神话具 有创世神话性质,这是目前最早指认帛书神话具 有创世性质的论文,但该文研究的目的是哲学而 不是神话。院文清先生的《楚帛书与中国创世纪 神话》作为第一篇纯粹从创世神话角度研究楚帛书甲篇的论文,确认楚帛书甲篇对于宇宙创生过程有系统的叙述,世界起源于混沌原始大水, 这与世界许多民族创世神话都是一样的。伏羲作为原始创世祖神从混沌世界出生,表示世界创造的开始,他和女娲所生四子成为创世的主要力量,“是生四子”的叙述,可视为中国最原始的 “生殖神话”。院文清先生进而认为: “帛书所述神话可以说是中国最为古老的创世神话版本, 这无疑对于中国神话学的研究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完全可以将楚帛书‘创世篇’中的神话体系,称之为‘中国的前奥林匹斯神话’,‘创世篇’的学术价值也绝不亚于巴比伦的《埃努玛 - 埃立什》泥版,也可以与印度的创世神话相媲美。” 此后的学者都在确认这个认识的基础之上对这个创世神话进行研究的。
 
其次,厘清了甲篇创世神话与整个楚帛书的整体关系,杨宽先生的1997年发表的《楚帛书的四季神像及创世神话》一文,主要以此为目标。他指出,尽管对帛书研究的成果已经不少, “可是所有的探讨,看来还没有得其要领,因而尽管不少学者一次次对此作出种种推断,至今还 没有得出学术界公认的结论。我认为,楚帛书四边所载的十二月神像中包含有四季神像,帛书中心的两篇配合神像的文章,讲到了“四时”(  即四季) 之神的创世神话及其对“四时”运行和天象灾异的调整作用,这是楚帛书的主旨所在,要求人们对“四时”之神加以崇拜和祭祀。”他据这一认识对帛书甲篇创世神话与丙篇文字和四周图像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一研 究的价值在于揭示了甲篇创世神话在帛书整体结构中的地位。”董楚平先生也意识到整个帛书并不是以创世神话为核心内容的,它的核心内 容是古代楚人关于四时天象历忌的,但它的甲篇种瓜得豆,却无意中留下了一份古代创世神话,这是因为,这些四时天象历忌的根源,与世界的创造过程和结构有密切关系。这就从整体上理清了甲篇和其它诸篇在内容上的结构性关系。
 
又其次,厘清了帛书创世神话的过程和结构。台湾学者高莉芬女士在《神圣的秩序———< 楚帛书· 甲篇 > 中的创世神话与宇宙秩序》中,认为帛书甲篇创世神话是讲述由混沌到有序的世界神圣秩序形成过程的神话,她对帛书甲篇创世神话进行具体分析后总结道:
 
神话是上古人民对宇宙自然的解释模式与抽象认知的方式之一,也是人类思维从浑沌无序走向有序的过程之一。《楚帛书·甲篇》的创世神话,叙述宇宙从有序无序、无形无状的混沌中开辟,历经了有序无序的秩序、失序,再回归有序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一篇讲述宇宙、人与秩序的神话。《楚帛书.甲篇》的创世神话,从浑沌到二神到四子、四神; 到四晦、九州、三天、四极; 到四时、十日,宇宙从混沌到分化,分化后的宇宙,即是秩序化后的宇宙,创世的过程即是宇宙秩序化的过程。
 
陈斯鹏则在《楚帛书甲篇的神话构成、性质及其神话学意义》一文,通过具体细致的文字识读和释义,归纳出“它所描述的是整个宇宙的形成及其秩序的确立过程,概括起来主要包含三大阶段,即: 天地开辟及宇宙秩序的初步确立———宇宙秩序的破坏及其重整和巩固———宇宙秩序的精密化,是一个包括了原创世和再创世的完整创世神话。”杨宽先生认为“楚帛书中间八行一段文章,讲的是开天辟地的创世神话,这是我们所见到的时代最早的创世神话文献。全文可以分为上下两节,上节较短,讲的是伏羲创世的神话; 下节较长,讲的是祝融进一步创世的神话。”蔡先金、张兵、李佩瑶等学者2012年发表的论文《中国创世神话图景及其诸神谱系———以 < 楚帛书 > 为中心的探讨》则更简要地将帛书神话叙事结构分为原创世和再创世两个部分,这可以看成是对杨宽先生研究的进一步概括。上述学者对帛书创世神话的创世结构的归纳有重要意义,从叙事结构角度揭示了帛书创世神话与其它民族创世神话的构成的共同性或相通性所在。
 
再其次,已有研究成果将楚帛书创世神话放置于中国古代神话与文化大系统中,确认它在这个系统中的地位和意义。
 
董楚平先生《中国上古创世神话钩沉》一文,从中国古代创世神话的原始性、民族性、地域性角度研究楚帛书神话的特点和意义,并由此论及中国古代创世神话的丰富性、以及楚帛书创世神话的哲学和文化价值,殊有意义。
 
叶舒宪先生《从“太初有熊”到 太一生水———四重证据探索儒道思想的神话起源》一文,从中国古代“太初有熊”的神话观角度,将楚帛书创世神话置于这一神话观的发展流传历史过程中考察其与中国古代神话史的关系,值得特别介绍。所谓“太初有熊”的神话观,是叶舒宪先生模仿《圣经. 新约》“太初有言”的表述,将中国古代神话中关于神熊创世的内容浓缩为“太初有熊”句式的表述,以此突出中国古代创世神话中神熊的重要性。中国古代典籍在描述世界的起源时,经常将“太极”作为最原初的一个环节或因素,即所谓“易有太极”,但叶舒宪先生从汉代纬书《易纬·干凿度》中有关“黄帝曰: 太古百皇辟基,文籀遽微萌,始有熊氏,知生化柢,晤兹天心。…… 大易始着,太极成,太极成,乾坤行”的创世叙述,推断“易有太极”尚非中国文化关于世界源头的认知,在“易有太极”之前,还有一个“始有熊氏”的更早源头,由此他认定,在中国文化中,世界的起源来自于神熊的创造,即神熊创世: “这一由华夏共祖黄帝亲口叙述的创世神话,其特殊之处在于,透露出在‘易有太极’一说之前更加古老的文化渊源,原来是始于有熊氏。由有熊氏的‘知生化柢,晤兹天心’,才开启了世界万物的萌生过程。在太古百皇所开辟文明的创造历程中,有熊氏被派到了第一的神圣位置”。
 
据叶舒宪先生研究,神熊崇拜在中国古代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史前红山文化时).在红山文化发掘出的文物中,有一只熊首龙( 学术界先前将其认定为猪首龙) ,这是先民神熊崇拜的标志性器物,由此可以确认中华民族对神熊崇   拜来源古远。而楚帛书中“曰古大熊雹戏”的创   世表述,与汉代纬书《易纬· 干凿度》中有关远古时期“始有熊氏,知生化柢,兹晤天心”的创世叙述,都在确认神熊创世的神话,而这种神熊创世神话的源头,应该追溯到红山文化的神熊崇拜 那里,由此也可以推断楚帛书中大熊雹戏创世神话来源久远。在这个前提下,叶舒宪梳理了中国古代与有熊氏相关联的一些重要神话人物,如黄帝、伏羲、鲧、禹以及楚国传说先祖熊盈、鬻熊等,他通过文献材料的征引,证明伏羲才是有熊氏中出现最早的神祇。由此提示,楚帛书将伏羲作为创世元神创世神话,应该来源遥远的远古社会。楚帛书大熊伏羲创世的神话,正是遥远的神熊创世神话在战国时代的流传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叶舒宪先生论证上述观点的方法———四重证据法———有特殊的学术意义。他早先曾经提出中国古代神话研究要运行古代文献、口传文学、近现代考古成果三重证据的方法,后来又补充一重证据法即运用古代图像文化资料的方法。四重证据法的提出对中国古代神话研究的方法论具有重要意义。在《从“太初有熊”到太一生水———四重证据探索儒道思想的神话起源》一文中,他先后运用古代文献典籍、口传文化与文学资料、近现代考古资料、古代各种图像文化资料等四重证据,对中国古代“太初有熊”的创世神话来源古远的观点进行论证,使得论文有较强的说服力。这可以说是在神话研究的方法论上为四重证据法的运用和有效性提供了一个范例,其学术意义是明显的。
 
诸位学者研究中,对楚帛书创世神话类型的判断值得注意。因为这个创世神话已经很完整了,因此,对其结构和类型进行判断遂成为可能。有两位学者的判断特别值得提出,一是陈斯鹏博士。在《楚帛书甲篇的神话构成、性质及意义》一文中,他通过文字训释和文意阐释后,对帛书创世神话叙事结构进行了归纳,其后参照叶舒宪先生在《中国神话哲学》一书中所介绍的《新大英百科全书》中所列的几种创世神话类型,提出楚帛书甲篇创世神话属于比较典型的世界父母型神话。董楚平先生在《中国上古神话钩沉》一文中,则判断楚帛书创世神话是生殖型神话:  “该神话以伏羲娶妻为创世活动的发轫,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是典型的生殖型创世神话。汉祠汉墓大量伏羲女娲交尾图是上古创世神话的孑遗,交尾是‘化生万物’即创世的开始。”; “楚帛书甲篇所传的生殖型创世神话,符合中国早期文明的宗法制特征,符合中国早期哲学的神话原型。相比之下,后世所传的盘古故事,缺乏中国早期文明的这些特有素质,很难从中找到先秦哲学的神话原型。”
 
顺便介绍,董楚平先生对其它中国古代创世神话的研究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研究楚帛书创世神话的《中国上古创世神话钩沉——楚帛书甲篇解读兼谈中国神话的若干问题》一文之外,他还发表了《“鸟祖卵生日月山”良渚文化文字释读之一兼释甲骨文的“帝”字》,《良渚文化创世神话补证》,《中国最早的创世神话》等文, 三文均是对良渚文化遗存进行的研究,董先生的研究成果如果能够确认,则中国古代创世神话出现的可靠年代当可望前推几千年。按照他的研究,良渚文化十件传世玉器上的刻符既是图画, 也是文字,他结合李学勤等历史学家的研究成果,参照商人帝俊神话和甲骨文中“帝”字的含义,从十件玉器的刻符破译出“鸟祖卵生日月山”几个字。良渚文化中,鸟既是太阳神形象, 也是部落的图腾,即祖先的形象,故有“鸟祖”的 称谓。在中国古代创世神话中,世界的创造都是先有大地、高山和日月,最后才有天,天在先民心 理和文化中地位并不高,因此,良渚先民创世神话的记载中,没有出现“天”字。因此,十件良渚 器物上的刻符是良渚先民对自己神祖创世的记载。董楚平先生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古代创世神话有这样一段总结值得重视: “在以后的中国文明史上,祖宗崇拜始终占有压倒优势,自然神地 位始终不高,这是中国文明的一大特点,其根源可以追溯到良渚文化。”这意味着,从一开始,中国创世神话中,祖宗崇拜就是最重要的内涵。从这个角度讲,董楚平先生说楚帛书创世神话是 “生殖型”神话,应该包含了说这个神话体现了祖宗崇拜内涵的意思。
 
上述研究最大的价值是,在其来源存在争议的盘古神话之外,确认了中国古代尚有其它创世神话文本,这就证伪了国外部分学者关于中国古代无创世神话的说法,这是有重大学术价值的成果。但我们也要注意到,关于楚帛书甲篇的研究不少方面都存在一些争议和异见,下面这几个方面或许最为重要:
 
首先,并不是所有研究者都认为楚国帛书甲篇的内容是创世神话,在连劭名先生 1991年发表《长沙楚帛书与中国古代的宇宙论》、院文清先生 1994 年发表《楚帛书与中国创世纪神话》二文之前,鲜有学者从创世神话角度理解帛书甲篇内容的。这里尤其是那些历史学者,他们多是将帛书甲篇当做古代华夏诸族或者楚国上古历史传说对待的,由于这个基本角度,他们对甲篇文字的辨识和释读也与从创世神话角度研究的学者有很大区别。这个方面,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主持人之一的李学勤先生是一个典型的代表。这位著名历史学家先后撰写过多篇关于楚帛书的研究论文,这些成果后收入2001年出版的《简帛佚籍与学术史》一书(  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在该书第二编《楚帛书研究》的第二篇《楚帛书中的古史与宇宙论》中,他认为: “楚帛书的《四时》篇,文字比《天象》篇短,内容则涉及古史传说,对研究当时的宇宙论尤有重要价值。”“帛书上一章和本章连续记述炎帝、祝融、共工,可能不是偶然的。……炎帝到祝融、共工, 是一脉相承的。《海内经》讲祝融降处江水,有可能这是长江流域的流行传说。”“可以肯定地说,帛书所记是久已佚失无闻的楚人的古史传说。”
 
他的这个观点具有一定代表性。历史学者研究帛书甲篇,多取的是这个角度。而实际上, 对帛书甲篇解读角度的这种差异,又与上世纪30年代以来古史辨派学者所引发的那场旷日持久的论争有关。疑古的古史辨派学者在古史传说背后看到了其神话的原始真相,而信古的历史学者则在古史传说后面寻找真实的历史事实。因此,对楚帛书甲篇内容性质的基本认定方面, 信古的历史学家和神话学者们持守完全不同的看法。
 
与此相关的是,学者们对楚帛书甲篇文字辨识和释义还存在相当差异。应该说,不管持有怎样立场和角度的学者,面对一个书写性文本,文字辨识和释义这一个环节一般不会出现太大的分歧,但楚帛书的文字辨识和意义考释却是一个例外。出现这个例外主要是由于下面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是因为楚帛书年代久远,许多文字字迹漶漫不清,增加了辨识的困难,有的基本无法辨识; 二是楚帛书当初发掘的时候,曾经截断为几块,虽然后来拼接到一起了,但拼接的破损处本已漶漫不清的文字就更无法辨识了; 在现在看到的帛书三篇文字的红外图片中,甲篇是文字缺损最多的,辨识也最为困难; 三是秦以前的春秋战国时代,文字未曾统一,各国都有自己的书写系统,楚国文字的书写有许多大异秦统一后的篆书,也不同于此前的金文和甲骨文,这也增加了辨识的困难。四是由于中国古代文字的含义在其发展和流传过程中,出现了十分复杂的变化,同时也存在很多不同的训诂方法,这导致对同一个字的含义在众多义项中也可能有很不同的训释取舍; 最后,学者的不同角度和立场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辨识和训释结果。举例如帛书中有“日月囗生”一 句,“囗”中 字形状似 “允”,李学勤训释云:
 
“允”是假设之词,意同“如果”。古代神话认为日月由一定的山或海生出。帛书是说,那时 日月如果生出,碍于九州不平,山陵也都倾侧,致 使四神( 即四时) 相代运转遇到困难。杨宽先生也将“囗”中字辨识为“允”,但对其含义的训释与李学勤先生大为不同:“允”和“夋”古音义相通,《说文》说: “夋, 行夋夋也,从夂,允声。”“行夋夋”是说不断推行。所谓“日月夋生”,是说日月不断产生,古神话中有十日和十二月并生的说法,如说帝俊生十日和生十二月,见于《山海经》的《大荒南经》和《大荒西经》。这是说,经历千百年之后,上天下地又发生混乱,天上有日月不断产生,地下的九州又不平,山陵都变得倾斜了,以致“四神”不能使“四时”按常规运转。
 
而董楚平先生也将“□”中字辨识为“夋”,而“夋”即“俊”,就是帝俊:
 
日月□生,商承祚说即□生日月,陈邦怀是之。然近年多数学者读□为允,释为演,谓日月自然演化生成。此说与全文精神相悖,帛书说宇宙生成,无不由人间祖神所为,无一自然生成,这是中国创世神话的特点所在。而且,《山海经》已有帝俊之妻生日月的明确记载,我们没有必要无中生有,提出日月自然生成的新说。帛书甲篇中文字辨识和意义训诂上存在歧见的地方还比较多,例如“娲”、“禹”、“契”等重要人物名字的辨识都存在不同意见。很显然,形成这些差异性训释分别与笔者上面指出的几个方面的原因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帛书甲篇创世神话的研究中,还有一个问题大多数学者都没有涉及,就是这个创世神话的产生年代和其原生性问题。大约因为好不容易发 现了一份古代创世神话文献,学者们都认为这是中国最古老的(产生于上古时代)、具有原生性的创世神话。但笔者在仔细研究了帛书创世神话构成后,却对其产生年代的认定没有那么古老,且也不认为它具有原生性。笔者认为,帛书文本叙事的创世神话产生的年代大约只在战国时代,而且流传地区主要是战国时代楚国的区域,尤其是楚国南方苗蛮族团居住的地方。这个创世神话具有明显的组合性,进入这个创世神话中的诸神并不都具有生殖意义上的血缘关系,其主要的神祇如禹、契、共工、俊、炎帝、相土等,分别来自于夏商周三个不同时代,显然是楚国人将前面几个时代的创世神、始祖神组合在一起编织的结果。既然如此,这个创世神话一定也有更为古老的范本或者说原型,其次生性是明显的。所以,尽管这份帛书中的创世神话很宝贵,但古代华夏诸族一定还有比它更早更具有原生意义的创世神话先在。
 
最后,关于帛书创世神话类型问题,我注意到陈斯鹏和董楚平二先生的判断命称不一样。笔者开始也判断帛书创世神话大体符合《新大英百科全书》中对于“世界父母型”神话的规定,但仔细研究,觉得这样判断似不准确。之所以不准确,关键在于帛书一开始就叙述最早出现的创世者“包戏”是作为楚人的祖先身份出场的,其标志是它是“大熊”。而楚国王室正是熊姓: 其远祖鬻熊、熊丽、熊绎等,均以熊姓。熊是楚王室的图腾(即族徽)之一。说伏羲是大熊显然是强调他是楚人的始祖神。这就和《新大英百科全书》中“世界父母型”神话中的原始父母有很大的区别。在后者那里,创造世界的天地父母神,不是任何人类的始祖,更不是某一个族团或民族的始祖。他们或他们的子孙可能创造人类( 其实是用某些材料如泥土制造人类),但却不是人类的直接生殖者,和人类没有完全的血缘关系。但楚国帛书创世神话却一开始就特别强调世界创始者的族属特征,伏羲是大熊,即熊姓楚王室的始祖神( 李学勤等历史学家认为楚帛书甲篇是楚人古史传说也体现了伏羲乃楚人传说祖宗的类似认识),女娲是某某氏之女,也在强调其族属特征,这是世界父母型神话不具有或不强调的特征。同时,世界父母型创世神话中的各代神祇都是原始世界父母神的子孙,但楚帛书创世神话中的诸神,并不都是伏羲女娲的子孙。帛书只明确交代伏羲女娲生了“四子”,也就是帛书所说的“四神”,但这个创世神话中一些十分重要的大神如禹、契、俊、炎帝、共工、祝融、相土等,在这个神话中,并不是伏羲女娲的子孙。由于上面的原因,将这个神话归为世界父母型神话似不准确。
 
院文清、董楚平先生均将这个神话判断为“生殖型神话”,但帛书中的世界并不完全是通过生殖行为创造的。例如天地的产生,四方四时的产生、日月的产生等,都不是原始父母神生殖的结果。同时,参与创世的诸神与伏羲女娲之间并没有严格的血缘生殖关系。所以,陈、董二位学者的类型判断似乎尚不准确。但另一方面,他们的这种判断确实抓住了帛书创世神话的某些特征。上述存在的争议或歧见,是今后关于楚帛书神话研究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巴人战舞还是祖灵祭仪?——土家族撒叶儿荷仪式的反思
       下一篇文章:厅官龙王、学霸申公豹与不公的天庭——《哪吒》乱谈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