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调查
 
上海市松江大学城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 2013/5/17日    【字体:
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课题组
关键词:  大学生  宗教信仰  
 
                                                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课题组
                            
                                 
    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多元的时代背景下,青年大学生的信仰状况越来越受到关注。信仰是人类最基本、最深刻的精神活动和精神现象,是人们对自己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生活的前途和命运、人生的状态和归宿等等的超越性的把握和持有;它是统摄整个价值观念的核心,支配并集中体现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根本上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社会活动(冯天策,2001;荆学民,2004)。社会转型期中国人的信仰处于困惑、缺失甚至危机状态,这是各种社会失范问题的总根源,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因此,信仰的重建关系到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构,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青年大学生是改革开放事业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他们的信仰状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更是息息相关。对当代青年大学生信仰状况进行比较全面和深入的考察,有助于我们把握大学生信仰的特征、存在问题、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关政策,推动当代中国社会的信仰重建工程。2008年10月至12月,联合课题组对松江大学城七所高校的学生实施了抽样调查,并配合个案访谈,大体掌握了这一地区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基本状况,对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调查的基本过程以及样本代表性与问卷信度分析
 
   松江大学城七所高校目前共有在校大学生七万余人,了解他们的宗教信仰状况、发展趋向及相应的活动,不仅能够使我们把握当代大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基本情况,而且对松江地区的宗教事务管理也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因此,联合课题组对本次调研进行了周密的规划。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密切配合下,克服种种困难,本次调研达到了预期目标,数据可靠,分析科学,结论符合实际。

    (一)调研规划科学,实施合理

    2008年10月,通过全面文献检索,在总结当前大学生信仰状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本次调查作了科学的研究设计,对调查实施的具体步骤、时间以及经费分配等作了详细的论证,并形成问卷初稿。同时,在课题组各方成员的密切配合下,大致掌握了松江大学城学生总体的状况,并据此确定抽样方案。在正式调查前,随机抽取50人的样本作了预调查,通过对预调查结果的分析,进一步修改、完善问卷,使之良好地满足了信度要求。11月,在松江大学城管委会学工部的努力下,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抽样与问卷发放、回收工作;同时,在松江区民宗办的协调下,对相关学生进行了深入的访谈。11月下旬及12月,上海社科院宗教所对问卷数据进行清理、输入、分析,并在与课题组各方成员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撰写调查报告。

    (二)样本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本抽样调查采取了比例整群抽样法。首先根据以往研究的经验,确定样本规模为1500个个案。其次,根据对松江大学城大学生总体特征的基本了解,分配样本数并实际抽取样本。具体过程是:

    1.由于松江大学城七所高校中,各校学生数有很大差异,因此,根据各校学生比例确定了各校所分配的样本数;

    2.各校每个年级的学生数比较平均,因此在各校所分配的样本数额中,按4个年级各占1/4的比例确定各校分年级的样本数;

    3.在各校各年级中,分别按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若干班级;在少数综合性大学中,按文、理科分别抽取。最终以这些被抽取班级的学生构成调查样本。

    2008年11月,松江大学城管理委员会学工部严格根据上述抽样原则抽取样本并发放问卷,实际共发放问卷1450份,回收1326份,有效问卷1144份,回收率达91.4%,有效率达86.3%。本次调查未包括研究生。样本的构成情况见“表1”:
 
    表1:样本基本构成
 
人数(人)
比例(%)
性别
462
40.4
682
59.6
年级
本一
308
26.9
本二
342
29.9
本三
334
29.2
本四
160
14.0
 
 
专业
文史哲类
92
8.0
法学类
136
11.9
外语类
142
12.4
理学类
85
7.4
工学类
298
26.0
经济与管理类
391
34.2
政治
面貌
中共党员
139
12.2
共青团员
947
82.8
群众
58
5.1
生源地
上海市
649
56.7
外省
495
43.3
总计
1144
100
 
    从样本的构成来看,样本较好地反映了总体的构成情况,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可以根据下述几个项目判断样本的代表性。

    1.从性别比看,据松江大学城管委会的历年统计,整个大学园区女生比例在55%以上。样本显示样本中女生比例为59.6%,与总体性别比的状况大体一致。

    2.从生源结构来看,据松江大学城管委会历年统计,七所高校中上海市生源大约占60%左右。而样本显示,样本中上海市生源与外地生源比例分别为56.7%与43.3%,与总体中的生源结构大体一致。

    3.从政治面貌的情况来看,据了解,松江大学城大学生中党员比例约为13%。而样本中党员比例为12.2%,与总体的状况基本一致。

    4.从专业情况来看,松江大学城七所高校以文史、经管及法律等大文科专业为主。样本中,专业范围覆盖了大学城各高校所设专业的各个基本类别,且大文科专业占66.5%,理工科专业占33.5%,与总体的情况大体相符。

    5.从年级的情况来看,七所高校各年级学生比例原则上大体相等。但由于大量大四学生在松江大学城区域以外的市区甚至外省求职或实习,因此比较固定地生活在松江大学城区域的主要是其它三个年级的学生。而样本的年级结构也大体反映了这一点。

    因此,根据这几个指标上样本结构与总体结构的对比,可以有把握地判断,本次调查的样本对松江大学城学生总体有较高的代表性。
 
    (三)问卷具有较高的效度与信度
 
    本调查所使用的问卷,在结构上分为两大部分(问卷见附录)。第一部分了解被调查学生的基本情况,共22个题项;第二部分采用利克特五点量表,考察被调查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态度或倾向性。量表最初包括48个题项。根据预调查的结果,对量表依次进行了项目分析、因素分析以及信度分析,在此基础上调整并完善了量表的提问方式及结构,确保问卷具有较高的效度与信度。
 
    1. 对量表的项目分析。项目分析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量表各个题项的显著性水平。删去了未达显著性的16个量表题项,保留32个题项。保留的题项T值均达显著,具有鉴别度,能够鉴别出不同被调查学生的反应程度。

    2. 对量表的因素分析。因素分析在于考察保留的32个题项的结构效度。分析得知,KMO值为0.840,表明量表题项所表示的变量间具有共同因素,适合进行因素分析。运用主成份分析法,量表变量的特征值大于1者共有8个,宜保留6-8个共同因素。由于第8个因素只含有1个题项,因此将此题项删去。将保留的31个题项再次进行因素分析,抽样适当性KMO值仍为0.840,题项间有共同因素存在。根据第二次因素分析转轴后的因素矩阵表(见“表2”),量表抽取7个共同因素。由于第4、5个共同因素相似乎度较高,因此予以合并。所以,量表保留的31个题项总共能归类于6个共同因素中,由此得到6个分量表。对这些分量表分别命名如下:

    ①超自然信仰倾向性,包含7个题项。

    ②对社会现状的评价,包含5个题项。

    ③政治态度,包含4个题项。

    ④对宗教的态度,包含9个题项。
 
    ⑤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包含3个题项。
 
    ⑥对宗教信仰的开放性程度,包含3个题项。
 
    3. 信度检验。采用Cronbach’s alpha系数测量各个分量表以及总量表的内在一致性程度,据此判断量表的信度情况。分析表明,各分量表及总量表,除了“对宗教信仰的开放性程度”分量表的Alpha系数为0.554以外,其余分量表及总量表的Alpha系数均大于0.7,总体上符合最低信度要求,具有较为良好的信度水平。量表的信度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量表信度分析
 
 
题项数
Cronbach’s Alpha
超自然信仰倾向性
7
0.877
对社会现状的评价
5
0.816
政治态度
4
0.838
对宗教的态度
9
0.826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
3
0.765
对宗教信仰的开放性程度
3
0.554
总量表
31
0.745
 
    二、松江大学城学生宗教信仰状况的基本态势
 
    现有的关于当代中国大学生信仰状况的研究表明,尽管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人数仍然只占很小的比例,但对宗教有好感乃至信仰宗教的大学生正逐步增多。早在1998年,“北京青年宗教信仰状况研究”就已显示,北京市大学生中明确表示有宗教信仰的占13.4%(李素菊等,2000:18)。2000年“大学生深层次思想问题研究”表明,上海市大学生中信仰宗教的合计占11.8%(赵斌,2001)。对安徽的一项调查认为,大学生信仰宗教者为6.8%(邵一江,王迅,2006)。有学者分析了现有的研究后认为,在目前的各项研究中,大学生信仰宗教的比例,最高估计占20%左右,最低估计则占4%左右(陈金安,2000;金志霖,2002)。在各宗教中,基督教在大学生中发展势头最强(张建国,2006)。一项对上海大学生的研究认为,大学生中信仰基督教的人数接近5%,远高于上海普通民众信教的比例(华桦,2008)。由于基督教的西方背景以及当前全球化态势下基督教影响的持续扩大,对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的情况在此类研究中又成为重中之重。

    本次调查除了按常规对松江大学城大学生中信教者的总体比例作出估计,并分别对皈信各宗教者的比例作出估计外,更强调在“结构-趋势”的视角下判断松江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基本态势。这一视角一方面旨在从整体结构的角度客观看待大学生中的宗教信仰情况,避免夸大某一宗教尤其是基督教的发展;同时更关注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的未来发展趋势。
 
    1. 信仰宗教的学生占一定比例;中国传统宗教信仰仍然占优势
 
    调查显示(见“图1”),在松江大学城被调查学生中,81%的学生明确表示“没有任何宗教信仰或神灵崇拜”,这表明,宗教信仰目前在绝大部分学生中并没有成为处理人生终极意义、获得精神慰藉与价值资源的首要选择。信仰宗教的学生仍然只是少部分。虽然坦承有宗教信仰的学生总比例达到19%,但涉及到各种宗教信仰,其分布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没有哪一个单独的宗教能够获得绝对的优势。其中,信仰伊斯兰教的学生比例微乎其微(仅占0.8%),并且同民族身份如此紧密的结合(尽管有极少量的例外),所以,伊斯兰教在民族身份之外对大学生信仰的影响也较弱,部分大学生对伊斯兰教的兴趣更多的集中在知识性方面。相比之下,其它宗教信仰类型则有可能从多种途径吸引大学生的信仰与委身,因此需要重点考察。本研究将伊斯兰教以外的其它宗教信仰,区分为两个部分来考察。

    其一是具有本土性的“中国传统宗教信仰”,包括民间宗教和佛、道教三种宗教信仰类型。调查表明,“信财神、观音或其它中国民间神灵”,亦即信仰中国民间宗教的比例最高,达到7.3%;自认为是“佛教居士”的学生比例为4.5%,信仰“道教”的学生比例为0.8%。从中国本土的佛、道教以及民间宗教交叉合流的特点来看,在自认为是佛、道教信徒的学生中,有一部分可能仍然只是信仰民间宗教。把这三种信仰类型看作“中国传统宗教信仰”的总类,这部分学生比例达到12.6%。
 
    其二是被视为西方文明象征的“基督宗教”,包括新教和天主教。调查显示,信仰基督教新教的学生比例达到4.9%,略高于信仰佛教的学生比例(4.5%),但优势并不明显。在这部分承认信仰基督教的学生中,已受洗的基督徒学生比例为1.9%,尚未受洗的慕道友为3%。信仰天主教的学生比例仅为0.6%。把信仰新教与天主教的学生总和起来看,信仰“基督宗教”者的比例也仅为5.5%,远低于接受或认同“中国传统宗教信仰”的学生比例(包括民间宗教、佛教、道教,总计比例为12.6%)。即使单同佛教相比,也只高出1个百分点,没有特别明显的优势。因此,尽管基督教(主要是新教)有着强烈的传教冲动,并且实际的传教行动也造成了基督教扩展迅速的印象,但实际的成效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大。基督教传播迅速的印象,可能更多的是由它所采取的比其它宗教更为积极、主动的传教方式所造成的。
 
     根据样本数据对若干广受关注的比例作区间估计。在95%的置信区间,信仰各种宗教者的比例在松江大学城的大学生中约在16.7%至21.3%之间;其中,信仰佛教者的比例约在3.3%至5.7%之间;信仰基督教者的比例约在3.7%至6.2%之间,其中已受洗的基督徒比例约在1.1%至2.6%之间。
 
    2.未信教大学生对宗教信仰有明显的兴趣;基督宗教与中国传统宗教对学生的吸引力势均力敌
 
    尽管目前已经信仰宗教的学生仍然是少数,但是在那些“没有任何宗教信仰或神灵崇拜”的学生中,有68.7%的学生对宗教信仰持有不同程度的兴趣;其中,8.6%的学生对所有宗教都感兴趣,这部分学生没有对某一个宗教表现出特别的偏好,他们对宗教的了解更可能处于比较模糊的状态;其它超过60%的学生则至少对某一个宗教最感兴趣,这些学生中应该不乏对某个宗教有明确认知甚至有所追求的人。只有31.3%的学生明确表示对任何宗教都不感兴趣。显然,宗教信仰对大部分当代大学生而言都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见“图2”)。
 
    具体到各个宗教上,这些没有宗教信仰的学生中,对佛教最感兴趣的比例为22.1%;紧随其后的是基督教新教,对之最感兴趣的学生比例为20.6%;对道教、天主教以及伊斯兰教感兴趣的学生比例分别达到6.1%、6.1%和3.9%。从宗教“大传统”的角度来看,对佛、道教这两个本土性 “中国传统宗教信仰”最感兴趣的学生比例总计达到28.2%,而对“基督宗教”(新教和天主教)感兴趣者的比例,总计为26.7%。从上述数据不难看出,“中国传统宗教信仰”对大学生的吸引力,略高于习惯上被视为西方文明象征的“基督宗教”。从单个宗教的角度来看,佛教与基督教新教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也是难分伯仲。尽管由于大学生可能由于难以区分佛、道教及民间宗教,因此对佛教的兴趣也许混杂了对道教及其它民间宗教的兴趣,但即使如此,从宗教“大”传统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宗教(佛、道教)与基督宗教(新教、天主教)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事实上处于“平分秋色”的格局中。
 
    3. 对未来是否皈信宗教,大部分学生处于不确定状态;预期将来有可能信仰宗教的学生比例,大于拒绝宗教的学生比例。
 
    如果说,大学生对宗教感兴趣,可能反映了一种在好奇心作用下在知识上的追求的话,那么,这种兴趣在多大程度上可能成为使学生信教的推动力呢?调查显示(见“图3”),在目前没有宗教信仰的学生中,只有10.6%的学生明确表示,自己今后不可能成为宗教信徒,表达了比较坚定的拒绝宗教的态度;认为自己今后可能会信教的比例则达到29.2%,表现出对宗教信仰比较明确的认同,这部分学生或许目前正有意识、甚至是积极地寻求宗教信仰的解释框架与心理支持;对自己将来是否信教持说不清、不确定态度的更是高达60.2%,虽然这部分学生并没有明示对宗教皈信的态度,但至少也没有表示出对宗教的拒绝,他们将来有可能产生分化,有些学生将成为坚定的不信教者,但也可能成为积极的寻求宗教信仰者。尽管这三种对未来是否信仰宗教的表态与自我预测,并不一定直接导致将来实际的宗教信仰状况;个人是否皈信宗教,会在现实的生活境遇中呈现十分复杂的变化。但是,这种对未来皈信宗教与否的高比例不确定态势,以及远高于拒绝宗教者的宗教认同者比例,或许会对未来松江大学城学生宗教信仰的变动趋势产生一定影响。不过,由于大学生在校时间一般只有四年,因此,这种影响对大学城而言可能并不会十分显著。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大学生对是否信仰宗教的这种不确定性特征,将随着他们走上工作岗位而延续到社会上,这对我国的宗教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 接近半数学生在校园中与宗教信徒有接触,基督教与学生接触的广泛程度大于其它宗教。
 
    对学生未来皈依可能性的影响,除了各宗教自身的教义、教理的吸引力,以及家庭宗教信仰的传统、个人生活境遇中的各种事件外,在现实生活中与信徒的人际接触也是重要的因素。由于大学生的主要生活场景是在校园,因此,在校园里同宗教信徒的接触,无疑提高了学生对宗教的了解,扩充了对宗教的感性认识,增强了未来信仰宗教的可能性。调查表明,虽然超过一半的学生在校园里从没有接触过宗教信徒,其比例为57.7%;但在校园里与各类宗教信徒有过接触的学生,仍然占42.3%,接近半数。学生在校园里所接触到的宗教信徒,有相当一部分是身边已经信仰宗教的同学,这表明当前宗教信仰在我国已是一个正常的社会现象,很多已信教的大学生并不会隐瞒自己的宗教信仰,他们并不介意公开自己的宗教信徒身份。

    进一步分析各大宗教在校园里与大学生的接触情况,可以清晰地看到,基督教(新教)与大学生的接触面要远大于其它宗教。数据显示,在校园里接触过基督徒的学生占24.1%,接触过佛教徒的占18%,接触过伊斯兰教信徒和天主教教友的均占10.4%,接触过道教信徒的人次占1.9%。与基督徒接触过的学生比例,超过被调查学生总数的五分之一,远高于其它宗教在校园里与学生的接触广度,更是远高于大学生基督徒在学生总数中所占4.9%的比例。

    另一方面,虽然学生在校园里接触佛教徒的比例,也远高于学生佛教信徒在学生总数中4.5%的比例,但考虑到普通学生难以区别中国民间信仰与佛、道教之间的差异,他们在校园中所接触的佛、道教信徒,有很大可能其中包含了相当数量的民间宗教信徒。而佛、道教以及民间信仰可以被归类于本土性的“中国传统宗教信仰”范畴,这个大类在学生中的比例达到12.6%,与学生在校园中所接触到的被认为是佛、道教信徒的比例(19.9%)相比,差距并不太大。

    由此可以看出,基督教在校园里与学生的接触广度,与基督徒学生的比例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如果假定大学生所接触的基督徒,全部是身边这些信仰基督教的同学,而非外来的传教人,这两个比例之间的巨大差距也反映了基督教高于其它宗教的传教冲动。而事实上,有相当部分的学生所接触到的,更有可能是来自校园以外的基督徒。这说明,基督教向校园大学生传教的力度远大于其它宗教。这或许是造成基督教在大学生中扩展、传播迅速之印象的主要原因。
 
    5.大学生获取宗教知识与信息的途径多元化,倾向于从理性的角度把握宗教,但对宗教知识的掌握相对比较薄弱
 
    调查表明,当前大学生了解宗教知识与信息的渠道多元化,并鲜明的体现了大学生群体的特点。48.5%的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有关书籍来了解宗教知识,反映了大学生群体总体上倾向于理性对待宗教信仰,希望通过自己的思考来理解宗教,在宗教信仰方面不盲目的特征。而在学校开设的有关课程中了解宗教知识的学生比例也达到29%,表明目前大学教育对宗教有了一定程度的开放。从信教亲友当中了解宗教的比例为28.8%,反映了人际关系因素在这方面的重要影响。互联网在大学生宗教知识与信息的获取方面也起到相当大的作用,有23.2%的大学生从这一渠道来了解宗教。而从广播等传统手段,以及从没有亲缘关系的信徒、神职人员处了解宗教的学生比例不大,分别只占5%和4.5%。从中不难发现,当前大学生宗教知识与信息的获取,比较明显地具有理性化、多元化以及个人化的特征。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对于大部份学生而言(比例为54.9%),都只是了解少量的一点宗教知识。34.4%的学生明确表示自己不了解任何有关宗教的知识;认为自己比较系统地掌握了宗教知识的仅占10.7%。这种状况,有可能使青年学生在宗教知识与信息获取的渠道日益多元化情况下,难以在各种宗教信仰以及同一宗教的各种派别及其变异之间作出分辨。

    这种对宗教知识总体上比较欠缺的现状,对目前尚未信仰宗教的学生,在未来是否可能信仰宗教有一定影响。调查显示,认为自己系统了解相关宗教知识的学生中,有28.7%的学生认为自己将来不可能信仰宗教;远高于对任何宗教都不了解的学生中明确表示拒绝宗教者的比例(9.9%)。对任何宗教都不了解的学生中,认为自己将来可能信仰宗教者的比例达到33%,显著地高于了解一点宗教知识的学生中有这种倾向者的比例(21.3%)。这意味着,宗教知识越匮乏,对自己未来是否信仰宗教就越不确定。
 
     总之,本次调研表明,目前松江大学城大学生群体的宗教信仰状况处于比较稳定的态势。与其它地区的研究相比,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异动”倾向。尤其是受到特别关注的基督教(新教),在松江大学城大学生群体中的扩展事实上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尽管基督教与其它宗教尤其是中国传统宗教相比,具有明显而又强烈得多的传教冲动,并且在实践中也拥有丰富而多样化的传教手段。但是,实际取得的效果并不如想象中那么明显。无论是实际受洗的基督徒以及尚未受洗的慕道友,还是对基督教信仰感兴趣的非信徒,其人数与中国传统宗教信仰相比,均不占有明显的优势。这个现实反映了中国文化传统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执笔:黄海波)

                 (本文转摘自:《中国宗教报告(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温州人的群体性分流与宣教运动的关系
       下一篇文章:农村宗教生态:“多元一体”关系的动态发展——以河南农村为例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