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经济
 
基督徒企业家对“呼召”的态度
发布时间: 2014/4/4日    【字体:
作者:理查德•古森
关键词:  基督教 经济  
 

     编者按:在通常的理解中,清教徒的天职观为其职业注入了活力,因而影响到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那么,天职观怎样具体的发挥作用?本文通过对50位企业家的访谈,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现代答案。访谈也反映了企业家对天职观理解的不足与实践的有限。
 
 
     一本刚出版的商业畅销书提到:“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都渴想生命的意义。我们需要在内心深处感受到我们有影响力、正在发挥重要作用。”[1]这没有谁会不同意。对于基督徒来说,对意义的渴求,应该借着认清并追寻上帝对他们生命呼召的方式来得以满足。更特别的是,作为企业家的基督徒,应辨明他们自己的商业活动怎样才是在其生命呼召的范围内。然而,这两年来,在“基督徒企业家调研项目”(CERP)[2]支持下,我向基督徒企业家所做的大量访谈显示出,他们普遍缺乏将呼召融入到商业追求中的意识。[3]
 
     本文中我将关注基督徒企业家呼召的四个方面。首先,我将强调基督徒企业家当中对呼召这个观念的理解不够清晰,而且有些混乱。其次,我会阐述几位基督徒作家关于呼召的论述方式——重点不同但思路相似——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一种关于呼召的“基督徒模式”。第三,我将检视一位企业家若对呼召有清晰把握,会有哪些益处。第四,我关注一位企业家有清晰的呼召感,会在现实中有哪三种结果。最后,我强调对于每位基督徒企业家而言,在地上关注呼召所具有的属天重要性。
 
                               对呼召理解的混乱
 
     “呼召”这个观念在普通的基督徒中尚不清晰,更别提那些寻求“企业家身份”(entrepreneurship)的人了。事实上,CERP揭示出基督徒企业家对呼召观念的各种理解甚是混乱。本节我仅仅简要概括CERP的若干发现,接着下一节将给理解一种“被呼召的基督徒模式”提供一种神学上的框架。CERP的论述立基于大量的“企业家访谈问卷”。[4]在向企业家提出的35个问题中,其中一个是:“你是否感到你是被呼召成为企业家?如果是,这对你意味着什么?”[5]
 
     对上述问题的回应各式各样,可以分成两大范畴:是与否。第一种回答来自一半受访的企业家,他们相信他们被呼召出来。例如,一位企业家回答道:“是的,我感到我被呼召来做什么。我不认为我的呼召是一种神秘事物,以至于需要一种异象、梦想或有待辨别的经历。上帝已经赐给你什么恩赐了?很明显,这就是你的呼召。”[6]另一位企业家毫不含糊地说道:“是的,我明确感到被上帝呼召去做我正在做的事情……我相信上帝呼召一些男人和女人进入商界,正如祂呼召一些人去宣教一样。商界就变为宣教之地,成为一个机会。”[7]这些评述,反映出50%的基督徒企业家相信他们清楚地并某种程度上明显被呼召的观点。
 
     不过,另一半的受访基督徒企业家并未将呼召的观念融入到其属灵经历中。有关这方面的表述众多。一位企业家反映:“我不认为我被呼召成为企业家。这是我的选择,我一直想成为自己的老板。但是我感到我可以以我过去所做的事情来服侍上帝。上帝可能的确呼召了我,但是我从未真的以这种方式来看待。”[8]另一位基督徒企业家——在地产投资上很成功并很慷慨地支持其教会,答道:“不,我并不需要任何形式的呼召。”[9]另一位企业家对其属灵经历的解释是“感到一种方向,而不是呼召。”[10]这些企业家都声称上帝一直临在他们的生活中,但他们并不将之与呼召这个概念联系在一起。
 
    受访者不相信他们的“企业家身份”是来自“呼召”,有各种原因。一些人认定他们未被呼召是因为他们没有听到过一种可以听得见的声音;这有时存在一个前提:那些被呼召宣教的人,就如走在大马色路上的保罗,受到清晰的可听见的呼召。一位企业家的回应反映出这种潜意识:与“一个人被呼召出来仅仅从事拯救灵魂的宣教”[11]不同,他的企业家身份不是来自呼召。一位60岁的企业家,表明其并未被呼召,他认为不同的世代可能有不同的关于呼召的观念:“我们年轻时,这么肯定或确定可不是时髦做法。”[12]对一些受访者来说,生计的基本需要,加上身边出现的企业家,决定了他们的职业选择。一位企业家回应:“被谁呼召?被更高的存在者?我不能这么认为。我不能声称一种呼召或‘鼓励性的’促动,除非我需要以此为生。”[13]简言之,各种原因导致一些基督徒企业家未能将呼召这个观念融入自己的生活中。
 
     关于“呼召”与“企业家身份”这个问题,许多企业家清楚地提出了质疑。事实上,这个关于呼召的问题,是唯一一个在“企业家访谈问卷”中产生负面反馈的问题:该问题毫无意义,该问题有误导性,一些企业家拒绝回答!另一个引发的是该问题与其他不同的神学概念相关,如恩赐、发现上帝的意旨。例如:一个基督徒的恩赐,是确定其呼召的方法吗?迈克尔·诺瓦克(Michael Novak),一位天主教神学家,指出个人恩赐通常并不易于显露:“经验、痛苦的挫折、错误的期望、辨别、祷告和多多地忍耐,常是我们得以明白(恩赐)的必备条件。”[14]一位企业家的意见如下:他“获得恩赐并被引导,但他认为这不是呼召。”[15]“呼召”这个词有时被理解的太狭隘,一些企业家从旅程的角度来看待他们与神的关系,因而“呼召”被理解成一个事件。另一个问题是神圣—世俗二分法仍在一些企业家的思维里存在——换言之,全职的教会神职人员是被呼召的,其他的人就不是。[16]一些人回避 “呼召”这个词,似乎它暗示了上帝将要使他的事业的成功。于是,若企业经营未能成功,将导致幻想破灭。简言之,不仅存在着关于这个词在理解上的混淆,而且对该词还有相当程度的不满。一些企业家——记住他们可是基督徒企业家——走得如此之远,认定这个词不是圣经上的概念。
 
    对“呼召”本质造成理解上混乱的原因,在于另一个访谈中提出的问题:“谁,有哪一位,确认过这种呼召?”[17]最令人惊奇的是,不是谁成为引证的范例,而是没有一个人。在大约65%的回答中,个人是否被呼召这个问题,完全是自己决定的,没有任何牧师参与进来。20%的案例中,某种程度的确定是来自家庭,尤其是其配偶。只有15%的情况是从教会得到确认或阐明。从朋友那里获得的确认占10%。简言之,许多基督徒企业家没有将“呼召”这个观念融入他们的生命中,大多数人还是从基督徒群体中寻求支持。
 
                         “呼召”的“基督徒模式”
 
    《圣经》是否确实提出了“呼召”这个概念?是否有对其神学上的分析,来支持基督徒们理解它?我将在四位基督徒的作者关于“呼召”的洞见背景下,回顾一些圣经上的参考意见。
 
    神学家斯密斯(Gordon T. Smith)论道:“呼召”有三个不同的含义,必须一并来理解:邀请跟随耶稣基督的这种普遍呼召;对每个人而言独特的从事某种天职(vocation)的特别呼召(一个人在这世上的使命);和上帝在当下呼召某个人完成的任务或义务的即刻的呼召。[18]他就基督徒如何看待生命和工作的回应,奠定于工作神学、天职神学和本我神学的基础上。首先,一位基督徒对有意义之工作的渴望,必须在一个良善、高尚及卓越、讨上帝喜悦并让我们有激情的背景下塑造而成。[19]第二,所有的职业都是神圣的,因为“每种职业都是一种方法,上帝借此通过话语和行为,来完成其国度的拓建。”[20]第三,圣经经文“毫不含糊地确认了每个人行为的重要性”,并且我们的工作及行动对上帝而言具有重要性。[21]斯密斯澄清了“天职”与“呼召”之间的差别。在其论述框架中,“天职”是第二种意义上的“呼召”——这仅仅是作一名基督徒意涵的一部分。[22]结果,“我们必须在所有意味着呼召一名基督徒的背景中来看待我们特定的和独特的天职。”[23]
 
    斯蒂文斯(Paul Stevens)这位杰出的加拿大神学家,则指出:“圣经里面,只有一种上帝对其子民的呼召,但这种呼召里面有三个维度:归属、效法、做工。”[24]呼召的三个维度如下:首先,呼召成为上帝家庭中的成员;其次,在教会和世界生活的各个方面,过一种与我们真正身份相符的生活;第三,在教会和这个世界上做上帝的工。[25]一种基督徒的呼召观,涉及到生命的各个方面,企业家身份是其中一部分,基督徒正是在这个画面中活出他们的信仰。作为企业家,投身于商业能够成为一名基督徒的呼召,它不亚于对全职服侍者的呼召。[26]经商是有益处并有意义的——但对基督徒而言不是终极目的,也不是仅仅出于自己的意思。
 
    另一位神学家沃尔特克(Bruce Waltke),在寻求理解上帝意旨的背景中分析“呼召”概念。沃尔特克将上帝意旨定义为“指向的不仅是上帝永恒的律法和他的喜悦而且是他整个的护理。”[27]沃尔特克提供一种“六点程序”来引导人们发现上帝的意旨。首先,读经。不要仅仅是记住圣经上的话语,而要考虑其涵义。(约1:8)不仅仅是努力听上帝的话语,还要去遵守它。[28]第二,扩展向神的心(箴言2:1—5)。沃尔特克指出:“上帝不是让我们上一个速成班。”[29]基督徒的方式在于“与其说是要求他‘显示他的意旨’,不如说是我们要求他在我们生命中拓展他智慧的品格。”[30]第三方面是寻求智慧的劝导(何西阿书10:25;箴言11:14)。一名基督徒需要去询问:“什么是上帝的呼召?”[31]沃尔特克解释道:“呼召,是因着圣灵而来的内在的渴慕,是借着上帝的话语,由基督的团契而确认。”[32]进一步地说,“当圣经和你内在的渴慕并不清晰时,应寻求智慧的劝导,但是其他人对你的劝导从不应否定上帝借着经文对你所说的话。”[33]另一位作者解释道:“在我告诉我的生命我想做什么之前,我必须聆听我的生命告诉我我是谁。”[34]在其他人的确认与一个人内心深处的确信之间,必须有一个平衡。第五个方面则是寻找上帝的护理,即上帝仁慈的引导。沃尔特克解释道:“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感到被召,有其他基督徒的确认,是可能的,但会有一些情况阻止你执行你的计划。”[35]另外,“一直得给未能按照你计划进展,留有余地。”[36]最后一个要素是得寻问,这意味着什么?沃尔特克直截了当地提出:“上帝给我们每一个人大脑,他期望我们好好地使用它。”[37]而且,“一名基督徒,只有凭借圣经话语、被上帝洁净的心、其他人的智慧劝导、上帝差遣我们所处的环境,才能作出可靠的判断。许多信徒都是尽力在似乎专业或合乎逻辑的基础上作出每项决定,却把上帝置于这个过程之外。”[38]他指出,“不信上帝的人在做决定的过程中优先考虑如何决定更合理。信徒则依靠上帝的话,顺服优先于逻辑。”[39]
 
     广受欢迎的基督徒作家圭尼斯(Os Guinness)早就论述过基督教的呼召观念。圭尼斯解释道:我们被呼召的真相有助于我们好好完成三项对生命的挑战。首先,呼召,是一种激励,让我们有目标地渡过这个旅程,到我们生命的终点——我们会在我们的工作岗位上退休,但是不会离开我们个人的呼召。[40]第二,呼召,有助于我们避免将我们职业的结束与我们天职的结束相混淆——二者并非完全一致。[41]第三,呼召,鼓励我们将我们生命全部的结果都交给上帝。我们必须记得这种呼召核心处的神秘:“上帝呼召,正如我们在这个世上听到他而不是看到他,因此我们成长为他所呼召的样子,即使我们直到天堂才能看到他呼召我们成为的那个样子。”[42]“呼召”这个整个的观念,扎根于基督教信仰的元叙述中,并成为其一部分。
 
     上述四种关于“呼召”的神学观点,有着一系列重叠的主题,共同形成了我所指的关于“呼召”的“基督徒模式”。一个显著的主题就是进入商界的呼召,需要在成为基督跟随者这个更广的呼召框架内理解。对于基督徒来说,经商是一种呼召,但是清楚的是在成为一名基督徒这个更广的背景下。这种呼召的基督徒模式,处于四位作者引用观点的核心地位,在一个人追求其工作的框架内成为一种更广的呼召。只有你将生命所涉及到的事务清理后,才能作出对呼召的辨别。
 
                               呼召的实际益处
 
     更清晰的理解呼召有哪些益处呢?我在CERP项目受访的基督徒企业家中发现两大关键的益处:根基与中心。一个基督徒企业家的呼召,可以在他的公司里被相当清晰地表达成一种对其生命的呼召。例如,一位受访的基督徒企业家在其公司网站上对其使命作了如下表述:“我们公司是为荣耀上帝而存在。我们达至目标的方法是:为我们的客户提供特别的服务,为在Remdal [Painting &Restoration Ltd.]公司工作的人创造财富,培育其他人生命的成长及成熟。”[43]除了打造根基之外,清楚的呼召还能对一名基督徒企业家行动中潜藏的深层动力提供一种明确的中心点。例如,我采访过帕特森(Jim Pattison),这位加拿大的亿万富翁说道:“我曾经历过许多糟糕的时刻……许多次我感到无处逃避。毫无疑问,在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我的信仰。”[44]不论企业家的挑战是什么,这位基督徒企业家已经具备了价值观的基石。简言之,呼召的益处乃是为一名基督徒企业家提供真实可触的根基及中心。
 
                                   呼召的实际结果
 
      基于呼召的益处,一名基督徒企业家感到清晰的呼召,还有一些实际的结果。CERP揭示了在基督徒企业家当中,他们理解的呼召在其权衡两难问题时的考虑中反映出来:原则还是利润?见证还是软弱?和解还是报复?关于第一个主题,这永远是对每一位基督徒的挑战。一位受访的企业家解释其呼召的根基为其日常决策提供了方向:“在许多情况下,我们的律师问:‘为什么你要给这个人付钱?他们不能合法地强制你这么做。’我说因为我们在道德上有义务偿付他们。”[45]换言之,这位基督徒企业家是在更高的呼召背景下来看待这个问题。关于“见证还是软弱”,另一位受访企业家承担起在商界见证的风险。他说道:“我一直在我们的预定目录和网站上写着耶稣所说的话。我们的确受到了很多的抨击,但却给予我与人们分享的机会。”[46]不是每一位基督徒企业家都会采取这种方式,但这是个人看重他们呼召的表现。最后,一种呼召感怎样削弱人的报复欲?一位受访的基督徒企业家娄文(Ray Loewen)曾在加拿大排名为第17位最富的人,有一次财产几乎价值10亿美金。他的公司“娄文集团”仅在“殡葬业”这一项最高产值就达20亿美金。后来,他在密西西比的一个法院遭受了6亿2千5百万美金的损失。娄文失去了公司及其财产的大部分。还有比这更痛苦的吗?娄文告诉我:“我曾尽力去做一个宽恕的人。我按着圣经字面上的劝诫即‘伸冤在神’来做。我以之为真:在我们好的时候,上帝显明其信实;在我们糟糕时,上帝自有其目的。”[47]不用说,这可不是容易具备的本事。简言之,在上述三个事例中,一种强烈的呼召感能够成为商界敏锐又专注之实践的根基。
 
                                   配得他的呼召吗?
 
     总之,我首先讨论了CERP的各项发现,显示在这些就呼召概念而接受调查的基督徒企业家当中存在理解上的混淆。最令人惊奇的发现是50%的基督徒企业家没有感到被呼召,65%的没有受到牧师的引导来辨别他们是否受到呼召。不过,就如我在本文下一节所评论的,一般而言,对基督徒来说呼召这个概念有着强大的神学基础。我接着概括了一种呼召感在现实中的益处。因着强烈的呼召感,一名基督徒企业家能够给自己日常活动提供一个根基和一种专注。进而,我将呼召带来的一些现实结果表述为一种在呼召框架内面对企业困境的方法——换言之,每一天、每一次遭遇,作为一位企业家生命更大呼召的一部分,都是重要的。
 
     “呼召”这个问题重要吗?一位受访者,就其作为一名基督徒企业家的呼召,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总结:
 
     “我认为呼召与拥有一种激情相关。它不仅仅是拥有一份恩赐;它迈进了激情的领域。我认为每个人都被独一无二地呼召出来,因为人们有着各自不同的激情。我认为上帝平等地呼召人们进入不同的职场。如果你看一看圣经,大卫就曾是一位牧羊人,吕底亚是一位零售商,玛丽是家庭主妇,保罗是做帐篷的,耶稣是木匠,所有人都被呼召进入他们的职场。我认为呼召给你的工作和你的职业加入了一个特别的维度。它加入了属灵的部分;它几乎使得这份工作自身变得神圣。它变成了你宣教的工场。我拥有这个机会来影响1600名员工,在几年里我们和他们分享这些价值观。正是像这样的机会,使得这份工作变得神圣。你在这里,不仅仅为了钱,你在这里是为了对他人有良善和积极的影响。我就享有这种机会,对我而言它加入了属灵的维度。它加进了意义和目的,而不仅仅是一份职业。[48]
 
    这是对基督徒企业家呼召感重要性的卓越总结,是一位基督徒企业家所写。圣经上的命令也是同等清晰的。使徒保罗写给帖撒罗尼迦教会的是:“因此,我们常为你们祷告,愿我们的神看你们配得过所蒙的召,又用大能成就你们一切所羡慕的良善和一切因信心所作的工夫。”(帖撒罗尼迦后书1:11)。基督徒企业家们,是过着一种与上帝呼召相配的生活吗?
 
翻译:曹志
 
该文收入《商界信仰季刊》(2006/2007冬),由英国剑桥大学的Ridley Hall基金会出版。原标题为:《基督徒企业家:与上帝的呼召相配吗?》
 
 


注释:
[1]J. Canfield, M.V. Hanson & L. Hewitt, Power of focus: how to hit your business, personal and
financial targets with absolute certainty (Deerfield Beach, FL: Health Communications, 2000).
[2]“基督徒企业家调研项目”,是一项于2005年发起并持续多年的工作。基督徒企业家,通过填写一份格式的“企业家访谈问卷”来接受访谈,已收于《基督徒企业家》的附录中:《来自市场的洞见》(第一卷)(Langley, BC: TWU Press, 2005), 353-7).迄今为止,整个北美已有50位基督徒企业家接受访谈,从小型企业经营者到大名鼎鼎的亿万富翁。该调研的核心目标是对基督徒企业家商业活动中信仰的影响,获得更深的理解。每年的访谈都会出版。《基督徒企业家》第一卷已在2005年9月出版,第二卷于2006年9月出版,第三卷已经开始。
[3]就基督徒企业家的整体而言,我敏锐地发现我种种看法的局限性:迄今为止只有50位基督徒企业家接受访谈;选择是有倾向性的,因为这些企业家要不是我就是做访谈的学生认识;他们多数是加拿大人;他们都是福音派的基督徒。由此,我的评论是旨在描述这个项目的发现,而不是在这点上做一个宽泛的总结。
[4]见注2.
[5]第21份问卷;见注2。
[6]Ken Ewert Interview in The Christian Entrepreneur (Vol. I) 102.
[7]Keith Richardson Interview in The Christian Entrepreneur (Vol. I) 279.
[8]Peter Redekop Interview in The Christian Entrepreneur (Vol. I) 252
[9]Eric Penner Interview in The Christian Entrepreneur (Vol. I) 234.
[10]Peter Niebuhr Interview in The Christian Entrepreneur (Vol. I) 215.
[11]Erik Schellenberg Interview in The Christian Entrepreneur (Vol. I) 295.
[12]Vern Toews Interview in The Christian Entrepreneur (Vol. I) 308.
[13]Arthur Block Interview in The Christian Entrepreneur (Vol. I) 52.
[14]Michael Novak, Business as a calling: work and the examined life.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96) 35.
[15]Rudy Loewen Interview in The Christian Entrepreneur (Vol. I) 186.
[16]对“世俗—神圣二分法”的解释请见Richard Higginson. Questions of
Business Life: Exploring Workplace Issues from a Christian Perspective (Carlisle, UK: Spring
Harvest, 2002) 307-9.
[17]Question #22, Entrepreneur Interview Questionnaire.
[18]Gordon T. Smith, Courage & Calling: Embracing Your God-Given Potential (InterVarsity Press,
1999) 10. See also “Calling / Vocation” by R. Paul Stevens in Stevens & Banks, Complete Book
of Everyday Christianity. (Intervarsity Ministry in Daily Life. www.ivmdl.org/cbec.cfm?study=121.
February 26, 2004).
[19]Smith 22.
[20]Smith 25.
[21]Smith 26.
[22]Smith 11.
[23]Smith 11..
[24]Stevens.
[25]Stevens.
[26]传统或许不会承认这点,但在今天的环境下则得到更多的理解。见Higginson 320-2.
[27]Bruce Waltke, Finding The Will of God. (Gresham, OR: Vision House Publishing, 1995) 29.
[28]Waltke 95.
[29]Waltke 103.
[30]Waltke 113.
[31]Waltke 128.
[32]Waltke 128.
[33]Waltke 130.
[34]Parker J Palmer, Let your life speak: listening for the voice of vocation. (Jossey-Bass, 2000)
4.
[35]Waltke 133.
[36]Waltke 134.
[37]Waltke 153.
[38]Waltke 155.
[39]Waltke 158.
[40]Guinness 241-2.
[41]Guinness 242.
[42]Guinness 245.
[43]Ken Ewert Interview in The Christian Entrepreneur (Vol. I). See also www.remdal.com.
Viewed July 18, 2006.
[44]Richard J Goossen,. Interview with Jim Pattison, Founder and CEO, The Jim Pattison Group,
Vancouver, B.C., October 6, 2005.
[45]Rudy Loewen Interview in The Christian Entrepreneur (Vol. I) 188.
[46]Keith Richardson Interview in The Christian Entrepreneur (Vol. I) 281.
[47]Goossen, Richard J. Interview with Ray Loewen, founder and former CEO, The Loewen
Group, Burnaby, B.C. September 16, 2005.
[48]AllonLefever Interview in The Christian Entrepreneur (Vol. II) 221-222.
 
                           (本文为普世网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门票关乎佛教根本
       下一篇文章:基督教的私有财产观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