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调查
 
20世纪港台华人圣经翻译研究
发布时间: 2023/9/28日    【字体:
作者:赵晓阳
关键词:  港台地区;现代中文译本;圣经新译本;恢复本  
 


摘要:20世纪后圣经汉语翻译开启划时代的新转向,先是从外国传教士转向华人圣经学者为主译的时代,产生了诸多圣经译本。其次是20世纪下半叶圣经翻译主译场从大陆转移到了港台地区,产生了十余种圣经汉译本,它们不仅体现了20世纪70年代后白话文的时代变化,而且呈现出圣经汉译从20世纪上半叶的个人翻译到集体翻译的转向,甚至出现了非基督徒翻译的圣经译本。其中现代中文译本、圣经新译本、恢复本等圣经译本在海外华人中流传颇广,蕴含着丰富的汉语发展时代变化和基督教派特色。

 

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的近百年时间,中国大地持续不断推出了诸多文言和方言圣经译本,奠定了圣经中译的文本基础。历史进入20世纪后,圣经汉译出现了划时代的转向,译者从外国传教士转向了以华人学者为主的时代。20世纪下半叶,圣经汉译的主译场从大陆转移到了港台地区,由此产生了以集体翻译为主的十余种圣经译本。以往学术界从未系统梳理过港台地区的圣经汉译,本文将以十

余种译本的诞生时间来叙述。


一、萧铁笛译本(Theodore E. Hsiao’s Version)《新约全书》1967年香港灵粮出版社


1959年萧铁笛开始翻译《新约全书》,以亚历山大希腊文抄本(Codex Alexandrinus)为翻译底本,历时5年完成,其间得到香港灵粮堂的赵世光牧师(Timothy S.K. Dzao)的协助审订。1967年,以《新译新约全集》之名由香港灵粮出版社印行。1986年在日本横滨的日本圣经研究会出版该书的修订版,仍题名《新译新约全集》。萧铁笛翻译圣经的手稿,现在收藏在英国剑桥大学的英国圣经会图书馆。


萧铁笛译本有多个特别之处。第一,书卷译名与和合本稍有不同,如《圣马太福音书》(萧铁笛译本)——《马太福音》(和合本);《圣保罗致罗马信徒书》(萧铁笛译本)——《罗马人书》(和合本)。自和合本出版后的圣经译本,书卷名称基本都采用了和合本的译法。第二,使徒名前冠以“圣”字,如圣马太、圣约翰。第三,译本以优雅的国语翻译,特别注重文笔风格,唯部分经文杂以文言用语,尤其是新约引用旧约的经文,经常以文言翻译。第四,每卷书卷均有序言。


萧铁笛(Theodore E. Hsiao),原名萧思承,笔名铁笛,湖南长沙人,早年留学美国,任北京大学教授,二战后出任中国驻日本代表团首席顾问,后弃政行文,旅居日本,创立日本圣书研究会,潜心翻译《圣经》。


二、当代圣经译本(The Chinese Living Bible)


当代圣经译本是第一本意译的中文圣经,1974年由香港国际新力出版社出版《新约全书》,1979年由香港天道书楼出版《圣经全书》。


《当代圣经译本》是第一本意译的中文圣经,是香港建道神学院院长张慕皑博士带领的一些华人圣经学者,依据美国神学家戴乐博士于1962年出版的英文《当代圣经》为底本译成的。


1962年,美国神学家泰勒博士(Dr. Kenneth L. Taylor,1917—2005)出版了《当代圣经》(The Living Bible,又译《活泼真道》)。该本为《圣经》的意译本,目的在于让包括小孩子在内的各类读者都能明了《圣经》含义,发行后甚为畅销。《当代圣经》是泰勒博士根据《圣经美国标准译本》(American Standard Version,1901年)为底本意译而成。1968年,泰勒博士创办了国际新力出版社(The Living Bible International),并成立了基金会资助世界各地的圣经意译工作。


1972年,国际新力出版社在香港成立办事处,进行中文圣经意译工作。1987年11月,该机构改名为当代圣经出版社。1992年,当代圣经出版社总会与国际圣经协会合并成为一新机构,更名为国际圣经协会。2003年改名为汉语圣经协会有限公司(Chinese Bible International Limited)。


1973年在香港出版了《约翰福音》,1974年在香港的国际新力出版社出版了《新约全书》,题名《当代福音》。1979年,由香港的天道书楼出版了《圣经全书》第一版,题名《当代圣经》,含《新约全书》和《旧约全书》。在台湾则以《今日佳音》为名出版,由台湾的中国主日学协会经销。1981年又以《当代福音》之名发行《圣经全书》的简体字版本。1984年,在香港的新力出版社出版了《当代圣经》第四版。1998年,国际圣经协会出版了《当代圣经》第五版。


《当代圣经》译本注重意译,注重以浅白易明、生动流畅的文字翻译,尤其是用现代用语取代了圣经翻译中的属灵用语,这是它最大的特点。在《当代圣经》第四版的《序言》中,译者们特别说出了该译本的宗旨,人们“以为圣经是一本古老陈旧、与今日的世代脱节的经典著作”,“当代圣经采用最新译法,以新颖的表达方式,生动流畅的文笔,将圣经的真谛,准确传神地表达出来。”


近年,《当代圣经》英文本(The Living Bible)又再次进行修订重译,称为New Living Translation(NLT)。2006年,香港的汉语圣经协会以英文新修订版本为底本,重新翻译出版了新的中文译本,题名为《新普及译本》。


三、现代中文译本(Today’s Chinese Version)第一本同时出版天主教和基督教版本的圣经译本


现代中文译本是同时出版天主教和基督教圣经版本的圣经译本,1975年由香港圣经公会在香港和台北同时出版《新约全书》,1979年由香港联合圣经公会在香港和台北出版《旧约全书》。

20世纪60年代,在(世界)联合圣经公会翻译部主任尤金·奈达博士(Eugene Nida)的主持和鼓励下,数次在台湾和香港两地举办译经研究会和讲习班,一方面广泛征询教会领袖们对重译中文圣经的意见,另一方面研讨了译经过程中所涉及的许多问题。奈达博士是当代最负盛名的圣经学者、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1968年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三四十年来,在他的指导下译成的各种语言和方言的圣经译本约200多种。


台湾圣经公会认为华人最常用的《和合本圣经》的一些字句对某些读者,尤其是初信者或教外者来讲,比较晦涩难懂、生硬拗口,甚至造成了误解,其原因是《和合本圣经》的语言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形成,属于白话文运动的早期,许多语词用法已与现代汉语白话文的使用习惯有不少差别;其次,《和合本圣经》是以1885年出版的英国修订本圣经(English Revised Version)为底本,参考钦定本圣经(King James Version)来翻译而成,并不是直接从原文翻译,转译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译误译;再次,无论从数量或质量而言,当年的圣经原文抄本都不能与现存的抄本相比。为了回应不少教内人士呼吁重译圣经的声音,台湾圣经公会遂决定推出符合现代白话文、通顺易懂、又具时代特色的新版圣经。


到20世纪70年代,和合本出版已经近60年,“六十年来中国语文运动变动很大,白话文由发轫而逐渐成熟,如今已成为海内外华人通用的语文。本译称为《现代中文译本》,顾名思义,是用现代普通流行的文体译成的”。


许牧世、骆维仁、周联华、焦明及王成章等翻译的《现代中文译本》,译本由许牧世、周联华、骆维仁等主译,另由数十位圣经学者参与工作,包括天主教学者参与审阅工作。译者们采取1人主译,8人审阅的方式进行,其中天主教方面由3人参与审阅。它是以英文《现代英文译本》(Today’s English Version)作为翻译底本,《新约》参照联合圣经公会审订的《希腊文新约》第3版,《旧约》参照基托尔氏的《希伯来圣经》第3版。审阅过程经过仔细与原文校对,运用现代普遍流行的文体,尽可能减少音译词语,以“意义相符,效果相等”的原则翻译而成。


20世纪60年代末期,《现代中文译本》的各类书卷圣经译本陆续出版了。香港和台湾两地的圣经公会曾将《四福音书》用单行本形式出版,名为《佳音》,分别注明为《马太的记录》《马可的记录》《路加的记录》《约翰的记录》。它们就是1968年台湾圣经公会出版的《马可的记录》,1969年台湾圣经公会出版的《马可的记录》,及1970年再出版的《马太的记录》。1972年,香港Asian Outreach再版《马可的记录》和《路加的记录》。1972年,香港和新加坡联合圣经公会出版了中英文对照的《约翰的记录》。1972年香港和新加坡出版了《耶稣教导》(福音书节录)。1973年香港圣经公会再版了《约翰的记录》。


《新约全书》于1975年完成翻译并出版。1975年,香港圣经公会同时出版了《给现代人的福音(新约)》(天主教版)和《给现代人的福音(新约)》(基督教版)。

1976年出版了《新约全书》附《诗篇》。《旧约》于1979年完成。


1979年,香港联合圣经公会出版了《现代中文译本圣经》(含《新旧约全书》),此时距和合本圣经的出版刚好60年。1981年香港出版《新约全书》;1982年再版《路加福音》。1982年,在台北的“中华民国圣经公会”还出版了闽南方言《新约圣经》罗马字本。1982年香港圣经会出版了简体字版《圣经》。


20世纪90年代,由许牧世、骆维仁和周联华组成修订委员会,于1995年在台湾出版了《圣经》(修订版)。1997年,现代中文译本修订版由在南京的爱德基金会出版了简体字本,之后,《现代中文圣经》在大陆多次印刷出版。


《现代中文译本》主要对象是刚接触《圣经》的读者。本译本特别着重下列诸点:(1)力求忠实、灵活和有效地表达原作的意思,同时密切注意一般读者对每一句译文的了解和接受问题。为达到这一目的,本译同工避免使用教外人士所不谙熟的宗教术语或神学名词,并尽可能摆脱原文语法的束缚。(2)着重口语化和诵读的流畅。对于字汇的运用虽不作硬性规定,但大约以初中学生的中文程度为标准,好使广大读者在阅读时不感觉困难。(3)为了使读者易于了解圣经中某些词语的意义,本译本尽可能减少音译词语。例如《马太福音》第6章第24节的“玛门”译为“钱财”。


为了便于读者研读,译本的每章有分段和分段的小标题,并注明该段记载在圣经其他某处出现。页末附注约有三类:有关历史文化背景的;有关经句疑问的;有关不同抄本或不同译法的。书末附名词浅注、题目索引、引文索引、引喻和类似字句索引、圣经年代表解和地图,目的是使读者阅读时获得有效的帮助。


现代中文译本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最初原意是想翻译一部天主教及基督教的“合一译本”,以回应当时世界流行的教会合一运动的需要,故在审阅小组的成员有天主教的代表。因此,现代中文译本于1976年出版过“天主教版本”,将译文中的“上帝”改为“天主”,将“圣灵”改为“圣神”“耶和华”改为“上主”,其他不变。台湾天主教总主教罗光曾为该版撰写序言。


四、圣经新译本(Chinese New Version)第一本由华人圣经学者集体由原文翻译的圣经译本


圣经新译本是第一本由华人圣经学者集体由原文翻译的圣经译本,1976年香港天道书楼出版《新约全书》,1993年香港天道书楼出版《圣经全书》。环球新译本的《新约全书》于2015年由香港天道书楼出版。


《圣经新译本》由美国乐可门基金会(Lockman Foundation)资助翻译而成,这是一家专门资助世界各地基督徒重新翻译圣经为当地语言的机构。


“中文也有很大变化:不少古旧的词句不再通用,许多字词的意思已经不同,新的标点符号和词汇也日渐普及。……根据更可靠的原文版本,以现代中文来重译圣经,似乎是刻不容缓的事”。1972年,由来自香港、台湾、菲律宾、新加坡和北美等地的圣公会、浸信会、循理会、中华基督教会、信义宗、宣道会、改革宗、中华传道会、独立教会等各宗各派的圣经学者们组成中文圣经新译委员会,承担起华人重新翻译圣经的任务。创会委员包括戴绍曾博士、滕近辉博士、鲍会园博士、唐佑之博士、桑安柱监督、谢友王博士、陈终道牧师、吴勇长老、邵庆彰牧师、麦维惕博士和容保罗牧师。


1976年,在香港的天道书楼出版了《新约全书新译本》。后因翻译人才不足和经费问题,整本圣经的翻译一直到1992年才告完成,于1993年由天道书楼出版了《圣经新译本》。1999年,天道书楼出版了《圣经新译本》第二版。2001年天道书楼出版了《圣经新译本》跨世纪版。它是第一本由华人圣经学者集体直接由原文翻译的圣经译本。

《圣经新译本》的翻译原文底本是:旧约根据德国圣经公会出版的希伯来文圣经(Biblia Hebraica Stuttgartensia,DeutxcheBibelstiftung Stuttgart,1977年);新约根据亚兰等人所编的《希腊文新约》第二版(The Greek New Testament,1968年),初译采用UBS2或NA25,升级版采用UBS4或NA27。


《圣经新译本》有明确的翻译原则:(1)译文务求准确表达原文意思,在不违反中文的表达方式和用语习惯下,尽量依原文词序翻译;(2)译文按照原文字面意义翻译,原文字面意义难以表达时,则按原文正意意译,在附注将该部分直译;(3)经文意义含糊、或容易误导读者错解教义的地方,则小心补充,显明或解释经文意思;(4)译文尽量依照原文体裁;(5)同一书卷、作者的用词尽量统一,若为译文顺畅等原因而改用其他词语,则在附注说明,首尾呼应、双关语等特别用词,尽量在译文表达出来,若不可以,也在附注说明;(6)译文以规范汉语为准,务求令初次接触读者容易明白。


步入21世纪后,互联网的盛行改变了时代的面貌。在全球互动下,各地华人社团发展迅速;网络社交媒体兴起,文化交流益趋频繁,改变了中文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语言习惯的变迁,使一些以前恰当的译文用语变得生僻难懂,甚至产生歧义。如何尽量保留教会熟悉的词汇语句又能推陈出新,协调两岸三地以至海外华人的语言习惯,成了最大范围适用的圣经中译本的最大挑战。


追求与时并进、精益求精的环球圣经公会,于2001年决意在《圣经新译本》的基础上,启动新的译经计划,以回应21世纪华人教会的需求。环球圣经公会邀请学者重新撰写各书卷的总论和简介,开始修订计划,将《圣经新译本》改名《环球新译本》,再改名为《环球圣经译本》。它秉承忠于原文、易读易懂的译经原则,采用各地普遍使用的现代规范汉语,让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习惯、不同文化程度的读者,都能明白易懂。


这次译经工作由来自中国香港、中国台湾、菲律宾、新加坡及北美各地的教会人士汇聚一起,先后共有30多位神学院院长、教务长、讲师,10多位各宗派的监督、教牧、长老和主修中文的弟兄姊妹参与,分别承担翻译、咨询、研究和文字修饰的工作。共同向信、达、雅兼备的目标努力,广征教会人士的意见,然后由资深学者进行最后审订。开始将译稿分别从原文、神学及语文三方面加以审阅;之后将意见寄交各地华人教会领袖、圣经学者等征询意见;最后将意见综合、取舍,再作最后定稿。


环球圣经译本在每册书卷之前编有简介,介绍该书卷的作者、写作时间地点、写作目的、特色和内容大纲,使读者更能把握该书卷的信息。同时编写了总论及专文提供背景资料,使全书价值大大提升。附录中还提供了地图和圣经历史年代表,使这本圣经成为更适合研经者的译本。


2011年11月,香港天道书楼出版了《四福音书附注释》。2015年11月,香港天道书楼出版了《新约全书附注释》,此为《环球圣经译本》。


五、恢复本(Recovery Version of the Bible)最富教派神学色彩的圣经译本


恢复本是最富于基督教教派神学色彩的圣经译本,1987年由台北的台湾福音书房出版《新约全书》,2003年由福音书房出版《圣经全书》。


1985年3月,基督教召会的最主要领导人李常受(Witness Lee,1905—1997)以数十年研读圣经的心得,在台湾主持新约圣经恢复本经文定稿的工作。1987年12月,在台北的台湾福音书房出版了由李常受主持翻译的《新约圣经·恢复本》。据其自我介绍,该译本“用中肯、浅顺之国语表达,凡难照原文语气表达者,均加注解释。”恢复本圣经以国语和合本圣经为参照,尽力保留其语体、节奏、人名地名音译等风格,但采用李常受在教会所用名词,如将“教会”译为“召会”,将“先知”译为“申言人”,以及那灵(that Spirit)、神的杰作(workmanship of God)、经纶(dispensation)等,把spirit、soul、body直译为灵、魂、体等。该译本附有李常受的经书介绍、纲目、注解等,并有串珠,经文旁附的批注为召会的神学思想。译文较贴近原文,但有些地方按既定的信仰体系和解经思想译出,地方教会(召会)的神学色彩甚浓,因此,该译本的使用范围基本保持在地方教会的范围内。


1988年2月台湾福音书房出版《新约圣经》第二版,1988年8月出版了《新约圣经》第三版,1988年9月出版了《新约圣经》第四版,1988年10月出版了《新约圣经》第五版,1992年11月出版了《新约圣经》第六版,1995年6月出版了《新约圣经》第七版,1997年9月出版了《新约圣经》第八版,1998年6月出版了《新约圣经》第九版,1999年5月出版了《新约圣经》第十版,1999年10月出版了《新约圣经》第十一版。所有恢复本圣经都是由在台北的台湾福音书房来出版的,每一版《新约圣经》的出版,都对译文进行了修订。台北召会总部还保存了许多当年出版的版本和译文手稿。

1998年夏,由刘遂带领众人开始重新修订经文审译,仍按李常受确定的译经原则——忠于原文、合乎中文语体为前提,参照英文《圣经恢复本》经文,逐字查读校订,历时5年,于2003年夏完成付梓。2003年底,完成了新旧约圣经注解及串珠的英文《圣经恢复本》,2007年完成了新旧约圣经注解及串珠的中文《圣经恢复本》。《恢复本》强调忠实于圣经原文、逐字逐句逐节的翻译。新旧约各卷都辅以主题及纲目,附有9600多个注释和13000多个串珠经文。


随着时间的推移,召会认识到更多人都在使用简体中文。2001年底,福音书房出版了《新约圣经恢复本》简体字版,2003年出版了《圣经恢复本》的简体字版。


除主译者李常受外,多人参与翻译和服务恢复本翻译工作,为恢复本圣经翻译作出了贡献。他们是李蒙泽、刘遂、吴有成、刘晨曦、朱摩西、卢必受(Kerry Robichaux)、覃瑞清、郑小大、林秀华、曲昌其、盛建生、刘丽仪、夏洁生、建瑞珍、李盈、胡亚倩、林美丹、程玛莉、张丽英、黄瑾华、杨柳村、周丽孙、葛衍勤、张理、黄超英、苏意茜、陈化男、魏书禧、姜言慧、廖耳碧、魏智美等人。


李常受(1905年9月3日—1997年6月9日),原名李长寿,出生于山东省蓬莱县李家村,父亲李国重在东北长春开垦,母亲孙氏是蓬莱城内一个美南浸信会家庭的第三代基督徒。李常受在大陆期间,曾是地方教会聚会处的骨干成员,1949年后受倪柝声派遣去往台湾,1962年移民美国。在他的带领下,地方教会有了较大的发展。


六、新普及译本(Chinese New Living Translation)


在香港的汉语圣经协会(以前称国际圣经协会)于2006年出版了中英文对照版本的《新约全书》,题名为《新普及译本·新约全书》。2012年香港汉语圣经协会出版了中英文对照的《圣经全书》。


《新普及译本》以英文圣经New Living Translation为翻译底本,翻译语言强调新鲜的表达方式,生动的对话,贴近生活的用语;感情色彩丰富,活现圣经中的情景;翻译时,在直译与意译之间灵活转变,突出圣经鲜活的语言特色,以适应现代读者的易读易懂,带来崭新的读经体验。与一般圣经译本不同的是,这本中英文对照的新约全书,排版也是图文并茂,随处可见插图、地图、表格等,非常活泼。在《新普及译本》中,附加了《书卷导读》《圣经生活智慧百科》《怎样成为基督徒?》《怎样过基督徒生活?》《圣经名词浅释》等,都是为了方便读者认识和理解圣经。


汉语圣经协会成立于1987年11月,前身为当代圣经出版社,目标是把圣经翻译成浅白易明的当代汉语文体,使普通民众都能明白其中的真理。1992年,当代圣经出版社总会与国际圣经协会合并成为一独立之新机构,本会亦更名为国际圣经协会,目标仍然是支持基督教会,用圣经作传福音和栽培信徒的事工。2003年,国际圣经协会进入到一个全新阶段,努力希望成为全球华人教会所属的圣经机构——汉语圣经协会。新名称反映了一些新的定位和努力方向,但并没有忽略原有根基和定位:专注服务全球华人社群和华人教会,建构圣经文化。为将圣经文化延展至世界各地华人群体,之后又相继成立了加拿大汉语圣经协会、美国汉语圣经协会、国际汉语圣经协会(中国台湾)。


七、中文标准译本(Chinese Standard Bible)


《中文标准译本》是由全球圣经促进会(Global Bible Initiative,前称Asia Bible Society)和霍尔曼圣经出版社(Holman Bible Publishers)合作翻译并出版的圣经译本,于2008年9月在香港霍尔曼圣经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新约全书》。


《中文标准译本》以当代中国大陆通用普通话作为翻译语言,采用电脑协助分析,使原文与译文可以对应。旧约翻译底本是Biblia Hebraica Stuttgartensia(1997)及其他抄本,新约翻译底本是The Greek New Testament第四版及Nestle-Aland Novum TestamentumGraece第二十七版。


八、新汉语译本(Contemporary Chinese Version)


《新汉语译本》是在香港的汉语圣经协会主持翻译的成果,并于2010年由香港汉语圣经协会出版。在出版新旧约全集前,《新汉语译本》出版了多本试读本,先后有《路加福音》(2000年)、《马可福音》(2002年)、《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合订本》(2003年)、《马可福音、希伯来书并排版》(2006年)、《创世记》(2011年)等,并且均是以《新汉语译本》与《和合本》并排对照方式出版的,这是新汉语译本非常特别之处。2010年4月,香港的汉语圣经协会出版了《新约全书》,2014年7月出版了《五经》,现在圣经全书翻译工作已经进入最后阶段,希望尽快与读者见面。


新汉语译本有明确严格的翻译宗旨和翻译操作程序和方法。翻译宗旨是:(1)务求忠于原文,准确传译原文的信息内容;(2)以规范的现代汉语为准,避免古僻深奥难深的字词;(3)力求符合原文的语言风格、感情色彩,意思明确,层次清晰。

翻译的具体过程是:(1)翻译初稿:由圣经学者从原文圣经翻译成中文初稿,撰写注释;(2)语文润色:由汉语文专家润饰译文,与译者一起修订文稿;(3)内部审读:由圣经学者与语文专家组成的内部审阅小组仔细校读,并送特约专家审阅;(4)整合修订:译者整理各专家的意见,修订译文和注释,再交汉语文专家润饰;(5)审批通过:专家主任最后审批译文。旧约翻译底本是Biblia Hebraica Stuttgartensia(Stuttgart:Deutsche Bibelgesellschaft,1997年);新约翻译底本是The Greek New Testament, 4th rev. ed.(Deutsche Bibelgesellschaft/United Bible Societies,1993年)。


九、简明圣经译本(The Holy Bible: A Dynamic Chinese Translation)

简明圣经译本是萧庆松(Gene Hsiao)翻译,由美国凸桑中文圣经协会(Tucson Chinese Bible Society)出版。它以英文《新国际圣经译本》(The Holy Bible, 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1984年)和《新美国标准圣经》(New American Standard Bible,1977年)为基础,译出后再参考其他中英文译本,修订而成。

简明圣经译本遵循的翻译原则是:(1)避免使用宗教术语,力求简明易懂,以便让一般读者了解和实践;(2)采用一般人习惯的词语,使用容易从声音上辨别的词语;(3)对读者可能误解或难解的经文,用方形括弧加上说明;(4)度量衡都以现在国际通用的公制换算后译出。


2012年9月,在台北的道声出版社出版了《简明圣经》,包括《创世记》《出埃及记》第1至第20章、《诗篇》《箴言》《约拿书》及《新约全书》。


十、冯象译本(Feng Xiang’s Version)第一本非基督徒翻译的新约全译本


冯象译本是第一本非基督徒从原文翻译的圣经新约译本,2010年由香港的牛津出版社出版了《新约》。


进入21世纪后,圣经重译理论和实践可以说发生了质的变化,出现了非基督徒、非圣经学者翻译圣经的现象,他们提出“把圣经当作文学来翻译”,最著名的译本就是冯象译本。


冯象生于20世纪50年代,是北京大学英美文学硕士、美国哈佛大学中古文学博士、耶鲁大学法律博士。他抱着“把圣经当作文学来翻译”的目的,认为圣经原文的文字特色为“朴素、圣洁、雄健而热烈”,必须用“全新的韵律与力度、灵活的句法和口语化的表达”,才能将圣经进行重新翻译,他希望自己的译本能达到这个目标。他认为在他的译本之前没有这样的文字,之前所有的中译本都失却了这种文字的魄力和力量,因此翻译目的之一是为了丰富中文的思想和语言的表达。此外,冯象强调以纯学术及文学的角度翻译,希望改变众多中译本中的缺憾,包括漏译、误译、病译、病句等舛误,导致中译圣经无文学性、歪曲了圣经原文原意、原文优点尽失等不甚理想的状况。


经过多年努力,分别于2004、2006、2007、2008、2010年出版了《创世记:传说与译注》《摩西五经》《出埃及记》《智慧书》《新约全书》,这些译本均由香港的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都标为“译注”,正式的译文用大号字,简短的夹注内容用小号字。他翻译的圣经以Biblia Hebraica Stuttgartensia(BHS)为底本,即由斯图加特出版的马索拉文本希伯来原文《圣经》,同时也参考了希腊文七十子译本、拉丁文通俗本、路德圣经译本、英文钦定本等最重要的古圣经译本。


冯象译本是第一本非基督徒翻译的新约圣经译本,它的出现可以说明圣经的价值已不仅被华人基督教会和华人基督徒所认知和重视。他翻译的《摩西五经》在大陆的三联书店出版社出版过,他还出版了多部涉及圣经语言文字和历史的译注。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华人新翻译的《圣经》译本已超过十本之多,旧译本因汉语语文潮流的变化而渐被淘汰,为了达到较好的翻译标准和效果,圣经学者们努力致力于不断更新提高,新《圣经》译本相继出现。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20世纪上半叶《圣经》翻译年代,唯独和合官话本(即和合国语本)的地位仍屹立不倒,沿用至今。为了继承传统,之后无论再出现多少新的汉语圣经译本,一些教会仍坚持使用和合国语本。以至于21世纪的近20年里,笔者还在香港基督教会看到句读竖排繁体字本的和合国语本《圣经》。


综观基督教汉语《圣经》在中国长达两百多年的翻译史,最突出特点应该是一个“变”字。有如下三个特点。


1.翻译者主体的变化。译者从外国传教士转向到中国基督徒为主译,20世纪末还出现非基督徒学者来翻译圣经。华人基督徒不再仅仅是传教士助手,日渐走向独立译经者的身份。他们毕业于神学院或经过系统神学培训,且兼通数种语言,能够更好地把握圣经原意,为华人自译圣经提供了基础条件。20世纪下半叶,译者更从个人努力转向为集体翻译为主的趋势。


2.翻译本取舍变化。受制于语言能力与翻译难度等因素,华人基督徒译者的译经活动明显有所取舍,几乎都集中在翻译《新约》,对于《旧约》仅有少部分人士有零星之译作产生。


3.出版机构和地点的变化。汉语深文言和浅文言圣经的出版地点从早期的印度塞兰坡、马六甲、香港,到中期的北京、上海、汉口、宁波,偶有日本横滨等地,19世纪下半叶大量吴闽粤方言圣经在本地出版;进入20世纪后,绝大部分都在上海出版。1949年前,绝大多数圣经译本都由英国圣经会、美国圣经会和苏格兰圣经会等三个外国圣经会来出版;1949年后,中国大陆的圣经印刷出版由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委员会和中国基督教协会负责出版了大量和合本圣经。1949年后,在香港和台湾的圣经出版印刷机构分别出版了多种新翻译的圣经译本,尤其在香港出版的新译本更多。


《兰州学刊》2022年第六期(P005-014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龟兹石窟考古现状及展望
       下一篇文章:被遗弃的神明:家庭信仰空间中的人神关系——基于广东东莞厦岗村的田野调查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