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民间信仰和新兴宗教
 
圣洁敖包,以和为贵
发布时间: 2019/9/26日    【字体:
作者:苏敏
关键词:  敖包 祭祀 和顺  
 
 
农历七月十一,清晨七时许,山顶云层翻滚,时阴时晴。天空施展自己的伟力,为这个特殊的日子平添神圣感。今天祭祀的主角——敖包——已经换上新的柳条和经幡。一只全羊被安置在敖包南侧,用来供奉神灵。这里的敖包共13座,最大的一座位于中间,两侧对称分布六个小敖包。它们安然坐落于山巅,等待着人们的朝圣。喇嘛早早赶到山顶诵经,身着华丽民族服饰的祭拜者也纷至沓来。一切准备就绪,人们围绕敖包沿顺时针方向绕三圈。印有藏文的彩色方形纸片被牧人的手撒向天空,在敖包左右上下翻飞。风诵读着纸片上的经文,向长生天传递虔敬者的心愿。敖叔表达了自己独一无二的敬意。他特地等其他人都下山后,虔诚地绕敖包转了三圈,从怀里掏出一条蓝色哈达,轻轻系于敖包的柳条上。[1]
 
这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哈日根台嘎查的图斯拉格其敖包祭祀。这座敖包最初由乌珠穆沁王爷的助理吉拉建造。1969年开始祭祀,其间由于各种社会原因中断,直至1997年恢复。[2]敖包在蒙古语里意为“堆子”,以石头垒起,既具有划分草场、标记地点等实际功用,也是人们崇敬自然的精神寄托。人们通过祭祀敖包表达对自然万物、故乡水土的热爱,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兴旺。[3]敖包作为一种神圣空间具有的庄严氛围,以及与之相关的禁忌、传说等,能够约束人的行为,协调着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和家和,康顺吉祥
 
祈雨是敖包祭祀的一项重要内容,天降喜雨也往往印证着敖包的灵验。我采访的旺叔讲起,有一年阿巴嘎旗祭祀白音查干敖包,仪式结束后照例举办那达慕。摔跤比赛中,就在一个博克手将对方扳倒在地后不到五秒钟的时间里,瓢泼大雨倾盆而下。天公作美,使得人们更加相信敖包的神力,敬重其威严,在敖包面前便自然而然地约束自己的行为。正如白大哥认为的,在敖包面前不应该有不好的想法和行为。“敖包是每个人都尊敬的,是最好的意念沉积的地方。”
 
准备及参与敖包祭祀的过程是人际关系的润滑油。前文提到的图斯拉格其敖包祭祀,由附近嘎查的几家牧民合作组织。每家大概出2000元,用于准备祭祀中的全羊、更新经幡和柳条、请喇嘛诵经等。其他牧民纷纷前来祭祀,仪式结束后到山下的蒙古包里喝茶聊天,参与那达慕上的各项竞技比赛。[4]敖包祭祀为人群聚集创造了时机。人们通过合作、交谈等形式,增进对彼此的了解,建立起跨嘎查的人际关系网络,社区的整合力也随之增强。
 
与嘎查敖包类似,家族敖包也起着凝聚人心的作用,如一条纽带,牵连起远方游子和北方家乡。旺叔家族的敖包名为白音查干敖包,家族祭祀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中断,直到1997年才在族中老人的提倡下恢复。现在每年农历五月十九,旺叔家的兄弟姐妹都会回到阿巴嘎旗,换上蒙古族盛装,参加家族的敖包祭祀。白大哥也不例外,他说:“祭祀敖包,说白了是对故乡的思念。我们兄弟姐妹七个,平时都不在老家,但是祭祀敖包的时候所有人都来关心。”从2012年开始,每年农历五月十三,白大哥都会带着妻子儿女回到蓝旗老家,参加嘎查敖包的祭祀,到现在已经有八个年头。他觉得自己现在儿女双全,生活顺心,也许和虔诚祭祀敖包有关。可以说,敖包祭祀记录着一个家族往日的辉煌,承载人们对故乡的眷恋,也连接着家庭成员共同的心愿,对家庭和睦团结有积极作用。家庭是社会的微观单位,家和人和对社会整体的安泰的意义举足轻重。从这一角度讲,敖包祭祀的积极效应可以从个体的家庭辐射至更大范围内的社会。
 
天人相和,万物共生
 
白大哥认为,游牧文化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敖包祭祀正是天人合一理念的载体。旺叔同样讲道:“(敖包祭祀)本身就是人和自然和谐的过程。人遇到难题了祈求自然给我一些帮助,给我一些怜悯,给我一些支持。人解决不了的事情,通过这些人为的行为,向自然祈求。人要服从水草,服从牛羊,游牧就是这么一个(观念)。”此外,敖包祭祀中的禁忌也具有生态保护的意义,例如敖包附近不能动土和堆放垃圾;敖包山上的植物、动物甚至石块都不能随意破坏。人们相信,敖包是神圣的,对敖包不敬会给自己带来厄运。[5]“借助禁忌来控制人对自然的破坏,这就是游牧文化的厉害之处。”白大哥说。
 
与敖包有关的传说同样起着生态保护的作用。白大哥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估计是二十世纪初,来了一群喇嘛,特别多。我们这个敖包的北侧有一片红树林。他们过来以后在那住,把红树林全砍了,(结果传说)这些喇嘛的眼睛全部瞎了。最后就知道这个不对,可能重新做了法式以后,这些人的眼睛(又恢复了)。”敖包的神威和光芒辐射开来,使得周边的环境也被赋予圣洁的含义。这口耳相传的故事,真实性虽然难以考据,但尊重自然的理念却清晰可见。敖包对伐木者的惩罚在人们心中留下可怖的印象,却也告诫着草原的子民绿水青山的弥足珍贵。
 
敖包形制多样,祭祀的对象各不相同。建在风景秀丽的高山之上的敖包虽然常见,却只代表了敖包样式中的一部分。据旺叔讲:“过去我们一说敖包,就是上山头去祭。但是阿巴嘎旗查干淖尔苏木有个那仁宝拉格敖包,就在洼地里,祭那个水泉子呢。那个泉子现在干了,一滴水都没有。东苏旗塔日干淖尔嘎查的诺彦毛都敖包,祭的是一棵老榆树。老乡认为树老了以后有灵气,(于是)在树枝上系满哈达,树跟前给立个敖包。”在蒙古人眼里,山水树木都是精灵般的存在,也被赋予神话般的想象。敖包祭祀表达的正是对自然万物的喜爱和敬畏。
 
人们还借助敖包表达对牲畜的爱护。据旺叔介绍,牧区有个习俗,祭祀敖包那天,将对嘎查或者家族特别有功劳的牛羊带到敖包跟前,用熏香熏,并请喇嘛念经。在牛羊的脖子上系五色彩条,从此永久饲养,不打不骂,不杀不卖。跑得快的好马也能享受特殊的荣耀:马死后,尸体腐化,骨头变干。人们将马头骨安置于敖包之上,使其接受经幡的洗礼。
 
敖包祭祀的仪式、禁忌、传说和习俗有着规范社会秩序、提高社区整合度的积极效益,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也体现着先民们千百年来对于天人相和,万物共生的追求。白大哥痛惜于目前草场的快速退化。他认为,文化机制的破坏必然会带来生态的灾难。生产经营方式的现代化取代了祖先流传下来的生活方式,资本的巨大诱惑和急功近利的牟利心理冲击着朴素的生态理念。从这一角度讲,保护敖包文化是一剂良药,修复备受工业文明冲击的游牧文化价值体系,启迪并告诫着人们,我们依旧需要从天然中获取养分,顺应自然规律才是长远的发展之路。
 
民俗学论坛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欧洲“永久和平计划”研究(14世纪-18世纪初) \米科霖
摘要:和平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对于欧洲人而言,和平意味着在一定的边界之内消灭战…
 
僧侣遗产继承问题研究 \黄琦
摘要:僧侣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从宗教的角度讲,由于僧侣脱离世俗…
 
新教对美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汪健
摘要:美国政治是在自身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其中宗教,特别是基督新教从美…
 
从习惯法价值谈法律信仰 \于红
摘要:伯尔曼曾经指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但是这一观点近年来遭遇了…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中国古代黄帝神话中的仪式和图腾研究
       下一篇文章:当代中国的灵媒"还魂"与仙人"斗法"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