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社会
 
公共秩序的内在根基——中国家庭教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
发布时间: 2011/6/16日    【字体:
作者:颜新恩
关键词:  中国 家庭教会  
 

 

                                                               颜新恩

                                     
                                                                 引言

      “家庭教会”事件,神学性而非政治性。家庭教会也不是中国特有的,第一世纪的罗马和17世纪英国都曾经产生众多的“家庭教会”。

      1.政教关系的新契机

      1978年后的发展:本土

      被称为是“基督教第五次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这段历史耐人寻味的地方是,他们既没有正规的神职人员,也完全没有任何的“海外势力渗透”。教会是真正的“自立”,也是最纯粹的“三自”!

      1990年后的新形态:公共关切

      城市基督教徒热心公益事业,并非是没有理由和方向的。如果说,过去中国基督徒的信仰主要体现在忠于上帝的话,现今的基督徒则尝试更进一步:爱人如己。这是基督教信仰的总纲。基于切身信仰经验,基督徒深知信仰对当代人的意味。考查基督徒的见证便可得知,他们往往经历了精神或家庭的破产,但在信仰中却得到了重建。因此,精神问题与家庭问题成为了关注的重点。这也是教会擅长的领域。众所周知,健全的人格与家庭恰恰是和谐社会的必然条件。

      难题:诚信(在过去很长的时间内,不少教会人士不再信任行政人员的“治理”诚意)

      解释权(宗教工作人员往往强解圣经,而又粗暴制止基督徒的对话热忱)

      法则(需要明确并对双方都具有约束力有效公约,作为政教关系重建的基础)

      2.教会在当前处境的若干重要职能

      A. 家庭稳定

      社会的问题,首先是家庭问题。社会的和谐必然建基于家庭的和谐。逐年攀升的离婚率(2005年178.5万对)无疑是和谐社会的头号隐患。离婚看似感情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道德问题。因为通奸是离婚的第一杀手。其次,离弃儿女也是父母的严重过失。而这对基督教徒而言绝不允许的。历史显示,随着基督教在英美的衰落,这两个国家成为了家庭问题的重灾区。美国心理教育专家汤姆•菲利普斯教授介绍,从1960年到1990年,美国政府用于解决社会问题的经费支出增加了5倍,然而,离婚率增加4倍;单亲子女家庭增加3倍;青少年自杀人数增加了3倍;暴力犯罪增加5倍。这是“无导向教育”及其后盛行的“道德相对主义”使美国学生的道德能力、学业水平普遍下降而产生的。但那些坚持出席宗教活动的人,他们的家庭则相对稳固的多。如果说,厌倦传统的基督教,是美国社会问题的肇源,那么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基督教,如果能不断的完善,则完全可能为我们的社会提供有力的道德保障。

      B.“跨掉的一代”(孩子什么时候有阳光?)

     上世纪,“跨掉的一代”是欧美现代化时代的严重危机。随着中国“建设四个现代化”以来,“跨掉一代”也毫不例外的出现在我们的周围。上世纪60年代,“跨掉”那代人主要是摇滚乐、酒精、毒品和性,但这一代又加上了高科技的元素:“网瘾”。这是现在急待解决的棘手问题。对他们的有效扶持与中国未来的保障。国家把这类人视为病人并开设医院是负责任的,但药物治疗对于这类人,往往是有限的。固然利用艺术能够转移兴趣,体育有助于身心健康,但伯拉图提醒人们,专注体育会使人变得粗鲁,而迷恋艺术则会使人变得神经质。确实,在运动员和艺术家身上,时常伴随着这两种特点。因此,如果心魔不除,很难见效。虽然这是现在青少年普遍的现象,但我发现基督教青少年却很不一样。在温州教会,二十几年来的“小子班”显然担当了重要的职责。 虽然他们有些并没有信仰基督教,但他们的学习不缺乏远大的志气,他们的生活也不缺乏趣味。那些长大后信仰基督教的青年,则在很短时间内就彻底“忏悔”过去的生活而焕然一新。可以说,负责任、热爱生活,是基督教青年的共同点之一。我们坦诚的说,我们的社会需要化腐朽为神奇的“上帝之手”。      

      C. 大学生自杀

      近年来频繁的大学生自杀,是我们共同的巨大痛楚。国家、社会、家庭对他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但他们却以自杀来回报,毋宁说那是一种残忍的控诉。这多少暴露了国人精神的焦虑。诚然,对自我人性的迷失,终究会导致生命的失落。“永不安宁的心”,无疑是平安社会的定时炸弹。因此,充分发挥基督教的人生价值观,对中国社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基督教的生命观不仅只是让人珍惜自己,而是赋予意义。从而使人心得到安抚。

      D. 伦理的建构

      温州经济(第一发起诚信日),三鹿奶粉。打假人士(包括于建嵘)。

      伦理建构的必要条件:上帝的绝对权威与终极审判。

      E. 文化创新
 
      人民大学教授杨惠林强调基督教对中国文学的未来建树深具意义(《圣书的子民》引言)。

      唐小林《看不见的签名》则叙述了基督教对现代中国文学的影响。

      雷立柏《基督的大与小》,论述基督教对民国众多学者的影响。

      中国当下文化的创新,基督教也不失为重要的资源。这是中国大学以及民间学者对基督教探究的动力之一,不少艺术家也怀有同样的期待。比之后知后觉的文化人士,教会至少在领先了30年!

      最后再提一点,基于地球变暖的事实,人类的灾难只会与日俱增。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不像中国民间宗教所相信的“时来运转”。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加充分的准备,去面对这些灾难。众所周知,基督教是对慈善事业最积极的团体之一。由于教会的网络非常辽阔,因此,参与人数之众,时间之长,几乎是全球救援最得力的一个团体。除此之外,由于提倡节俭、爱护自然(因为基督教徒视之为上帝的创造),基督教徒也是全世界最重视环保的群体。

      3.实现双赢的未来可能

      A. 各尽其职(罗马书13章)
 
      政府
 
      教会

      B. 法律保障 名正言顺


             (本文转载自:《中国基督教家庭教会问题研究》(刘澎主编),第308—312页。)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城市新兴教会的成因分析
       下一篇文章:新中国家庭教会传道人的形象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