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民间信仰和新兴宗教
 
论中国古代神话的谶纬化
发布时间: 2024/2/9日    【字体:
作者:闫德亮
关键词:  古代神话;谶纬;神话谶纬化  
 

摘要

 

谶纬是中国古代一种神秘的文化现象。汉代以前有“谶”无“纬”,汉代之时一大批方士化的儒生以谶辅经、释经,“纬”应时而生,“谶纬”并由此合流为一体,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谶纬神学体系,成为汉代的政治哲学与统治思想。古代神话也在谶纬神学兴盛中被改写、拟写,表现出鲜明的仙话化、感生化、五行化、祥瑞灾异化等谶纬样态,成为释经解经的工具,成为纬书中的重要内容,由此古代神话被谶纬化了。古代神话的谶纬化体现出强烈的政治性功利目的,这是汉代神话的突出表现,也是中国古代神话流变的独有形态和鲜明特征。神话谶纬化这种文化现象是由其自身特性和时代思想文化的选择、儒士集团的推动、君王的崇信等契机与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神话谶纬化改变了古代神话的原生面貌与原始系统,形成了一套新的神话系统与面貌,但同时也使古代神话得以丰富与充实、保存与流传。


汉代及其以后的文献中所记载的中国古代神话,大都是被谶纬化的神话。古代神话谶纬化后,改变了原始的面貌与体系、质朴与简洁、神性与品质,表现出了荒诞不经、情节完整、体系完备、风格繁冗的特性。这种新的神话体系与面貌丰富了古代神话的内容、增强了古代神话的政治功利性,彰显了神话的社会影响,客观上也让那些失去了生存环境与生产能力的古代神话得以保存和流传下来。

 

一、谶纬概说

 

谶纬是谶和纬的合称,包含谶言和纬书两类内容,它是中国古代一种神秘的文化现象。具体而言,“谶”主要是指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国家兴亡和君主祸福的一种隐语或预言,分为图谶和语谶。“纬”即纬书,是相对“经”而言的,是汉代神学迷信附会儒家经义的一类书,它主要表现为用阴阳术数、天人感应、灾异符命、五德终始来解释儒家经典。从形式上看,“谶纬”原初并非一体,“谶”源于先秦巫术,比“纬”出现得要早。但先秦之“谶”有实无名,先秦文献讲述了很多谶验之事,但无“谶”字。最早以“谶”称述先秦证验之事的是《史记·赵世家》,它在记述秦缪公病见天帝时有“秦谶于是出矣”的字样。相对于“谶”,“纬”出现得较晚,通常认为西汉初期已有以谶“纬”经文献的出现,但此时的“纬”有实无名,直到东汉后期,这种状况才得到改变。“谶纬”合流是在西汉中期,而“谶纬”一词始见于汉末魏初。从本质上看,谶纬是有“谶”而无“纬”的,因为“纬”在本质上也是一种“谶”,只不过是经谶,是一种用谶说经的书而已。这类书神化孔子和经学,用谶言符瑞神化政权,制造了大量的经谶,是谓“纬书”。谶纬由此合流,进而构造出了一个庞大的谶纬神学体系。

 

其实,用谶言附会经学制作出来的纬书,以及由此产生出来的谶纬神学与经学本身是不同的。这种不同首先表现在对于圣人的态度上,经学中的孔子是智慧卓越道德完美的“圣人”,而谶纬神学中的孔子则被改造成为既通晓过去又知晓未来的“神”;其次表现在对神的态度上,经书强调不语“怪力乱神”,谶纬则热衷于对荒诞离奇之“怪力乱神”的讲述。

 

就实质来说,谶与纬都是一种预言,但它们又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预言,而是关于朝代兴替这样的大事的预言。在西汉中期,由于董仲舒与新儒士的倡导而促使谶纬神学形成。谶纬神学的主要内容有神仙方术、奇异感生、祥瑞灾异、阴阳五行与五德终始,其主要目的是给皇权的合理性、合法性和神圣性提供证明。谶纬的出现与谶纬神学的形成,是方士文化与儒学积极参与政治的表现与结果。

 

二、神话谶纬化的鲜明样态

 

谶纬神学的突出特征是利用古代神话强大的社会规范引领作用为皇权的正当性摇旗呐喊,其具体表现就是对古代神话进行黏连附会改造。纬书对古代神话进行了大量的附会改写或拟写,它们为神祇、君王等制作出了复杂怪诞的神话传说,如神圣出身、奇貌异相、符瑞灾异等,并通过对阴阳五行与五德终始学说的使用,达到了以此彰显天命和服务皇权的目的。失去了生存环境与生产能力的古代神话在谶纬神学的强势参与下,表现出明显的谶纬性,古代神话的这一历史演进过程一般被称作神话的谶纬化。神话谶纬化的样态比较鲜明,主要有神话仙话化、神话感生化、神话五行化、神话祥瑞灾异化等。关于神话仙话化,笔者在他文中已有专论,此不赘言。下面主要论述其他三种样态:

 

(一)神话感生化

 

在谶纬神学的推动下,汉代产生了大量的感生神话,它们构成了汉代神话的重要特征与主要表现。感生神话是关于神祇、始祖、部落首领,以及阶级社会里邦国君主、圣人无性而生的神话,即所谓“圣人无父,感天而生”。谶纬感生神话是为了宣扬“天命”观,用谶纬附会改写、拟写的感生神话,主要包括感生神话、异相神话和异象神话。

 

1. 感生神话

 

神祇、君王等感天而生,这是最常见的感生神话。在汉代谶纬结合以前,古代神话之中就有感生主题。如《诗经》载“玄鸟生商”“姜嫄履迹生后稷”,《史记》载“简狄吞鸟卵之生契”“姜原履巨人迹生后稷”“女修吞鸟卵生大业”等。此后,大量的感生神话被改写或拟写,“三皇五帝”、历代创业君王,以及文化圣人也都有类似的记载。譬如,《河图稽命征》载曰:“华胥于雷泽履大人迹,而生伏羲于成纪。女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阳山,而生神农。附宝见电光绕北斗,权星炤郊野,感而孕。二十五月而生黄帝轩辕于寿丘,龙颜有圣德,劾百神朝。……庆都与赤龙合,生帝尧于伊祁。握登见大虹,意感,生舜于姚墟。修己见流星,意感,生帝戎文禹,一名文命。扶都见白气贯日,意感,生黑帝子汤。大任梦长人感己,生文王。……大星如虹,下流华渚,女节气感,生白帝朱宣。……瑶光之星,如虹贯月,感处女于幽房之宫,生帝颛顼于若水。”汉代以后的其他书籍也曾记载感生神话,如《拾遗记》关于伏羲、颛顼、八神、商、孔子等感生神话的记载,《玄妙内篇》《酉阳杂俎》关于老子感生神话的记载。受谶纬感生的影响,汉代以后的史书也对感生神话表现出了兴趣,其情节与风格已与原始感生神话不同,而与纬书内容相仿,有的甚至是对纬书的完全抄录。在正史的记载中,谶纬感生神话的主角多为君王。据统计,在正史中记载的君王感生神话有80则,其中记录传说时期君王的有25则,记录历史时期君王的有55则,就后者而言,既有像刘邦、朱元璋这样开启了一个朝代的君王,也有类似曹丕、王莽、刘备、孙权那样开启了一段王朝的君王。正史关于感生神话的记载始于汉代而终于清代,但只有汉代与十六国时期的感生神话最为丰富。宋代之后感生神话极少,只有1则,即《清史稿·太祖本纪》载清人祖先布库里雍顺的母亲佛库伦吞食朱果而感孕的故事。

 

2. 异相神话

 

感生神话不仅讲述君王、圣人感天命而孕育的故事,而且讲述关于他们的奇异相貌的故事。这种异于常人相貌的背后隐含着不同于常人的内涵密码,换句话说,这些“奇异相貌”既是彰显君王高贵神圣的一种象征,也是支持君王开启经国事业的一种基础,与此同时,它们还构成了其他政治神话讲述的基础。

 

在汉代谶纬结合以前,古代神话中就已经有了与“奇异相貌”相关的记载,如孔子对“黄帝四面”“夔一足”的理性解释,就是当时社会及其以前社会流传异相神话的说明。再如《山海经》也记载了关于神、人、兽、鸟、鱼、植物花草的奇貌异相。在纬书中,天皇、地皇、人皇、伏羲、神农、黄帝、颛顼、尧、舜、禹、老子、孔子、刘邦等皆以怪诞的异相出现。受谶纬之书的影响,汉代以后的文学、历史等书籍文献开始记载异相神话,《拾遗记》有庖牺氏长头修目龟齿龙唇,舜龙颜大口的记载,《述异记》有蚩尤人身牛蹄四目六手的记载,等等,其他如《世本》《竹书纪年》《通志》《册府元龟》《太平御览》《绎史》等,对此也都有大同小异的类似记载。

 

在异相神话中,君王、圣人长有异相本是天经地义之事,这种思想对我国史书的撰写产生了影响。譬如,《史记》就有关于君王与圣人异相的叙述,而在西晋末年到南北朝之时的正史撰写中,这样的叙述更多。

 

3. 异象神话

 

异象神话认为,神人、圣人感孕或出生时常常会出现一些奇异的景象。据《纬书集成》记载,尧母庆都与尧在其感生、成长期间,均伴有奇异的景象:“尧母庆都,有名于世,盖大帝之女,生于斗维之野,常在三河之南。天大雷电,有血流润大石之中,生庆都。长大形象大帝,当有黄云覆盖之,梦食不饥。及年二十,寄伊长孺家,出观三河之首,常若有神随之者。有赤龙负图出,庆都读之:‘赤受天运。’下有图,人衣赤光,面八彩,须鬓,长七尺二寸,兑上丰下,足履翼翼,署曰:‘赤帝起成天下宝。’奄然阴风雨,赤龙与庆都合婚,有娠,龙消不见。既乳,视尧貌如图表。”其他文献也有很多类似的神话书写,《拾遗记》有孔子出生时苍龙从天而降、神女以香露沐浴、钧天之乐相奏、五方之精相候的记载。《神仙传》有李母孕八十一年而生老子的记载。即使在正史的撰写中,这类的文献记载也很多。据学者统计,在中国正史中记载的异象神话有71则,其中发生在传说时期的异象神话有8则,发生在历史时期的异象神话有63则,这些异象神话共涉及7位传说时期的君王和47位历史时期的君王。由于这些“异象”多发生在神人、圣人的诞生之际,所以这类神话又被称作“诞生异象神话”,或异象感生神话。

 

(二)神话五行化

 

利用阴阳五行说对古代神话进行附会与改造,就是神话的五行化,其鲜明的特征就是神话中五神与五帝的出现。《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木正句芒,火正祝融,金正蓐收,水正玄冥,土正后土”,是谓五正神。《吕氏春秋·十二纪》又在它的前面加上了五位大帝。《礼记·月令》在四时之间加上“中央土”,把黄帝当成中央之帝,解决了炎、黄二帝同占夏季的问题。《淮南子·时则训》突破以四时定五帝的局限,用东、南、中、西、北五方划定五帝的管辖范围,不仅突出了黄帝的中心地位,而且处理好了五帝之间的关系。至此,神话五行化使神话中的天帝、天神、神兽等,都能与木、火、土、金、水五行对应匹配,并且也能与方位、时令、颜色等对应匹配。

 

除此之外,神话的五行化还包括对神话以及古圣先王之德与谱系进行的构拟。东汉王符《潜夫论·五德志》记载了先王的德与谱系:木德伏羲,他的后裔有帝喾、后稷、文王;木生火,火德炎帝神农氏,他的后裔有尧、刘邦;火生土,土德黄帝,他的后裔有舜;火生金,金德少昊,他的后裔有大禹以及夏朝诸王;金生水,水德颛顼,他的后裔有契和商汤以及商朝诸帝。

 

神话五行化最突出的内容是用五德终始说解释王朝更替的现象。五德终始说认为任何朝代都必须具备一种与五行中的物质相应的德行,德与行相符,则王朝兴矣。《吕氏春秋·应同》对此有详细的记载:

 

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水气至而不知,数备,将徙于土。

 

上述引文表明,朝代的更替遵循五行相克之理,所谓“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随后则是“代火者必将水”,水后又是土,如此便完成了五行循环。由土开始,最后又重新回到土,即所谓五行相克之“五德终始”。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以五德终始说来解释历史王朝之间的更替,认为汉代当为火德。《汉书·郊祀志》对此有详细记载:

 

汉兴之初,庶事草创,唯一叔孙生略定朝廷之仪。若乃正朔、服色、郊望之事,数世犹未章焉。至于孝文,始以夏郊,而张仓据水德,公孙臣、贾谊更以为土德,卒不能明。孝武之世,文章为盛,太初改制,而儿宽、司马迁等犹从臣、谊之言,服色数度,遂顺黄德。彼以五德之传从所不胜,秦在水德,故谓汉据土而克之。刘向父子以为帝出于《震》,故包羲氏始受木德,其后以母传子,终而复始,自神农、黄帝下历唐虞三代而汉得火焉。故高祖始起,神母夜号,著赤帝之符,旗章遂赤,自得天统矣。

 

神话五行化的出现,改变了原始神话的面貌与系统,建构起了一套与时代政治需要相匹配的新的神话讲述系统,并使后人相信这种神话讲述系统是可以不断进行演化和衍生的。

 

(三)神话祥瑞灾异化

 

神话的祥瑞灾异化主要是指那些利用虚构或实际出现的吉祥景象、凶险现象,来进行附会编造未来的神话,这类神话凭借“天人感应”观念,来昭示上天对君王的赞扬或惩戒,以达到实施其神权统治的目的,它主要有祥瑞神话和灾异神话两种样态。

 

1. 祥瑞神话

 

祥瑞观念的出现比谶纬的出现要早一些。《山海经》“山经”中有很多关于“祥瑞”名物的记载,如“见则天下安宁”的凤凰,“见则天下安宁”的鸾鸟,“人主得而飨食之,伯天下”的延维,等等。先秦的其他文献如《诗经》《尚书》《庄子》《墨子》《国语》中,也有许多关于“祥瑞”名物的记载。

 

五德更替常常伴有相应的“符瑞”出现,如黄帝得土德而有黄龙地蟥之瑞,夏得木德而有青龙之瑞,殷得金德而有银自山溢之瑞,周得火德而有赤乌之瑞,而后革周命者又必得水德之瑞,故而“五德转移”“符应若兹”。谶纬合流之后,纬书有较多关于祥瑞神话的记载。譬如:

 

伏羲氏有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遂法之画八卦。又龟书,洛出之也。帝轩提像,配永循机,天地休通,五行期化。河龙图出,洛龟书威,赤文像字,以授轩辕。……周文王为西伯,季秋之月甲子,赤鸟衔丹书入丰郭,止于昌户。

 

刘受纪,昌光出轸,五星聚井。

 

舜受终,凤凰仪,黄龙感,朱草生,蓂荚孳,西王母授益地图。……苍帝起,苍云扶日。赤帝起,赤云扶日。黄帝起,黄云扶日。

 

汉代及以后的其他文献中也有关于祥瑞神话记载,如:

 

黄帝治天下……日月精明,星辰不失其行;风雨时节,五谷登熟。虎狼不妄噬,鸷鸟不妄搏;凤皇翔于庭,麒麟游于郊;青龙进驾,飞黄伏皂,诸北、儋耳之国莫不献其贡职。

 

且闻圣人生皆有祥瑞。昔者人皇蛇身九首,肇自开辟。于时日月重轮,山明海静。……少昊以主西方……时有五凤,随方之色,集于帝庭,因曰凤鸟氏。……尧在位七十年,有鸾雏岁岁来集,麒麟游于薮泽,枭鸱逃于绝漠。

 

关于君王祥瑞之象在正史中也多有记载,如《史记》曾经多次提到高祖刘邦“东南有天子气”“季所居上常有云气”“五星聚于东井”等祥景之象,范增在鸿门宴中也说:“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后汉书·光武帝纪第一》亦有“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的记载。

 

2. 灾异神话

 

灾异现象在先秦的文献中已有记载,如“日蚀月食,星宿犯冲”。《山海经》“山经”中有关于“灾异”名物的记载,如:“见则大水”的长右兽、蛮蛮鸟,“见则天下大旱”的颙鸟、孰湖鸟、䖪鼠鸟、鸣蛇,“见则天下大疫”的蜚兽、跂踵鸟,等等。《国语》《左传》《吕氏春秋》等文献也有类似记载。谶纬合流之后,纬书记载了较多的灾异神话。如:

 

桀无道,夏出霜。

 

荧惑反明,白帝亡。赤帝亡,五郡陷。黑帝亡也,狼胡张。黄帝之亡也,黄星坠。白帝之亡也,五残出。苍帝之亡也,大乱,慧东出。

 

桀为无道,地吐黄雾。夏桀无道,天雨血。

 

禹将受位,天意大变,迅风靡木,雷雨昼冥。

 

在纬书之外,后世文献对灾异神话也多有记载。譬如,《汉书》有“秋七月,赵有蛇从郭外入邑,与邑中蛇群斗孝文庙下,邑中蛇死”的记载;《搜神记》有“汤既克夏,大旱七年,洛川竭”的记载。这些灾异神话的出现与传播是古人对灾异现象的说明或解释,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对现世的一种警告。

 

总之,祥瑞和灾异观念的出现体现了古人对自身处境和部族发展的关注。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商周之际天命观的形成、王权的成熟和德行观的显现,祥瑞和灾异的观念便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渐次进入国家、民族治理的层面。到了汉代,祥瑞和灾异观念与五德终始说相结合,不仅启动了其自身的理论化征程,而且使其以谶纬重要内容之一的形式,渗透附会到古代神话之中,加速了神话的谶纬化过程。

 

三、神话谶纬化的特征

 

神话的谶纬化通过对古代神话的改写、拟写,在为其时政治提供有效理论支持的同时,也重构了新的神话谱系,故有政治性和文学性两大特征。

 

1. 政治性

 

谶纬神话通过对神祇、君王、圣人的谶纬,来显示他们异于常人的高贵品质,从而达到对其身份、权位的神圣性、合理性与合法性进行宣传的目的。原始氏族时期,神话中就有谶的成分,其目的就是为氏族服务。进入国家政权阶段后,谶的这一政治功能进一步得到了巩固。殷周的天命观即是谶言神话的一种具体体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谶言成为诸子学说的宣传工具。秦在统一全国后虽然能积极利用谶言为其政权服务,但也会经常遭到谶言的攻击。此后,无论是西汉建立,还是王莽篡权,乃至东汉建立以及对其政权的巩固,谶纬神话都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表现出强大的政治功利性。具体而言,感生神话用怪诞的方法来树立君王神圣天命的政治神话,凸显了受命君王天命神定、君权神授观念的正当性。阴阳五行神话把汉代政权纳入五德终始的历史循环之中,则为这一政权的合法性提供了解释。至于祥瑞、灾异神话,更是作为王权执政时期的一种预兆或警示,对君王修德养权的行为起着时刻监督的作用。

 

2. 文学性

 

话谶纬化的另一个特征是文学性,分别表现在叙事模式、叙事体系和叙事风格三个方面。

 

一是程式化的叙事模式。其典型的叙事情节表现为:一位女性因接触龙,或太阳、鸟卵、日光、紫气,抑或神秘的植物与果实等而受孕;她经过正常孕期或超常孕期而产下婴儿;婴儿在出生时会伴有龙凤飞舞、红光香气、紫气或祥云等祥瑞景象;出生后的婴儿会有异常相貌,如龙颜阔鼻、重眸大耳、方颡广额、体有异记、垂手过膝等;因为异样感生与异相,所以婴儿往往在出生后便会被遗弃;最终,被遗弃的婴儿在长大之后成为尊贵的君王。这些叙事情节环环相扣,每一个叙事环节中的感生事物、异相、异象,都是与上天相应的象征符号对应,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这些叙事表明君王并非凡人,而是与上天关系亲密、上天派遣到人间管理万物的统治者。

 

二是完备的叙事体系。其明显的特征表现为:故事有始有终、情节完整丰富。原始的古代神话是没有中心神的,每一个神都分属于不同的部族,神与神之间也彼此不相统属。随着社会的进步、民族的融合,以及国家的建立,人们对诸多神话进行了汇融,在逐渐突出中心神的同时,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神话叙事体系。中国古代神话的中心神是黄帝,与黄帝一脉相承相继的神被称为主系列神系。阴阳五行对古代神话进行五行化解释,形成五正神、五方神、五方大帝、五色大帝、五行大帝。就在五行五帝构建之时,另一个五帝也被构建出来,并在西汉初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这就是有血缘关系和帝位相承的黄帝、颛顼、帝喾、尧、禹五帝,我们称之为历史五帝。人们此后又根据阴阳五行说对这一体系进行调整、增补与完善,赋予他们新的身份与神职,进一步丰富了神话的内容,扩大了神话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也使古代神话脱离了它的原生状态,淹没在了谶纬神学的汪洋大海之中。

 

三是繁冗怪诞的叙事风格。古代神话散见于文献之中,这些只言片语内容单一、质朴无华,几无情节可言。自神话被谶纬化之后,这些神话的讲述中开始出现怪诞离奇的情节、繁复的内容和丰腴的语言。纬书所记载的伏羲、炎帝、黄帝等圣王的出生故事,将叙事情节敷衍得怪诞离奇,使人难以置信。关于孔子出生故事的叙述或许更能说明问题。《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出生曰:“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这样一种史书的直书记载,在纬书中被演变成神话。纬书《论语撰考》叙述孔子出生曰:“叔梁纥与徵在祷尼丘山,感黑龙之精,以生仲尼。”纬书《春秋演孔图》亦曰:“孔子母徵在,游大泽之陂,睡梦黑帝使,请己已往梦交,语曰:汝乳必于空桑之中。觉则若感,生丘于空桑。”经谶纬化之后的神话叙述,其繁冗怪诞的叙事风格由此可见一斑。

 

四、神话谶纬化的原因

 

神话的谶纬化由其自身特性与外部文化共同作用而成,其原因可大致归纳如下:

 

1. 神话与谶纬具有相似性

 

神话用神迹与征兆诠释世界,谶纬则凭借离奇感生、阴阳五行、祥瑞灾异彰显天命,二者具有相似的神性思维与表达方式,这是神话可以被谶纬化的前提基础。具体而言,神话是部族或早期民族的历史记录,它引导部族、民族的发展,最终是为部族、民族服务的,所以具有鲜明的功利性;谶纬为国家君王服务,同样具有鲜明的政治功利性。相似的功利性诉求使神话的谶纬化成为可能。另外,它们具有相似的思维方式。神话具有奇特、大胆、荒诞、幼稚的想象特征,这些虚构的奇想很容易让谶纬进行附会,而随着感生、阴阳五行、祥瑞灾异等谶纬神话的出现,神话的谶纬化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2. 时代思想文化的自主选择

 

汉代在立国之初奉行黄老哲学,实现休养生息政策,此时的社会环境宽松,人们对神话表现出了“无为而录”的直接抄录态度。方士的队伍由此强大,阴阳方术学说随之流行,以至于儒士研习方术、方士研习儒经成为一时的风尚。汉武帝“独尊儒术”,将儒学置于国典地位,但此时的儒学与阴阳五行说、五德终始观融合在一起,确切地说,它是一种宣扬天人感应、灾异谴告的,具有浓厚神学色彩的神术政治学说。为了更好地为统治者服务,它们对古代神话进行改写、拟写,最终促使了神话的谶纬化这一文化现象的出现。

 

3. 儒士集团的推动

 

春秋战国时期的阴阳术数观念对当时的社会颇有影响,然不足之处则在于其观念的理论化发展滞后。汉代以后,儒士利用阴阳术数观念宣传儒学,方士则利用儒学补充阴阳术数观念理论化程度的不足,两者最终结合为一体而成为新儒学,方士儒生亦由此结合成为新的儒士集团。由于以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谶纬内容为主的新儒学是汉代的官方哲学,方士想要进入官场就要学习儒学,而儒生们想要获得重用就要研习方术。所以,方士与儒生在思想上的融合交汇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其结果就是,儒士们在研习实践阴阳五行学说与天人感应观念的同时,也用谶纬之说演绎古代神话,正是在这层意义上,古代神话被谶纬化了。

 

4. 君王的推崇

 

谶纬神话是为君王的统治服务的,是君王非常依赖的政治工具之一。譬如,刘邦通过制造“感龙孕生”“斩白蛇”“五星聚于东井”等谶纬神话,将其自身塑造成了肩负“灭秦兴汉”神圣使命的“真龙天子”。再如,西汉末年,王莽乘着社会动乱制造了大量的谶纬神话,并利用谶纬之说坐上了君王的宝座。刘秀后来推翻王莽政权,也同样利用了谶纬神话。他在称帝之后,“宣布图谶于天下”并整理钦定纬书,更证明了这一点。谶纬在汉代的迅速兴起,并发展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潮,正与君王们的提倡密不可分,或者说,正是在君王的推崇之下,神话的谶纬化才得以成为兴盛于一时的文化现象。

 

综上所述,神话谶纬化是出于统治者政治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改变了古代神话的原始系统与面貌,构建了一套新的神话讲述系统。这种新的神话系统的形成,迎合了统治者的政治需求,也顺应了时代文化发展的需要。所以,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原始神话造成了侵害,但是在客观上对古代神话的丰富、保存,乃至更好地流传,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

民俗学论坛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再议基督教新教伦理对美国宪政中现实主义发展的影响 \刘贤达
摘要:本文从基督教新教文化和美国政治中的现实主义来作为本次论文探讨的主要方向。本…
 
马丁•路德的世俗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研究 \余佳琦
摘要:马丁·路德是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也是基督教路德宗的开创者。他不…
 
僧尼遗留财产的分配路径——从民法解释论到宗教法治方案 \刘焓
摘要:对于僧尼遗留财产的分配问题,现行立法没有明确规定,司法实践也不具有一致性。…
 
政教协定的界定、历史源流及当代嬗变 \刘国鹏
内容提要:本文针对天主教会拥有国际主体性的最高权威圣座(SantaSede/HolySee)与一般主…
 
宗教活动场所法人的财产偿债责任与宗教用益何以安处?——《民法总则》之下基于信托法理的涉教财产制度构建 \刘太刚 吴峥嵘
摘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确立的制度框架下,作为捐助法人的宗教活动场所,…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古代的腊祭——兼谈腊八节、祭灶节的来历
       下一篇文章:随手行动与生生世界:福建霍童的山民和青草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