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他山之石
 
约旦河西岸故事与平衡之中的不平衡
发布时间: 2024/2/22日    【字体:
作者:爱德华•萨义德
关键词:  巴勒斯坦 以色列 约旦河西岸  
 

拉菲克·哈拉比:巴勒斯坦—德鲁兹—以色列人,以色列电台和电视台记者,负责报道约旦河西岸。1982年,他写了一本记录他作为阿拉伯以色列人经历的书,尤其是他作为一名记者在被占领土工作的遭遇。哈拉比因力报道了不利于以色列的新闻而遭到解雇,作为一个处于劣势和受到压迫的少数群体中的一员,他的职务和意见这种结果是可以预料的。但是,那并不是为何他所写的《约旦河西岸故事》如此古怪“有趣”的原因。哈拉比和大部分评论此书的西方批评家都强调,哈拉比是从一个忠实以色列人的视角来写作此书的:他曾经在以色列国防军服役,他赞成犹太复国运动,而且对于建立一个巴勒斯坦国家是巴勒斯坦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巴勒斯坦民族主义进程的巅峰这样的概念,没有什么依恋。然而尽管充满着真实的以色列爱国情感,他的这本书的几乎每一页,当然其中每一个重要的章节,都见证了加诸他和他的民族身上的歧视。在他报道的内容中,无论是作为一个以色列阿拉伯人,哈拉比总是被犹太人怀疑为是异族人并因而是危险的;还是他在希伯来学校中接受的教育,完全忽略了他自己民族的历史;又或者是自从1967年以来,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的任何地方,都形成了一整套惩罚、岐视和残暴对待巴勒斯坦人的政策,这其中没有任何事实可以向读者提供理由,去理解为什么哈拉比反复说他坚信以色列对待非犹太人公民根本上的公正,他还不带任何嘲讽地说道,以色列的非犹太人公民“已经开始感激民主的好处,并且意识到自由生活的含义。”他接着说,犹太人国家中的非犹太人至多是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而不是一个基本的矛盾。要么哈拉比过于被蒙蔽,以至于无法认真观察他自己的证据,而事实上他正是因为这些证据而遭到解雇;要么他就是在玩某个非常精心准备的语言游戏,说实在的令我都不能理解。结果就是这本书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轨迹。书里既有对他经历的描述,全都非常苦闷和绝望。书中也有试图让人安心的碎片式的评论,以及对于正在发生的很多事情的基本乐观的解释,在这部分文字中,哈拉比似乎正在解释一个和他实际上描述的完全不同的故事。比如说,他说起过自己是一个以色列爱国分子,然后又承认说因为他的遭遇,他“从来没有特别喜欢过以色列社会”,过了一会儿,他又归功于以色列电视台消除了他“在那一方面上的偏见”。

 

当我第一次看到吉恩·莫尔拍摄的这张非凡照片——一个年长的巴勒斯坦村民戴着一副镜片破了一边的眼镜时,我想到了哈拉比。虽然破碎的镜片显得相当突出,但这张照片在整体上有一种压抑不住的快乐。我对自己说,这正象征了我们生活中不会消失的一些双重性——难民和恐怖分子,受难者和加害人,以及其他。然而,就像我之前说的那样,我对这种想法背后的观念感到不满。如果你诚实地观察这幅照片,你看不到任何暗示这个男人痛苦和虚弱的东西:他拥有一张强壮和文雅的脸;他微笑的表情明显真实(即便其中带着一点儿渴望);他流露出一种友好和适度自信的态度,十分吸引人。那个瑕疵是在镜片上的,而非在他身上;他的另一只眼睛显得十分好用,即便他的视线有一点儿模糊,他仍然可以或多或少地看到所有眼前可见的东西。

 

这张照片告诉我们的,再简单不过的是,这个男人对待生活的矛盾态度。毕竟,他答应在不摘下或者修好眼镜的情况下拍摄这张照片。他已经适应,并且显得相对满意,尽管他的儿子正处于不幸。我看着他便感到心烦,他看起来好似找到了一种愉快的解决之道,实际上却什么也没有解决。我看到一边的镜片是清晰的,而另一边则是绝望地破损了。无可否认,他并不需要非常依赖那片破碎的镜片,因为那片完好的镜片似乎已经足够,但是不管他看得多么清晰(或者被人们所看到),他的视线总是会受到一些妨碍,而对于那些看他的人来说也总是会有一些小小的干扰。完好的东西永远不会完好到可以消除坏的东西,反之亦然。所以每当你重新观察这张照片时,这一古怪地达成平衡的不平衡,总是有什么地方烦扰到你。这种效果和哈拉比书中不平衡的文字非常相似。人们意识到,这是一种意识上的不平衡,就好像是在这个世界中拥有我们的巴勒斯坦民族身份,我们尚未把自己历史的狂野和混乱,与我们早已公开宣称并且显然连贯的政治、社会、文化个性协调一致。

 

本文作者 爱德华·W. 萨义德(19352003)当今最具影响力的文学与文化批评家、公共知识分子之一,“后殖民研究”学术领域的奠基人,也是著名的乐评家、歌剧鉴赏者和钢琴家,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文学教授。1963年,萨义德加入哥伦比亚大学英语文学与比较文学系,他在此工作与教学一直到2003年过世。在哥大任教期间,萨义德还曾担任过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高等学府的访问学者与兼职教授。另外,他在北美、欧洲和中东地区超过200所高校做过演讲。萨义德的成长、教育与学术经历,让他对族裔、多元文化、权力等议题有深入的思考,在承接福柯、葛兰西、阿多诺等人思想观点的同时,开创了更宽广深邃的文化研究领域。萨义德对以色列—巴勒斯坦矛盾的持续关注和解读,让他成为巴勒斯坦在西方世界最雄辩的代言人。著作另有《东方学》《文化与帝国主义》《知识分子论》《流离失所的政治:巴勒斯坦自决的奋斗(19691994)》《最后的天空之后》《格格不入:萨义德回忆录》《报道伊斯兰》等。

 

三辉图书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罗马教廷对宗教改革的回应 \张锐
摘要:1517年宗教改革运动爆发,1545年罗马天主教会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特兰托召开大公会…
 
孟加拉国世俗主义发展道路的嬗变与现状 \杨玉龙
摘要:世俗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政治学说、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是当代孟加拉国体制的主要…
 
宗教组织法人类型定位及其治理结构研究 \黄晓林
摘要:《宗教事务条例》中的三类宗教组织法人属于《民法典》中的非营利法人。其中,宗…
 
博尼佐的政教关系思想研究 ——以《致友人书》为例 \潘鹏程
摘要:在11世纪中后期关于帝权与教权的众多论战文章中,《致友人书》以历史为载体,旨…
 
民法典编纂背景下宗教财产归属的法律思考 \杜应芳 李荣
摘要:宗教财产归属不明,导致社会乱象比比皆是。新修订的《宗教事务条例》对宗教财产…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弗拉维乌斯•约瑟夫斯《犹太战争》杨之涵译本序言
       下一篇文章:从雅利安人到欧亚游牧民族:探索印欧语系的起源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