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活动
 
清代宫廷宗教活动用香考
发布时间: 2019/10/17日    【字体:
作者:万秀锋
关键词:  清代 宫廷 宗教活动 祭祀 焚香  
 
 
在历代的皇家祭祀活动中,焚香都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仪式,在丝丝的青烟笼罩下,展示了皇权的神授天命。清代宫廷对萨满教、汉地佛教、藏传佛教、道教及民间信仰等大都持尊重的态度,因此清代宫廷的祭祀活动非常频繁,既有礼制性的祭祀活动,又有一些非常规的官方祭祀活动。
 
在这些祭祀活动中,各类香供成为传递皇帝与神明的媒介,传递着皇帝的意愿。清代,不同祭祀场所所用的香料都有一定的规制,这些制度化的仪式也是清代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宫佛堂
 
清代尊崇藏传佛教,广建佛堂,“凡是西藏有的,这里无所不有”。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中正殿念经处的建立,标志着宫内藏传佛教活动的制度化,表明藏传佛教已成为清皇室精神上的一种需求。同时清宫的礼佛超越了普通的民间信仰,渗透了鲜明的皇权特色,确立了皇帝在藏传佛教中的无上权威性。清宫佛堂上香一般都是用藏香,如:“乾隆十三年八月十六日,总管王长贵传旨:中正殿正殿每日上藏香四炷,每月共该一百二十炷,今将正殿的香减一炷,每日就该上三炷,每月共该九十炷。香云亭每日上藏香与正殿一样,此二处每月共该一百八十炷,往自鸣钟处行取,如领香之时,将上过炉内原香头交回,钦此。”
 
从中正殿和香云亭每日所用藏香的数量来推算,清宫佛堂使用藏香的数量是很大的。清宫佛堂内所需藏香由太监从自鸣钟处按月领取,交与专管上香事务的太监,上香太监将其专门放置,以供每日上香使用。清宫佛堂日常礼佛使用的藏香除细藏香易燃无需熏烤外,头号、二号及铁杆藏香在上香时都需要进行熏烤,方能燃烧。“西佛堂当差太监韩进玉袁进喜每日打扫佛堂早晚上香是其专责,其应预备各香系内殿太监崔禄按月由自鸣钟领来均交韩进玉等接收,除细香毋庸熏烤放在供案之上,其头二号香并铁杆香均收在木柜之内,系预备天地几上并慎德堂佛堂所用。又有散碎细香亦在柜内上层收放,其下层放有燃烧炭饼沙钴一个,每日熏烤应用藏香”。清宫将礼佛活动延续到了宫外,诸如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等处的佛堂也大量使用藏香,如“八日,遵旨查得圆明园各处佛殿俱有上交黄红藏香,抵用核计枝数足用至七十四年,至清漪园内各处佛殿亦系上交黄红藏香抵用核计枝数足用至六十八年。数量是非常大的。
 
除了藏香外,清宫在日常礼佛时用到的主要香料是沉香,多数礼佛的宫殿都会有沉香月例,如“天穹宝殿月例用中等沉香三两,钦安殿月例用中等沉香二两,慈宁宫佛堂月例用中等沉香一钱,慈宁宫东西配殿月例用中等沉香一钱,寿康宫东暖阁月例用中等沉香一钱,”在乾隆三十七年之前,宫廷四十七处使用沉香的宫殿庙宇共用沉香一百零五斤十两二钱九分,经裁减后剩余六十九斤四两四钱九分。从附表一中我们可以看出裁减的基本上是一些皇家寺院及佛事活动所用的沉香,而诸如皇太后宫、安佑宫、慈宁宫佛堂等地的月例则没有裁减,“又慈宁宫佛堂等四处所有沉香原定额数尚属允协,应请照旧支发,毋庸核减外,其余各处所用沉香为数较多,不无靡费,今按各处足数点燃之数酌减更改。至外围永慕寺等处既有檀香降香点燃,其所用沉香应请全行裁减。”
 
除了藏香和沉香外,清宫佛堂内还会用到诸如攒香、速香、降香等其他类香料,如乾隆三十七年天穹宝殿一年用攒香八斤四两,钦安殿一年用攒香七斤八两,寿皇殿一年用攒香二十二斤八两,御花园一年用攒香十一斤四两,英华殿一年用攒香二斤四钱,中正殿一年用攒香七斤八两,雨花阁一年用攒香十三斤十二两八钱,养心殿一年用攒香三斤,慈宁宫佛堂一年用攒香四斤八两。
 
从档案记载来看,这些香料的用量相对较少。除了日常的燃香外,清宫还使用檀香、降香、沉香等制作大量宗教器物,如佛像、数珠等,这些佛像被广泛供奉于清宫的各宫殿及寺院中。如:“雍正十三年三月,据圆明园来帖内称宫殿监副侍李英传旨:着照造过的永明禅师像用白檀香造二十尊随紫檀龛钦此。于十一月二十四日,将造成白檀香胎永明禅师二十尊随紫檀木龛司库常保首领太监萨木哈请进一尊交宫殿监副侍李英呈览,奉旨:雍和宫供一尊,其余交太监焦进朝钦此。于十一月二十四日,栢唐阿六达子请去白檀香胎永明禅师一尊随紫檀木龛供在雍和宫讫。于本月二十四日,将白檀香胎永明禅师十九尊随紫檀木龛司库常保交太监焦进朝讫。”
 
皇家寺院与道观
 
焚香的烟雾缭绕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寺院与道观。佛经把香作为一种修行的方法,以香讲述佛理和修持功德,慧能大师在《六祖坛经》中用“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见知香”五香来讲述“五法分身”的修行道理。而在道观中也以香作为修行的方法,在修道、做法事活动中,香料成为必不可少的元素。清代出于统治目的的需要,修建了大量的佛寺、道观及其他宗教场所,如重要的藏传佛教寺院京城就有三十二座,承德有六座。清代皇家寺院和道观也大量使用各种香料作各类宗教活动,从档案记载来看,高香(线香)、藏香、攒香使用的最为频繁。
 
清代皇帝寺院道观所用香料也是由内务府领取开销,如“大报恩延寿寺除每日以藏香抵用外,每月朔望供芭苓用黄速香二束,高香一束照例开销。”在很多情况下,清宫往往会支给这些寺院一些银两,令其自行采办。“各庙每月例支香橙银两多寡不等,即于此项银内各该庙自行买用并不另支香料买价谨此奏,闻等因缮片于十月二十四日具奏,奉旨圆明园等处买办攒香暂行停止。”
 
清代皇家寺院道观每年所用香料的数量非常大,如光绪十二年五月至九月永安寺共用:
 
“月份高香二百三十六束半,六月份高香二百二十九束半,七月份高香二百二十九束半,八份高香二百三十六束半,九月份高香二百二十九束半。五个月共用高香一千一百六十一束半。”由此可见,每个寺院道观所用的香来的数量都是很大的。清宫发给各寺院、道观的攒香数目,如在畅春园内“永宁寺一年用攒香十八斤,永宁观一年用攒香二十一斤”,数量是差不多的。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清宫的萨满教祭祀活动,作为满族的传统宗教,清代入主中原后将萨满教庙堂化,宫廷的萨满教祭祀传统一直延续到整个清朝。清代在盛京和北京均建有举行国家萨满祭祀的“堂子”,这些堂子供奉着被称为“窝车库”的祖神和释迦摩尼、观音菩萨、关帝以及一位农神,有春、秋两季的大祭。除了堂子祭祀还有坤宁宫的每日祭祀活动。萨满教祭礼中大量敬香,使用的多是攒香。
 
各类皇家祭祀
 
我国祭祀天地祖先的历史源远流长,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祭祀活动,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礼制活动,以体现皇帝作为万民表率敬天法祖的意义。在历代的祭祀活动中,焚香都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仪式,在丝丝的青烟笼罩下,将皇权的神授天命班昭天下。中国最早使用香料祭祀是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他在天监四年开始用香祭祀天地:“(天监)四年,(何)佟之云:“《周礼》:天曰神,地曰祗。今天不称神,地不称祗。……又南郊明堂用沉香,取本天之质,阳所宜也。北郊用上合香,以地于人亲,宜加杂馥。帝并从之”。
 
后历代逐渐将这个传统延续下来。清宫将香料广泛应用于各种祭祀场所,凡每年各祭祀,都会用到大量的香料,这些祭祀用香料也是由内务府发出,有负责祭祀的官员领取。“凡每年各祭祀,需用降真沉速等香及炭饼各有定数,俱本寺行文户部移取,圆柱沉香、沉香饼、降真香饼、速香块、圆柱速香炭饼俱本寺行文工部移取。”从祭祀的场合来分,我们可以将其分成宗庙祭祀、陵寝祭祀、皇家祭坛祭祀以及不定期祭祀等几类,从总体来看,清宫祭祀天地祖先一般会用沉香、速香、降香和檀香比较多,而祭祀山神、河神及关帝庙等神祗往往多用藏香。
 
(一) 宗庙
 
康熙皇帝曾说:“朕以孝治天下,思以表率臣民,垂则后裔”,孝道一直被清代统治者所重视,因而宗庙祭祀也就成了清代统治者垂范万民的重要标志。清代皇帝的宗庙主要是太庙和奉先殿、寿皇殿、安佑宫、绥成殿,在宗庙内皇帝每年都会举行数次甚至数十次的祭祀,而每次祭祀都会用到大量的香料。如“太庙每年五祭,共享圆柱速香四十炷、细黄速香二斤八两、粗黄速香三斤四两五钱、沉香柱香五百四十炷”.我们以奉先殿为例来看清宫内的宗庙祭祀。
 
奉先殿于清顺治十三年重建,是宫廷祭祀皇帝祖先的家庙,供奉列圣列后神牌,遇朔望、万寿圣节、元旦、冬日及国有大庆,恭奉列圣神牌前殿祭享,立春、端阳、重阳及四月八日,于奉先殿后殿陈香灯。奉先殿每日上香所用的是上等沉香。“惟奉先殿、寿皇殿二处需用上等沉香,其余各处所用沉香俱系中等,每月给发各处沉香数目按月具奏,月折一次,一年仍复归奏报销,历年遵行在案。”再“奉先殿应用奉先制帛、沉香等均照数豫日交送毎年供鲜及年节所用沉香、紫降香于正月十五、六月十五、十月十五等日分三次交送。”
 
奉先殿每年月例使用上等沉香三斤九两五钱,每年五次告祭祖先用上等沉香一斤三两二钱五分,每年供献用上等沉香六斤十二两,共计用沉香十一斤八两七钱五分。除了这些常规的祭祀外,还有一些不定期的告祭,如“嘉庆元年正月,举行授受大典,上侍太上皇诣奉先殿行礼”。这些不定期的祭祀所用香基本也是以沉香为主。由此可以推断,奉先殿每年所用的沉香应该不会少于十二斤,其数量是比较大的。“奉先殿祭祀时,(焚香)所摆香炉内,放三个带筒铜碟,点三炷香,香烟不断,而无火焰。”这样既保证了香料的充分燃烧,又可以避免火情的出现。
 
(二)陵寝
 
陵寝祭祀是中国传统的祭祀仪式,也是国人表现孝道的主要仪式,所谓“孝莫大于尊亲”。清代皇帝也十分尊崇陵寝祭祀,这既是一种表达哀思的方式,同时也表明了皇家正统的延续性。清朝皇帝不仅派员代祭,很多时候还会亲自前往拜祭,乾隆就曾谒西陵三十九次,谒东陵二十六次。康熙二年建世祖孝陵时题准:“每年以清明、孟秋望、冬至、岁暮为四大祭”,后为历代所沿用,清朝皇帝每年在陵寝举行的祭祀仪式多达三十余次。每次陵寝祭祀也会用到大量的香料,我们以同治二十二年二月谒东陵所备办香料为例来看,一次共带:“沉香九两,檀香九两,降香九两,泡速香九两,黑芸香九两,白芸香九两,宫香饼九两,攒香九两,紫降香九两。”祭祀时,由柏唐阿点燃隆恩殿外炉内的檀香,皇帝或祭奠之人上前上香。
 
(三)祭坛
 
天地祭祀是古代专制王朝充分表达自己权力的重要手段,表明皇帝是代表天统治万民拥有社稷江山,这也是儒家对政权合法性的一种重要践行方式。清代的皇家祭坛包括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社稷坛等,这些建于城市中的祀庙被赋予了封建政府的官方意志,并由此演化成为一种官方行为和政治活动被载入国家的法律条文中。重要的祭祀仪式包括冬至日的祭天仪式、夏至日的祭地仪式、正月的天坛祈年殿的祈丰年仪式、二月和八月在社稷坛的祭拜仪式等,每年的各类祭祀活动不少于五十次。祭坛祭祀中所用香料俱由太常寺向户部和工部领取。“凡每年各祭祀需用降真、沉、速等香及炭饼,各有定数。圆方降真柱香、降真块香、粗细降真香、降真小块香、檀香、沉速香,俱本寺行文戸部移取。圆柱沉香、沉香饼、降真香饼、速香块、圆柱速香、炭饼俱本寺行文工部移取。”
 
清代祭坛祭祀所用香料非常多,我们以天坛为例来看,每次天坛祭天:“用描龙圆柱沉香一炷,沉香饼十二个,降真香饼二十四个,圆柱速香三炷,速香一百五十块,圆柱降真香十炷,细降真块香五两,降真块香二十块,降真香沉速香速香共十二斤,粗降真香共五十六斤五两五钱,檀香二两,炭饼五十五个,一年朔望,共享粗降真香六斤,炭饼九十六个。祈谷坛用描龙圆柱沉香一炷,描龙圆柱速香四炷,沉香饼十二个,速块香二百块,粗降真香五十五。” 可见当时天坛祭祀用香的数量是很大的,且以沉香、速香和降真香为主,形成了具体的规制。
 
(四)特殊场合
 
在许多朝廷出面主持的祭奠场合中,如在一些重大工程完工或水汛、雪灾等自然灾害发生时,清廷往往都会赐予地方官一些藏香上供当地的庙宇以祈求神灵护佑。如乾隆五十八年黄河水汛,“此皆上赖河神黙佑,顺轨安流,兹特发去藏香一百枝,交李奉翰等敬谨收贮,随时拈香叩谢,用答神庥。”又如嘉庆十八年永定河秋汛“二十四日,奴才庆祥、苏*谨奏为覆奏事,八月二十日接准军机大臣字寄内阁奉上谕温承惠奏恭报秋汎安澜一折,本年永定河伏秋雨汎节次盛涨出险仰赖神功默佑溥庆安澜着派庆祥、苏*各恭赍二号藏香一炷,庆祥诣南惠济龙王庙,苏*诣北惠济龙王庙敬谨祀谢以达神助钦此。”诸如此类的求神等活动,一般都会是用藏香,清廷泰山进香时所用的也是藏香。清廷还会向一些经历战事的庙宇颁发藏香致祭。如嘉庆八年七月“用兵以来经过名山大川,灵迹显应各祠宇,经军机大臣查明开单进呈,均着颁发藏香交承祭各大员一体申谢。”
 
结语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得出清宫宗教活动用香的两点结论:
 
首先,清宫宗教活动的用香数量非常大。由于清宫对萨满教、汉地佛教、藏传佛教、道教、天主教及民间信仰等根据不同的历史情况采取了相对动态的倾斜政策,保持了全国多种宗教文化并存的局面。因此清代宫廷的祭祀活动非常频繁,既有礼制性的祭祀活动,又有一些非常规的官方祭祀活动。频繁的祭祀活动造成了清宫庞大的用香数量。以乾隆三十七年为例,当年的库存沉香不过二百余斤,而用于各类祭祀活动的沉香达到了一百零五斤之多。总体来看,祭祀用香超过清宫用香总数的三分之一多,数量是很大的。从整个清朝来看,宫廷祭祀用香数量的变化是随着其国力的变化而变化的,前期用香数量较少且香品较为单一,到乾隆时期宫廷用香逐渐达到鼎盛,不仅数量庞大而且香品的种类较之前代大大增加,后期随着国力的衰微,用香的数量则减少许多。
 
其次,清宫宗教活动用香呈现出一种制度化的趋向,具体的祭祀使用规定的香品已成定式。如清代致祭泰山,宫廷派专员携带由内库领出的藏香赴山东致祭。在诸如宫廷和地方求雨祭祀中,也都是用的藏香。在奉先殿祭祖中,主要使用的则是上等沉香。这些规制已经衍变成一种制度化的定式。
 
沉香产业网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欧洲“永久和平计划”研究(14世纪-18世纪初) \米科霖
摘要:和平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对于欧洲人而言,和平意味着在一定的边界之内消灭战…
 
僧侣遗产继承问题研究 \黄琦
摘要:僧侣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从宗教的角度讲,由于僧侣脱离世俗…
 
新教对美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汪健
摘要:美国政治是在自身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其中宗教,特别是基督新教从美…
 
从习惯法价值谈法律信仰 \于红
摘要:伯尔曼曾经指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但是这一观点近年来遭遇了…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重阳民俗中的真善美
       下一篇文章:佛经翻译者是弘扬佛教文化的基础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