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学术动态
 
宗教自由委员会举办关于宗教自由的小组研讨会
发布时间: 2013/11/2日    【字体:
作者:乔·卡特
 
 
 
 
    华盛顿讯 蒂莫西·沙阿说:“如果一个社会限制其公民的宗教自由,那么它就是在摧毁自己。”
 
    作为伯克利宗教、和平和世界事务中心的宗教自由项目副主任,沙阿也是参与10月10日在华盛顿特区举行的“21世纪美国信仰、文化及宗教自由”小组研讨会的五位成员之一。这次研讨会是由美南浸信会伦理及宗教自由委员会和《曼哈顿宣言》共同举办。
 
    除了乔治城大学教授沙阿以外,参与这次研讨会的小组成员还包括宗教自由委员会主席拉塞尔·D.摩尔,保守的《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罗斯·杜塔特、遗产基金会的国内政策研究负责人詹尼弗·马歇尔、《每日野兽》专栏作家及前克林顿政府官员柯尔斯顿·鲍尔斯。
 
    小组成员虽然在宗教自由的具体个案及应用上存在不同意见,但都一致认为健全的宗教自由机制对全体公民都有益。
 
    谈起埃及和叙利亚对基督徒及其他少数派宗教信仰者的迫害时,沙阿说:“在政府有宗教倾向的国家中,暴力迫害更有可能发生。”
 
    在讨论宗教自由如何帮助形成诸多事务(如婚姻)的共识时,詹尼弗·马歇尔说:“婚姻不仅仅是宗教或私人事务,也是公共事务。婚姻观念的共识将有益于每一位公民。”
 
    然而,杜塔特提醒,宗教自由的保护可能难以找到平衡点。论到两性伦理问题上世俗和宗教观念的针锋相对时,杜塔特说:“当宗教人士的观念被排除在外时,宗教自由的讨论将难免偏颇。”
 
    对于同性恋婚姻权与良心自由权之间冲突日益加剧的状况,小组成员纷纷表示担忧。基于基督信仰的缘故,一些摄影师和面包师(尽管他们支持宗教自由)拒绝为同性恋的婚礼服务。他们因此被起诉,在法庭上败诉,可能要面临经济的处罚。对此,摩尔说:“我不希望国家的权力强大到一个地步:可剥夺一个人选择不为谁服务的权利。难道我们没有说‘我拒绝服务这次活动’的权利吗?”
 
    在婚姻的问题上,鲍尔斯想知道个人良心的豁免权与其生活的多元社会之间的界线在哪里。摩尔解释到,在他带领的教会中,他不会惩处在同性恋婚姻合法的州中为其召集立约仪式的信徒,而会惩处公然支持同性恋婚姻的信徒。对此,沙阿质疑美国的基督徒是否已然失去婚姻的阵地,但马歇尔却认为婚姻问题还没有真正地开始。马歇尔接着说:“几千年来,我们才刚刚学会阐明之前对于婚姻问题的一些猜想。”
 
    除了婚姻问题,全球宗教迫害也在这讨论中被关注。在质问全球宗教迫害中教会做了什么时,沙阿说:“对此,我们应该愤慨。”摩尔同样认为,美国的基督徒应该更多地关注这些迫害。摩尔接着说:“基督徒应多关注针对基督徒的全球宗教迫害,这是理所当然的。”
 
    这次研讨会在奇迹剧院举办,吸引了200多位观众。同时,这次研讨会也在erlc.com上同步直播,历时两个多小时。在这次研讨会的下半场,观众可以通过推特提问,由小组成员来解答。
 
    宗教自由委员会将把这次研讨会的整个视频放到他们的网站erlc.com上。关于宗教自由的更多信息,请参阅http://erlc.com/religious_liberty
 
   (翻译:郑锋)
 
   (浸信会通讯社,2013年10月11日。英文网址:http://baptistpress.com/BPnews.asp?ID=41280
 
     (本文为普世网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第二届“宗教•法律•社会”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隆重召开
       下一篇文章:四地学者探讨社区灵性维度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