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社会
 
中国基督教面临的几大问题
发布时间: 2011/3/3日    【字体:
作者:朴桂峰
关键词:  中国 基督教  
 
 
                                        朴桂峰

 
    这是个大话题,本来就不是我这样一个在基层教会的小人物谈论的话题。好在现在的世代越来越民主,人们越来越开明,也都比以前宽容了一些,所以,我也敢斗胆言论一番。事实上,我也不过是在自己的博客里自言自语——全当是写在自己日记里的文字公开了而已,看法如何仅仅是个人观点,个人的言论,谨代表自己说话。

    其实,每一个基督徒都会思考这个问题——今后的中国教会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教会兴衰,信众攸关。改革开放的30年,不仅使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基督教会也是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空前的发展。但是,话说回来,今天的中国基督教到了一个瓶颈阶段,从历史舞台走下来是不可能的了,可今后应该怎样继续往前走呢?往前走,得先看清路况才能走好。我在这里所说的中国基督教会这一概念,不是单指中国基督教两会旗下的众教会,也不是单指所谓的家庭教会,更不是单指文化基督徒或企业人团契,而是指所有作为中国公民而具基督教信仰的人群而言的。

    今天的基督教在中国,不论以什么形式存在,都有一个须共同面对的问题:属灵意义与教会的世俗处境。教会一词在希腊文里叫εκκλησια,原意是“被召出来”。当然今天的教会概念,已远不是当初希腊人理解的范围了,不仅多了属灵价值,而且从原文中延伸了不曾有过的——教会是神国度计划的组成部分及教会是基督身体的涵义。作为属灵意义的教会与作为社会一份子的教会组织是有区别的,然而,教会又包含了这两者。就像人本身同时拥有纯粹的灵魂和实实在在的肉体,不同的生命本质组成同一生命一样。所以,教会的存在和发展始终要面对的是两个层面的责任:一是如何向神?二是如何处世?如果对教会的概念不清楚,那么事奉的真正价值也会迷失,甚至会把教会变成自己的事业。
 
    一、主流教会发展的瓶颈

   “三自教会”这一称谓,是对现今已在政府正式登记注册,在中国基督教两会旗下教会的统称。这种称呼,起初并不是善意的,是含有鄙视和具宗派式色彩的。把所有三自体系的教会视为不属灵,是官办教会的看法,是不客观、不公正的。对所谓“三自教会”持敌视的态度和否定其存在的价值,是对上帝在中国福音事工的轻慢。上帝在中国复兴教会的方式,不是一元化的模式,既不是仅藉某一宗派,也不是仅藉某一团契,而是在各个层面建立基督的身体。

    三自爱国运动不是中国基督徒的教义和信仰,是基督徒在中国无神论国家特殊背景下明智地做出的政治立场选择。每一个基督徒都有两种身份:一是天上的国民;二是地上的公民。基督徒可以不从政,但这不等于没有政治立场。对政府可以持支持的态度,也可以持不支持的态度。支持这一党派的人中会有基督徒,支持那一党派的人中也会有基督徒。也许这两个党派是对头,但站在各自立场上的基督徒,不同的是政治主张或立场,而不是基督教信仰。因为,验证是不是基督教信仰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圣经。

    不能仅凭教会在政府有关部门登记注册,就看作是官办教会。难道基督徒因为有了天上国民的身份,就不必去办地上的身份证吗?过去基督徒受迫害,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事件,那是整个时代的错误所致,不仅仅是基督教,其他宗教,甚至许多知识分子、官员们也经历过那场浩劫。为主受苦、受逼迫,是神赐予的恩典和荣耀。但绝不是我们夸口的资本。许多信徒经历过的苦难,也绝不仅仅是在家庭教会才有的。

    “三自教会”这一称谓,应该还以基督教会的称呼。这是对许许多多在已注册登记的教堂里聚会的基督徒的尊重。在这些教会中,如果说有人扭曲了圣经的教导,那是少数人的问题,而非信众和教会的问题。教会的主人是基督!在一些地方,有些管理部门干涉教会内部事物和财政,是那些人不懂政策或歧视宗教的违规行为,既不符合宗教条例的规定,也非国家意志。  

    今天,在中国的主流教会,在经历了一个时期的复兴之后,渐渐出现了瓶颈问题。教会的发展受到了阻碍,这种减缓甚至停滞现象,恰恰是在政策越来越好的形势下,这不能不使我们去思考原因。外部环境恶劣时,教会反而健康复兴;外部环境变得宽松时,教会反而出现了内耗和停滞不前现象。

    如何使教会回归到属灵生命的建造和本于圣经真理的轨道之上;如何使教会在社会发挥自身的功能和作用,是今日教会要正面回应的问题。世俗化越演越烈,渗透和冲击着基督徒的日常生活,使他们的生活变异,价值体系混乱、模糊,生活与信仰脱节甚至对立。

    重建和规正的途径是教育,仅靠礼拜天的一次听道,远不能满足属灵生命的需要。而且很难形成坚实的信仰根基。系统地学习圣经真理和教义,是提高信徒生命质量的关键。缺乏必要的教材,师资的短缺,已成了今日教会重建工程的瓶颈。由于正规的神学院与圣经学校较少,使多数在基层教会牧会的教牧人员没有再受教育的机会,长持以往,教牧人员不能突破自我,吃老本现象严重。教堂聚会时便出现了台上讲道,台下睡觉的现象。海外虽然有很厚实的师资资源,但因各种环境因素,使得它不能与教会的需要合理衔接。

    神学思想建设有没有必要?应该如何去建设?教导内容是什么?是本于圣经真理,还是修改圣经去另建一个新的信仰?有无迷失或错误的做法?教会不能没有神学,因为神学的导向会影响教会的方向。中国基督教会向什么样的方向发展,能否从以讲道为中心的教导模式,延伸到建立系统教育体系是突破瓶颈的一大关键。
 
    二、家庭教会(注:指未登记教会)的困境
 
    圣经的真理是纯粹的,信仰的要求是纯粹,但生活在世界的人是有缺陷的。中国家庭教会中不乏信仰敬虔、真心爱主、热爱生活、努力事奉和奉献的人。但家庭教会的发展方向是不明朗、不清晰的。家庭教会走到今天,已陷进了进退两难的困境。如何生存和发展,是基层家庭教会急切寻求的答案。家庭教会走到今天已有了一定的规模,如何在社会立足?需不需要合法的身份?这些是家庭教会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既然家庭教会的成员是由中国基督徒构成,那就不能忽视教会与当今社会的关系和处境。家庭教会要想生存和发展,就不能避开教会的社会责任与社会关系这些问题。作为教会应该强调信仰的纯粹性,但不能无视自身的现实处境。教会与社会、文化、经济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她的存在是交织着的生存状态。
 
    作为教会领袖的责任,不是喊几句牢骚话,发表一些对社会的不满和对其他领受不同的教会持鄙视的态度,就是尽了作领袖的本分。其实,真正合神心意的教会,恰恰不需要这样的人来带领教会。获得社会的合法身份,是关系到家庭教会能否长足发展的基础。教条主义的信仰是幼稚的表现,把人未尽本分的事推到神面前,说是交托神和顺服神的说法是一种伪善和对信徒不负责任的态度。为正义、真理、信仰的原则受逼迫是可敬的,但因缺乏远见、智慧而将教会带到死胡同里的,是无知和偏见带来的结果。如果家庭教会对未来仍然是模糊的话,今后她分化的状况会越演越烈,被异端渗透的现象会越来越严重,被世界性的宗派瓜分的现象也将加速。
 
    解决家庭教会信徒的信仰生活合法化的问题,它对家庭教会的未来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实际上,家庭教会的现状使政府和三自组织也陷于尴尬之中。目前,审批新的基督教活动场所的第一步,申批教会的材料,从程序上要先递给基督教组织,在得到县级以上的基督教两会组织的认可和推荐后,再将申请材料送到宗教主管部门报批。
 
    家庭教会在属灵生命、认识真理上的追求是积极和热诚的,但在硬件上是不足的。因为没有合法的手续,所以不能建造自己的礼拜堂,没有自己理想的聚会场所。礼拜虽不乏属灵的气氛,但赞美诗选择上是混乱的,常把一些来自各渠道的新创作的诗歌作为礼拜中的献诗用,其实,这些诗中大多是信仰感受的咏叹、抒情式的诗歌,而非严格意义上的赞美神的内容。这些诗歌可以使信众产生宗教感情上的共鸣,但往往缺乏神圣和庄严性。礼拜时间里的诗歌,应该是高质量的赞美诗作品,不是大家自娱自乐,自我兴奋。崇拜的中心是上帝,赞美和礼拜是要得上帝悦纳。
 
    探索家庭教会在当今中国的出路,是今日家庭教会须正视的问题。正视现实的处境,正视国情。把希望寄托于西方国家,而不探寻自己合适的道路,就必会使教会走进死胡同。教会的领袖不仅需要有远见和胸怀,更要晓得负起对群羊的责任和做合神心意的事。
 
    三、基督教文化建设的疆域
 
    对中国基督教文化这一概念,要准确地给予界定是比较困难的,今天国内学界对此并没有统一的说法。有人认为中国基督教还没有神学,也有人认为中国的神学是多元的。是不是把中国文化的元素加上基督教就叫中国基督教文化?其实,文化的是一个大概念。所谓的中国基督教文化,我个人理解为:以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将认识和经历的基督信仰诠释出来的生活和语言就是中国基督教文化。
 
    将中国历代哲学中的宗教元素结合基督教信仰的作法,是须谨慎的。作为一种学术上的提法是一回事,作为指导信仰生活的教导又是一回事。比如:同样是谈论“道”,在中国哲学中的道是这个“道”,是宇宙生成的始源和规则。圣经中的道是这位“道”。在论到道与世界的关系时,两者有共同点:世界万物本于道、生于道,然而,两者又有本质上的区别,基督教圣经中所说“道”,不只是一种源头,更是世界万有的设计者、创造者,是“这位”而非“这个”,是祂而非它!
 
    目前,中国基督教神学并未形成文化上的显著成果。中国基督教两会主张的神学思想建设与所谓文化基督徒的神学并未走在同一轨道里。作为在中国基督教里占居重要成分的家庭教会,却不认可基督教两会进行着的神学思想建设。无论是主流教会还是家庭教会,实际上,今天的教会牧会者们大部分的精力,仍在为完善硬件建设而无暇顾及神学上的探讨。在教会中教导的大部分话题,依旧是以教导基本教义、基本的信仰原则为主。大多的内容是伦理道德范畴。这些固然重要,但不是基督教的全部。
 
    学界出版的神学书籍,主要是以介绍西方神学成果的居多。而西方神学与中国相比,走得实在是太远,以致这些作品与信徒拉开了太大的距离。我曾经特意询问了一些在国内读过神学的传道人和在校生,当我问他们在神学院学过或读过莫尔特曼、尼布尔、马克思·韦伯、麦奎利、海德格尔、汉斯昆、蒂利希、卡尔·霍尔等人的作品时,他们一脸茫然,说:“这些名字,我们连听都没有听过,不过,我们也不需要知道,只要讲好圣经就行了。”这些西方人对我们持守基本信仰是没有任何关系,可对神学生来说,可以不接受他们的思想,但至少要了解他们都说了什么。
 
    目前,绝大多数的基层教会,最需要的书是释经方面的书籍。而国内神学院的原文师资极其缺乏,即使有些院校开设了希伯来文、希腊文等圣经原文课程,也仅仅是简单的、基础性教育而已。我曾经向已经毕业多年,当年在校时一起学习原文课的校友询问,现在是否在研经或讲道时能应用原文?他们的回答让我很吃惊的,“早就忘光了,现在连读都不会读了。”
 
    今天,中国基督教文化建设的层面和厚度,与目前教会信徒的数量、教会规模不成正比。既没有明确的方向感、也无系统的规划。我曾在某国访问时发现,基督教文化在那里是丰富的概念,从纯精神领域延伸为基督教文化产业和关怀社会、弘扬真爱的强大动能。基督教文化建设,需要的不仅仅是理念,而是实实在在的果实。要在完善民族文化、教育、经济、社会道德、法制等方面,都应该把基督永恒性的美善、祝福和爱在各个层面辐射出光辉来。从面对的层面来说,中国基督教文化建设是要向多元化方向行进的,教会对社会要有足够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对民众的大爱。
 
          (本文转载自:“福音时报”http://www.gospeltimes.cn)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城市新兴教会的成因分析
       下一篇文章:宗教媒体与文化自觉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