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经济
 
采百草逛药市:端午节日文化与节日经济耦合发展
发布时间: 2023/7/13日    【字体:
作者:董德英
关键词:  端午采药信仰;节日文化;节日经济;药市  
 


摘要

 

端午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具有辟邪祛灾、消除百病的信仰与习俗。民间普遍认为端午是采药、制药的最佳时节,端午节采药习俗是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端午采药、制药与用药是民众认识自然和中草药知识的长期生活积累,也是民众对身体健康、平安吉祥等的精神诉求。端午采药传说与采药习俗相互影响,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演绎着丰富多样的口传文本,并成为当地重要的节日文化与民俗旅游内容。药材是古丝绸之路重要的交易物品,许多地区的端午药市体现了节日文化与节日经济的耦合发展,尤其在当今“一带一路”倡议和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背景下,端午药市以节促市,以市促商,带动了节日文化旅游,提高了当地经济收入。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日常生活在某个时间段的高度凝结,除了家人团聚、享用节日美食之外,几乎都有祈祝亲朋好友身体健康、平安吉祥的仪式。阴历五月时值阴阳两气互争之际,季节转换,蛇虫出没,暑热盛行,易生疾病,因此端午开始应清净自然、辟邪祛灾。《礼记·月令》载: “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处必掩身,毋躁。”《风土记》载: “端者,始也,正也。五日午时为正中节,故作种种物避邪恶”,如系五彩丝、挂桃印等辟邪驱疫。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载: “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温。”《后汉书·礼仪志》载: “五月五日,朱索五色柳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除了节日信仰,人们还通过采药制药和“浴兰汤”来进行身体保健和驱除疫病,如《大戴礼记》载: “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

 

无论从信仰、习俗还是卫生环境来看,端午节都带有明显的祛病防疾、辟邪祛灾的诉求,端午采药制药、防病祛灾体现了民众丰富的生活智慧。许多地区和民族有端午采草药习俗,流传着丰富多样的端午采药传说,这些传说融入了地域性与民族性特征。端午节时人们采药并进行药材交易,许多地区形成了端午节日文化与节日经济相融合的端午药市。从某种意义上说,端午节是一个中国人自我保健、祛病防疫、避邪消灾、追求安康的传统节日。尤其在疫病流行的时候,端午节蕴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体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一、端午采药信仰与采药习俗

 

最早的端午采药、蓄药是为了驱邪避毒,《夏小正》载: “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 “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俗称“恶月”的五月,有许多禁忌,艾、蒲等草药初始是避邪祛疾之用,后延伸出端午采草药习俗。在我国南方少数民族过端午节时,采草药是主要端午活动,俗谣曰: “端午节前都是草,到了端午便成药。”

 

民间认为端午时的花草有消毒、治病、健体等功效,这些用来避邪的药草因其药用功效,深为人们重视和使用,作为古人卫生保健的重要保障,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许多地方志中均有采草药之俗的记载: “五日为天中节,俗曰端阳节。游郊外,取百草煎汤澡身,曰辟毒。”“居民沿山釆百草为药”,“男妇沿山采百草以为乐”。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俗以药在是日采者佳”,午后人们相率郊游野外,谓之“游百病”“走百病”,边游边采摘百草为药,谓之“采药”,乡间此日更是多入山采药。采来的药或储之或煎汤沐浴,谓可“避毒”“避虫蛇 ”“ 祛诸疾 ”“ 防病疫 ”等

 

许多地区保存了端午采药习俗和丰富的医药知识,如甘肃甘南博峪藏族地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举行 为期两天的“采花节”,其中采花与采摘药草治愈百姓伤病密切相关。瑶族过端午节时,家家户户采草药洗澡,防治春夏流行病。瑶民既使用鲜药,也将采回的草药洗净晒干备用,并进行药材交易。毛南族将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采的草药用于当地人防病驱瘟。四川省大凉山彝族农历五月初五过他们传统的民间节日——都阳节,家家户户悬挂菖蒲、艾叶,孩子用雄黄酒擦脸,还要包粽子,带上酒和肉,在山间唱歌跳舞、跑马、斗牛等。云南小凉山的彝族在端午节“佳节添茱萸,男女采药忙”。端午时节天气炎热瘟疫频发时,人们习惯于采摘草药治病祛邪,此时雨水充足,大多数草药根深叶茂,进入药材成熟期,人们穿行于高山、深谷、河边,遍尝百草,采集草药。

 

在古代医药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勤劳的人们通过认识自然、聪慧地利用自然,来为自己的生活提供保障,于是识花认药、采摘草药、制作药物成为人们最基本的医疗知识。这也使原来俗称“恶月恶日”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的采药、制药风俗得以传承与发扬。与采草药相关的还有踏百草、斗百草等端午习俗,也是人们在野外举行的端午游艺活动。而今许多地区和民族借助端午采药习俗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举行热闹的端午经贸交易,吸引了许多商家、旅游者前往。

 

端午采药信仰与习俗,一方面体现了民众的医药生活智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草药对人民身体健康与日常生活保健的重要意义,这也是历史上药材作为重要的交易货品种类的原因。无论是古时奔波在丝绸之路上的商人,还是往来各国的使臣,药材都是他们重要的交易物品和进献交流的珍品。药材的重要性与端午采药信仰、习俗融合起来,凸显了端午采药信仰与习俗传承、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古代丝绸之路药材交易与中医药交流

 

古时,药材是陆上丝绸之路重要的交易货品,也是历史上周边各国进献给朝廷的贡品之一。《后汉书· 西域传》“天竺国”条下记湿热的天竺国数次遣使向汉王朝进献药材: “有细布、好毾、诸香、石蜜、胡椒、姜、 黑盐。”宋代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二记载: “犀出永昌山谷及益州,今出南海者为上,黔蜀次之,此本草所载 云。然世南顷游成都,药市间多见之。询所出,云: ‘来自黎、雅诸蕃,及西和、宕昌,亦诸蕃宝货所聚处。”许多来自南海、交趾( 越南)、缅甸和永昌等地的药制品通过民间商旅经过黎雅再运到成都药市,再把当地的药材等商品运回交易。唐宋时期川滇地区进贡的物品中就有药物。元代马可·波罗曾随元使经云南西出缅甸,到达班加剌后见到当地商业兴盛,“土产中有甘松、良姜、生姜、糖以及各种药材”。许多商人汇聚于此进行药品交易,其中不少药品成为进贡药材。

 

古时丝绸之路,输入的药材丰富了我国中草药种类,促进了中医发展。《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列传》 : “援在交趾( 越南) ,尝饵薏苡实,用能轻身省欲,以胜瘴气。”南北朝时期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记朝鲜药材有五味子、昆布和芜荑。隋唐五代时期的《新修本草》及《海药本草》载朝鲜有新罗人参、延胡索、白附子等药材。唐五代时期周边各国“进贡”的药材种类很多,如《新唐书·西域志》记载西域等进贡的药材有洋提葱、丹砂、石黄等

 

丝绸之路上的商贾、僧侣成为外来医学和中医交流的重要载体,在僧人们用佛教、医学普度众生的同时,民间医学也得以传播释读,进而丰富了中医内容。宋代刘翰、马志等编著的《开宝本草》、苏颂的《本草图经》 收录有胡桃药材,《本草图经》还记有来自阿拉伯的胡薄荷。宋代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卷五《邕州横山寨博易场》记载: “蛮马之来,他货亦至。蛮之所赍麝香、胡羊、长鸣鸡、披毡、云南刀及诸药物。”元明时期翻译有 阿拉伯医书《回回药方》,郑和下西洋带回大量亚非各国特有的珍贵药材,李时珍在其医学巨著《本草纲目》中借鉴了这些药材。

 

中国的中医药发展除了受西域、朝鲜、阿拉伯等地药材与药学影响外,亦对外产生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向日本使者赠送一套《针经》,据传吴地人知聪携《明堂图》及其他医药书一百六十卷到日本,对中日医学交流起了促进作用。中医的脉学亦经过朝鲜传到日本。隋唐时期,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后,教日本人识别草药,其带去的中药种类繁多,重达六百斤,中医在日本广泛传播,逐渐形成了颇有特色的汉方医学。隋唐时许多中医书籍传入朝鲜,朝鲜还学习唐朝设立医事制度。两宋时期,朝鲜著名医家崔宗峻在中国药书基础上写成了《御医撮要》,促进了朝鲜医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中国有许多药材传入印度,如人参、当归、茯苓、麻黄、远志、细辛等,被称为“神州上药”。隋唐时期,中国炼丹术传入阿拉伯国家,并通过阿拉伯地区影响了世界制药化学发展,此外脉诊及麻醉法也在阿拉伯医界临床使用。许多国家的药学发展,尤其东亚及东南亚 文化圈的中医药发展也深受丝绸之路影响,“陆上丝绸之路的大城市长安及海上丝绸之路的沿海港口,居住着许多以贩卖药物为生的商人”,贩卖药材品种多数量大,药材交易成为丝绸之路重要的交易商品。

 

中国与西域、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等地的医药交流,体现了中国医药文化海纳百川、求同存异的包容特征。唐代西行求法高僧义净言: “西方药味与东夏不同,互有互无,事非一概。”丝绸之路上药品交流频 繁,《吐鲁番出土文书》记录了唐代吐鲁番地区规模盛大的药材贸易,买药的大多是少数民族商人。药材和医生成为丝绸之路上往来人员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在敦煌莫高窟 296 窟壁画中即生动描绘了一位深眼眶、 高鼻梁、身穿胡服的商队医生随队而行,为商队人员诊治病情。中医药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货物,在历史发展中,中医药逐渐成为中国文化元素的体现。

 

可见,人们对草药及医药知识的重视,促进了药材的生产与交易。同时,人们日常生活中对草药的依赖及民间熟知的医药知识,进一步促进了端午采药信仰与习俗的代际传承与发展。端午节的年际循环也使端午采药习俗与信仰备受重视,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演绎着丰富多彩的端午采药故事和传说。

 

三、端午采药传说的“在地化”

 

中国的端午传说是不同民族社会文化与民众心理融合形成的,端午传说故事融合神仙、精灵、帝王、官员及平民百姓等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百态及心性写照,有各民族、各区域自然生态、民众心理、地域文化的深层阐释。钟敬文先生指出,“中国更多的民间文学作品,则是在本民族的社会文化和相关民族心理的土壤上发育和茁壮生长起来的。即使那些从外族移植进来的作品,也必然要在流传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被本民族化(即中国化)。换一句话讲,就是它大都要具有中国特有的艺术精神与风致。”同样,节日文化在对外传播过程中也与当地民族文化相融合。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端午传说与汉族端午节的部分文化元素相融合,并体现了地域文化特色,如端午节的采药习俗、草药信仰与少数民族地区的药泉、草药故事、花儿歌会等相融合,许多地区的端午文化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午采药传说与祛病疗伤、消灾避邪、消除瘟灾密切相关。“花儿”是流传在青海、宁夏、甘肃等广大西北地区的民歌,被誉为“大西北之魂”,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被联合国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青海省民和县的《端午节硖门“花儿会”》传说讲述了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硖门乱泉滩举行“花儿会”的来历,将端午采药习俗与当地的花儿、药泉等地域文化融合,形成当地独特的节日文化。黑龙江德都达斡尔族民间传说《端午药泉会》讲述了药泉山一带每年五月初五驱病祛邪的端午信仰习俗,传说融合了当地牧民 生活,表达了主人公勇于反抗压迫、积极追求幸福生活的斗争精神,是药泉治好了他们身体的伤痛,使他们幸福地生活下去。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人们穿戴一新,喝药泉水登药泉山,离开时在泉水边或山上扔一块石头,寓意 把病扔掉了 ”。

 

药泉水和草药是古代驱病疗伤的重要依靠,尤其中国西南地区因气候条件温热,有丰富的草药品种,端午节采药传说与草药故事完美融合,几乎每一种草药都有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如《药王的故事》,传说云南玉龙山下的纳西族经历了一场大瘟疫,神农为了表彰救人有功的草药,决定在五月初五午时评选药王。长年生长在高山峻岭间的各种药草纷纷邀约奔赴选点药王的盛会。黄芩因骄傲地自以为“百药中最美丽”“百 药中功能最大”“没我黄芩病难医”,坐等轿子来抬它去选点药王,结果神农郑重宣布“选点秦艽为所有草药的药王”。自认“我不到场,还能点出什么药王”的黄芩彻底失望了,气得连心都枯朽了。此传说将疫病瘟灾与药材功效生动讲述,充分体现了中草药对治病祛灾的重要意义。四川凉山彝族的端午节传说亦与驱瘟抗疫有关。传说有一年端午节天气极炎热,彝族寨子里发生瘟疫,病疫引起人们的极大恐慌。寨子附近的汉族听说彝族人的灾难后,用汉人端午节常用的菖蒲、艾叶熬水给他们洗澡,用雄黄酒给他们擦身,很快染病的 彝族民众就恢复了健康。从此彝族人也于此时采草药驱病祛邪,也过起了端午节。由于彝族人把“端”说成“都”,于是端午节(端阳节) 就成了他们的传统节日“都阳节”。

 

甘肃永靖《炳灵寺的药水泉》讲述了古代丝绸之路上往来布道经商者的旅途劳顿,以及他们遭遇疾病瘟疫时的艰难。他们困顿在丝绸之路要地———黄河岸边的炳灵寺,五月五日这天寺里的药泉水和药材治好了他们的疾病,赶走了可怕的瘟疫,他们得以继续在这条丝绸之路上穿行。据说著名地理学家逦道元来此考查山水草木时也染上了瘟病,也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炳灵寺的这眼泉水治好了他的瘟病。逦道元还在《水经注》中提到“炳灵寺药水泉,洁而甜。服之不老”。《炳灵寺的药水泉》将端午治病祛灾与古时陆上丝绸之路往来行人的路途艰难相联系,再现了节日传说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风貌。至今炳灵寺端午节“花儿会”规模盛大,游人众多,一首首“花儿”在炳灵寺上空唱响。古代丝绸之路不仅带动了贸易发展,也使各民 族各地区的文化得以融合发展,节日传说与风俗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播内容既有传播的“原貌”,也有传播的“流动”,有许多在地化的融入。

 

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端午传说虽缺乏汉族地区的祭屈原、食香粽、戴丝缕、划龙舟等端午文化元素,却更多糅合了采草药、喝药泉水、沐浴、祛病驱邪等节日文化元素,融入了许多当地民族特色活动。端午文化要素的共有与扩散是文化涵化过程中最普遍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模式,“在少数民族的端午节庆仪式与事象中,只有一小部分元素与汉族的端午相近”,“这类涵化模式中,少数民族将吸收的元素与自身的民族特色糅合在一 起”,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涵化与糅合过程。历史上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地域风貌和特定的文化语境,使他们更容易形成并保持自己独有的文化,即使有外来文化的传入,也会在日常生活与文化语境中形成自己的文化元素,用自己的语言去讲述颇具当地风土人情味道的故事,保留自己民族的信仰和习俗,这就使他们族群认同与身份认同的意识更加明显,有利于维持自己族群的特有民俗事象。

 

中国的端午传说既有汉族文化元素,也有少数民族文化元素,是不同民族社会文化与民众心理融合形成的,是各民族、各地区自然生态、民众心理、地域文化的深层阐释。丰富多彩的端午传说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同一母题的节日传说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异文形式。节日传说与节日是双向互动的关系,传说增添了节日的人文色彩,节日的重视和流传又扩大了传说的传播范围。在地域经济发展与文化品牌构建过程中,要重视节日文化与节日经济、节日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四、采百草逛药市:端午采药习俗与药市经济发展

 

端午采药习俗、传说与端午药市成为当地药材交易的文化宣传平台和经济创收来源。节日文化与节日经济的耦合发展,得益于二者相互依存、共生共融、互动共进的产业交叉重叠关系,节日文化与节日经济是地方文化品牌构建与地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民众生活知识实践与积累过程中,民众利用对周边植物的认识,积累中草药防病、 治病的丰富医药知识和生活经验,并通过文字、图像、标本、语言和风俗习惯等,将这些医药知识与保健经验一代代传承下来,为人们普遍知晓和广泛使用。至今许多医药知识和经验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以保持和运用,人们也在这种习以为常的传统习俗与日常生活中,传承着独特的文化内容,其中许多地区的端午药市就是传承节日文化的典型事例,并成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民间认为端午时“百草都是药”,因此许多地区有采草药、逛药市之俗,饱吸百草之药气,在一年中可以不生病或少生病,起到“消百病”的作用。因此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农民纷纷将采摘的各种中草药肩挑车载到城里出售,久而久之,就形成繁荣的药市。普通治感冒、杀菌消毒、宣肺益气及提高人体免疫力、抵抗力的中草药成为民众首选的日常必备草药。有些人专程来买中草药,有些人在认识和购买中草药时交流经验、传授中草药知识,互相提供中草药食疗和医疗的药方。

 

端午茶是流行于浙江古县松阳的传统茶饮,浙江松阳端午茶很好地将传统节日、采药习俗与民众的医药知识、日常生活和夏季养生紧密相连。此茶饮以百种草药为原料,被誉为“百病茶”、“百家茶”、“百草茶”,民 间普遍认为具有养生保健、健脾养胃、美容养颜、防暑解渴、清热解毒、生津止渴、辟秽驱邪等功效,用自然之物,创制生活中的健康美味。当地百姓将其作为夏日必备饮品,既是日常养生风味茶饮,也可防病治病。2009年,松阳端午茶入选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类名录。松阳端午茶所用的草药多在端午时节采摘,草药种类繁多,主要有菖蒲、淡竹叶、鱼腥草、藿香、柴胡、苍术、肉桂、桑叶、野菊 等一二十种,晾晒干后可以常年备饮。人们除了自己登高临深,取天地之精华,采摘林泉间的百草药制作端午茶,还在农历逢 一逢六、逢四逢九时的集市上买卖草药,来配制适合自己的端午茶。这时,有些中草药铺子也会去山里收购药材,也有人家在闲置的地上种一些草药来自用。调查中发现,当地民众尤其年长一点的人基本都有制作端午茶的经验:

 

在浙江松阳,会的都可以自己制作端午茶,基本上当地人尤其四五十岁以上的都会制作端午茶,他 们熟悉医药知识。每家的端午茶方子不一样,根据个人或家族配方子。厂子也做端午茶,但出于保密考虑一般不写方 子。方子不管怎么调整,对身体都不会有伤害。不同的端午茶虽然方子不同,口感也略有差异,但基本 的几味草药是必不可少的,多偏中性,另外再根据每个人的体质添加不同草药。

 

古时松阳地区多山,交通极不便利,人们得病后不能靠跋山涉水去请郎中治疗,松阳人通过长期生活实践,积累了独特的采集草药防病治病的经验,于是每到炎热的端午和夏至时,有百益而无一害的端午茶便成 为当地人包治百病的多功能茶,在民间备受喜爱,有“喝了端午茶、百病都走远”的说法。浙江松阳人将端午节日、草药采摘、端午茶制作与民众日常饮食、保健紧密结合,更加体现了端午节与卫生防疫的密切关联。现 在松阳端午茶经过深加工,已经以罐装或袋装形式进入了商超、饭店和各个电商平台,端午茶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必备饮品。浙江松阳端午茶作为当地的特色产品,成为增加当地人收入、开拓保健饮料市场的重要经济品种。

 

中国边境地区的端午药市更是端午节日文化与节日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如我们的调查地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市位于祖国西南边疆,与越南接壤,是中国与南亚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靖西素有“山水 小桂林、气候小昆明、药材大园林”之称,是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便捷出口通道之一。靖西壮族端午药市 2006年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借助端午采药习俗,融合当地传统医药生产,是壮族传统医药文化的活态表现。

 

靖西药市始于唐宋,盛于明清,有上千年的历史。我国古代西南茶马古道是一条著名的交通大道,广西从古靖西通往古田东的古道也成为繁忙的交通要道,三七、麝香、虫草、天麻、蛤蚧、砂仁、朱砂、牛黄、甘草等著名的药材,先在靖西集中再运到古田东交易,许多医药书籍也在此交易,宋代吴儆所著的《竹洲集》记载,“ 每贾人至横山,多市《史记》、《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本草》、《王叔和脉诀》、《千金方》等书 ”,其中靖西是著名壮药三七的主要产地,全国的药商都把古田东集散的三七叫“田七”,这就是“田七”药名的由来。 靖西端午药市成为这条古道上硕果仅存的药市,也是由民间自发形成的药市,只不过近几年政府开始参与端午药市的举办。每年端午节,各村寨的壮医药农及识药的壮族民众将采到的草药运到县城,参加一年一度的端午药市。许多街巷摆满了各种草药,众多药商和群众涌来购买所需的药材。参加药市的群众有几万人,交易的药材有几百种之多。逛药市成为当地端午节非常重要的民俗活动,形成了独特的端午节与壮族医药风俗文化。除了省内各地,还有邻省云南、贵州、广东、湖南等地的药商和药农也云集靖西端午药市,进行现场药材买卖,甚至东南亚国家的药商、民间药王、药师等也来此进行药材交易。靖西端午药市与端午节日文化和民众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成为当地一个重要文化品牌。

 

小赵是当地中草药办的工作人员,端午药市时要去药市值班,检查药材质量,督导药材交易。工作之余她也会像其他人一样逛逛药市,吸吸“百药之气”,买岩黄连、橘红等消炎止咳化痰常备药,或买一 些药材泡茶喝。家里的老人端午节时经常采摘中药材,或用于身体保健,或用于日常疾病预防和治疗。 老人都说端午时采摘的草药最好,药效最大,小孩在幼儿园也会参加学校举行的端午民俗活动。

 

靖西高举“传承千年药市”旗帜,打造起“壮药之都”文化品牌,靖西政府高度重视民族中草药产业发展,利用“端午药市”文化,以药促市,以市促商,有力促进乡村振兴、中草药产业及旅游业发展。每年端午药市都有盛大的开市仪式、壮医义诊、壮医技术传授及靖西民族民俗文艺展演等活动,人们进行靖西中草药种植、 加工技术交流与推广,其中灵芝、三七、当归、肉桂、麝香、蛤蚧、杜仲、黄精、鸡血藤、何首乌、金银花、岩黄连、铁皮石斛、金不换、马鞭草等上千种药材在药市上大受欢迎。2019年,为期三天的靖西端午药市中草药材交 易量高达800多吨,现场交易额680万元。靖西因端午药市而出名,当地人因种植、加工和交易药材而致富。许多药商药农在交易的同时,还通过网络拓宽交易渠道、便捷交易手段。端午逛药市,观看盛大的开市仪式与热闹的民俗展演,这些节日生活经历成为人们的节日文化记忆。同时,端午药市也是地方文化认同 和民众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

 

除靖西外,贵州毕节、四川会理、云南普洱、四川成都等地均有传统端午药市,端午药市既是农贸市场与传统文化生态融合的产物,也是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节日文化与节日经济融合的舞台。可以说,各地的端午药市与端午节日文化密切相连,若没有节日文化和民族文化做底蕴,若没有中国历史悠久的中医药知识基础,这些中草药只会孤寂地生长在野外山里,丝毫显示不出民众的节日信仰、生活智慧和医药知识。在当代社会,药市不仅是当地丰富药材资源的展销会,也是传统医药知识和经验交流的平台,更是发扬民族传统医药文化与端午节俗文化的重要舞台。端午药市已经成为一个由药市搭台,传播端午民俗文化和民族医药文化的纽带,成为全面发展地方特色经济、特色文化的重要平台。2020 年,靖西端午药市虽因新冠肺炎疫情闭市,但疫情下人们对疾病及中草药的医药知识更加重视,更加注重身体保健,药材的交易量也随之大幅度提高。相信疫情过后,人们逛药市、买药材的积极性会更高,药市凸显的节日文化与节日旅游也必将更加火热。

 

结语

 

虽然不同的药材有不同的生长周期,但民间普遍认为许多草药经过了冬天的蛰伏、春天的发芽生长,到端午时恰是草药最盛、生长最壮、药效最好的时候。端午采药习俗与端午辟邪祛灾、平安吉祥的信仰寓意相融合,将端午采药习俗代代传承下来。同时民间的端午采药传说与故事叙事进一步促进了端午采药习俗的传承,采药习俗及草药在日常生活中的保健作用也将采药传说广泛传播。不同地域的端午采药传说与习俗虽形式各异,但对生活的美好期盼、对平安健康的祝愿是相同的。

 

历史上每一场重要疫病的预防和救治,中草药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华民族积累了丰富的中医药经验,许多中草药典更是民众生活智慧和疾病救治知识的结晶。端午采药与逛药市的背后,是人们对驱病辟邪的信仰表达、对自然的认识,也体现了人们对身体卫生保健的重视,蕴含着人们对平安与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度过炎热的端午节日时,无不希望身体康健,于是端午的采药信仰与习俗也愈受关注,许多采药传说也进行了再叙事或再演绎。端午采药传说、习俗与信仰体现了人对自然的认识与感恩、自然与人和谐共处的深层 文化内涵。

 

端午药市尤其边疆地区的端午药市,可借助国家建设“一带一路”以及乡村振兴的契机,大力宣传端午采药传说与习俗等端午节日文化,重点发展药材种植、加工与销售,积极开展端午药材交流与交易,开拓端午节日旅游,将端午药市发展为当地的重要产业,成为人们节日经济消费与文化娱乐的平台。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节日民俗活动,通过保护和发展“端午药市”“端午传说”等节日文化遗产,“挖掘优秀农业文化深厚内涵”、“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推动乡村振兴。不同地域、不同民族虽然空间地理距离远,但节日风俗是相通的,节日文化在传播与扩散过程中会融入不同民族、地域文化。如朝鲜人金迈淳在《洌阳岁时记》中感慨屈原家乡与朝鲜半岛“地之相去万有余里,世之相后千有余年,谣俗不改,精爽如在,何令人感慕至此也”,端午文化已经流传到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国家有界,文化无界。这些文化财富是国家、地区和民族之间合作交流、求同存异的文化资源。过去,丝绸之路打开了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的通道,而今我们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导下,必将展现出新的面貌。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背景下,许多地区的端午节日文化与节日经济耦合发展必将呈现更加繁荣的前景。

 

《山东社会科学》2021年第6

民俗学论坛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近代西方世界兴起原因的再思考——从斯密、黑格尔、马克思、桑巴特、韦伯、熊彼特到诺思、肯尼迪和华勒斯坦
       下一篇文章:商业与国家的兴起:西方从定性认知到定量认知的加速过程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