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观察
 
韩国双溪寺千年茶席
发布时间: 2023/8/24日    【字体:
作者:正慈法师
 


image002.jpg

 

初尝不知茶中味,回首已是爱茶人。不知不觉间我爱上了茶,茶虽简单,只是一片树叶,其中却充满了禅机。当一个人累了,烧上一壶水,沏上一壶茶,身心很快就能回归到本真的状态。所以喝茶是中国人的传统,喝茶也是出家人的传统。禅茶文化是中国佛教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明的美好贡献。

 

当我接到韩国双溪寺住持影潭长老的邀请,让我代表黄梅五祖寺参加双溪寺第36届茶文化大典活动时,我是满心欢喜的。同为东亚文化圈,韩国又是受到中华传统文化影响最深的一个国家,它独有的茶文化与禅文化,一定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挖掘。作为出家人,我特别希望能在交流活动中,把五祖寺禅茶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跟亚洲各国的法师们分享,增进彼此间的了解。

 

主办方还安排了世界名茶品鉴活动,我们都可以摆摊请大家来喝茶,这可把我兴奋坏了,茶只有真正喝到嘴里,才能知道其中的万千滋味。

 

让人穿越回宋朝的茶席

 

五祖寺自古以来就有“茶佛一味”之说,唐代弘忍大师建寺时,就辟有茶园,僧人以茶供佛,以茶参禅。宋代圆悟克勤禅师曾为五祖寺首座,他深领“一切即一”,广授“碧岩茶道”,由此形成的“茶禅一味”茶风,熏沐吴、越、闽大地,并远及朝鲜、日本等国。

 

在我的构想中,当有一方具唐宋气质、僧家之风的茶席,当五湖四海的朋友坐下来时,就能感受到五祖寺深远的禅茶文化传承。我请武汉茶隐山房的胡云福先生帮忙,他是一位对茶道美学有自己独到追求的茶人。胡云福从自己的收藏中找几件能充分代表中国传统工艺的老茶器,借给我们参加这次活动。

 

当胡先生把茶器摆放在桌上时,眼前一切还是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宋代钧窑的壶承还有宋代龙泉窑的主人杯,千年光阴的流转让这些曾经熠熠生辉的茶器呈现格外沉静安宁的气息,虽然曾经破损,但经过金缮修复,别有一种光彩。茶杯是仿宋代吉州窑工艺烧制的黑釉盏,其中有剪纸贴花双凤纹盏还有传说中的木叶盏。

 

历经1300°C的烈火,一片桑叶细密的脉络如金线般刻在深邃如夜空的黑釉里,当茶汤冲入,叶片在水中翩然起舞,仿佛再次恢复生机。伴着沁人心脾的茶香,这“一叶一菩提”的慧光,也照见了内心的本真。自宋元时期开始,这种木叶天目盏就在日本、朝鲜等国享有极高的声誉。如今,日本东京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吉州窑木叶天目盏被列为国宝级文物,每年只在特定的日期才会拿出来供人参观。

 

如果说这些茶具都有一种不张扬的美,那么茶席上的宋代分茶器就有点拙,它有点像浅口的陶质水勺,不着一丝釉彩,天然陶土色,在一众名窑瓷器里有些灰头土脸的。可偏偏就是这种稚拙可爱的气质让整方茶席多了一丝灵动。

 

这个分茶器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公道杯,但是用惯公道杯的人想用好这个小舀勺就不那么容易了,动作要缓收势又要利落。胡云福先生示范了两遍,五祖寺知客皆为法师跟着上手,没想到很是对路子,皆为法师一拿起来就很顺手,经过几次练习,很快就掌握了要领。与胡云福先生一起同来的客人说,看皆为法师泡茶,有种穿越到唐宋的感觉。我也觉得有那种味道,皆为法师行茶动作很稳,又有行云流水般的从容。看来这些年我们坚持在五祖寺办茶修班,让法师们深入系统学习茶文化知识和泡茶技艺,这些做法颇有成效。

 

桌上的黑色竹纹香云纱茶席和夹苎脱胎大漆建水都是收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工艺品,它们含蓄、沉静的气质与茶器相得益彰,把千年古风宋韵的美呈现在当下,我对这方茶席非常满意。

 

韩国双溪寺两天禅茶之旅,遇见千年茶叶栽培地

 

510日,带着诸多期许,我和皆为法师,还有咸宁大乘禅寺的心平法师一起踏上了飞往韩国的航班,在韩国智异山双溪寺开启了为期两天的禅茶之旅。

 

双溪寺有着厚重的人文历史,其中最为独特之处在于,这里是韩国最早的茶叶栽培地,一千多年前,韩国遣唐使把从大唐带回的茶树种子种在智异山,真鉴禅师随后在双溪寺附近开辟茶园,推广茶道。如今,这个韩国最古老的茶园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这段美好的往事,也见证着中韩文化交流的千年历史。

 

为了纪念和发扬这千年的茶脉,双溪寺每年举办跨国界的茶文化大典活动,参加者不仅有韩国的僧人,禅茶爱好者,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僧人,大家共同采茶论茶品茶,展示各国各地的禅茶风范。

 

世界名茶品鉴活动,借水澄心,即茶演法

 

512日下午,双溪寺挂佛殿前,世界名茶品鉴活动开始了,我们在遮阳伞下摆好茶摊,皆为法师是主泡,坐正中间。心平法师在左侧助泡,烧水分茶。我坐另一边给他俩打杂。广场上,韩国、日本、蒙古、泰国、斯里兰卡的法师们也布置好了茶席,大家冲绿茶,打抹茶,上奶茶、沏红茶……各显神通。

 

皆为法师准备了五祖寺2016年举办第十一届世界禅茶交流大会的纪念茶“喫茶去·從心来”,这是一款普洱生茶,选择云南易武、麻黑,无量山等地的早春乔木大树茶,按照普洱经典茶百年“宋聘号”的配方精心制作,陈放时间已有十年,茶气足,茶韵长,入口甘爽,舌底生津。

 

来我们这个小摊喝茶的僧人和居士可谓络绎不绝,虽然语言不通,但是只要捧起了这杯茶,就与千里之外的禅宗祖庭结下了甚深的缘。祖师的智慧、千年的文化何尝不在这一杯清澈的茶汤中?

 

看到大家品饮之后陶醉的神情和频频点头的样子,我们十分欣慰。这款茶非常耐冲泡,十几水过后,依然茶气不减。这时,前面一轮品饮过的朋友又介绍朋友过来喝茶,我们连忙换茶重新冲泡,看他特别认真的样子,感觉可能是专业的茶人,我们拿出提前多准备的一泡茶送给他,可把他高兴坏了。茶人见到好茶的感觉,应该就是这个样子吧。

 

趁着活动间隙,我专门去寻找“中韩交流第一人”崔致远写“双溪”和“石门”的地方,崔致远是晚唐时期新罗人,12岁离家来到长安求学。6年后便考中进士,曾在在江苏扬州等地出任官职,归国后,以汉文化的先进理念济世救国,振兴朝纲,熏化民众。崔致远深得中华文化精髓,成为朝鲜半岛汉文学的鼻祖,为两国交流和丰富半岛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尊为“海东孔子”“百世之师”。

 

“双溪”和“石门”分别刻在双溪寺入口的岩石上,看着这铁画银钩的四个字,我想起这位把汉文化传播到朝鲜半岛的先贤何其伟大,而茶何尝不是一种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媒介呢?千年以前,真鉴禅师让来自中国的茶落地智异山并在海东半岛并蓬勃生长,成为韩国人生活和心灵世界不可或缺的部分,千年后我们为茶而来,又把中韩文化交流的情谊带回祖庭……

 

中国茶的前世今生:千言万语,不如喝茶去

 

说起“吃茶去”,这次在韩国双溪寺还有一个小故事。在511日的世界禅茶座谈会上,来自亚洲各国的法师们共聚一堂,我应邀作主旨发言,首先我自豪地向大家介绍,我们来自茶圣陆羽的故乡——湖北,然后把中国的茶文化与禅茶文化之间的渊源和关系作了一番梳理。报告完毕,来自斯里兰卡的苏比迦长老提问:“中国的吃茶和喝茶,意思是一回事还是两回事?”,这真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

 

在中国,起初茶是一种药,也是一种药食两用的菜肴,可以说“吃茶”是中国人最早与茶结缘的方式。唐代以后,茶渐渐成为一种茗饮,这时,“喝茶”便成为主流。品饮一杯茶,获得身心的滋养,成为上至宫廷,下至贩夫走卒乃至百姓日用的一种刚需,这也是茶文化的发端与肇始。

 

但是,对于佛教来说,“吃茶”有特殊的涵义,唐代禅门宗师赵州和尚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吃茶去”公案,他让高深的佛法智慧回归到生活中,以茶为媒介开示心地法门,直指人心,成为中国禅茶文化的经典。一句“吃茶去”,也成为后世诸多禅师棒喝的要义。

 

华严宗也有两句话:“深领杜顺旨,何必赵州茶”,赵州茶已经很不得了了,华严的境界更高,“千言万语,不如喝茶去”。

 

所以“吃茶”与“喝茶”究竟是一回事还是两回事呢,这个公案恐怕要好好参一参。

 

随话音而落,全场响起了阵阵笑声与掌声。禅茶不是枯寂的,而是一盏醍醐甘露,让你的内心获得清凉与欢喜。

 

这些年,五祖寺一直在举办各种禅茶活动,第十一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每年樱花盛开时的东山茶会以及法师茶修班,就是希望这一碗茶的清凉,能抚慰现代人内心的焦躁。禅不仅是出家人的受用,还希望借助茶,给这个世界带来清凉与美好。

 

一碗茶可以有多打动人呢?我想起2016年,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结束后,韩国国际禅茶研究会会长崔锡焕先生率领的韩国禅茶访问团从五祖寺又到慈光精舍举办了一场梨花茶会,为我们演示禅茶的韩国茶人,她们身着优雅飘逸的传统服饰,举手投足间那份举轻若重的虔诚与专注,让我感受到如宗教仪式一般的纯净与安宁,当下便落泪了,这就是“心”的力量,与五祖弘忍大师的“守本真心”同出一辙。当你摒弃万缘,安住这颗心,一杯清茶就是甘露。

 

与韩国茶文化界的交流还不仅如此,如20174月,我代表中佛协率团参加“2017年韩国佛教莲灯节庆祝活动”时,曾拜会过韩国茶道大学院的茶人朴权钦先生以及倡导“茶道无门”的晓堂本家、般若露茶道文化院的蔡元和女士。

 

活动结束后第二天,我们一行三人就要离开双溪寺了,感觉有些不舍。一大早,我一个人又走到双溪寺的茶园了。回望这片韩国茶的始培地,千年前从大唐盛世带来的茶树种子因传承禅宗法脉真鉴禅师的慈悲而落地生根,千年后,禅宗祖庭的中国僧人为这千年的茶脉不愿万里而来,心中百感交集……

 

感谢影潭长老的邀请,感谢普正法师的大力协助,才让我们有这样难得的交流机会。茶确实不单单是一种饮品,它俨然就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所以茶的文化价值,就像禅的芬芳,可以让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人领略同一种智慧,感受同一种美好,这些何其重要,我们有责任把这段中韩之间千年的禅源、千年的茶文化故事,世世代代讲下去,并传承下去。

 

因茶结缘,因禅而来,茶与禅的故事就是这样的从古至今延绵不绝。在癸卯年的春日,千年的祖庭,千年的茶事,因茶禅而彼此相遇,我相信中韩文化的交流,亦会伴随着禅茶文化在当代的丰富与拓展,进一步发扬光大。

 

正慈法师参加韩国双溪寺茶文化节期间相关致辞

 

510日至16日韩国双溪寺茶文化节

 

正慈法师关于中国茶文化史及禅茶文化的介绍

 

511日座谈会)

 

中国茶文化有4000多年历史,中国也是发现和利用茶最早的国家。可以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茶文化史,中国人不仅种茶吃茶,也对茶爱得如痴如醉,如苏东坡《叶嘉传》中的称叹,“真清白之士也,其气飘然若浮云矣”,将中国人最为推崇的精神气质赋予这片小小的叶子。茶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东方文化的精华。

 

早在西周时期,古巴蜀国就已经开始种植茶树,并将茶叶作为地方物产进贡给当时的天子周武王。秦汉以后,茶的饮用和生产,扩散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中一带。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第一个高峰,首次奠定了“茶道”这种东方独特文化的完整形态,也开启了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的序幕。大约一千三百年前,竟陵龙盖寺(今天的湖北天门西塔禅寺)的方丈智积禅师收养了一个孤儿,这个在寺院中长大的孩子从小就为禅师煮茶,浸染在浓浓的茶香之中,长大以后他为自己取名“陆羽”,并写出了中国乃至全世界第一部茶学百科全书《茶经》。这部经典深入发掘茶的文化内涵,将饮茶从日常生活提升到了艺术和审美的层次,对我国乃至世界茶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陆羽在《茶经》中提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认为茶能够涵养人的品格,“精行俭德”从此成为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思想。我们正是来自茶圣陆羽的故乡——湖北,我们为自己家乡厚重的茶文化而深感自豪。

 

与此同时,大唐中土成为新的世界佛教中心,茶也逐渐融入寺院生活中,特别是在南方地区的许多寺院里,甚至出现了寺寺种茶、无僧不嗜茶的禅林风尚。饮茶习俗也被引入《禅门规式》,成为禅僧修行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

 

禅僧在禅寺中吃茶,是一件礼仪繁复而又十分严肃的事情。僧人们通过茶禅礼仪和仪轨意境的创造,把禅的精神与茶结合起来。这里注重的,已不是茶的药理功效,而是其中的精神价值。因此,把禅寺中禅僧吃茶的行为视为一种严格的禅修工夫,实不为过。

 

寺院中吃茶的仪轨称之为禅苑茶礼。茶礼的专注,茶汤的清香,让人的精神与宇宙融为一体,从而领悟“禅机”。茶礼成为佛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赋予了浓厚的宗教色彩。禅门宗师赵州和尚更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吃茶去”公案,以生活中的茶事开示心地法门,直指人心,成为中国禅茶文化的经典。这一时期,宫廷茶宴、文人茶会与寺院茶礼,交相辉映,为盛唐文化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茶之为道,始于唐,盛于宋。茶事到宋代走入寻常百姓家,融入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夫茶之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茶在百姓日用中,达到不可一日无的程度。邻里亲友间的往往有“支茶”“献茶”等礼规,成为社会交往的民俗风尚。

 

发祥于唐代的寺院茶礼,此时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两宋时,丛林兴盛,寺院僧徒多达千人以上,饮茶在中国禅寺僧人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明显。从现存的若干禅门清规的内容来看,禅寺中的关于饮茶的礼仪规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由简到繁,且日趋系统化、复杂化,从而形成了宋元以后禅门“无事不饮茶”的传统。

 

中国禅宗是典型的中国化的佛教,特别是马祖道一之后的南宗禅几乎成为一种顺平自然的生活禅,而百丈怀海制定的《百丈清规》使得禅法更加生活化。这其中,茶(茶礼、茶宴)则成为禅与生活打成一片的代表。自宋至清,举办茶宴已成寺院常规的活动之一。宋代的禅林茶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径山寺茶宴。径山寺建于唐代,自宋至元有“江南禅林之冠”的誉称,相传“点茶法”便首现于此。点茶随后成为两宋饮茶的主流形式,这既是对唐代煎茶的改革和也是对茶文化的发扬与光大。

 

径山茶宴的形制与内涵积淀了唐宋以来茶禅文化的精髓,不仅赋予了修行者以茶为载体的“三千威仪”,也让寺院成为文人雅士乐于亲近的道场。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论道、以茶弘法,径山茶宴将禅苑清规与茶艺礼俗结合起来,诠释了“茶禅一味”之禅风。

 

宋代茶与佛教文化的关联,我们还可以从古迹遗存中觅得踪迹。譬如以茶器为大宗主打产品的宋代永和镇吉州窑,周边被诸多禅寺包围,六祖慧能大师门下的首座弟子青原行思就在吉州窑附近的吉安青原山净居寺弘法,四方禅客云集。

 

吉州窑窑址上出土的木叶茶盏,是吉州窑一绝,在全国其他窑址中从未发现有这种作品。茶杯杯底将真正的桑叶烧制其中,一叶浮沉间,蕴藏着“一叶一菩提”的慧光,从一片叶子觉照内心的真如本性,正是禅茶文化和禅宗美学的艺术产物,即南宋诗人陈与义“柏树解说法,桑叶能通禅”的生动写照。宋代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饭后三碗茶,即系和尚家风”的“茶禅一味”公案,也印证了南宋时期茶与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鱼水关系。

 

这次我们带来了六只仿宋代吉州窑烧制的茶盏,其中有一只就是木叶茶盏,在禅茶演示中,我们会用宋代茶器和这些茶盏泡茶,请大家品饮,希望大家感受华夏民族千年的茶韵与禅韵。

 

谢谢大家!

 

韩国双溪茶文化节致辞

 

湖北省黄梅县五祖寺 正慈

 

2023512

 

尊敬的影潭长老,各位法师,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吉祥。

 

十分感谢双溪寺住持影潭长老的盛情邀请,也非常荣幸,来到韩国 庆尚南道河东郡花开面云水里智异山双溪寺参加本次茶文化节。道不远人,人无异国。中韩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中韩佛教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众所周知,双溪寺不仅是韩国佛教曹溪宗第13教区总寺,还是被指定的庆尚南道纪念物,人文历史十分厚重。这里留下“中韩交往第一人”“东国儒宗”晚唐时期新罗人崔志远的诸多胜迹,还是入唐求法,韩国梵呗创始人真鉴禅师的弘法道场。最为难得的是,真鉴禅师所开辟的韩国最古老的茶园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一千多年前,韩国遣唐使金大廉把从大唐带回的茶树种在智异山,真鉴禅师就在双溪寺和花开面附近开辟茶园,推广茶道。我们今日所看到的“金大廉公茶始培追远碑”、“真鉴国师茶始培追仰碑”“茶始培地”等纪念碑依旧在诉说着这段美好的往事,见证着中韩文化交流的千年历史。

 

这两位先贤都与中国有着殊胜因缘,真鉴禅师更是在韩国传承弘扬六祖慧能南宗禅法的耆宿大德。我来自中国湖北省黄梅县五祖寺,位于东山的五祖寺始建于唐代,孕育了东山法门和中国禅宗,走出了六祖慧能大师、北宗神秀大师等多位祖师,在宋代被皇帝御赐为天下祖庭、天下禅林,寓意天下的禅从此发端。

 

有禅就有茶。据史料记载,五祖寺从唐代弘忍大师建寺起,就辟有茶园,种植茶树,僧人以茶养生,以茶供佛,以茶参禅,以茶待僧,以茶馈赠等等,遂使五祖寺有“茶佛一味”之说,形成茶事之礼,并成为优良传统。中唐茶圣陆羽所著《茶经》也记载,蕲州(茶)生黄梅县山谷。此后,在北宗神秀大师弟子灵岩寺降魔藏禅师的引导之下,饮茶风气由南而北,由寺院遍及民间,形成了当时全国普遍习俗。正所谓十万茶客,烹霞煮月,尽显古国风流。宋代圆悟克勤禅师,曾为五祖寺首座,他深领“一切即一”,广授“碧岩茶道”,由此形成的“茶禅一味”茶风熏沐吴、越、闽大地,远及朝鲜、日本等国,甚至中国宋代还有茶皇帝、茶宰相的说法。茶,在禅门中已不再是一杯简单的饮品,更是被赋予了无限的思想内涵,升华到了参禅开悟的境界。在禅茶融合的历程中,禅宗起了关键性作用。先有宗门禅风之盛,后有茶事茶风之兴。佛教僧侣种茶、制茶、饮茶并研制名茶,为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茶学的形成、茶道的普及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时至今日,黄梅五祖寺依然致力于营造“书香、茶香、禅香”三香道场,并举办了一系列茶禅文化活动,取得了良好反响。20161015日,第十一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在五祖寺圆满举行,茶会以“吃茶去,从心来”为主题,直指人心。来自中国、日本、 韩国、美国、马来西亚等地的高僧大德、茶人代表和专家学者一千多人共同见证了这一盛事。其中,韩国国际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崔锡焕先生、韩国言论人孔钟原先生和韩国前松广寺住持玄峯长老等嘉宾提交的论文也详细讲述了韩国禅僧、禅法、禅茶与东山法门的甚深渊源。

 

此外,五祖寺组织年轻法师在修行之余参加“茶修班”,系统学习茶文化,结合禅法“养性茶中”;开辟茶园,由常住大众出坡劳作共同种茶、采茶,以此赓续禅茶传统;开放寺院禅堂,让有缘善信体验禅堂行香、坐香,吃一碗“放下着”的东山禅茶;连续五年在初春时节举办“莫错过”东山茶会,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以禅法、茶禅、诗词、古琴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媒介引领更多善信回归自我,借一碗禅茶,时时勤拂拭,安顿好当下,守本真心。

 

“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自香我何须花。”茶的味道,当是禅的味道。禅的境界,当是茶的境界。禅堂里我们参“念佛是谁”,喝茶时不妨问一下自己“吃茶是谁”,单刀直入我们的心性,跟随佛法,让慈悲、福德、智慧和禅滋养我们的心田。喝茶的人往往会多一份闲适、优雅、脱俗,这是一种内心安然的感受,更是一种生命风光的呈现,一碗茶中的芳香,能够浸润我们内心的品质。清茶入禅,或许就是禅茶三昧吧。最后,以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的一首《吟茶诗》供养在座的各位: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惟愿世界和平,同愿同行!

 

祝大家六时吉祥,身心康泰!预祝双溪茶文化节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转自凤凰网

https://fo.ifeng.com/c/8SS2h9QHyVD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千年古寺被淹!文保所长游泳进殿
       下一篇文章:亚洲/黎巴嫩 - 希腊-天主教会筹备与罗马教会合一三百周年纪念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