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经济
 
胡斯托•冈萨雷斯《信仰与财富》中文版译者序
发布时间: 2019/10/24日    【字体:
作者:赵城艺
关键词:  胡斯托•冈萨雷斯 《信仰与财富》 信仰 财富  
 
 
或许很多人都听过这句流行语: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虽然这句戏言算不上真理,却颇具启发,一语道破金钱的局限性和重要性。的确,金钱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一个人的日常基本所需都靠金钱来维系。若是缺少金钱,恐怕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都难以满足,更谈不上享受生活。但另一方面,金钱并非美满生活的保障。金钱买不到健康,换不来真情,更无法挽回时刻流逝的光阴。金钱所带给人的物质上的富足,未必能满足人精神上的饥渴,无法弥补人情感上的缺失。在这一方面,旧约时代的智者早有诸多真知灼见:拥有些许金钱却敬畏耶和华,远好于占有大量财富却因其烦乱;素食满桌却爱蕴其间,远胜于酒池肉林却恨隐其中(箴15:16–17)。
 
特别对于基督徒而言,除了生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为其所累,更有灵性上的追求与满足,对上帝那无限、美好、喜乐的永恒的国度心存永远、真挚的盼望,以及由信仰所生发的在世上建立上帝国度的属灵信心与责任。两千多年前,主耶稣基督道成肉身,早已在世上建立上帝的国度,那就是基督宝贵的身体、信徒间充满爱的团契:教会。在建立教会的过程中,决不能仅依靠金钱,而是凭借在效法基督的过程中由主所持续塑造的灵性生命。就金钱而言,它在建造基督身体的过程中富有积极、深远的意义,前提是它必须按照主的启示得以善用,而非滥用。金钱不一定要被纯粹用来修建雄伟华丽的教堂,在其上高高竖起血红的十字架,仿佛那一个有形的十字架彻底取代了众多无形的十字架,成为信仰惟一的标志。此种以有形的十字架为标志的教堂,绝非富有活泼的信仰生命并主的同在的教会。这正是主耶稣亲口所教导的:“无论在哪里,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那里就有我在他们中间”(太18:20)。
 
教会若没有生命和主耶稣的同在,就成为失去味道的盐,不再明亮的光,形同虚设,只不过是一堆冰冷冷的石头堆砌而成的教堂,装饰着华美、精致、昂贵的器物,最高处却矗立着主耶稣曾背负过的、仿似还在滴血的十字架。教会若不正确使用财富,同样彰显不出应有的生命和主耶稣的同在。在这一方面,教会历史上的安布罗斯曾树立过极好的榜样。为了难民和赎回俘虏,安布罗斯下令筹集资金。为此,他熔掉教会所拥有的一些金器和各种昂贵的饰品。这一举措招来暴风雨般的批评,特别是阿里乌派指控他亵渎圣物。但是,安布罗斯回答说:
 
与为主积累财富相比,为主保存灵魂更为有益。差遣毫无财富的使徒的主,也收聚毫无财富的教会。教会拥有财富,这绝非为了积攒,而是为了施舍,为了将其给予需要的人…… 同储存金器相比,储存有生命的器皿更为有益。
 
然而,对于滥用金钱与奢侈享乐,耿直刚烈的金口约翰·克里索斯托更是难以容忍。在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堡富丽堂皇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中,在精雕细琢的讲坛上,金口约翰怒不可遏,他的讲道虽然言辞激烈,其实却是在衷心呼吁人们悔改:
 
让穷人挨饿,把他们关进监牢,不但让他们挨饿,还折磨他们,用尽无数无耻的招数,这不是谋杀是什么?祈祷吧!这比谋杀更坏!即便你们没有亲自做这些事,却是你们害的,比行凶者更罪大恶极。谋杀者只用利剑杀他们一次,只带给他们短暂的痛苦,便不再有持续的折磨。但你们污蔑他们,骚扰他们,阴谋陷害他们,颠倒是非,让他们千万次地求死不能。想想吧,你们何止害死他们一次?多少次了?最坏的是,你们掠夺霸占,不是贫穷所迫,也不是饥饿所致,而是为了你们马匹的缰绳镶金缀银,屋子金碧辉煌,柱子雕梁画栋。这样做的人真该下地狱!他们是你们的弟兄,同你们一样领受难以言表的祝福,主(耶稣)视他们极为尊贵,而你们为了毫无缘由地装饰没有任何意义的石头、地板和牲畜,让他们陷入无边的灾难。你们把狗照顾得很好,而人,更确切地说是基督,却为了那些虚浮的装饰和我提到的所有东西,受尽极度饥饿的折磨。如此混淆不清,还有更糟的吗?如此不法,还有更严重的吗?什么样熊熊烈火的惩罚,才足以抚慰这样的灵魂?他们按上帝的形象被造,由于你们残忍无情,却身陷无尽的困境之中。拉着你们妻子的骡子,这牲口的脸上都戴满了金子,闪闪发光。不仅如此,你们还要承受更重的罪:你们住在三层楼的居所,而他(主耶稣)没有像样的栖身之所;你们躺在柔软的床上,他连枕头都没有。有人说:“可我给了。”但你却最不应该停止施舍。如果你们无法施舍,什么都没有,这倒是个理由。可是,只要你们有(即便给过一万个人),但还有人挨饿,你们就难辞其咎。你们关闭粮仓,抬高物价,再耍点花招。这样做,你们还有什么得救的希望?主命令你们无偿施舍饥饿的人,可你们连给出合理的价格都做不到。为了你们,主倒空了极大的荣耀,而你们却认为主连一片面包都不配得到。你们的狗喂得肚满肥肠,而基督却同挨饿的人一同消瘦。
 
从古代教会这两位教父的话中不难读出,金钱与财富还有更崇高的用途。这正是《圣经》中的教导。例如,《箴言》说道:“怜悯贫穷的,就是借给上帝,他的善行,上帝必偿还”(19:17)。如果财富被正确使用,用于爱和怜悯,这不但帮助了有需要的人,用在人的身上,更是与上帝同工,用在上帝身上。这样,上帝一定会祝福善用财富的人,应许必定偿还他的善行。主耶稣把财富视为上帝的恩赐;财富是上帝的礼物,应当用来服侍上帝(太25:14–30)。蒙上帝祝福而拥有财富的人,应当慷慨解囊,同穷人分享(太25:31–46),同时尽量避免傲慢(提前6:17–19)、虚假(出20:15;可10:19;路3:12–14)和贪婪(路12:13–21)。有幸蒙上帝祝福而拥有多余财富的人,从信仰的角度来讲,有责任同不幸的人分享。既然财富是上帝的恩典,由上帝赐给我们,我们应当把财富用来开展上帝在世上的工作。“凡有世上财物的,看见弟兄缺乏,却塞住怜悯的心,爱上帝的心怎能存在他里面呢?”(约一3:17)。
 
的确,财富是上帝所赐的恩典,应当合理使用。对此,使徒保罗在为耶路撒冷信徒募捐的劝勉中做过最详尽的阐释(罗15:14–32;林前16:1–4;林后8:1–9:15)。保罗虽然在筹集金钱,却从未提过金钱二字,而是十多次说到“恩典”(χάρις),强调上帝的恩典才是捐钱的基础,捐钱可以建立上帝的教会。在保罗的理解中,捐钱,更确切地说是善用财富,是上帝的恩典(林后8:1–5),正确使用金钱有着诸多神学意义。善用财富有助于巩固信徒的团契,证明教会的合一与普世性,联结在地理、文化、神学等方面相差甚远的耶路撒冷教会与外邦教会(林后8:4,23;9:3,13;罗15:26;参加2:9);善用财富正是效法基督,回报基督的救恩,因为“你们知道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恩典;他本来富足,却为你们成了贫穷,叫你们因他的贫穷可以成为富足”(林后8:9);从某种程度上讲,善用财富能够恢复并建立信徒间的平等(8:14);善用财富可以促进同工之间的工作,证明基督徒之间的爱(8:16–24);善用财富可被视为信仰的果实(罗15:28),正如主耶稣所说:“没有好树结坏果子,也没有坏树结好果子。凡树木看果子,就可以认出它来”(路6:43–44)。善用财富的人是上帝所喜爱的,而财富是上帝的恩赐,目的在于要我们多做善事,这样,不但我们的义行会永远被人记念,更能帮补、服侍有缺乏的人,证明我们顺服基督和基督的福音,使我们成为别人感谢、荣耀上帝的器皿,实现圣徒相通(林后9:7–15)。最重要的是,善用财富可以向世人证明我们真正理解并活出主耶稣基督的恩典;换句话说,我们所活出的恩典,是在回报我们从上帝那里所领受的恩典。
 
胡斯托·冈萨雷斯的《信仰与财富》,便是一部讲述古代教父如何理解正确使用财富的著作。初期教会极其重视经济与社会秩序问题,在这方面提出、发展并积累了诸多宝贵的思想财富。但是,现代神学家与学者并没有把它们当作重要的神学问题,予以足够的关注和研究。本书是这一学术领域的杰作,是一部全面、详尽研究基督徒论财富的起源、意义与使用的思想史。冈萨雷斯教授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仔细考察、阐述了初期基督徒就财富问题的看法、信念和教导:金钱的使用、财产、财物共享,以及富人与穷人的权利和义务。首先,作者还原了基督教会的政治、社会、经济处境,详细阐述初期基督教的文化背景:古代希腊人、罗马人与犹太人的经济哲学。然后,作者按时间顺序从新约时代的初期教会讲起,着重点出《新约》所说的“团契”(κοινωνία),依次讲述耶稣的门徒、第一批城市基督教会、使徒后期教会、爱任纽、奥利金、德尔图良、阿塔纳修、卡帕多西亚三杰、哲罗姆、约翰·克里索斯托、奥古斯丁等所有古代伟大教父对财富的看法,指出传统学术研究所忽视的内容,即经济与社会公义问题是神学的核心问题,深深扎根于基督教的教义与传统。
 
基督信仰是普世的,基督教会同样如此;因此,古代教会伟大教父的智慧是普世教会宝贵的思想传统。《信仰与财富》这部基督教最初四百年的基督徒论经济问题的思想史,不仅是基督教思想史这一研究领域的一大贡献,更对普世教会具有借鉴的实际价值。这部富有洞见、极具启发、可读性强的学术杰作,一定会对中国教会的牧者、神学教育者、传道人、平信徒,以及非宗教人士有所帮助与启发,帮助他们认真思考信仰与财富的关系,从而树立良好的财富观,正确使用财富。“既然蒙召,行事为人就当与蒙召的恩相称”(弗4:1)。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全世界唯一的全僧人交响乐团
       下一篇文章:从《嘉兴绳技》看唐代中印文化交流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