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社会
 
中国家庭教会路在何方?——家庭教会发展环境、成绩和挑战(一)
发布时间: 2012/10/6日    【字体:
作者:郭易君
关键词:  家庭教会  
 
 
                                         郭易君

    从1950年三自运动发起,经由1954年的40万信徒签名拥护三自运动,至今已经60余年。无论家庭教会的数目还是信徒人数都有很快的增长,一片繁荣景象。宣教士及国内众多前辈的血泪浇灌出家庭教会现在的成果。然而,冷静观察思考,却处处充满危机,一不谨慎将会为未来发展埋下隐患。针对家庭教会的出路问题,笔者进行了一些简单的思考,期望抛砖引玉,激起更多同道对相关问题深入研究。本文将从发展环境、成绩和挑战,重点问题分析,任务和策略三个方面展开叙述。

    一、家庭教会发展环境、成绩和挑战

    (一)家庭教会发展环境

    1.从基督教外部来看,灵界征战十分明显,末日气息渐浓

     一则,伊斯兰教大势宣教,处处抢夺灵魂。世界穆斯林组织大力鼓吹多生多育政策,穆斯林人数日渐增长;同时,穆斯林组织还想尽各种办法向基督教宣教,如今已经有许多美国黑人基督徒改信伊斯兰教(一个重要原因是许多白人的种族歧视)。甚至以年轻美貌之穆斯林青年向牧师子女联姻宣教,从而使牧师的第三代成为穆斯林;二则,佛教在中国马氏理论式微人心虚空的背景下,以其得天独厚的传统优势和政治优势掳掠了众多商人和知识分子的灵魂;新纪元、撒旦教以及各样异端邪教风起云涌,各帮各派占山为王、摇旗呐喊、拉人入伙;三则,各种理论思潮喧嚣其上,自由主义、社群主义、保守主义,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多元主义,虚无主义、犬儒主义、实用主义,民族主义、复古主义、激进主义等各派世间小学以真理的面貌出现,大势鼓噪,吸引了不少眼球,绊倒了不少灵魂。

    2.从基督教内部来看,欧洲教会式微,美韩等国教会也衰落的迹象

    近年来,欧洲教会式微,其衰败之境况使人震惊,基督教堂被伊斯兰教租用,被佛教租用做法场,许多偌大教堂只剩下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美国教会也受世俗主义、普世主义、灵恩主义的很大的影响。东方韩国教会受欧美文化的影响,加上沾染世俗主义,已经不像80年代那样外在清苦却心灵火热。有些教会求大、求全、求保障,有些教会建立自己的银行,做不义的管家,看起来是以防不测,实则是不仰望神。加上有些教会丧失在外邦人中的见证,将福音的土壤践踏,以致出现未信之民极力抵挡福音的境况。

    3.从福音的禾场来看,到处都是未得之民

    辛亥百年来,没有哪个年代有现在这个年代人心对待福音如此柔软。60年的无神论教育,将人心打扫干净了,预备迎接那独一无二的客人基督。传统风俗、儒家伦理被市场经济抛弃了,法治原则、理想主义被人治原则和现实主义代替了,民众对政治领袖和影星明星的崇拜也被贪污腐败和“艳照门”打碎了,赤裸裸的金钱和为所欲为的权力无法满足依然虚空的心,民间宗教和拜偶像无法抑制内心中的无名的恐惧。民众渴望真相,向往真理,寻求道路,探寻生命,然而谁来报告这大好的消息?上帝在寻找合用的工人。

    根据许多基督徒的说法,14亿中国人中信主人数大致有7000万。笔者认为可能真实的数目比这要少得多,而且众多基督徒知识和生命都幼小、贫穷、软弱且缺少见证。即使按7000万信徒的比例来算,中国仅仅有5%的信主,95%的同胞尚未信主,正在死着(Dying),拉森教授说,钟表的秒针每滴答一下就会有一名不信主的中国人死亡。耶稣基督的叩问“哪一个是落在强盗手中的邻舍”(路10:30-37)在我的心头盘旋久久不能退去。我是他们的同胞吗?我是见死不救的人吗?

    (二)家庭教会的现状和取得的成绩

    现状部分因缺少足够多的文字和现场资料,笔者参考部分家庭教会学者的文章,仅根据自己近七年来对城市和农村教会的观察,以及在机关任职期间在全国部分省市的调研情况,和在国内接触各区域的传道人所了解的情况进行简单的介绍。在叙述过程中,笔者可能会跨越家庭和三自的界限和派别的界限。

    1.家庭教会的现状

    ——新兴城市家庭教会迅速增长。正像刘同苏牧师所言:“神已把福音放在都市化源头”[1]。以北京、上海、成都等地为代表的中国城市家庭教会在过去的十年中经历快速增长,无论从聚会点数目,聚会人数而言都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飞跃式增长,影响全国教会。城市教会的领袖,竭力地辨明神的真道,虽然有差异,但却竭力持守教会的合一。他们有国度胸襟,洛桑会议期间,中国教会(主要是福音派教会)资助100位邻国(2/3)和非洲国家(1/3)的参会者所需250万人民币的费用,此举大大激励了斯里兰卡教会和印度教会,他们也决定自行承担费用,并且资助邻国的牧者参会;新媒体服侍萌芽,一批好的网站得以建立,一批年轻人的见证逐步推出视频。以北京为例:以有些教会,探索群体专项事工的路径,敬拜事工、体育事工、社区事工、孤儿院事工、教育事工、青少年事工、媒体事工等专项事工,都已经逐步开展,并为主得着不少灵魂;有些家庭教会在公民社会和政教关系的新范式,持守公义的法则,不惜付出代价;有些教会,注重真道,注重牧养,牧者为羊群舍己,为真道竭力辨明、呐喊;有些教会,探索在不浮出水面的前提下植堂和建立门徒的方式。总体而言,教会的管理制度逐步健全,教会全职同工逐步增加,教会的开始差派宣教士到别的国家,教会开始培养一批批神学生,为未来中国预备祭坛上的祭牲;教会向社会发出自己的声音,持守着中国最后的良心;城市家庭教会的传道人,普遍薪水较低,给传道人上“三险一金”的教会很少,身体负担很重。服侍担子也非常重,许多人处于高负荷运转的状态,急需要为他们的身体灵魂迫切祷告祈求。

    ——农村家庭教会的持守与艰辛。受城市化的影响,需要青年人去城市打工,将妻儿老小留在农村,称为“留守人员”。农村家庭教会以乡镇为中心,聚会人数和质量都有很大提高。他们在真道上竭力地持守,为真理打那美好的仗,不顾一切地抵挡东方闪电、二两粮、冷水教、三赎基督等异端的影响,笔者今年一月份去往某地方教会,他们的中的同工因持守真道被东方闪电杀害。虽知识贫乏,但坚信不疑,因圣灵同在,神迹奇事伴随着福音的能力处处彰显神的荣耀。笔者去往一处农村教会的时候,看到教会公布的奉献表和支出明细,发现传道人每个月工资仅一百元钱。许多农村教会,五年前几乎很少基督徒,如今却发现到处都是贴基督教对联的家庭。

    ——城市农民工教会让人感动。城乡二元化化的社会结构,导致这些背井离乡的农民在城市的边缘求生以养家糊口,他们在城市干建筑工、摆地摊买菜、做小本生意、做苦力、收垃圾,被市民看不起,很多孩子老婆不在身边,他们挣了钱邮回家里供养妻儿老小治病上学。这些人没有保险,没有社会地位,被城管吆来喝去,在社会保障之外。这中间,许多人归向基督。笔者周日聚会后去北京紫竹院不远的一个露天市场,发现许多摊位都关门了,上边写着,“今天是主日不营业”。笔者在北京去过农民工教会,也见过其中一些同工和牧者,为他们对主单纯的爱而不禁对主心生敬畏。他们虽大多收入不高,但奉献不菲,他们生意忙碌但持守主日,他们地位低下却彼此尊重,他们寄居他乡却视教会如同家乡。这些弟兄姊妹真的特别可爱。

    2.家庭教会取得的成绩

    概述家庭教会取得的成绩实在非常难。笔者尝试站在中立的立场,本着归荣耀于神的态度将近年来城市教会取得的成绩进行简单的概括性叙述。

    ——广传福音。在北京的街头小巷、学校社区,不难看到传福音的人,他们中有三自教堂的爷爷奶奶,也有家庭教会的80后年轻人。有福音机构如学院传道会的弟兄姊妹,有国外宣教士的脚踪,也有各家庭教会的不懈努力。在国内笔者所负责的家庭教会某聚会点,在2007年到2011年期间,几乎每周都有很多新朋友来,平均下来几乎每周都会有1人以上决志祷告。各个教会都经历类似的状况。近30年的家庭教会发展是一批批传道人,一个个弟兄姊妹跋山涉水、抛家舍业、用心用力传出来的。笔者认识一个北京家庭教会的领袖,三年时间一对一传福音1000人,90%以上都悔改信主。笔者所在教会的一个弟兄(SW教会公开聚会之前)每周都带领人到中关村广场传福音,每周都带领人信主。

    ——持守真道。国内的改革宗和福音派,以各自的杂志和网站为平台,从智力和知识上竭力抵挡世俗主义和异端邪说的进攻,在理论前线为主努力打仗,大批的平信徒弟兄姊妹,为坚守主的道,许多人为了主道被迫辞职丢掉工作,为主道遭受父母的逼迫,为主道被监视居住、坐监、遭受恐吓;大批传道人和同工为国家认罪,为社群担忧,常常禁食,常常流泪,常常为灵魂代求,常常夜不能寐;神在全国教会中呼召一批基督徒每天清晨5-7点钟起来祷告上帝。这样的见证在国内很多,这些弟兄姊妹特别可爱,特别宝贵,特别认真,特别让人感动。

    ——服侍贫弱。“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策略导致国家贫富差距的巨大鸿沟,富人愈富,穷人愈穷。在教会中的孤儿、寡妇、残疾人以及社会中的边缘群体都是需要关怀救助的地方。家庭教会在救助困难群体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许多家庭教会参与孤儿院、养老院、赈灾、助学等多项社会帮扶当中。许多基督徒到这些机构担当义工,以基督的爱温暖一个一个孤苦的灵魂,使他们看到基督的光,认识福音的大爱。教会奉献中的重要一部分用在了帮扶教会中穷人身上,有些有重大疾病无钱医治,有些人没有生存保障无钱生活,有些人人生低谷暂时困难。教会尽自己的全力帮助这些肢体,担当了许多应该由政府担当的职能,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减少到了社会矛盾的可能。

    ——社会良心。在整个中国的社会法制道德大厦崩溃的今天,贪污腐败,食品安全,学术剽窃等各个领域丑陋不堪,艳照门、包二奶、毒牛奶、地沟油、温州动车、性奴事件等等,不禁让人忧虑、担心、难过、呐喊“中国人的良心在哪里呢?”中国人最后的良心持守地在教会,他们为那一次交托给他们的真道竭力争辩(犹1:3),许多基督徒在持守着社会的良心底线。在学校里,不剽窃论文,不考试作弊的许多是基督徒;在医院里不收红包的许多是基督徒;在政坛里许多不受贿不包二奶的是基督徒;在娱乐圈许多没有绯闻的是基督徒;在商界中许多不做假账、不做假货的人是基督徒;在文化界,不溜须拍马敢怒敢言的是基督徒;在家庭中,他们互爱互敬,持守婚姻的圣洁,不与这个时代同流和污。他们虽然软弱,充满问题,但是那内在真实的生命却无法抹去,他们不自夸,不炫耀,不做作,不媚俗,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是中国的希望。

    ——公民社会。几千年来“兴亡轮替”的咒诅在中华大地上驱之不散,零和博弈的法则在政治社会中耗尽最后一点创造力,魔鬼和死亡辖制着这片苍凉的土地。当代中国,权威主义政府之下,几乎没有公民社会可言。上帝给中国人留下“没有向巴力屈膝的七千人”,为中国的发展探索了某种公民社会组织的模式。家庭教会是中国真正的公民社会,他们以信仰为中心,自愿形成的非营利性组织,他们探索三权分立的教会治理模式,寻求奉献服事的生命呼召,追求信仰,顺服政府,进入社会,为中国政治和社会发展探索了某种治理模式,也给中国人带来了福音的希望。不仅仅带来赦免、悔改的道,拯救失丧的灵魂,也给文化和社会更新带来了真理的亮光。

    (三)家庭教会发展面临的挑战

    家庭教会有许多成绩,但是也有不少挑战,这些挑战每一项都是对基督信仰的进攻。我们不能在成绩面前停滞不前,忘记了问题,也不能在问题面前垂头丧气,乃是正视现在的问题,并勇敢地面对。“教会建立在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它”,在这样的信心和爱心的确据中,我们才能建造更加合神心意的教会。

    1.世俗主义(secularism)

    所谓世俗主义,从圣经角度的解读,即是爱世界的潮流:“眼目的情欲,肉体的情欲并今生的骄傲”(约一2:16雅4:4)。包括物质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官本位思想、成功神学等。世俗主义侵染教会体现在,基督徒将世界的智慧、思潮、方法,带到教会当中。比如崇拜有名望的牧师,高看有钱有势的人,将奋锐党的政治思想掺杂到教会治理之中,论资排辈,江湖义气,结党营私等。教会是社会良心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世界上的光和盐,盐若失了味,就会被践踏(太5:13)。1954年中国的41.6万多万基督徒(近三分之二)向巴比伦大城屈身,失掉了见证,仅有10万左右的基督徒持守见证。最后教会被拆毁,全国两万间教会只剩下100间(0.5%),到文革期间几乎全部拆毁。教会一旦沾染世俗,与巴比伦行淫,就是与神为敌(雅4:4)。上帝就必施行拔出、拆毁、毁坏、倾覆,又要建立、栽植的工作(耶1:10)。这些血淋淋的见证和教训,我们怎能不为之反思、警醒?

    2.反智主义(anti-intellectualism)

    中国家庭教会继承有敬虔主义(Collegia Pietatis)的传统,注重内在的生命,灵修、祷告、读经、情感的活泼与内在亮光。倪柝声言“摸着耶稣”的生命。这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在历史上,前辈在十字架真理上的忠心,留下了敬虔受苦的榜样。但是,正如简河培牧师所言敬虔主义“在‘属灵的生气’,与‘智力的运用’两方面没有好好地加以平衡”[2]。如今,后辈除了要继承十字架敬虔主义传统之外,要格外警惕反智主义。所谓反智主义,简言之就是反标准、反传统、反精英。受革命有理等激进主义思想影响,中国人很多有反智主义倾向,对于思考、精英、研究等具有嘲弄的态度。“读书无用论”等都是反智主义的体现。在教会内,反智主义主要体现在,“不用读神学,只要读圣经就行”,“不要搞研究,只要敬虔就行”,“不要牧师,大家一起干就行”。反智主义,是不符合圣经的(彼后3:18;腓1:9),不利于中国教会的发展,已经对中国家庭教会的发展造成了很多伤害,比如由于反智主义导致灵恩派大行其道,家庭教会在许多农村地区有沦为民间信仰的危险。

    3.行动主义(Activism)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的第一性,小平同志提出“白猫黑猫理论”,“不辩论,不争论,闷声发大财”。行胜于言也是清华大学的精神。行动主义哲学强调行动和实践,主张脚胜于嘴。国内许多教会的领袖受此哲学的影响。笔者尊重务实的态度,但在教会的发展上是“道胜于行”,“神胜于行”,要先辨别是否是神的旨意,是否符合圣经真理,这个最重要,然后再去行,要先辨别是否是神的时机而后行。对于平信徒而言,行动主义表现在“越忙碌就越有自己的价值[3]”。耶和华不喜欢人的腿快,马的力大(诗147:10),在一些重大的方向性的问题上,需要慎思明辨、忍耐等候。行动固然重要,但是方向错了,就是“南辕北辙”;行动固然重要,但是方法错了,就是“事倍功半”;行动固然重要,但是时机错了,就会“功败垂成”。

    4.拿来主义(plagiarism)

    拿来主义是鲁迅提出的概念,主要是指不经消化吸收,直接复制、剽窃照单全收国外文化的一种态度和一套行动法则。从教会的发展历史来看,中国教会的确很幼小,许多方面需要谦卑顺服地学习别国的经验,在真道持守、敬虔生活和福音宣教上都需要向其他国家的教会学习。但是不能全盘接受,不能好的坏的都学。教会发展中需要辨明和研究之后再学习,学习之后要本于圣经,结合中国教会的实际情况,应用在教会中。在牧养教会中,许多教会奉行“拿来主义”的思想,直接将美国和韩国的教材和经验拿到国内来用,自己不认认真真地准备材料,导致水土不服,效果不佳,不仅浪费人财物力,而且耽误基督徒生命的成长;在堂会建设上,西方到处都是大教堂,许多领袖认为我们也应该建大教堂,政府不允许建教堂,退而求其次——租大的场地;在文化上,西方教会人与人之间表面友好亲热,但内心独立冷漠,中国部分领袖学习别人的表面热乎,心里冷漠。西方教会大搞圣诞节,中国教会也学着凑热闹。这些都是拿来主义的态度,是不求创新的中国大陆浮躁社会思潮的体现,为是一种懒惰和偷窃的行为,不仅得罪神,而且拦阻教会的发展。

    5.相对主义(relativism)

    相对主义是一种哲学学说,强调真理的相对性,认为真理以其他条件(如认知体系、社会文化特性、阶级、时地等)为尺度,反对真理的绝对性。相对主义作为一种科研中的保守态度,笔者认为有其道理。然而扩展到社会、宗教等领域,则是违背圣经原则的。在教会中,相对主义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否认圣经的权威,认为圣经的真理是相对的;二是否认并消减圣经伦理原则的绝对性,为犯罪大开便宜之门;三否认在救恩、敬拜、祷告、治理上有圣经绝对的明确无误的教导和原则,为宽容异端,接纳自由派提供了温床和土壤。相对主义打着中立的态度,表面看起来是治学严谨,实则是糊里糊涂。相对主义损伤教会的权柄,撕扯信徒的生命,降低圣经的权威,影响真理的寻求,是撒旦的谎言和魔鬼的差役。

    6.民族主义(nationalism)

    民族主义,简言之,即指将自我民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主体而置于至上至尊 价值观考虑的思想或运动。在教会中民族主义,强调“中华民族教会复兴”,“中国教会”在救恩史上特别作用,强调中国基督徒的特殊性和某种“爱国情绪”。圣经上教导,使万国万民做我的门徒,神的国度乃是天上的国度,非地上的国度,巴别塔事件之后,方有地上国家的开始,基督的十字架乃是将万国万民吸引到救恩中的核心转折事件。没有任何民族和国家值得特别的推崇(这个问题在美国也很明显,俨然一副“选民”“选国”的态度),在上帝眼中“万民都像水桶的一滴,又算如天平上的微尘”(赛40:15)。基督再来之时“各国各族各民各方来的,站在宝座和羔羊面前,身穿白衣,手拿棕树枝。大声喊着说,愿救恩归与坐在宝座上我们的神,也归与羔羊。”(启7:9-10)。民族主义还体现在基督徒,中日关系、历史问题等。基督徒是天上的国民(腓3:20),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神的子民,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2:9)。

    7.激进主义(radicalism)

    激进主义是国内知识分子非常熟悉的一个名词,主要是指以暴力、革命等激烈的方式改变现状的行为。激进主义者一般对现状有强烈的不满,内心中充满苦毒抱怨和不饶恕,同时在道德或是思想上自以为义。在基督徒的话语系统中,激进主义的历史也非常久远,耶稣的门徒就有多名是奋锐党,而奋锐党就是当时的激进主义组织。激进主义在当代教会中主要体现在,将民主主义、自由主义等政治理想带到信仰当中。对于经历过八十年代末那件事情的基督徒而言,激进主义就是我们的十字架。信主之后这一点虽然在圣经中逐渐被对付,但是心中的“阴郁情节”却很难消除。这一代弟兄姊妹需要对神在历史中主权地位的重新认识,需要在十字架上彻底看清罪人的本相和赦罪的恩典,需要真实地饶恕、赦免和基督的爱。信仰容不得半点掺杂,我们如同基督眼中的瞳仁,眼中不能揉进半粒沙子。奋锐党人西门和税吏马太本是敌人,但是他们跟随了耶稣,就放下了自己原有的价值观念,等候基督纯全的真理彻底更新自己的生命。基督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太16:24)。

    8.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

    个人主义是一种以个人为中心对待社会或他人的思想和理论观点。 表现为利己主义、利他主义、自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形式。个人主义在教会中的体现,主要是“个人中心”和“自我关注”。该观点的信徒将“每个人和上帝单独沟通”救恩个人关系无限扩大,将信仰变成“自我中心”的信仰。较难听取弟兄姊妹的意见,在和上帝与教会的关系中“划分领域”。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划分开,认为信仰是私人领域的。部分信徒在教会中一种态度,在工作和学校一个态度,形成信仰与社会生活的割裂。个人主义的一个重要损伤,使罪得以扩大,无法予以对付。此类人许多很可能在救恩上都有很大的问题。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结合,常常带着“现代文明”的面具在教会中影响肢体。个人主义是骄傲的产物,基督徒的生命应以基督为中心。个人主义者一般需要专门的辅导和信心的归正。

    9.分离主义(separatism)

    分离主义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是指由于情感、意志、理念的不同,而主张从某国家、族群、社会团体当中分离出来的理论学说。作为宗教词汇,最早用于英国清教,后来指那些认为不能在现有的教会中实现自己的改革理想而要自己建立独立于现有教会之外的新教会的人们,这些人就被称为分离主义者,或者分离派。圣经教导“分别为圣”的生活,创世纪记载“各从其类,成为美好”。分离不一定是消极概念。从教会发展来看,正是宗教改革路德、加尔文等前辈的分离主义,才有今天的新教。圣经教导“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弗4:3),基督升天受难之前的为教会的祷告中说“求你因你所赐给我的名保守他们,叫他们合而为一,像我们一样”(约17:11),因为他知道许多基督徒属乎血气,容易结党纷争,容易分裂教会。分离主义若不是在极深谦卑、万分谨慎、切切祷告、圣灵带领下的行为,就沦为“分裂教会”,分裂教会就是分裂基督的身体,就是抵挡神与神为仇了。基督徒信仰的根基即是圣经,简言之便是使徒信经,再简言之便是十字架复活的福音,除此之外若再立别的根基便如保罗所言“可诅可咒”(林前3:11,16:22)。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释:

[1]基督日报,刘同苏牧师谈家庭教会现状
[2]简河培,现代神学评论,第十四章,敬虔主义
[3]许宏度,华人信徒在西方社会面临的挑战,举目51期
 
                           (本文转载自:麦种网)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从分离走向整合的科学与宗教
       下一篇文章:中国伊斯兰教教坊制度初探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