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政治
 
陷入危机的当代伊斯兰良知
发布时间: 2015/7/31日    【字体:
作者:穆青资讯
关键词:  当代伊斯兰 良知  
 
 
 
从亚洲到北美,途径中东、非洲和欧洲,这个结论都是不可避免的:当代伊斯兰的良知已陷入深刻的危机。在今天,怎样做一个穆斯林?怎样对一个人的原则忠诚,同时对世界保持开放?穆斯林应怎样应对他们的多样性并克服他们的众多分歧?穆斯林占多数的社会能够创造出发展、教育和社会正义的新模式么;它们能想象经济方面的替代性方案么?
 
 
 
 
有一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伊斯兰文明能对文化和文明的和谐做出贡献么?在世界各地,穆斯林的男男女女,个体和社会,都在问他们自己这些同样的急迫的问题。危机还在持续;看起来,眼前还没有答案。隧道尽头的光看起来不过是幻觉。
 
 
 
 
伊斯兰的精神的、宗教的和哲学的启示(message)和它要求的一样清晰。人是自由的存在,他们必须通过在精神上和智识上为和平而奋斗,来为它们的自由承担全部的责任。伊斯兰意味着对和平的探求:心灵的和平和社会的和平:公民之间和民族/国家之间的和平。启示要求我们不要忽视和平的哪怕一个条件,要求我们持续地把至高的目标的次序和优先顺序牢记于心。而如果说这些目标的极致,是对造物主做出回应,并爱祂;如果希望的本质超越了我们世俗的生活的视域的话,那么,这点也是真实的,即,此世的生活(“你不要忘却你在今世的定分”[1] ),知识(这是给那些“有理智的人们” 的启示[2]),尊严(“我确已优待阿丹的后裔”[3] ),自由(“对於宗教,绝无强迫”[4] )和正义(“真主的确命人公平、行善”[5])也是应在此时此地实现的价值、原则和目标。
 
 
 
 
我们的最终目标是清楚的:信众必须全心全意、投入灵魂地参与一场关于人性、尊严和良知的吉哈德。作为自由的存在他们被要求行动,以热烈的信仰,来改革他们自己和这个世界。对那独一者的信仰和信念意味着,他们必不能放弃对人类的希望。当代伊斯兰的良知的危机的最显见、最严重的符号,可见于手段和目的的逆转,在本质的和次要的顺序的颠倒。逆转和颠倒以最好的方式描述了这场实际上殃及人类活动的一切方面的危机,这也意味着、包含伊斯兰的精神启示的危机。
 
 
 
 
信众蒙召通过有意识地“像他们能够看到祂”一样行为,在独一者中过他们的生活。但今天,许多人执着于他们的行动、他们的组织、他们的运动,执着于权力和金钱,他们以祂(独一者,真主)的名义行动,却忘记了最终的目标。手段取代了目的,而行动的精神基础也丧失了,就像一个在礼拜时把他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在他的身体的仪式性的动作上,而忘记敞开他的心灵的人。
 
 
 
 
在迷途中,一些人力图通过转向精神的教导或加入神秘主义的道团来抵抗漂泊。一些人找到了真正的平衡,但在其他人那里,我们却看到恼人的过度。尽管精神性(或灵性)应当有助于我们改变我们的生活,但这些人的精神体验,却与他们的生活分离,他们的生活几乎完全不受他们声称遵从的精神和伦理的教导影响。其他人则把他们的心全部交给了导师和主人,他们把他们的导师和主人理想化,同时把自己还原到孩童状态。但在伊斯兰启示的核心,却是自由的、负责任的和自主的存在在它们与真主、与人的关系中的塑造成形(或,伊斯兰启示的核心,却是要在与真主、与人的关系中塑造自由的、负责任的和自主的存在)。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危险的区域,在这里,一种扭曲的穆斯林的精神形成了要么潜在地精神分裂,要么苦于严重的情感障碍的人。心灵的教育应该提醒我们注意我们存在的最终目标;可相反,它却使我们忽视了所有教义中最基本的那些。精神的放逐(exile,或精神的避世出走)是一个手段,它的最终目标,是在一种谦逊和平和的状态中,协调人类的存在和他的心灵。为放逐而放逐的自我放逐,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可能是一个自我设置的,必须克服的陷阱——它会恶意地再次导致自我的支配:这种逆转是恶性的。
 
 
 
 
在我们考察当今世界伊斯兰的法则和规章(合法的和不合法的,halal的和haram的)的时候,我们也会发现同样的颠倒。无论问题是个人的实践还是社会的管理,甚至是立法的实施,我们都遇到同样的困境:规范的过度膨胀在限制、禁止、指控的同时,却忘记了那些更高的目标,而这些同样的法则和法律最初也是为实现那些目标而确立的。在不考虑最字面主义的潮流的情况下,这反映在数目众多的,混淆了规范——同时又没有考虑(这些规范的)语境和最终的目标——和忠诚(fidelity)及其最终目的的法学家(fuqaha)和普通信众身上。
 
 
 
 
当然,我们必须断言并强调这点,即,明确不易的实践、义务和成规是存在且必须得到尊重的。而这点也是真实的,即,它们中的一些,要求关于它们适用的语境的知识——如果我们希望对它们的逻辑保持忠诚的话。如果我们没有做到这点,那么,根本的问题就会遭到忽视:对规范的过度定义将使那些在教法上合法,在行为上却不尊重伊斯兰的伦理的态度变得合法。
 
 
 
 
对待动物的方式提供了一个绝妙的例子。对根据严格的伊斯兰教法规定宰杀的肉的合法品质的专注,却导致了对活的造物(包括穆斯林在内)的不可接受的对待方式的忽视,或至少是不去挑战这样的对待方式。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法则的合法本性决不能保障行为的伦理基础。在诸如社会正义、男女关系、种族主义、多元主义等此类的多样的领域中也如此。对规范的执迷,把规范变成了最终的目标;它们不再是服务于某个目的的手段,而成了目的本身,这是(对目的和手段的)优先顺序的逆转:本质被遗忘而消失了。
 
 
 
 
使者(愿主福安之)从法则和规定的角度清晰地界定了他带来的启示,但他也超越并凌驾于它们(法则规定的层面)之上:“我是被派遣来成全真正[伦理的]行为的”。一个法则只有在最终的目的赋予它意义的时候才是好的。不铭记独一者的礼拜不再是礼拜。
 
 
 
 
危机是深刻的。为解决它,严格意义上说以我们的思维方式来进行的一次觉醒、一次复新和一次革命是必须的。当前的混淆、逆转和颠倒的状态揭示的,是这样一种心智状态,这样一种集体心理特征:世代以来,它一直试图整合这样一种受害者的观念——以至于到了把它变成第二天性的地步——这个受害者如此地以法则、规章和禁止来包围自己,以至于他最终改变了伊斯兰的教义的意义的性质。在心理的受害者姿态的塑造下,持续处于守势的规范,确实也变成了一个自在自为的目标,一种限制和一个为避免自我的丧失、异化和最终,自我的崩溃而必须肯定的框架。这种态度——作为努力幸存的第一反应当然是自然的(但它)——只能造成信心和意义的危机,如果我们依然像今天这样深陷其中的话。
 
 
 
 
我们正接近一个历史周期的末尾,类似的阶段,伊斯兰文明在以前也经历过许多次。新的时代的学者和思想家们会出现,来贯彻这场根本的改革,以一种复兴的精神,带着信仰和勇气来阅读神圣的文本。他们是通过改造他们自己并把他们引向他们在自由、尊严与和平中的必然之所是,而不是接受他们已然之所是,来具化体现抵抗对他们的精神的存在的非人化的意识的改革,来拒绝接受世界之现状,来投身于(对)他们的心灵与社会的改革的(穆斯林)男女。
 
 
 
 
注释
 
1. 古兰第二十八章第七十七节,全节为“你应当借真主赏赐你的财富而营谋后世的住宅,你不要忘却你在今世的定分。你当以善待人,像真主以善待你一样。你不要在地方上摆弄是非,真主确是不爱摆弄是非者。”,马坚译文,下同。——译注
 
2. 古兰第三十八章第二十九节,全节为“这是我所降示你的一本吉祥的经典,以便他们沉思经中的节文,以便有理智的人们觉悟。”——译注
 
3. 按英文直译为“我们已给阿丹的子女尊严”,这里的优待有此所指,古兰第十七章第七十节,全节为:“我确已优待阿丹的后裔,而使他们在陆上或海上都有所骑乘,我以佳美的食物供给他们,我使他们大大地超过我所创造的许多人。”——译注
 
4. 古兰第二章第二百五十六节,全节为:“对于宗教,绝无强迫;因为正邪确已分明了。谁不信恶魔而信真主,谁确已把握住坚实的、绝不断折的把柄。真主是全聪的,是全知的。”——译注
 
5. 英文直译为“真主令行正义和精神的卓越”,古兰第十六章第九十节,全节为“真主的确命人公平、行善、施济亲戚,并禁人淫乱、作恶事、霸道;他劝戒你们,以便你们记取教诲。”——译注
 
 
转自中穆青网,2015-7-30。 
http://www.muslem.net.cn/bbs/portal.php?mod=view&aid=14403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中国教会与基督徒如何更好地适应公共化的趋势
       下一篇文章:论教会传统中的法治国家和宗教自由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