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活动
 
班禅在日喀则日吾其寺、扎西吉培寺讲经传法 开示僧众要与时俱进
发布时间: 2023/12/1日    【字体:
作者:中国新闻网
关键词:  班禅 日喀则日吾其寺 扎西吉培寺 讲经传法  
 


“我们每个人都是新时代的人,因此我们的思想不能停留在旧时代。”1110日、12日,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佛协西藏分会会长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先后在日喀则昂仁县日吾其寺、谢通门县扎西吉培寺讲经传法,开示僧众要与时俱进。

 

日吾其寺位于雅鲁藏布江畔,约有600年历史,寺庙金塔及附近江面上的铁索桥均为明代藏传佛教噶举派高僧、建筑师、藏戏创始人唐东杰布修建。相传唐东杰布一生修建了数十座铁索桥,藏族民众亲切赞誉他为“铁桥活佛”。

 

日吾其寺附近的信众早早在路旁守候,手捧洁白的哈达、手持点燃的藏香,恭敬等待;日吾其村藏戏队的队员们头戴面具、身着戏服,在道路两侧迎接班禅。

 

藏戏队负责人格桑伦珠说,该藏戏队属于迥巴藏戏流派,队员们农时劳作、闲时排练,“班禅仁波切要来我们这里,大家特别高兴,我们将用最热情、最热烈的状态迎接”。

 

年轻的日吾其寺僧人旦增伦珠说,该寺规模不大,现有20多位僧人,“这次班禅仁波切的到来对日吾其寺而言是一件无与伦比的盛事、喜事,全寺僧人仔仔细细、用心准备,用藏传佛教最高礼仪迎接班禅”。

 

班禅抵达后,一一为信众摸顶赐福,藏戏队队员们跳起欢快、热烈的舞蹈,寺庙则响起浑厚的法号声,在手持香炉、宝伞的高僧引领护送下,班禅步入日吾其寺大殿,进行礼佛、讲经。

 

“以前听过唐东杰布的诸多历史功绩,今天来到这里,实现了我自己多年的心愿。我们要努力拜读前辈高僧大德的传记,不断学习践行,尤其是要学习他们的勇气。”班禅对日吾其寺僧人们说,利益众生是一条艰难之路,然而像唐东杰布,无论佛法还是世俗事业都做出了很大的成就,我们也要为使众生离苦得乐发愿发力,心怀这样的信念,才能拥有作为修行者良好的初心、品行。

 

班禅在扎西吉培寺对僧众们说,就像前世班禅大师所言,藏传佛教将迎来更加兴盛的时期,这点我也常常在说,佛教兴盛不是我们等着就会到来,这需要所有修行者共同发力,我们要遵从修行的教义,爱护自己的寺庙,并且付出努力,才会迎来佛教兴盛。

 

他说,现在生活环境特别好,国家、社会稳定和谐,这些都是我们潜心修行的利好条件,因此要心怀感恩。

 

班禅说,要铭记前世班禅大师“爱国爱教,教义纯洁”的教诲,心怀为使藏传佛教更好地发展倾尽所能,为感恩国家、服务众生共同发愿发力。

 

扎西吉培寺琼布·阿旺强巴坚赞活佛说,2014年,寺庙重建的大殿封顶,班禅仁波切为大殿进行开光,“我们认为班禅仁波切和扎西吉培寺有非常好的一个缘起,今天第二次来,班禅仁波切也是在这个大殿给我们讲经传法,我们在这里为班禅仁波切敬献曼扎、进行祈福法会。这是非常吉祥、圆满的”。

 

他说,班禅仁波切是藏传佛教的领袖,全寺僧人在各个方面精心准备,寺庙各处的帘子、香布都换新,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大家都换上盛装,最高规格的法器全部用上,迎接班禅仁波切。

 

琼布·阿旺强巴坚赞认为,班禅仁波切不辞辛劳,来到谢通门县为僧众讲经传法摸顶等,并一路为沿途信众摸顶赐福,体现的是慈悲心,“我们僧人都受到很大的鼓舞,下一步在爱国守法、爱教守戒的实践、学习方面,一定铭记班禅仁波切的教诲、开示”。

 

(班禅额尔德尼是藏传佛教影响最大的转世活佛之一。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1990213日出生于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嘉黎县。19951129日通过金瓶掣签,经国务院批准确认为十世班禅转世灵童,继任为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从庙堂到庙会:伏羲的祭祀与信仰
       下一篇文章:金陵刻经印刷技艺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