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社会
 
略论宗教与迷信之区别
发布时间: 2011/12/17日    【字体:
作者:何光沪
关键词:  宗教 迷信  
 
 
                                         何光沪
 
    有些人提起宗教就会说:“哇,那是迷信!”有些人则会说:“宗教与迷信岂可同日而语?二者大有区别呀!”确实,要说佛教,梁启超说它是“智信而非迷信”,要说基督教,它在中古时代激烈反对巫师巫婆是出了名的。宗教哲学的研究表明,真正的宗教与迷信确实有区别。  

  首先,宗教不论是敬拜上帝、佛陀还是真主,都是要对世界的本源表示敬畏,而迷信则不然,不论是用风水求吉祥,还是用咒语治疾病,都是在想利用世界上不同现象的关联(如“风水”与“人事”的关联)来为自己谋利益。你可能会注意到,科学也想利用世上不同现象的关联(如“气候”与“植被”的关联)来为人谋利益,但它用的方法是理性的,而迷信用的方法却是非理性的,所以科学常常有效而迷信常常无效。迷信是狂妄的,它企图测透事物并控制其进程,宗教则是谦卑的,它旨在接受世界并敬畏其根基;迷信是功利的,它要“神力”服务于人的利益,使“圣洁者”世俗化,宗教则是道义的,它要人的利益符合于“神意”,使“世俗者”圣洁化;迷信关切的是世间的事物和自我的安乐,是“非终极者”,宗教关切的则是世界之根或万有之源,是超乎此生此世的人生意义或价值根基,是“终极者”。

  什么是“终极者”?什么是“非终极者”呢?终极就是最后。A依赖B,B依赖C,C依赖D……或者说B产生A,C产生B,D产生C……最后的那个Z就是终极。但这也只是比喻或象征,因为“存在”这个终极指的是从A到Z一切事物的基础,所以它甚至Z也不是,而是从A到Z所有万物的根源。这就是“终极者”。而从A到Z的万物,则是“非终极者”。

  再回到我们的问题上,有一句名言说:“宗教是人的终极关切。”这是什么意思呢?你可以想想,世上每一个人,是不是都有种种关切?比如关心考试名次,关心收入多少,关心足球比赛……都是一些关切。其中,一个人认为是最重要的关切对象,就是他的“终极关切”,就成了他的“宗教”。比如一些巴西人认为足球比赛最重要,我们就说他们把足球当成了宗教,又比如一些贪财鬼认为金钱最重要,我们就说他们搞“拜金主义”,是“拜金教徒”。但是你再想一想,这类东西是不是真正“终极”的东西?显然不是,因为这些都属于从A到Z的世间万物,没有永恒性、无限性等等。所以从宗教哲学的研究来看,它们都是“非终极的关切”,只不过是“伪宗教”或“准宗教”。有不少“伪宗教”,就是迷信,它们挂着关切“世界本源”的招牌,实际上关切的是小团体或个人的利益,盲目相信“大师”或“领袖”的所谓超凡能力,甚至还侵害其他个人与其他团体的合法权益,堕落成人们所说的邪教。 

  这里已涉及到迷信的另一个特征,即不管“信”的内容如何,它信的方式是毫无自身经验根据的。例如,某些人相信某些“大师”有一些不同寻常的“功法”,假如他们有确切的自身经验为根据,我们就不说他们是迷信;但问题在于,很多很多的人都是只听别人转述,或只看看魔术式的表演,就相信一些夸大其辞的说法。不论这类“功法”真假有无,这种相信的方式都是迷信。
 
(本文转载自:文化-宗教周刊-中国民族报电子版(2011年12月13日),原标题为“宗教与迷信有何区别?” http://www.mzzjw.cn/zgmzb/html/2011-12/13/content_81570.htm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信仰乱象需要现代文明价值匡正
       下一篇文章:从《乡村礼拜》看中国教会本色化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