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政教关系
 
宗教和谐之道
发布时间: 2012/2/24日    【字体:
作者:杨生瑞
关键词:  宗教 和谐  
 
 
                                       杨生瑞
 
     和谐,即系统内各因素配合得适当,相辅相成、各得其所、共生共长。这里所说的“宗教和谐”是一个简称,指的是“涉及宗教的和谐”。全世界70亿人,80%信仰宗教,不同宗教信徒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有时甚至十分惨烈。所以宗教和谐与否是个大问题。宗教和谐包括各宗教之间、教派之间和谐相处,信教的、不信教的群众之间和谐相处,宗教与政府和谐相处,宗教与社会和谐相处;不发生唯我独尊、狂热极端、歧视迫害、恐怖袭击等问题。促进宗教和谐,是国家社会稳定的需要,人民安居乐业的需要,也是宗教自身发展的需要。
                              宗教和谐,以道相通

  探讨世界范围的宗教和谐问题,宗教和谐的内在根据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在于人类现实生活的共同性。终极关怀之道尽可以不同,但人类有共同的现实思维,共同的生存之道、相处之道、发展之道,因而也就有共同的话语、和谐的根据。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宗教、伊斯兰教在传入中国后,不约而同地将其宗教中的道理用中国古已有之的“道”来表达,给出了反映或遵循“道”的行为规范。

  佛教讲“苦、集、灭、道”四谛,道谛是通过修行、认识摆脱苦海往生极乐世界的途径、方法,但也适用于一般社会的日常生活。

  基督宗教有“道成肉身”的说法;教牧人员讲经称为“讲道”,把《圣经》中的基本道理称为“要道”,认为“真道”即真理。

  伊斯兰教讲“信道而且行善,将入于下临诸河的乐园,而永居其中”。有“主道”、“道明三天”之说。

  中国本土的道教基本信仰是“道”,认为“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万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

  此外,中国儒家也很讲“道”。中国人常讲“天道”、“人道”等等。

  在唯物主义看来,道就是客观规律,它看不见,摸不着,却客观存在;了解它,掌握它,遵循它,就事事通达;不懂它,违背它,顶撞它,就处处碰壁。这样看来,各宗教对于“道”,在语意上是一致的,在内容上是相通的。

  宗教所述之“道”,无非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间之道,二是通向彼岸之道。既有符合客观规律的、理性的内容,也有超验的、非理性的内容。其中反映客观规律的、理性的内容,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客观规律是重合的。所以,“道”是宗教与发展着的社会和谐相处的认识基础。

            政教分离、各司其职,建构宗教和谐

  宗教的基本功能是“终极关怀”。而政党、政府作为社会现世利益的代表,其职能是运用政治法律制度和政府、军队、警察、法庭等,管理社会。因此,宗教与政党、政府的职能分工是非常明显的。

  正因如此,政权与宗教分离是大多数现代国家所施行的宗教政策和治国原则。坚持政教分离,明确宗教的功能,划分政权与宗教关注和举措的范围,是促进宗教和谐的基本环节。直接涉及后世(来世)归宿的今世功修和生活,是宗教的事;至于政治、经济、社会等问题的解决,则是政府的事。

  政党、政府也必须是循道而行的。自古以来,能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则为“有道”,否则为“无道”。宗教界面对有道的国度和时代,遵守国家法律,服从政府管理,是宗教的生存之道,和谐之道;否则,如果逆历史潮流而动,则处处碰壁。
  政党和政府、宗教都应找准自己在社会的位置。宗教的主要功能是顾“后世”,而不是办今世;主要关注的是终极关怀,而不是现世作为。而政党、政府则恰恰相反,紧抓现世作为,而不干预宗教的“终极关怀”。这说明二者的功能是平行的,而不是重叠的;各司其职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如果重叠和交叉,势必造成混乱、矛盾、冲突和动乱。

                 与时俱进,方能促进宗教和谐

  人类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变化。结合经典的教义对变化的社会作出解释,提出应对的方法,是宗教教职人员时时面临的挑战。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揭示了许多原先不认识的事物。宗教界树立不断观察探索、与时俱进的思想,才能与社会和谐相处。《古兰经》云:“你们要观察天地之间的森罗万象。”但基督教原教旨主义、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坚持不顾现实世界的变化,一切按最初教旨言辞办,固步自封、因循守旧,闭着眼睛不承认科学证明的真理,不承认已经变化的现实,把广大信教群众引向歧途,使宗教团体陷入偏执极端—落后、边缘化—更加偏执极端的恶性循环圈,宗教和谐也就无从谈起。

  认识是一个过程,没有止境,因此,不论是世俗的人们,还是宗教信徒,只有不断用人类的最新知识来充实头脑,才能与时俱进,才能正确反映“道”,促进宗教和谐。

          信众整体科学素质的提高是宗教和谐的必由之路

  人类社会徇着客观规律向前发展,人类对自然、社会、人类思维的认识在逐步提高。除外在力量的干预外,宗教信徒的思想也必然适应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而宗教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有其相对独立性和滞后性。这种变化发展的力量和因循守旧的力量在矛盾中发生力量对比的变化,从而导致宗教的适应性发展变化。在此过程中,宗教信众整体科学素质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

  达尔文在临终前重申“不会乞求上帝的饶恕”,但仍被隆重地、与牛顿并列地埋入英国圣公会威斯敏斯特教堂。英国圣公会在达尔文去世126周年时道歉,说打压达尔文错了,并要思考进化论对宗教现在和未来的影响。这个例子可以说明西方整体科学思想、科学意识巩固和宗教对其的适应。

  这一历史事件给我们的启示在于:突破愚昧桎梏,是促进宗教和谐的重要条件;社会大众整体科学理性思想观念的提高,是突破愚昧桎梏的关键;信教群众整体科学素质的提高和宗教与社会发展的适应形成良性互动,是宗教和谐的必由之路。
 
 
  (作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宗教事务局)
 
 (本文转载自:中国民族报电子版(2012年2月21日) http://www.mzzjw.cn/zgmzb/html/2012-02/21/content_82913.htm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政治的宗教
       下一篇文章:试论宗教与民族的关系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