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社会
 
柏林禅寺缘何暂停开放
发布时间: 2009/4/30日    【字体:
作者:魏德东
关键词:  宗教 社会  
 
 
                                        魏德东
 
 
    最近,佛教界的一则新闻引起很多人的关注。这就是以文化佛教著称的柏林禅寺于2月21日宣布暂停对外开放,关门整顿。
 
  柏林禅寺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城关,为禅宗史上著名的赵州禅之发祥地。柏林禅寺复建于1988年,中兴者为当代高僧净慧法师,现任方丈为明海法师,199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柏林禅寺秉持“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理念,致力于禅学传统与当代文化的整合。自1993年起,该寺创办了“生活禅夏令营”,为当代青年了解佛教打开了一扇窗口,成为我国宗教开放的重要标志。该寺又是河北禅学研究所、河北佛学院所在地,并创办杂志《禅》、《中国禅学》,近年来还成为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教学实习基地。在20年的发展历程中,柏林禅寺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这就是一方面恪守中国禅宗的道风,严谨修行,同时重视从文化层面弘扬佛教,使之成为了一座蜚声海内外的佛教道场。
 
  然而,就在春节刚刚过后,柏林禅寺缘何要关闭山门,暂停开放呢?柏林禅寺网站列出了4条具体理由:第一,某些村民在寺门口乱设摊点,影响进出秩序;第二,无证导游拉扯游客、讲说随意、收费混乱;第三,一些村民拿香入寺兜售,强买强卖;第四,更有甚者,有些导游和寺外以算命卜卦为名的假僧人内外勾结,诱骗游客钱财。这些现象,违反了寺院的管理规定,损害了佛教及本地区的形象,侵犯了游人香客的权益,并有导致火灾险情、群体性争斗等恶性事件的危险,然而佛寺对此尚无有效的管理方式,因此暂停对外开放。
 
  柏林禅寺的暂停开放,使我不由地想起台湾佛光山于1997至2000年间的封山事件。佛光山位于台湾高雄,创办于1967年,历经30年的发展之后,声望如日中天,但就在此时,其创始人星云大师毅然宣布封山,原因是要为常住僧众提供一个宁静的修行环境。柏林禅寺今日的境遇,或许与当年的佛光山有类似之处,即在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之时,如何继续维持道场的清净庄严。
 
  当代的柏林禅寺,基本是白手起家。从开门至今,它一直被定位于宗教活动场所,而非旅游景点,大众进出自由,不卖门票。这为柏林禅寺赢得了美名。然而,随着寺院的发展,人气渐旺。近年来,柏林禅寺每年游客的数量已经达数十万,成为不是旅游景点的著名景点。与此呼应,一条经济利益链也逐渐形成。2006年已经有30位左右的民间导游在从事有偿服务,现在据说已达数百人。佛教以慈悲为怀,对依靠佛寺为生的人群,不应过于绝情;而寺院又是一个具体的社会组织,管理不善,又会危害大众的安全和利益。柏林禅寺所面临的,就是这种两难。
 
  柏林禅寺所遇到的困境,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我国佛教道场的功能是非常多元的。一方面,它是宗教活动场所,是宗教人士修行的道场,但与此同时,大多数佛寺又是民俗活动场所、民众休闲场所、旅游景点、文物保护单位,等等。宗教场所在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都将面临管理方式的现代化问题。对于柏林禅寺而言,基于过去20年所形成的传统,长期关门的可能性很小。它必须要应对的问题是,在成名之后,固有的无为而治模式已经不复有效,佛寺需要与政府、民众密切合作,建立起有效的管理制度,如导游许可证制度、警卫制度,等等。有人会说,这不是又世俗化了吗?然鱼与熊掌兼而得之,岂易事也!在现代化条件下宗教场所引进现代管理体制,亦是世界性的潮流,或非自愿,不得已也。
 
 
 
             (本文转载自:作者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25d0c90100cfqg.html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关于农村基督教的文化思考
       下一篇文章:宗教功能的本土化阐释——杨庆堃《中国社会的宗教》读后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