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法律
 
“不准披麻戴孝”式村规
发布时间: 2019/10/17日    【字体:
作者:与归
关键词:  披麻戴孝 村规 习俗  
 
 
为了帮村民省钱,有些地方可谓绞尽脑汁。
 
前不久,山西襄汾县大邓乡赤邓村的一则公告——10月1日起,不允许村民过满月、一周岁生日、六十岁生日、搬家宴请等,葬礼不准披麻戴孝、不准进行祭奠活动、不准送花圈纸扎等,引发轩然大波。
 
无独有偶,山西清徐县的集义村也发布了类似的村规,规定村民婚事宴不超过16个菜,无论红白事宴不准发烟,白事宴最多4菜一汤,不穿孝,不抬二龙杠。村委会主任称,如果违规办席将不给供水。
 
公告在网络流传后,遭受舆论质疑。而两地都做出了回应:已停止执行,或者已废止。
 
赤邓村的村委主任随后还专门为此道歉,称是为了急于刹住歪风邪气,措辞不当。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而回顾以往,之前还有些奇葩村规,如规定“复婚不准办酒”、“彩礼超两万元,按贩卖妇女或诈骗罪论处”等。
 
这无疑值得反思:这些奇葩村规,到底是如何“出炉”的?
 
奇葩规定出现在“村域”的必然
 
奇葩规定在法理上站不住脚。
 
拿禁止披麻戴孝、花圈纸扎来说,有个基本逻辑是:没有哪个地方有权禁止个体消费某样合法物品——哪怕跟奢靡消费扯上了边。
 
试想,如果这条村规的正当性成立,那么以制作花圈纸扎为业的人,是不是该立即自行失业了?既然是被允许制造的合法商品,地方凭什么不允许消费?
 
此次有相关村干部说:“老百姓挣点钱不容易,有时候全送人情了。”这的确也是切中了当地民众的痛点。
 
移风易俗,拒绝奢靡浪费,这几乎是绝大多数奇葩村规的善意初衷。
 
但最终都落得个“费心不讨好”的下场。究其原因,目的合理,不代表手段正当。好事该怎么做好,不仅是一门为政学问,更是一场法治修行。
 
法治根基不够深,背离法治规则的奇葩村规难免冒头。
 
奇葩村规的惯性思路
 
诸如“不准披麻戴孝”之类的苛刻规定,抵触法治的地方大致可以归为两类:
 
一是,通过限制一个人的B权利来惩罚这个人的A错误。
 
比如,赤邓村的公告就规定,“凡有以上情况,全体村民不准前去参加,否则,道德银行的星级积分给予降级,贫困生、转学、上户等手续不予办理”。
 
这就是典型的张冠李戴,通过非法剥夺村民的A权益,从而威胁、限制村民的B行为。
 
换句话说,贫困生的评判,依据只能是认定贫困的条条款款,衡量标准是实际收入水平和家庭具体情况,而不是是否披麻戴孝、送花圈纸扎了。
 
至于该不该转学、能不能上户,依据的是户籍法,而不是要看村规民约“脸色”。
 
二是,以剥夺甲的正当权益做威胁,让甲去劝服乙承认错误接受处罚。
 
如2009年,陕西榆林横山县两教师被强令停课,让他们回家阻止亲属向上级反映当地煤矿私挖滥采的问题,阻止不了亲属的行为,就不能回来上班。
 
近年来,类似操作时有发生。平白受到牵连的亲戚,身份大多是教师、公务员等。这里面就有非常强烈的“连坐治理”思维。
 
在赤邓村的这则公告中,“连坐治理”的思维也有体现。“凡有以上情况,全体村民不准前去参加”,其意就是通过剥夺村民的“参加权”来限制某家的“举办权”。
 
这两类常见错误做法,无不都是人治思维的遗痼。
 
村民自治没问题,但自治不等于想怎么治就怎么治,必须有着遵规守法的前提。
 
提升基层执政者法治素养是时之所需
 
制定奇葩村规,多是为了移风易俗。
 
而在移风易俗上,古人早有治理智慧。
 
明代思想家周瑛,一生做过广德州知州、抚州知府、镇远府知府,四川右布政使等。他移风易俗的一个绝招就是,想要施行什么政令,就让地方官员和名门望族带头做。
 
周瑛曾有言,“风俗本善,导之恶亦恶;风俗本恶,导之善亦善。”
 
总结:一个关键手段——引导;一个关键主体——主政者自己。
 
择其善者而从之,从他的治理经验中,我们也可总结出一些不过时的智慧:移风易俗,要的是引导和带领,而不是一刀切地禁止。
 
一纸禁令看似简单直接,但未必能达成预期目的。搞不好,还会应了那句“风俗本善,导之恶亦恶”。
 
相比“不准”“不得”“不允许”,一句无声的“看我如何做”,或许效果好得多。
 
说到底,奇葩村规的制定,某种程度上,反映的还是基层执政者法治思维欠缺这一症结。
 
而观诸以往,此类奇葩村规屡出不绝,也一定程度上说明,在基层治理上,基层执政者法治素养不足的现象颇为普遍。
 
因此,为避免类似奇葩村规再次出现,引起舆论的“热嘲”。也为了真正改善新农村的风貌,程序正当地移风易俗。提升基层执政者法治素养,当下正是时之所需。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考释
       下一篇文章:清真寺申请办理法人登记释义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