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财产
 
汉魏洛阳城遗址与永宁寺出土文物
发布时间: 2024/3/23日    【字体:
作者:寻古迹的莲莲
关键词:  汉魏洛阳城遗址 永宁寺 出土文物  
 

是乱世中一个个慰藉心灵的微笑,在残存的泥塑里,绽放着温柔的光芒。

 

洛阳城,废弃的都城。穿过北邙山的隧道,即将进入偃师境内的时候,道路两旁一座座杂草丛生的土丘,是当年帝王将相的坟冢。北魏王朝的第六任皇帝孝文帝拓跋宏,在太和十八年正式迁都洛阳后,积极进行汉化改革,使北魏当时的政治与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社会繁荣。但,这也是历代定都洛阳的王朝中,最短命的一个王朝。

 

正是那句:“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的写照,汉魏洛阳城与它的缔造者一样,不过是夯土和麦田的景象。时光似乎与世间万物都在开着玩笑,如今紧邻陇海铁路的永宁寺塔基遗址, 在一把大火沦为灰烬之后,在现代考古发掘之前,千百年来示人的面目都是一堆土丘。也罢,这样的土丘在洛阳太过常见,以至于清乾隆年间,洛阳知县龚松林甚至草率的认为这是东汉第十任皇帝刘缵的“静陵”。归于尘土也好,想必千百年来,也是这毫不显眼的夯土,让这座史载“殚土木之功,穷造型之巧”的永宁寺塔基得以留存至今,凡事哪儿有绝对呢?

 

让后世知道北魏永宁寺名字的,应是《洛阳伽蓝记》这部北朝名作,那是东魏迁都邺城十余年后,抚军司马杨衒之重游洛阳、追忆北魏宫城与佛寺之盛而撰写的,其中第一篇就是关于《永宁寺》的描述。一千多年过去了,历史的兴亡总有规律可循,北魏王朝的迅速灭亡,除了政治与军事上的失误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恐怕与对佛教的过度崇信离不开关系。这种举国崇佛之风,不仅造成了“农桑不继,商贾不行 ”、“者则尊,归依则贵,上不朝天子,下不让诸侯,独翫世间,无为自在”的严重社会问题,而且浪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造成了百业凋敝,惟佛独兴的局面,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北魏由平城(今大同)迁都洛阳入主中原仅仅四十年时间就国破家亡,再不得不重新迁都邺城,不久政权覆灭,是乱世之过?还是令人深思的教训呢?

 

北魏是崇佛的时代,《魏书》中有着明确的记载:“我非拜天子,乃是礼佛耳”,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更把全民崇佛推到了极致。皇帝皇后带头,上起官宦富豪,下至黎民百姓,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捐房子捐地,大肆兴建佛教寺院,真可谓“笃信弥繁,法教愈盛,王侯贵臣,弃像马如脱履;庶士豪家,舍资财若遗迹”。有记载当时的洛阳城内外,佛寺最多时有一千余座,永宁寺,便是当时规模最为宏大、建筑最为雄伟的一座。

 

北魏熙平元年,年仅六岁的孝明帝元诩即位,其母灵太后胡氏临朝,实际控制北魏的政权。在当时王公贵族争相礼佛的狂潮中,她发起建造了宏伟的皇家寺院永宁寺。如今步入汉魏洛阳城址,早期的中国佛寺建筑布局一览无遗,尤其是在空中俯瞰,佛塔居正中,那是寺院的主体建筑。后来随着佛像在信众心中的地位日益崇高,供奉佛像的佛殿,地位也渐渐超越了佛塔。永宁寺殿塔并重,并没有让佛殿凌驾于佛塔之上,其标志是九层永宁寺塔,史载“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有金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

 

灵太后是一位权力欲极盛,手段强硬的太后,其子是个不幸的孩子,生在帝王家,六岁即位,不满二十岁就死了,传说还是被她这个亲妈毒死的。她竟然想将襁褓中的孙女当作皇子扶上帝位,然后又迅速改立宗室小王子继位,如此荒谬,也是北魏急速走向灭亡的原因之一。一出闹剧之后,北魏名将尔朱荣打着为被毒死的皇帝报仇的旗号率兵南下,灵太后看形势不妙,打算在永宁寺出家为尼躲避,但尔朱荣很快就抓到了她和宗室小王子,一起拉到黄河,这是北魏历史上著名的“河阴之变”,灵太后命丧黄河溺亡。

 

随后尔朱荣的目标是洛阳城中的士族和皇族,将北魏汉化和融合的鲜卑与汉人大家族尽数杀死,其想称王却不能称王,只能拥立另一位王子元子攸。元子攸也有私心,他并不想当一个傀儡皇帝,所以引诱尔朱荣入洛阳城诛杀,尽管瓮中捉鳖杀掉了轻敌的尔朱荣,却被尔朱兆抓到囚禁在永宁寺中。元子攸曾经想在永宁寺中自尽,没有成功,后来被带到景阳杀死。

 

混乱的世道,各怀鬼胎的人心,轮到高欢登场了,他举起讨伐尔朱家族的大旗。这场拉锯又是几年,最后高欢胜利了,高欢又扶持了一位元家的皇帝,这也是北魏的最后一位皇帝,因为没两年这位皇帝就和高欢分道扬镳投奔了宇文泰,没多久就被宇文泰杀死。宇文泰和高欢分别各自扶持了元家皇帝,北魏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

 

北魏覆灭的那一年,洛阳城一片废墟,佛寺尽毁,哀鸿遍野。而象征着北魏皇权和佛教顶峰的永宁寺也在那年二月遭雷击失火:“火经三月不灭,有火入地寻柱,周年犹有烟气”,官民僧俗无不哀痛。一千多年过去了,后世的我常常在想,他们哀悼的是如此宏伟的佛寺覆灭?还是哀悼北魏王朝的覆灭呢?其实在永宁寺建立的那一年,灵太后掌权,北魏与永宁寺的结局就已经写好了,她并非多么笃信佛教之人,只是北魏时期佛教势力扩张到难以挽回了,她借势笼络而已。

 

古建筑的营造凝注着当时的故事,可以说,北魏洛阳永宁寺的营造,虽是一个悲剧,但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是里程碑式的一个高峰。永宁寺展示了北魏时期佛教发展到鼎盛阶段的重要特征,引领着北魏时期审美上的主流。一把大火焚尽后,地下深埋的蛛丝马迹文物,随着考古发掘重回世间,却已过了千年。永宁寺出土过建筑构件、玻璃首饰、莲花瓦当、佛像残件等,就出土文物来看,佛像在风格和内容上源于北魏平城时期的寺窟造像,彼时是北魏佛教造像变化的时期,魏晋美学的重要精髓也在永宁寺造像风格变化中得到了体现。

 

看着永宁寺出土造像的迷人微笑,难以想象的是,背后竟竟是纷乱嘈杂伴随着腥风血雨的历史。元子攸死前礼佛“愿不为国王”,想起南朝刘宋也有人说“愿身不复生帝王家”。政治阴谋下的产物,若得有来世,不入帝王家。平民无论生在盛世乱世,都没有选择的权力,到底是命运之错,还是时代之错呢?

 

以“永宁”为名的永宁寺,从建立到覆灭不曾得到过真正的安宁,埋葬在废墟之下对于“永宁”的期待,随着破碎的砖瓦残件,埋葬在了遗址废墟之中。让千年后的百姓,重新去理解对世事和平、天下太平的愿景……

 

温婉含笑、典雅静谧,这种喜从心生、洁净无言的笑容,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令人顿入淡定、超然之境界。残缺的佛像,残缺的永宁寺塔,残缺的汉魏洛阳城……也许历史注定残缺,留住时间的是这抹微笑,温暖着后世的我们,这才是跨越古今对于“永宁”的美好希冀吧。

 

古迹探秘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宪法中契约观念的始源与演变 \揭梅
摘要:近代古典自然法学派的社会契约论源于早期日耳曼的部落社会契约。中世纪以后,一…
 
宗教改革对德国文化影响研究 \赵倩
摘要: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抨击教皇出售“赎罪券”,揭开了宗…
 
再议基督教新教伦理对美国宪政中现实主义发展的影响 \刘贤达
摘要:本文从基督教新教文化和美国政治中的现实主义来作为本次论文探讨的主要方向。本…
 
马丁•路德的世俗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研究 \余佳琦
摘要:马丁·路德是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也是基督教路德宗的开创者。他不…
 
僧尼遗留财产的分配路径——从民法解释论到宗教法治方案 \刘焓
摘要:对于僧尼遗留财产的分配问题,现行立法没有明确规定,司法实践也不具有一致性。…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莲化牡丹:民族团结的区域性符号实践——河湟地区藏传佛教艺术的一个案例
       下一篇文章:三星堆文化源自何方?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