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经济
 
伊斯兰社会主义的经济思想与实践
发布时间: 2013/2/16日    【字体:
作者:刘天明
关键词:  伊斯兰教 社会主义 经济  
 

                                                                    刘天明


    伊斯兰社会主义是现代伊斯兰世界存在的一种站在伊斯兰的立场上将民族主义、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相兼容、相调和的社会思潮与社会运动。它在政治上大多实行一党制,经济上广泛实行国有化和土地改革政策,意识形态上则以民族主义和伊斯兰教义为基础,不赞同资本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伊斯兰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最主要最核心的内容是经济思想与经济改革。探讨伊斯兰社会主义的经济思想与实践有助于我们深化对伊斯兰社会主义思潮与运动特点的认识。

                                                                        一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以后,社会主义思潮与运动迅速在西方蔓延,也影响到伊斯兰世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更使社会主义同民族解放、民族振兴运动相结合,在伊斯兰世界各地蓬勃发展。由于根深蒂固的伊斯兰传统文化的影响,一方面,伊斯兰独尊安拉(真主)、倡导天下穆斯林皆兄弟、维护私有财产权等信念已积淀为穆斯林民族社会心理深层不可动摇的基石,使倡导阶级斗争和无神论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难以在伊斯兰世界立足;另一方面,伊斯兰经典中所具有的正义、公平、平等的观念,安拉为万物的终极所有者的观念,倡导行善、施舍、济贫的思想,实行天课、瓦克夫(宗教基金)等一系列体现相对均平思想的社会财产再分配制度等等,又使欲图实现民族独立、民族振兴的穆斯林社会上层人士认为,伊斯兰文化传统具有社会主义的精神与因素。既不违背伊斯兰传统,又在一定程度上实行一些社会主义的经济改革,这便是伊斯兰社会主义产生的文化背景和主体思路。由此看出,伊斯兰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对传统伊斯兰经济思想的社会主义阐释。     

    伊斯兰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社会运动整体中的主体内容,从酝酿到形成体系、实践操作,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约从19世纪末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伊斯兰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酝酿、萌芽、初步形成时期。1892~1897年间,被认为是泛伊斯兰主义奠基人的加迈尔丁·阿富汉尼开始把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联系起来。他认为社会主义不仅与伊斯兰教并行不悖,而且它正是宗教的教训所在。他撰文提出伊斯兰教的济贫税和关于禁止高利贷的规定,含有社会主义的特点。【1】但他没有进行系统论述。十月革命后,一些思想家开始把社会主义合理分配财富的思想与伊斯兰教的相对均平的思想、措施、制度联系并等同起来。有的思想家受福利社会主义的影响颇深。伊斯兰社会主义早期代表人物乌巴德拉·辛迪认为,“穆斯林为实现经济的公正原则,必须发展自己的宗教基础”。他主张以“各取所需”的原则分配财富,遵循“西方福利国家的路线”,政党可以通过非暴力争取实现独立,提高农民和手工匠的生活水平。【2】这体现出他一方面强调传统宗教积极因素,另一方面又具有某种程度的民主社会主义倾向,也体现出伊斯兰社会主义具有多元的思想文化渊源。另一位早期理论家希赫兹·拉赫曼·西赫瓦维认为,《古兰经》一方面承认经济不平等,另一方面反对少数人垄断财富。他主张进行伦理说教,使富者和贫者认识到财富、天赋、贫穷等等都是安拉的考验,应使他们或是甘心情愿施舍、纳税,或是勤奋忘我劳动;人们应“攀登社会的阶梯”,“弥合阶级差别的鸿沟”,以达到经济上的公正与平等。他建议试行合作制度,替代资本主义的银行业以禁止高利贷;他主张规定私人财产的限额和范围,矿产、交通运输等公共事业应由国家控制,允许个人占有工业,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应由国家牢牢地控制,以消灭一切可能的剥削并保证劳动福利。西赫瓦维的经济思想初步勾勒出了伊斯兰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框架和结构,体现出了这一理论的整体特征:第一,强调遵循《古兰经》的命诫、原则、精神。第二,强调国家对经济命脉的掌握和控制。第三,反对贫富两极分化,强调对私人资本的制约、限制,但不主张剥夺私人财产的所有权,主张维护有限定的私有制。第四,反对剥削,反对劳资对立,反对阶级斗争,主张劳资合作。这些特征在后来的伊斯兰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体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到60年代是伊斯兰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更为丰富、更为系统并获得伊斯兰世界广泛认同的时期。“这一时期,伊斯兰社会主义作为一股流行的社会思潮,席卷伊斯兰世界。‘社会主义’成为时髦而又响亮的字眼为各不同阶层、不同政治倾向的人竞相使用”【1】。如埃及、叙利亚穆斯林兄弟会打出建立伊斯兰社会主义的旗帜;巴基斯坦之父真纳提出以伊斯兰社会主义为立国根基。系统论述伊斯兰社会主义的著作陆续出版,其中叙利亚穆斯林兄弟会领袖穆斯塔法·西巴伊的《伊斯兰社会主义》【2】一书有重要影响。此书“实际上是为纳赛尔主义,特别是为纳赛尔在国内推行‘土改’和企业国有化政策作理论论证的一部著作,这也是它畅销于埃及和阿拉伯世界的根本原因”【3】。在西巴伊的经济思想中,财产问题是核心问题。关于财产的所有权问题,他认为个人的自然权利,以财产的所有权最为重要。伊斯兰教承认双重所有权:一方面世间一切财富皆为安拉所创,皆归安拉所有;另一方面,安拉又容许世人有同等的权利利用安拉赐予的财富。他指出:“私人财产是一种不能取消的权利。国家保证这种权利,并惩罚那些侵犯这种权利的人。”【4】他认为所有权的取得和利用必须正当、合法,不得损害他人同等的权益。他认为工作是最为重要的获得财产的方式。他进一步提出:“财产是一种社会功能:国家不允许利用它来作为一种压迫和剥削的手段。”【5】关于土地所有权问题,他认为:“伊斯兰教的原则、我们的社会状况以及我们的宗教所赋予我们消灭压迫与给予农民以人类尊严的义务——所有这一切都对从法律角度视为合法的土地所有权加以限制,并使这种限制成为国家的职责之一。”【6】但是,实施这样的限制必须完全公平合理,符合社会整体利益,而不是仅仅消除积怨和复仇。关于财富的社会责任,他认为:“财富牵涉到社会责任:合法的施舍、给亲属的补助金、社会互助。”【7】关于国有化问题,他以“圣训”为据,论证了国家有权决定利用安拉所赐财富的方式,因而国家对主要生产资料的国有化政策是完全符合伊斯兰教的,与此同时,私人占有制也是天经地义的。他认为:“对社会所必需的商品和物品可以实施国有化,但只有当某人或某些人对这些东西的占有牵涉到对社会的剥削时,还必须由经济专家们同意这样做显然是为了国家利益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1】当国家在社会或经济需要的情况下采取国有化措施时,有责任向被剥夺财产的业主提供适当的补偿。在充分论述财产问题的同时,西巴伊还注意到了经济发展问题:“在承认私有财产的合法性质时,伊斯兰社会主义允许那些具有才干的人参与建设性的竞争,因为这是推广文明和发展生产的一个基本条件。”【2】他认为伊斯兰社会主义提供了既能够实现社会公平又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的机遇:“伊斯兰社会主义实际上符合人类的本性。它满足了所有公民的尊严以及他们的利益。对于工人,它提供体面的生活水准和有保障的前途;对于资本家,它开辟了在国家控制下进行生产的广阔天地。”【3】不仅认识到平等、公平、福利等层面的经济问题的重要性,而且能够认识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这是西巴伊的重要贡献。当然,在西巴伊的论述中,二者相比,平等、公平、福利是第一位的,是他认识经济问题的立足点和主视点,是论述的重点。 

     马哈茂德·谢尔塔特的《社会主义和伊斯兰教》是这一时期伊斯兰社会主义的又一部代表作品。马哈茂德·谢尔塔特1958年被任命为爱资哈尔大学校长。1961年,爱资哈尔大学的宗教和行政权力分开,谢尔塔特保留其宗教首领的职务。他在此论著中援引《古兰经》的文句,以便实际上证明:埃及的伊斯兰社会主义符合伊斯兰法律。他同西巴伊的经济思想基本一致。他的经济思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其一,关于财产权。他认为伊斯兰教维护人类的五项基本权利(宗教信仰、生命、子女、财产、理智的权利),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维护财产的权利。其二,关于财富的来源。他认为财富的来源是农业、工业和商业,特别强调工业的重要性,“社会物质生活所依赖的农业、工业和商业是财富的来源”。其三,关于财富的社会功能。他认为,财富本身并不是目的,它只不过是进行互相帮助和获取所需的手段之一。“这样使用的话,财富对于拥有它的人以及对于社会都是一件好事。财富如看作是一种目的本身,并且以享用它为唯一目的,那么它就成了严重危害其所有者的原因,并同时在人们中间扩散腐败现象……”。因此,他不反对个人致富,但他强调致富的社会功能,“致富是一项社会功能,其目的是确保社会的幸福,满足社会的需要与利益”【4】。他从致富的社会功能出发,阐发了伊斯兰教的“适中”的消费观:既反对吝啬地窖藏金银,而不使之分享于众人,分享于社会,又反对挥霍浪费。其四,发展独立经济摆脱殖民统治。他把发展农业、商业、工业视为摆脱殖民主义统治的必要途径和条件:“毫无疑问,这项义务在于为实现伊斯兰教施加于其信徒的原则而努力,即让穆斯林社会本身满足其一切需要的自给自足原则。”他指出:“农业、商业和工业是一切希望过上独立、文明与富裕生活的国家的国民经济支柱,这是不容置疑的。”“历史告诫我们:一个国家在农业、商业和工业问题上缺乏自给自足的手段,是招致殖民主义的首要原因。”【5】这体现出在马哈茂德·谢尔塔特的经济思想中伊斯兰精神、民族主义、社会主义融为一体:坚守伊斯兰传统精神,节制私人资本,缩小阶级差别,维护民族独立,振兴民族经济的思想在他的经济主张中都得到充分的论述。     

    60~70年代,伊斯兰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在一些国家如埃及、利比亚、巴基斯坦、阿尔及利亚等国得到大规模实施。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有所不同,也由于各国推行伊斯兰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领导人及领导集团的思想路线有所不同,各国所推行的改革措施不尽相同。如利比亚的伊斯兰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比埃及、巴基斯坦等国显得宗教色彩更为浓厚一些。但总体上看它们的基本点是相同的:都以经、训为其经济理论的根源;都强调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都在一定范围内推行企业国有化政策;都维护有限的私有财产权,保护小私有财产者利益;改革都在强有力的一党执政、高度集权的政府强力推行下进行。 

     70年代以后伊斯兰社会主义思潮和运动逐渐衰退。作为伊斯兰社会主义整体思潮、运动的主体内容,伊斯兰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也逐渐缩小,经济改革也不同程度地遭受挫折和失败。主要原因有这样几个方面:其一,伊斯兰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预期目标并未达到。经济上并未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人民生活的普遍富裕,这些国家仍然属于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仍然贫困。据国际复兴与开发银行统计,1960~1973年按人口平均的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的增长率埃及为1.5%,阿尔及利亚为1.7%,巴基斯坦为3.4%;1973年按人口平均的国民生产总值埃及为250美元,阿尔及利亚为570美元,巴基斯坦为120美元。【1】说明这些国家仍然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之中。其二,一党专政难以满足各种不同的政治派别和广大群众参与政治的要求,从而难以调动各种不同的政治派别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的积极性。随着民众政治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民主意识的增强,对一党专政的政治体制强烈不满。其三,官僚体制下吏治十分腐败,引起群众不满。其四,1967年阿以战争中以埃及为首的阿拉伯国家的惨败,使广大民众对伊斯兰社会主义的热情减退。1970年9月纳赛尔总统病逝,安瓦尔·萨达特当选为总统后,全面实行“非纳赛尔化”的“纠偏运动”,对内采取一系列的改革和开放措施,伊斯兰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在埃及宣告失败。1977年7月布托领导的人民党政府倒台,标志伊斯兰社会主义改革在巴基斯坦的结束。上台执政的齐亚·哈克政府受伊斯兰促进会领导人、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三大理论家之一的毛杜迪思想的影响颇深,在巴基斯坦实行逐步伊斯兰化的政策。在经济上恢复伊斯兰教的扎卡特税(天课)和欧舍尔税(什一税),成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税收机构,负责征收上述税金。与此同时,实行削减原来实施的个人所得税率等伊斯兰化措施。从此,伊斯兰社会主义及其经济思想、经济改革虽仍然在个别国家实行,但作为一种社会运动和社会思潮在伊斯兰世界已明显呈现衰退之势。

                                                                     二 

     伊斯兰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与经济改革从总体上看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其一,作为有神论的社会主义,伊斯兰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具有浓厚的伊斯兰宗教文化色彩,伊斯兰教经典经济思想成为它的理论根源。伊斯兰社会主义的理论家和实践者为了表明其经济主张与伊斯兰教经典经济主张相一致,竭力从《古兰经》和《圣训经》中寻找理论根据。他们认为,伊斯兰教经典关于纳天课、乐捐、济贫等均平思想的命诫、措施、制度是伊斯兰教包含有社会主义精神的证明。他们说,“施舍,基本上是伊斯兰社会主义精神的核心”,“走向社会主义的起步”【2】。他们认为,正是伊斯兰教奉行纳课、济贫制度,限制了富人的财产,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穷人的基本需求,缩小了贫富差距,缓和了贫富之间的对立。它是达到社会和谐、团结、兄弟情谊,也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最好办法。关于国有化,伊斯兰经典中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实际上经典中维护私有制的命诫却很多。但为了给他们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改革提供宗教的支持,他们竭力从经典中寻找依据。《古兰经》关于天地万物皆为安拉所创造,世间的一切皆属于安拉所有并归安拉支配的命诫、观念成为他们实行国有化的依据。      不仅以伊斯兰经典经济思想为其理论根源,而且鲜明地打出伊斯兰的旗帜,西巴伊、谢尔塔特、库特布、卡扎菲等人的经济思想中都突出地显示出这种特征。有的国家的经济改革甚至直接恢复传统伊斯兰经济制度,如利比亚实行“天课”制度。 

     不同流派、不同代表人物、不同国家和地域的伊斯兰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宗教色彩的浓厚程度不尽相同。例如,在实行伊斯兰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国家中,相比较而言,埃及和巴基斯坦的宗教色彩显得淡薄一些,而利比亚的宗教色彩则显得更为浓厚一些。就理论家而言,穆斯林兄弟会领导人西巴伊、库特布的经济思想的宗教色彩显得更为浓厚一些。 

     其二,试图走一条既不同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也不同于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现代化道路。从现代世界多种经济模式来看,伊斯兰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属于混合式经济模式。首先,它反对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反对这种体制下私有经济无限制地发展,从而导致贫富差异悬殊,导致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严重剥削。也反对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对经济生活所采取的几乎不干预的政策。它主张对私有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限制、节制,反对贫富差异悬殊,主张采取有力措施调节贫富差异。它反对剥削,反对劳资对立,主张劳资合作。但因为它维护有限的私有制,所以实际上它无法根除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它主张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有力的干预,实行有计划的经济政策。其次,它也反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它反对这种模式下经济的完全国有化和集体化,它主张对在国家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大企业、大公司实行国有化,但不主张对中小私有财产实行国有化政策。主张维护有限度的私有财产。反对绝对的平均主义分配政策。总之,它有计划经济的成分,又有市场经济的成分;有国有经济的成分,又有私有经济的成分;既主张分配的差异性,又反对贫富悬殊。它是一种独特的混合式经济模式。

      其三,虽然伊斯兰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也提出了经济发展问题,但从总体结构来看,从它与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相比较,经济发展问题没有被放在中心的突出地位。伊斯兰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从整体上看具有浓厚的政治经济学色彩,它十分关注财产的所有制问题,十分关注人与人在生产过程中、经济关系中相互关系问题。它反对消灭资产阶级,它关注并试图缩小阶级之间的贫富差别。它又具有浓厚的伦理色彩。它主要是从公正、平等、道德的角度观察、研究和解决经济问题。它还具有浓厚的福利经济学的色彩。社会福利问题成为它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强调伊斯兰传统经济思想中有关施舍、天课等济贫内容的历史与现实意义。目前西方的经济学已逐渐认识到非经济因素如政治、社会、历史、文化、心理、制度等对经济生活的重要影响。【1】但从整体来看,现代西方经济学仍然坚持以经济发展为根本点来构建其经济学理论体系。而伊斯兰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根本点和出发点是公平、平等、伦理、福利,在此基础上来考虑发展问题。

      它具有上述特点同伊斯兰传统文化有关。伊斯兰传统经济思想将公平、平等作为其经济思想的根本原则并贯穿于各具体的经济原则与思想中,如安拉是一切财富的创造者、所有者,人人均有享有安拉所赐财富的权利的公平、平等原则和观念。再如商业交易原则中所贯穿的公平、平等的原则和观念。伊斯兰传统经济思想还具有浓厚的伦理色彩和福利精神。从人人均应享有安拉所赐财富权利的原则出发,从救济穷人为善德的宗教伦理观出发,逐渐形成了伊斯兰教福利精神的基本理论原则:要求公平合理地分配社会财富,反对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以免导致社会中的贫富悬殊。从这些基本的原则出发,伊斯兰教从社会财富的占有、分配、消费、使用、人际经济关系等方面采取了一整套系统体现福利精神的措施,如完纳天课、提倡施舍、分散遗产、减免债务等。这些措施反映出伊斯兰教所张扬的“善”的道德行为。伊斯兰教道德思想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划分善恶的标准、范围,鼓励人们行善;伊斯兰教社会福利精神则体现了如何实施“善”。“善”是社会福利精神的核心和实质,伊斯兰教经济思想中提出的一切社会福利措施都是从“善”出发的。所以,伊斯兰教经济思想深刻的宗教道德烙印同浓厚的福利精神相结合,融为一体。伊斯兰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继承并发扬了这些特征。

      其四,维护有限的私有财产权,实际是维护中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判定一种理论、一种思想、一种政策的阶级属性,应该通过考察这种理论、这种思想、这种政策的实施给哪些阶级带来利益,给哪些阶级带来损失的结果得出。伊斯兰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实践表明,中小资产阶级在改革中得到了实惠,他们的利益得到了维护,而大资本家、大地主的利益受到损失。埃及、巴基斯坦、利比亚、阿尔及利亚等国都对大企业实行国有化的政策,对私人拥有土地的数额进行限定,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但又都不同程度地维护小规模土地私人占有制和小规模资产私人所有制。所以,伊斯兰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阶级基础是中小资产阶级(包括小土地占有者)。

      其五,伊斯兰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和经济改革的核心内容是财产相对均平的思想和措施。对大土地所有者在限定土地数额范围之外的土地实行再分配,对大企业实行国有化,体现了均平思想,但维护中小私有财产制的政策又表明反对绝对平均主义。这一特征同穆斯林社会根深蒂固的伊斯兰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伊斯兰经典经济思想的核心内容是财产权观念,相对均平思想是伊斯兰经典财产权观念的重要特征。【1】由于传统的伊斯兰文化的巨大影响,穆斯林在面对西方传播过来的社会主义思想时很容易吸收、接收其中那些与他们的传统文化相一致、相近似、可调和、易兼容的内容和精神。社会主义的平等、公平、均平、社会福利、集体主义、反对剥削等等的原则和精神同传统的伊斯兰文化的原则和精神有相一致、相近似之处,易于被穆斯林所认同,所接收。伊斯兰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经济改革之所以能风靡伊斯兰世界,并曾获得一定的成功,推动了伊斯兰世界的现代化进程,就在于它将社会主义、伊斯兰传统文化、民族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在于它适合伊斯兰传统文化土壤和穆斯林社会政治气候。   

                         (本文转载自:《西亚非洲》,1998年第2期)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关于我国清真寺经济的历史考察
       下一篇文章:宗教与发展的悖论——论伊斯兰与金融全球化的理论文化与现实的冲突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