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民间信仰和新兴宗教
 
民间信仰的发生及其生态意识
发布时间: 2011/10/13日    【字体:
作者:令昕陇
关键词:  民间 信仰  
 
 
令昕陇
 
[内容摘要]民间信仰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行为与生活方式,一种思想观念以及具体行为实践的过程,产生于人们生产能力和认识水平都处于低下状态的时代。其中包含了先民们朴素的生态意识,反映了原始先民逐渐萌生的“天人合一”、“万物有灵”的自然生态观念。这种朴素的生态观积淀为人类文化的生成因素,被一代代传承下来,构筑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民间信仰;生态环境;自然崇拜
 

    民间信仰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世界文化现象,在世界各地广泛存在。它主要指从原始信仰中不断传承变异而来的有关神灵崇拜的观念、行为、禁忌、仪式等的习俗惯制。这些反映着原始思维观念的习俗,受到人们的信奉,甚至成为支配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主要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民间信仰产生于人们生产能力和认识水平都处于低下状态的时代,“是人受万物有灵论观念的支配,在异己的自然与社会力量压迫之下,对恐惧和无情世界的情感化处理结果,也是人类受好奇心的驱使,依靠当时的知识和想象力对未知世界加以探究和解释的结果。”[1]10因此,民间信仰的发生“在人们心理活动规律上有着特殊的依据”。[2]这种在适应和选择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民间信仰必然带有其所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深深印记。
 
    一、物我同一的混沌思维方式

    原始信仰产生于人类的童年时代,当时生产水平低下,对征服和认识自然及其自身的能力也极其低下。所以原始人对自然界的依赖性很大,日月星辰、风雨雷电、酷热严寒、生老病死等一系列客观的现象,对他们稚化的头脑来说,都是充满着神秘和不可理解的。一切都是那么的不可抗拒,一切又都是那么令人好奇,它们究竟如何发生又怎样发生呢?这一切对于知识贫乏的初民来说十分困难,他们只能以己度物,根据自己来判断,因此,原始人的思维就充满了直观和幻想的特点。他们倾向于认为一切存在的事物都与他们自己一样,并把自己所熟知的和意识到的各种属性转嫁到所有的对象上去,产生了“物我同一”意识,认为一切自然物类都和人一样,有思想、有灵魂、有语言、有行为,甚至认为,人与宇宙是同构的,彼此之间具有天生的相通性和统一性。诚如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所述:“野蛮人的世界观就是给一切凭空加上无所不在的人格化的神灵的任性作用……古代的野蛮人让这些幻想来塞满自己的住宅,周围的环境,广大的地面和天空。”[3]160认识自然时,以己及彼;解释自然时,又以己喻彼。在混沌思维方式中,天地万物都被人格化和灵化了。灵与灵之间毫无阻碍,无不通可言。不仅如此,在原始人看来,人与物还可以相互转换,特别是当人死后,他们的灵魂可以转变为物;而当物成灵时亦可幻化为人。

    混沌思维属野性思维的范畴,在一定的程度上它带有先天的性质,犹如儿童思维,无须教化便遵循着本能的驱使以朦胧的意识去认识世界一样,难免会把地球理解成平面,把狗猫看成是玩具,把兽畜类化成自己等等的错误。然而,在混沌思维中作为思维者常常会通过幻想、想象把思维对象与非对象任意连接,结果使本来真实的事物发生了形变,出现了真实与不真实的兼备形态,甚至完全虚假的形态。[4]所以,初民把一切自然现象都说成是一些神奇力量有意识的故意的行为,这种神奇的力量看不见、摸不着,它不仅控制着自然界的万物,也主宰着人类的命运,因而初民十分崇拜这种力量,希望能把这种“异己”的力量,通过信仰的方式和手段都转化成“顺己”、“助己”的力量,信仰也就因此产生了。
 
    二、超自然神秘力量主宰的宇宙观

    费尔巴哈在《宗教的本质》中提到:“自然界的变化,尤其是那些激起人的依赖感的现象中变化,乃是使人觉得自然是一个有人性的、有意志的实体而虔诚地加以崇拜的主要原因。如果太阳老是呆在天上不动,它就不会在人们心中燃起宗教热情的火焰。只是当太阳从人眼中消失,把黑夜的恐怖加到人的头上,然后又再度在天上出现,人这才向它下跪。……如果大地上老是结着果实,还有什么理由来举行播种节和收获节的宗教典礼呢?大地上的果实之所以显得好像是出乎天意的、理当感谢的恩赐,只是因为大地时而把它的宝库打开,时而又把它关闭。惟有自然界的交易,才使人变得不安定,变得谦卑,变得虔敬。”[5]231人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人类对自然力和自然物人格化的思考,形成了人类原始思维的核心观念,即“万物有灵”观念。

    “万物有灵”是原始人的世界观,也是原始信仰产生的思想和哲学基础。原始人最初对于有生物和无生物是不加区别的,他们认为周围的一切都和他一样,认为他自己的身体之中还有一个同他本人一般无二、只是小一些的生物在活动着,其他万物无不如此。这就是灵魂。它是可见又不可见的,它能短时间出走,也会永远离开躯体,暂离为睡,永离便是死亡。恩格斯说:“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既然灵魂在人死亡时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那么就没有任何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6]321在这种观念下,“万物有灵”应运而生了,先民们认为凡是与人发生关系的外界,包括自然界中的天地山川、日月星辰、一切动植物等都是有生命的,也是有灵感的,人与发生关系的外界乃是一种有生命的灵感现象。由此产生了许多自然神和祖先神的崇拜信仰,构成了民间信仰的本身。
 
    三、如墉如栉的崇拜意识

    自然崇拜,是人们对某一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崇拜,是对感官直接感觉到的自然力、自然现象及自然物的崇拜,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为普遍的共同信仰形式。先民们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处于软弱无力和对客观世界愚昧无知的情况下,把自然物人格化,同时,又由于人们对某些自然力的畏惧和感恩而产生,希望通过对这些自然物的崇拜,进行祈求、服从和讨好它们。“中国民众自远古起就对神秘的自然环境及与其息息相关的生态系统表现出崇拜的热心,并以这种崇拜为起点,向对更广阔的宇宙环境物象的崇拜发展。”[7]15

    在中国各民族中,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所保存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同,自然崇拜和信仰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在原始人对大自然的崇拜中,天体崇拜是极为普遍的,因为天的一切变化,对原始人来说都是不可捉摸的和变化莫测的,对他们的生活也是有很大影响的。天体的变化,有时可以给人们带来光明和温暖,有时却给人们带来黑暗、寒冷和酷热。它既可以给人们带来好处,也可以给人们带来灾难。因此,原始人便认为天体具有巨大无比的神秘力量,从而对它们产生了敬畏、感恩和依赖的崇敬崇拜情绪。”“而在天体崇拜中,对太阳的崇拜是最突出的。”[8]405因为太阳是光明和温暖的源泉,是干旱和酷热的祸根,又是人们日夜作息的依据,也是农业生产季节划分的标准和作物生长的要素之一。我们的祖先太昊伏羲氏最初可能就是太阳族集团的首领,后来才演变为龙虎集团的领袖。多数学者认为,炎帝和黄帝的本意也与太阳有关。先民崇拜日神,在原始遗物中有较丰的证据。在甘肃马家窑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常见的器物装饰模拟太阳形状的图案就有10余种。图案中,均有黑子,与原始人的“日载于乌”有关。秦陇人普遍说,太阳神是一位骑凤鸟的大神,凤鸟所至,阳必随而大灿。这些传说,在《汉书·五行志》及《后汉书·五行志》中均有类似的记载:“日出黄,有黑气大黄,居日中央”。“日色赤,中有黑气如飞鹊”。十、米、、⊙等均为鸟飞翔时不同的变异形态。[9]此外,在江苏连云港发现的将军崖壁画画面表现了禾苗与水、太阳三者关系,并祭祀,这是当时农人崇拜太阳神在岩画上的反映。从生态学的意义上讲,农作物生长需要充足的阳光,人们为祈求丰收,崇拜太阳神当是农业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并成为信仰习俗。

    图腾崇拜也是人类最初的一种崇拜信仰,它发生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以氏族血缘共同体为单位,是对于某一种特定的动、植物或其他无生物的有目的的崇拜。“图腾”一词是指氏族所崇拜的一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在原始氏族成员眼里图腾是“神圣的”和“崇高的”,并被视为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祖先,是该氏族的保护神和徽标。甚至认为人是图腾所产的,人死后又要回复为图腾物,然后再投生为人,它是该氏族的保护神和徽标。因此,任何成员都不得伤害和杀食属于自己图腾的物类;并规定同一图腾内的男女不能通婚;氏族内一旦有重大事情,须求告本图腾,否则不得随意行事。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渔猎是人们的主要经济生活来源,人们的生存绝对离不开动物,动物是人们的唯一生活来源,一旦获不到动物,他们的生存便会受到严重威胁。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个氏族成员便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的命运同动物紧密地联系起来。人们既要捕食它们,同时又会对它们产生某种亲切之感。由于当时人们的认识有限,又由于万物有灵的观念,就会把这种物奉为自己氏族的图腾而加以崇拜了。

    在我国,动物图腾类有:西藏藏族族属图腾有牦牛、羚羊、猕猴等;珞巴族族属图腾有虎、猪、熊、猴、蝙蝠、蛇等;居住在东北的鄂伦春族将虎、熊视为祖宗,不得直呼其名,如称虎为“乌塔其”(意即“大爷”“老头”),并禁止猎虎打熊,如打死则须举行风葬仪式[10]等。植物图腾类的禁忌,如:壮族禁伐风水树、村树;有些民族把大片的林木说成是神林,认为神林是村落保护神的住所,严禁林旁燃火、牲口入内和人们砍伐等。这些图腾崇拜除信仰成分外,在很大程度上为当地这些动植物的保存和繁殖提供了条件,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祖先崇拜是继图腾崇拜之后开始的,信仰祖先、祭祀祖先,目的是为了祈求庇佑于后代。祖先崇拜的核心是“祖灵”观念。只有鬼灵的观念在人的头脑产生之后,才会有祖灵观念。先民认为祖灵是不灭的,永恒的,他(她)永远是部落、宗族和家庭的守护者。这些祖灵与普通灵魂不同,他(她)能通神。凡部落、宗族和家庭有不幸遭遇,祖灵可以直接解除灾难,或由祖灵去祈祷、求告大神来拯救他的后代。有时,祖灵还可附体或通过梦境预告凶吉。有时,祖灵还会惩恶罚过,特别会对那些不孝之子、无德之人实施报复。祖灵的特殊身份在先民的思想中形成了既敬又惧的双重结构。人们一方面认为祖灵是不灭的,永恒的,他们永远是部落、家族和家庭的守护者;另一方面又惟恐触怒了祖灵,祖先会降灾给后代,以示惩罚,由此导致了人们对祖灵的隆重祭礼和禁忌观念。例如哈萨克族对于祖先之灵魂的居所—墓地就有禁忌:在墓地附近禁止修猪圈、厕所,禁止大小便,不许牲畜在墓地上乱跑,不许在墓地上取土等。此外,祖先崇拜还与神秘的风水观念相结合,致使家族或宗族组织为了保护“龙脉”或“风水”,禁止族人或外族人在祖坟山上或附近种植某些经济作物,禁止砍伐祖坟山上及其周围树木,有意无意之中避免了水土流失。可以说,祖先崇拜在人们的主观意识上带有对祖灵畏惧、祈求的意味,但在客观上却发挥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功能。

    民间信仰的产生和传播有它自身的社会历史根源和思想基础。它从产生以后,就一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化、沿袭下来,成为了一种有着很强的顽强性、凝固性的文化现象。各地不同的民间信仰文化却都带有其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深深印记,以或隐藏或显露的方式成为民众处理自身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准则和行为标准,制约着人们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从而有利于人类自身与自然和谐相处和生态恢复。
 
____________
注释: 
 
[1]安德明:天人之际的非常对话[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钟敬文:《天人之际的非常对话》序.载安德明《天人之际的非常对话》.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陈勤建:文艺民俗学导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4][9]武文:中国西部文学艺术与文化研究丛书民族记忆与地域情韵中国西部原生态文化论稿[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
[5]江帆:生态民俗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6]陶立璠:民俗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
[7]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8]吴诗池、邱志强:文物民俗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10]白兴发:论少数民族禁忌文化与自然生态保护的关系[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2(9)。
 
             (本文转载自:《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3月)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台湾“新兴民间宗教”存在意义片论
       下一篇文章:从“民间信仰”到“社会信仰”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