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调查
 
古丝路上宗教音乐的交流融合 —— 以唐代法曲为例
发布时间: 2019/8/22日    【字体:
作者:陈然
关键词:  古丝路 宗教音乐 唐代法曲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不同文明间交流互鉴的桥梁。音乐作为一种视听艺术,能够超越语言障碍进行传播和交流。从汉代丝绸之路开辟之始,音乐文化交流就日益频繁起来。到隋唐时期,古丝路的音乐文化交流更是达到高峰。
 
在古丝路的音乐文化交流中,宗教音乐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丝路沿线各国人民的民心相通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唐代法曲堪称反映古丝路上宗教音乐交流状况的代表。
 
法曲始于隋,兴盛于唐。它是汉代以来,中国原有的传统音乐与南北朝、隋、唐时期从古丝绸之路流入的外来音乐(胡乐)融合的产物。法曲是唐代的“宫廷燕乐”,是唐代歌舞艺术达到高峰的象征,在当时备受当朝者和文人的推崇。《新唐书·礼乐志》记载:“(唐)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法曲尽管是宫廷音乐,但不仅仅用于娱乐,同时也是一种用于歌颂祖先功业的祭祀音乐(雅乐)。
 
学术界对于唐代法曲的艺术渊源尚无定论,但是其内容的构成却很明显。唐代法曲是中国传统的清商乐(所谓“华夏正声”)、道教音乐,与当时古丝路传入的外来音乐(包括佛教音乐)的融合,是集清商乐、胡乐、佛曲、道曲于一体的新的音乐形式。
 
融合不同音乐元素的唐代法曲曾风靡朝野,远播海外。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与天竺国王戒日王的谈话,中国“咸歌《秦王破阵》乐。闻其雅颂,于兹久矣。盛德之誉,诚有之乎?”由此可见唐代法曲的影响力。
 
佛教音乐在南朝时期就与中国传统的清商乐有过融合。在隋唐时期,随着古丝绸之路商贸、文化交流的日趋频繁,佛教音乐更多地传入中原地区并且进入宫廷。
 
唐贞观十六年(627),宫廷制“十部乐”,其中有八部是外来乐舞。这些乐部以地名、国名为名称,其中《西凉乐》《天竺乐》《龟兹乐》等都是古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乐舞。这些所谓的“胡部新声”极大地影响了唐代音乐。而当时这些地区大多盛行佛教,因此音乐中包含有大量佛教音乐。
 
以龟兹乐为例。早在公元前后,龟兹已经盛行佛教,现存龟兹佛教石窟中保存有大量表现佛教乐舞的壁画。在唐代,龟兹乐在中原广为传播,对唐代法曲的影响很大。唐代宫廷乐部的构成,无论是乐器、演奏乐工以及乐律变革,随处可见龟兹乐的元素:唐代音乐文献所列的乐器中,涉及龟兹乐的20种之多,其中包括羯鼓、五弦琵琶等在所有乐部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乐器;唐玄宗所设坐、立二部伎,分别有六及八个乐部,前者有《长寿乐》等四部属龟兹乐;后者有六部为龟兹乐。《旧唐书·音乐志》称:“自《破阵乐》以下,皆擂大鼓,杂以龟兹之乐。”
 
据宋代陈旸《乐书》记载,唐代乐府就有《普光佛曲》《弥勒佛曲》《如来佛曲》等曲调。而当代对敦煌遗书中唐代的500余首曲名进行考证研究,其中佛曲就有《佛说楞伽经禅门》《散花乐》等281首之多。
 
不仅如此,这些佛教音乐对唐代音乐理论的影响也很大。唐代流行的“二十八调”音乐理论与从古丝绸之路传入的佛教音乐关系密切。《新唐书·礼乐志》上就说“二十八调”“形类雅音,而曲出胡部”,即采用天竺(古印度)和西域的唱诵宫调。或者也可以说,佛教是“法曲的远源”。
 
在唐代,由于朝廷的支持,道教得到空前发展,道教音乐也广受青睐,大量道曲在宫廷宴乐以及典礼仪式中演奏。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霓裳羽衣曲》。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法曲的精品之作,表现了中国道教的神仙故事,用于在太清宫祭献老子时演奏。《霓裳羽衣曲》不仅是佛教音乐和道教音乐融汇的典范之作,同时也是“胡乐”与“华乐”的合璧。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论及《霓裳羽衣曲》时,取宋王灼《碧鸡漫志》的论点,是“西凉创作,明皇改之”,认为《霓裳羽衣曲》“本出天竺,经由中亚,开元时始输入中国”。《霓裳羽衣曲》是唐玄宗将道调法曲与胡部新声合奏改编而成。据北宋王溥《唐会要》的记载,是改编自西凉乐《婆罗门曲》。不过,《霓裳羽衣曲》不仅仅局限于此,它有庞大而多变的曲体和很多伴奏乐器,实际上是融合了当时不同音乐元素的集大成之作,其中自然也融入了从古丝绸之路上传入的宗教音乐元素。
 
同样,当时唐玄宗诏请道士司马承祯所制的《玄真道曲》,工部侍郎贺知章所制的《紫清上圣道曲》也是如此,都汲取了从古丝绸之路传入的音乐中的旋律素材。
 
实际上,唐代道教音乐正是在汲取了当时的宫廷音乐、民间音乐、西域音乐以及佛教音乐等不同音乐元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唐代法曲堪称当时音乐艺术的最高成就,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至深,成为世界音乐史上的一座高峰。而唐代法曲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在于它融合了不同的音乐文化,兼容并蓄,既继承了传统,又汲取外来音乐的特色,体现了中华文化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据《新唐书》记载,唐玄宗“诏道调、法曲与胡部新声合作”,这样就为佛教、道教,以及从古丝路上传入的其他地区的音乐进行交流合作提供了条件。
 
在古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中,宗教音乐在其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时至今日,丝绸之路仍是一条重要的文化长廊,在沿途各国的音乐艺术中,依然到处都可以寻觅到这些古老“音符”的痕迹。交流互鉴是文化发展的动力,这也是古丝绸之路对后人的启示。
 
本文刊《中国宗教》2018年第9期
 
微言宗教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明清内地伊斯兰教经堂教育话语体系的历史意义 ——从《经学系传谱》谈起
       下一篇文章:大禹治水神话的资源化与遗产化实践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