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经济
 
景观营造与文化传承:新洲花朝节的现代价值与实践路径
发布时间: 2023/9/28日    【字体:
作者:穆昭阳
关键词:  乡村景观;民俗节庆;休闲产业;地域特色;文化感受  
 


 

 

作为一种新的乡土景观和公共文化,民俗节庆在村落文化建设与乡村治理过程中成为重要的参与者。结合不同地理环境和地域特色,传承至今的地方性节日,不仅承载了一地的传统文化资源,也传承着地方文脉和知识,并在当下地域发展与空间治理间建立了关联。新洲花朝节也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魅力,体现出当地人们的生活文化和行为实践,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展现出新的活力。通过社会实践、集市商贸交流、民间文艺呈现和民众参与等多元化表现形式,花朝节也将找到契合点,在注重地方感、体验感、仪式感、秩序感和幸福感的基础上,不断打磨提炼,提升节日内涵,拓展影响并融入现代生活。

 

作为一种研究视角和观念,空间承载着某一地域的文化景观,综合体现着生活在这里的人类活动、文化行为,也成为一种共同的记忆场域。在整体保护视域和重视传承传播的背景下,应全力推动新洲花朝节作为地域特色的民俗节庆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并积极将其与乡村振兴、休闲产业发展及文化治理相联系,在积极寻求其实践模式和现实路径的同时,更好地凸显其现代价值。花朝节又称花神节、百花生日,在中国古代是非常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多地。位于新洲的旧街花朝节,在村镇间营造出一处公共空间和地域景观,丰富了地方文化,也勾连起地方民众的情感,并使得其得以继续传承发扬光大。

 

一、节日作为核心资源的呈现

 

“花朝节”作为一种地方性节日,有着独特的构成元素、表达方式和实践体系,并将日常生活世界与节日信仰联结在一起。“传统民俗活动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历史,是传统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生态的产物,反映了当地群众的生活娱乐和审美情趣,更是紧密联系国家方针、政策的产物,并深受其影响。”在保留传统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承载着乡民们的乡村精神,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们热爱生活、追求质朴的精神特质。而其中地方特色鲜明、时代特征明显的传统节庆活动,对提高地区知名度、凝聚民心和发展特色旅游文化和乡村休闲产业,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资源,也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坚实基础。传统节庆民俗活动,已经融入到乡民们的血脉和生活中,具有无形的凝聚力。

 

新洲旧街作为花朝节民俗活动开展的重要自然地域和文化空间,围绕着节日主题和地域特色产生了相关的民间传说故事、歌谣、民间艺术及信仰文化,共同构筑起地方民众的社会生活,具备了文化实践的基本元素,这也是构筑乡村生命体的重要来源。而与地方经济、农业、花神信仰等紧密相关的,并由此形成的农事庆典及景观、生态智慧、文献、节日中的仪式等习俗,成为组成旧街地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代表。而我们的面向和关注点并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一特殊的时间节点,应将目光辐射整片区域及地域文化资源,除花朝节作为重头戏和引擎之外,还要能够包括村镇文化、农耕礼俗、乡规民约、地域景观、标志物等一系列综合全套的资源要素。一方面通过对物的象征和历史追寻,构筑起当地的文化精神和物质生活;另一方面关注当下,在收集保护基础上考虑如何进一步凝炼精华,在整体框架下开展系统考察并整理提升,使其进入应用层面。

 

以旧街花朝节为切入点,以纪念花神为主的节日成为核心要素,在传承地域文化和保护历史记忆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和角色。作为当地非常具有标识性的景观,也是当地生活方式的集中呈现。我们首先要去摸清资源家底,搞清楚节日文化内涵和传承脉络,尽可能地构筑起相关的文化知识谱系和景观资源图谱,为下一步节庆景观营造奠定基础。节庆活动所形成的景观,则包含了相关空间内的土地及土地上的城镇、聚落、民居、庙宇、祠堂等视觉图像,记载着一地的乡土经验,做到了“见人、见物、见生活”。俞孔坚《回到土地》和约翰·杰克逊的《发现乡土景观》认为对乡土景观的认识可以加深人们对幸福感的理解,这种幸福来源于对其所处的自然和文化环境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刘沛林则提出建立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理论框架,这为挖掘富有中国民族性和地方性的人居环境历史记忆和环境记忆提供了新的概念系统。

 

基于乡村历史文脉之上,地域性节日也可视作是传承一地历史文化的载体,具有教育与文化传承功能,一定程度上能够强化当地民众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感。花朝节及相关活动的开展,也很好地呈现出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对于地域标志性景观营造和精神家园的建设,能够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非遗保护为契机,旧街花朝节的空间实践和景观营造,应该成为当地人们的行动共识,通过多途径的文化实践方式,打造文化品牌,进行资源挖掘,建立起一套独特的节日符号和资源体系。除了体验和实践,也要将观光休闲和商贸经济、文化传承等功能集于一身,实现其精神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如挖掘并提取节日特色文化符号,盘活该地其他文化资源,实现差异化路径,并走出特色发展之路。

 

二、空间作为地域景观的承载

 

众所周知,节日的举办和发生都是依托于一定的地理空间和特定的时间。在相关空间中可以举办仪式活动和纪念活动,不管是在城市还是乡村都有这样相对固定的空间单元,不仅符合乡土情境,还依托于丰厚的乡土知识,在乡村文化传承、教育及空间治理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特殊的地理空间不仅承载了节日活动和相应的文化符号或纪念物等景观,同时还给予节日传承与发展较大的可能。失去了空间展陈这一环节,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节日的自身发展。

 

乡村公共空间的建设与维护,尤其在文化构建层面具有重要效力。乡村公共空间的兴衰,直接关系到乡村的未来发展与乡村社会秩序稳定。张诚、刘祖云认为:乡村公共空间的失落,将导致村庄集体记忆和社会关联降低,容易引发价值危机、文化危机、伦理危机和治理危机,是乡村衰败的外在表现和内在根源。这强调了乡村公共空间的重要性,“对于在一定范围内生活的农民来说,民间文化代表的文化传统糅合了人们关于社会、生活、历史的基本认同,同时也是关于以村庄生活为轴心的社区记忆的重要部分;是维护乡村社会秩序的重要保证,也是个体人生意义、价值与伦理的重要源泉。”乡土文化的重塑与构建,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上的支撑与保障。“传统乡土文化在农村的复兴在很多地区都已经成为一个清晰可见的潮流,传统的乡土文化符号和组织载体正在被大规模恢复,这不但意味着我们的乡村治理体系正在逐步吸收传统社会伦理的价值内核而走向多元化,也同时意味着整个社会开始正视传统农业文明和乡土文化在重构中国文化中的宝贵价值。”可见,中国农村是很需要这样的文化精神和内容,这有利于农村整体文化环境建设,也有利于承继优秀的传统乡土文化和价值理念。助力于现代乡村治理,使乡村社区能够更有活力和凝聚力。


花朝节的主要活动地旧街及其周围空间,便是应该注重维护的。比如可以开展经贸、交流、聚会、体验、参与等诸多方面的节日活动,增加内涵和功能外延。所以针对于花朝节来说,我们要能够关注并提炼相关核心要素,总结其要保护和传承好的文化景观,开展新景观的理念设计和打造。如能够集中体现花朝节与地方文化的场景体验设计,对于当地民俗文化予以展示,通过场馆布置与文字、实物、图片、声像的形式,建立新的文化地标,与原有景观相互映衬,共同构筑花朝节的文化景观体系,使得以花朝节为重心的地域文化资源得到建设性利用,增加其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文化休闲游因子,实现其传承历史、教育民众的功能。

 

如及时开展景观设计,依托当地环境,重塑诗意闲适的人文环境和居住环境,呈现不一样的田园风光。加之花朝节的主题较为突出,以花为媒,并深入挖掘其他传统文化资源,借助文化创意之力,提升民间传统文化产品附加值,牵动基层文化发展。如“一节一会一馆一宴一谷”:一节指的是花朝节本身,办好这个节日并持续性发力使之常态化,开展特色节庆如农民丰收节,举办相应文体活动,增加游戏和亲子等活动环节,助推乡村旅游;一会指的是与节日相关的集会,注重其经济、物资、人与地域间的交流,扩大影响,并适时借助现代科技及融媒体力量,加大宣传力度和关注度;一馆指的是可以以花文化为主题打造相应的文化场馆,对于花神信仰、节日由来、百花知识、花的历史、花文化及书籍等内容进行收集整理,并借助文化创意设计文化产品,延伸节日内涵;一宴指的是一桌以花为原料或者主题的餐饮,名曰“茗香宴”或其他名称,结合健康营养绿色生态理念;一谷指的是百花谷,可以规划打造成为赏花新去处和节日新景观,发展短线乡村周末休闲去处,注重其经济、观赏、药用等价值体现,适时培育相关产业。

 

三、乡风作为文化感受的内涵

 

“乡村公共空间是村民可以自由出入,并进行各种社会交往活动的公共场所,其形态与功能的有效发挥对乡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花朝节作为联结乡民们的情感纽带,参与了乡村文化生态重塑和村落共同体构建,并使之成为乡村文化现代化建设和促进乡风文明的重要推力。而“乡风泛指的是一个地方人民的心理特征,生活习惯和文化习性长期积淀而成的精神风貌,包括风气、风俗、风尚,也是民风民俗。”一地的乡风良好与否,不仅关乎到其形象,也关乎外界评价和被认可度。作为地域文化自然受到该地乡风的影响,通过民俗节庆作为传统文化和非遗项目传承弘扬的载体,首要任务应是保护传承。民风民俗及传统文化等都应在呈现内容和方式上下功夫,更有利于进行农村思想文化建设。

 

首先要以当地村民为主体参与,激发村民建设积极性;其次要适应当地的文化空间和景观布局;最后要尊重并配合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中国的传统文化根基在乡村,乡村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乡土传统的保存,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建设都起到基础性作用。传承好旧街花朝节的文化内涵和其所关联的美好乡风,挖掘深层内涵与创意符号,突出文化感受,成为其乡风建设的核心内涵。大体来说,应在注重地方感、体验感、仪式感、秩序感和幸福感的基础上,不断打磨提炼,提升节日内涵,拓展影响并融入现代生活。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方式,更直接地与地域文化和花朝节风情亲密接触,最终探讨乡村节庆与文化振兴、社会治理的融合机制和实践路径。

 

新洲区可以借助花朝节这一特色节庆,收集与花文化相关的文献、实物、图像等资源,打造如展示馆、文化馆或陈列馆等文化空间。对地方文化及历史进行整合和集中演示,凸出地域性的文化记忆和历史信息,增加节日的地方感。而与此相关联的观众和游客,也要能够真切地体验和感知到浓郁的地方文化气息,实现深度体验,使节日具备文化传承、科学认知、休闲旅游、科普教育等功能,成为我们认识花文化和花朝节俗,学习先人智慧,了解相关管理制度、地域生态、信仰仪式、地方性知识与经验的重要途径。在当下,体验式和观赏式的乡村旅游也受到欢迎,花文化与旅游休闲融合形成的生态旅游和深度游,也是可取的实践路径。同时,以花朝节为关注点,要能够深入挖掘其蕴藏的文化元素,以旧街作为文化场域,以花文化资源景观设计为路径,探索多元化发展,突出其历史文化价值、教育价值、生态价值和科学价值。更加注重仪式感,比如花朝节中适当开展花神信仰活动,庄重有活力,让这一民俗节日能够更加充盈。要在尊重当地节日秩序和运行规则基础上进行资源活化与利用,实现协同融合和模式创新。花朝节受到人们的追捧和喜爱,比如通过与文创相联系,激活地方文化自觉,实现地方文化诉求,建设并维护好这一民俗节庆品牌。

 

四、以办好花朝节为抓手,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花朝节举办的地理空间,承载着一个地域性民俗节日的历史记忆,在不断的文化传承之后直面今日。新洲区旧街作为传统聚落,与当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花朝节成为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事项,其厚重的地方历史文脉与花朝节活动举办的场域,凝聚着当地文化的精华,并有利于激发人们主体性和地域文化精神重塑。“传统聚落是承载于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古代人类创造的聚居系统,是古人的居住理念在特定地域空间中的艺术表达,传统聚落景观耦合了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居住单元的特质,成为了解传统文化特征的重要的地理学切入点。”乡村中聚集了大量的聚落景观,其中蕴含着诸多可供甄选及利用的景观元素。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之下,各省各地也开展了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建设活动。在《湖北省乡村振兴条例》第十九条中这样表述:“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护、利用乡村生态环境、自然景观、传统文化和乡俗风情等特色资源,丰富乡村旅游产品,提高服务管理水平,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深入挖掘地域风情的传统文化与乡俗资源,寻求一种生态旅游与乡村休闲产业发展融合之路,也体现了当下绿色发展的理念。

 

乡村产业振兴需要根据各地不同的实际情况,开展有计划地发展过程。新洲旧街有着较好的人文环境、特有节庆活动,容易在城市周边形成内涵丰富的乡村休闲旅游区,开展短线乡村游、发展周末经济,积极发展乡村第三产业。而花朝节则可成为一处“着力点”,以此关注延伸至花卉、休闲、花食、康养、观光等产业形态,在发掘文化底蕴基础上逐步凝练特色,形成集中优势打造品牌优势。《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中对“拓展乡村特色产业”和“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都做了详细阐述和具体实施措施步骤解读,具有纲领性的指导作用。规划中也指出“乡村特色产业是乡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域特征鲜明、乡土气息浓厚的小众类、多样性的乡村产业,涵盖特色种养、特色食品、特色手工业和特色文化等,发展潜力巨大。”花朝节作为特色明显的地方节日,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当地农副产品流通、地方文化弘扬、商贸交易发展、旅游休闲康养等提供助力,实现乡村产业较为全面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潜在价值的激发和作用发挥,有利于协调乡村中各种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花朝节以花为媒,以节庆为时间点,以当地自然景观为空间域,注重生态与经济间的良性循环。当地也可以借助这样一个节庆活动,提升人文气息,发掘其文化价值,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新洲花朝节同样地也属于传统农业社会延传至今的节庆类农业文化遗产,通过发展相关休闲型产业,亦可有效地体现其所蕴含的生态价值和现代经济价值。当下人们也更加注重生活品质和休闲,所以体验式和观赏式的乡村旅游也很受欢迎,将农业文化与旅游休闲融合,形成并发展生态旅游,也是可取的路径。“在当前乡村振兴大背景下,乡村日益受到重视,结合乡村自身的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质,并整合传统农耕文明的积极因素,有助于更好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和美化乡村环境。”在观光休闲中,我们也可将生态意识和环境教育融入,集旅游、游学、科研、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多功能于一身。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引领之下,以优秀的花朝节庆文化为基础,全面系统整理该项资源并加以适当利用,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五、结 

 

新洲花朝节属于一项有着浓郁地域特色的民俗节日,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魅力,体现出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实践,并通过现代化实践路径凸显自身价值所在。节日、空间、景观、乡风、产业等成为构筑起花朝节现代话语表述中的几个关键因子,更加凸显出其所注重的地方景观资源图谱的塑造和人们的文化感受。通过以民俗节庆为核心、聚落空间为载体、乡风建设为内涵、产业振兴为路径,多方位、多角度地予以关注,积极探索多种实践路径,实现花朝节的现代价值。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2022年第7

中原民俗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佛教与现代经济伦理
       下一篇文章:神话主义与模棱的原始性——云南少数民族节庆旅游中神话的时间叙事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