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社会
 
中国文明互鉴传统如何促进当代人权事业发展?
发布时间: 2023/11/16日    【字体:
作者:苏发祥
关键词:  文明互鉴 人权事业  
 


基于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传统和智慧,中国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人权观,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权理念。

 

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就十分重视与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对话。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延续至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开放包容,善于学习和接纳世界其他文明,同时将自身优秀文化传播至世界各地。

 

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互尊、互信、互赏、互鉴的人权理念,对当今中国及其国际人权事业的发展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正是在充分吸收这些传统智慧,以及遵循国际人权发展的普遍规则基础上,中国结合本国实际,不断推动本国和国际人权事业发展,取得了瞩目成就。

 

中国传统文化中含有丰富的文明互鉴的智慧,这些传统智慧为当今中国人权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是中华文明对国际人权事业的独特贡献。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文明互鉴的智慧可概括为三句话。

 

第一,和而不同。不同文明可以求同存异,和睦相处,这是贯穿于中国整个文明交流融合历史过程的文化立场,是中国文化数千年绵延至今而没有中断的基因。

 

第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句话意为“万物同时生长而不相妨害,日月运行、四时更替而不相违背”。在文化方面,它强调的是文化具有多样性,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第三,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在与不同文明的交流中,中国文化尊崇礼尚往来,讲究知恩图报、包容大度。

 

著名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将上述中国文明交流互鉴的传统总结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这便是文明互鉴的中国智慧。

 

人权是现代人类文明的核心范畴,是捍卫人的价值主体性、探寻人类政治共同体正当性的关键所在。与其他文明一样,人权文明也存在多样性和多元性。

 

中国长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提升人权保障水平,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但重视政治权,也把生存权和发展权视为人权事业的重要内容,坚持走出了一条顺应时代潮流、适合本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

 

基于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传统和智慧,中国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人权观,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权理念,主要包括四方面。

 

一是互尊。在推动国际人权事业发展过程中,相互尊重是先决条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生存的土壤,是人类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的结晶。国家不分强弱,民族不分大小,不同文明在价值上平等,没有文明和野蛮、先进和落后、优等和劣等之分,都应得到尊重和珍惜。所谓“各美其美”,就是在肯定和认同自身文化的同时,也要尊重和包容他者的文化,而不对其他国家、民族的文明持片面、狭隘的认知。因此,摈弃傲慢、偏见和任何形式的文化中心主义,是文明互鉴、共同进步的基础。

 

二是互信。由于地理环境、社会发展、语言文字和历史进程不同,不同文明有各自不同的价值标准。因此,不同文明之间有差异,甚至存在矛盾也是自然之事。文明之间的差异就像生物多样性一样,是世界的本色。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倡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体会别人感受,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放在文明交往过程中,就是提倡在包容、通达的基础上,对他者文明持有基本信任和理解,这样矛盾和冲突可以通过对话和谈判解决。

 

除了差异,人类文明也有共同的基础和目的,如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等。互尊互信是不同国家、民族、文明之间交流对话的根本原则,也是国际人权事业发展的基础。

 

三是互赏。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共同构成了绚烂多彩的人类文明图谱。不同文明,就像百花园中不同的花朵,都有其各自的芬芳和美丽。在相互尊重基础上学会彼此欣赏、相互包容非常重要,不仅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尊重和欣赏别人创造的美,即“美人之美”,如音乐、舞蹈、服饰等艺术形式,最能引起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的心灵共鸣。

 

要做到欣赏和理解其他文明,就必须克服“文化中心主义”和“族群中心主义”。除了遵循国际人权普遍原则和规律之外,每个国家因具体情况不同,在建设人权文明时的具体做法也不尽相同。理解人权文明的多样性,肯定和欣赏各国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对人权事业发展作出的贡献,显得至关重要。

 

四是互鉴。互鉴就是通过人权文明的相互理解达至相互合作和共同发展。当下,很多全球问题需要通过人类之间合作来化解和应对,如人权问题、全球气候和环境问题、贫穷问题、大规模传染性疾病问题等。

 

文明互鉴即是美美与共。不同文明都是人类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值得珍惜和保护,人权文明也是如此。只有相互学习,彼此借鉴,国际人权事业才会不断向前发展。这与古代文明互鉴是同一道理。例如,沿着古丝绸之路,阿拉伯世界伊斯兰文明中的天文、历法、医药、人文等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农耕业、养蚕和陶瓷技术等也由此走向世界。佛教源于印度,传入中国后形成了藏传佛教和禅宗,禅宗又传入韩国和日本。筷子最早在中国使用,后传至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等地,广受欢迎。

 

人权的概念虽产生于西方,但在古代不同的文明形态中,都包含有丰富的人权思想和理念。由于历史、传统、地理、现实等存在差异,世界各国人权事业的发展也千差万别。吸收成功经验和做法,避免失败和困难,相互借鉴,方能共同推进国际人权事业不断发展。

 

文明互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是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中国基于文明互鉴这一传统智慧形成的人权观和人权理念,对于当今国际人权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中国正是在充分吸收传统文化智慧的基础上,取得了自身人权事业的长足发展,并为世界人权事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新闻社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再议基督教新教伦理对美国宪政中现实主义发展的影响 \刘贤达
摘要:本文从基督教新教文化和美国政治中的现实主义来作为本次论文探讨的主要方向。本…
 
马丁•路德的世俗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研究 \余佳琦
摘要:马丁·路德是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也是基督教路德宗的开创者。他不…
 
僧尼遗留财产的分配路径——从民法解释论到宗教法治方案 \刘焓
摘要:对于僧尼遗留财产的分配问题,现行立法没有明确规定,司法实践也不具有一致性。…
 
政教协定的界定、历史源流及当代嬗变 \刘国鹏
内容提要:本文针对天主教会拥有国际主体性的最高权威圣座(SantaSede/HolySee)与一般主…
 
宗教活动场所法人的财产偿债责任与宗教用益何以安处?——《民法总则》之下基于信托法理的涉教财产制度构建 \刘太刚 吴峥嵘
摘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确立的制度框架下,作为捐助法人的宗教活动场所,…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神秘主义与儒学的现代开展:以熊十力与梁漱溟为中心
       下一篇文章:近代汉传佛教素食运动的内在诉求及影响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