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经济
 
亚当·斯密论宗教市场
发布时间: 2011/5/5日    【字体:
作者:魏德东
关键词:  宗教 市场  
 

                                         魏德东
 

    在宗教市场论中,总会提到一个名字,这就是亚当·斯密(1723-1790)。这个在经济学界被神圣化了的人物,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又在宗教学界展现出其生命力。宗教市场论的创立者们喜欢将自己理论的渊源追溯到200多年前的《国富论》,认为宗教市场论的基本原则早已由亚当·斯密提出,只不过久被遗忘而已。今年的7月17日,是亚当·斯密220周年的祭日,谨以此读书笔记作为对先贤的纪念。

    《国富论》的译名源于严复,英文书名的字面意思是《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研究》。全书共5篇,系统论述了市场经济的运行法则,其根本思路是: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要实现自己的利益,就必须满足他人的需求,于是就有了分工、交换、货币、资本、财政、税收、分配、政府等社会元素的运转,国民财富就在这样“一只无形的手”的引导下,出乎意料地得到了促进和发展。亚当·斯密由此成为自由经济学理论的鼻祖。

    《国富论》有关宗教问题的阐述,集中在第5篇第1章“论君主或国家的开支”的第3节“论公共工程和公共机构的开支”,其中的第3项为“论各个年龄阶层的人的教育费用”,亚当·斯密指出:“对于各种年龄阶层的人民进行教育,主要是宗教教育的实施”,为此,他用了20页左右的篇幅讨论了宗教问题。

    要对不同年龄的人民进行教育,首先就要有经费。教育经费的来源,亚当·斯密认为有两种方式,一是听讲者的自由捐献,二是政府财税。他认为,从宗教教职人员的“努力、热心和勤勉”来看,前一种付款方式更好。天主教的神甫因为完全依赖政府的薪金,“往往不大关注于维持大多数人民的信仰和皈依的热情,他们已经习惯于懒惰了”,而那些依赖人民捐献的教派、托钵教团等,工作的热情更高。

    对于政府而言,如果社会只允许一个或两三个教派存在,教职人员“利己的、积极的热心”就“会发生危险与麻烦”。具体地说,如果有国教存在,而政府又没有控制国教的适当手段,那政府将永无宁日,因为“宗教的权威绝对胜过其他权威”。

    相反,如果执政党没有宗教偏向,对不同的教派平等看待,“维持他们彼此之间的和平就成为唯一目的”,就不必担心宗教的发展。因为一旦让每个人去选择自己喜欢的牧师和宗教,就必然会出现许许多多的教派。不同的小教派之间会出现激烈的竞争,“人人卖力气,人人使用一切技巧”。“如果一个社会分为两三百乃至数千个小教派,没有哪一个教派的势力能够大到搅扰社会,教士们的热心,也就全然无害了。”
更为重要的是,竞争会促使温和宗教的出现,进而培育出全社会“和平的、适中的精神”。“小教派牧师,因为觉察到自己几乎是独立无助的,一般不得不尊敬其他教派的教士,他们彼此感到便利而且适意,这种互让可能使他们大部分的教义,脱去一切荒谬、欺骗或迷惘的夹杂物,而成为纯朴的、合理的宗教。这样的宗教,是世界各时代仁人贤士们最希望见其成立的宗教”。从政府方面考虑,“如果断然决定让一切宗教自由,并不许任何教派干涉其它教派,那就用不着担心它们是否会迅速自行分裂,而形成占有多数的教派了”。

    亚当·斯密甚至讨论了新的教派成长的法则,这就是严肃与刻苦。“差不多一切教派,都是在普通人民中创始的,它们从普通人民中吸引那些最初和最多数的新的皈依者,因此,严肃的道德体系,不断被这些教派所采用”。小教派中普通人的道德,几乎特别有规则和秩序。

    对今天的中国读者来说,《国富论》的启示意义是多方面的。例如关于法国与罗马教皇的权力博弈,早在16世纪,两者就签订了协议,法国由此对国内教会的一切重要职位有了绝对的推荐权。
 
                                   (本文转载自:《中国民族报》)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古兰经》经济思想探析
       下一篇文章:论宗教与经济的强相关性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