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社会
 
鬼神的社会历史作用
发布时间: 2015/5/8日    【字体:
作者:莲花伯
关键词:  鬼神信奉 现实社会  
 
 
      现时代的鬼神已经成为对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大自然和祖先的纪念,成为反映时代特点的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成为调节人与社会处境相矛盾的精神良药,成为为人之道和待人处世的社会公允的准则。
 
   .前言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与世界其他民族一样,自古以来就信奉神明。鬼神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贯穿在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近百年来,受到严厉的批判,被称之为唯心论和封建迷信,更为社会主义所不容。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统统归之为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之列,于是冲击寺院、捣毁神佛塑像、挖崛祖坟,砸毁牌坊石碑,焚烧藏书字画,甚至更名换姓。将与鬼神传说相关的节日,风俗习惯等强行禁止。还将表现人之常情和处世之道的亲情和友情也归入四旧,代之以阶级情,即亲不亲阶级分。
 
  事实上 ,从古到今,信奉鬼神是社会意识和社会生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专职的神职人员,有群众性的对鬼神的崇拜、供奉和祭祀活动,尤其是传统的节日,莫不与鬼神的传说密切相关。对个人来说,个人的思想和行为,都伴随着与鬼神说教相关的处事之道。如今科学,技术,生产如此之发达,但与鬼神相关的宗教和平民文化依然存在。世界上有近80%的人不同程度地信仰宗教。广大的人民群众也不同程度地接受鬼神观念的文化传统。
 
  可以这样说,人生活在所谓阳间和阴间两个世界之中。阳间即现实的社会,阴间是人们根据现实社会杜撰想象中的社会。两者同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且,后者还可以根据社会的客观需要和人的主观的需要进行改造和创新,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这也是鬼神和宗教经久不衰的原因。
 
  现时代,鬼神早已脱离其产生时期的含义与作用,已经异化成为社会通用的观念,用于表达时代的思想意识,无论是社会生活中,还是在个人生活中,都成为继承文化传统和思考与处理事情的准则。在鬼神的社会观念中,包含着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应指出,有关鬼神的社会意识,中西方有很大的不同,不便于将两者合在一起,作综合性的分析。在西方,区别有神论和无神论两大基本理论。有神论认为,神是指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上帝,真主,菩萨就是超自然力,是凌驾于人之上,具有为人所不具备的能力,是整个宇宙包括大自然与人的主宰。宗教信奉上帝,在过去是人格化,如佛祖释迦牟尼,基督耶苏,真主穆罕默德。而现在程度不等地发生了改变,机制化了。被认为是一种非人的神秘的力量,是它支配着整个宇宙,决定着世界万物的千变万化。这种神秘的力量,科学家们至今还没有揭示出来,也许在久远的将来才有可能。但这种主宰力量并不是人本身。无神论是一种否认超自然的力量存在的理论,否认神灵的存在。鬼神不过是人按照自己的样子创造出来的。马克思主义主张无神论..
 
  在中国,从古到今情况极为特殊,尽管在理论界,存在着有神和无神之争,但在社会生活中,在人们的观念和行为中都有自己的特点:一是鬼神的存在与否其界限是模糊的;二是尽管有的人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但却作为一种信仰,是尊敬,崇拜,敬奉,宣誓,惧怕的表现形式,是民族文化传统的体现,如修庙宇,建陵墓,举行祭祀,庆祝节日,拜神求佛等。
 
  中国的鬼神的特点是多教并立,和平共处,虽然各有自己的鬼神,如佛教信奉释迦牟尼,道教信奉老子,基督教信奉上帝等等,但是在人们的心目中,除了教徒以外,一般不区分它们之间的异同。在平民意识中是多鬼多神,各显神通,互不相扰。如在丧礼活动中,道教的道士和佛教的和尚,同在一起,超度死者,但各念各的经。
 
  鬼神的由来
 
  在中国通行的是四类鬼神.:人死后成为的鬼,主管某种自然现象的神,主管人的命运的神,敬奉为作为人的榜样的神。
 
  1。人死后变成的鬼
 
  这种鬼又称鬼魂,亡灵,传说是人死亡后留下的魂魄,也叫幽灵,脱离肉体独立存在于阴间。神学上将它视为生命延续的一种方式。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指出其产生的原因:“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想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既然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那么就没有任何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这样,远古时代人们便认为.人是由“肉体”和“灵魂”两部分组成.。肉体可以死亡,.灵魂是永远不死。人在死后其灵魂就脱离人的肉体成为鬼。.
 
  2.自然神
 
  自然神是主管自然现象的神。自然界对人来来说,是一种由神控制的有无限威力不可抗拒的力量。其产生原因是因为过去的人们对雷电、地震、暴雨等自然现象无法理解,认为是一些鬼神在操纵着这些自然现象,每一种自然现象都是一种鬼神的作为。马克思说过:“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象动物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利。”
 
  3。主宰人的生活和命运的神
 
  人的生命和命运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是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等主客观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有必然也有偶然。生老病死,婚丧嫁娶,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等等。使人们幻想皆为鬼神之所为。有的鬼神使人幸福,欢乐,富有,平安。。。。有的鬼神则相反,使人不幸,不安。。。。。前者如财神,灶王,门神。后者如丧门星,灾星。
 
  4.。敬奉作为人的榜样的神
 
  将人们崇尚和效仿的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历史人物,加以神化供奉,如孔子,关公,岳飞,包公等,相应的有孔子庙,关帝庙,岳王庙,包公庙。
 
  鬼神世界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
 
  鬼神世界,即阴间,是按照人类的社会,即阳间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方式想象杜撰出来的。从组织结构讲,上有玉皇大帝辅以诸神的天宫,下有阎王为首佐之判官、鬼吏、鬼卒的一整套官僚体系的地狱。村村有土地爷,家家有作为一家之主的灶王爷。鬼神有大鬼,小鬼,神仙的等级层次之分,有善恶美丑之分有好鬼坏鬼。鬼神的形象就是仿照人的形象和动物的形象,根据对鬼神的认识和评价想象出来的,如鬼神的图像和寺庙里的泥胎腊像有的的奇丑难当,阴毒凶狠.有的则慈善安详。.
 
  鬼的生活方式也是仿照人的生活方式想象出来的。鬼住的地方是祭祀的灵庙祠堂,荒郊野外的墓冢,荒废无人的古宅废墟,也有无家可归的流浪者。鬼的食物,也和人一样,通过供品表现出来。鬼的生活状况与鬼的成因说有关。如果生前是有罪之人,变鬼后生活当然不好,还要受惩罚。.
 
  鬼的来源通常有两种说法。两者之间是有矛盾的。一种是人死后没能托生的鬼。这与因果报应说相关。做坏事的人死后不能托生沦为鬼,如果为之超度,仍可托生再转世为人。这是佛教的说法。另一种说法是人死后,魂灵离开躯体,成为鬼魂,生活在阴间。
 
  人和鬼神之间的关系
 
  在传说和文学作品的描述中是很复杂的,可以从鬼神和人两个方面进行归类。从鬼神方面讲,普通的鬼生活在阴间,胆子小,昼伏夜游,怕光明.对人胆怯畏惧,闪避在角落阴暗处。另有一种是恶鬼,如同阳间的恶人一样,为非作歹,欺压他人,自然不怕人。地位高的鬼和一般的神则不同,不怕人,而且是盛气凌人,不仅掌管阴间事务,还对阳间的人具有决定生死和贵贱之权。
 
  从人的角度讲,一般人都怕鬼,怕的是恶鬼,因为普通的鬼怕人,不会惹人麻烦。但有的人不怕鬼,即使是恶鬼,他们是正气凛然的正人君子,或者是修持道行,积德行善者,即使凶厉的恶鬼也惧之三分。在传说和鬼怪作品中,人对鬼的关系大致分为:祭鬼、驱鬼、斗鬼和用鬼四种情况。
 
  关于鬼的载体问题。鬼作为离开人的身体而存在的魂灵,按理说是不应该有物质的东西作为其载体,但在人们的观念中,人的尸体仍然是其灵魂的载体。所以对人的尸体的态度非常重视,通过对尸体的维护和处理表现出来。如使用寿衣,棺椁,陪葬品,陵墓,现时代的骨灰盒,墓地,牌位等等。直到现在,中国人对祖坟是非常尊重的,掘祖坟露尸骨是万恶之劫。
 
  鬼神的社会作用
 
  鬼神的观念极大地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政治生活,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还调整人的精神状态。其作用不亚于国家的政权和控制社会的法律和道德等规范。它本身虽然不能创造社会财富,但为社会的生产和文化的发展和人的正常生活创造适宜的社会条件。鬼神是社会控制的有力工具,通过教化和警戒消弱人的兽性使人们遵纪守法。可以说,人是在鬼神的经常性的影响下生活的。
 
  在政治上,鬼神意识的作用关系到国家领导人的权威性。.在西方历史上一些国家有的直到现在还是政教合一的政体。.在中国历史上奉行的是君权神授理论,皇帝是上天指派的。
 
  古代盛行占卜,求鬼神做出决策。利用神的旨意增强对行为的信心。如狩猎,战争,事先利用占卜求得神的指示,是否进行。.宫廷中有巫师,为鬼神的代言人.国家的决策须征得巫师同意。.
 
  在社会生活中,鬼神的教化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和警戒两个方面。这种作用是通过有关鬼神的传说,祭祀活动和文艺作品实现的。在传说和文艺作品中,首先是仿照人间世界的社会分层和社会关系安排鬼神与鬼神之间和鬼神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并给以社会评价。其次是根据想象和愿望赋予鬼神为人所没有的能力。比如说,有好鬼,也有魔鬼。鬼神有的神通广大,能斩妖除害,除社会之不平。通过对鬼神世界的描写,教育人们行善积德,遵守社会规范。为非作歹,作恶多端,必遭报应.死后也要受阎王爷的审判惩罚。在社会规范上,阳间和阴间是相互协调补充的。如封建社会提倡妇女从一而终。违背者死后也要受到阎王爷的惩罚,身体会从头到脚被锯成两半,分归两个丈夫。但并没有将事情做绝,在寺院中花点钱捐个门槛,即可免去灾难。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就曾遭此磨难。
 
  对鬼神的信仰和供奉活动,构成了社会的文化生活的主导。传统的节日,莫不与鬼神相关,如请明节纪念祖先,端午节纪念古人屈原,春节则集多项祭祀活动于一体。在各个地方,都有地方性的节日,举行庙会。在庙会上,除了为神灵上香供奉等敬神活动以外,还举行大众文化娱乐,民间的商品交易、饮食服务以及群众性的交往活动。
 
  对个人来说,鬼神主要是调节人的精神状态,寻求精神上的支持和解脱。如求神拜佛,祈求神灵保佑,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遇到不幸或挫折,归之于天意,命该如此;做好事,必有好报等。这无疑给人们带来巨大精神安慰。
 
  鬼神的社会历史功绩
 
  鬼神是人想象出了的,并为信奉鬼神进行种种活动,这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有巨大的影响。可以说,我国传统文化的遗产绝大部分是由宗教活动或与鬼神信仰相关的活动创造出来的,是我们民族历史的见证。中华民族吸收外来的文化.也与宗教的传播密切相关,如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佛教,传入的不仅是宗教教义,还有随之而来的大量异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
 
  我们现时代引以为荣的文化遗产,不仅存在于社会意识领域之中,也还有大量的表现鬼神意识的物质文化之中,如庙宇,陵墓,棺椁,图画,雕所,文学艺术等作品。
 
  庙宇是鬼神居住和办公的地方,也是专业神职人员生活与从事业务活动的场所。基于对鬼神的敬仰和索求,自然会对庙宇的建筑,装潢,神像的雕塑和图画等有极高的要求,是当时社会技术的最高水平。尤其是大型的庙宇是民族智慧的见证.
 
  众所周知,基于鬼神存在的观念,人死后转化为灵魂继续生存,而陵墓,棺椁等是鬼神生存的地方。于是帝王和富贵之家便大兴土木建筑陵墓并用珍宝,衣着,器皿等陪葬。这就为后人留下众多的无价之宝。不仅是价值连城的出土文物,也还是研究社会历史的宝贵资料。在中国,陵墓,棺椁,寿衣,陪葬品等挖掘,研究,保护,以致交流和交易,是社会职业中的多个行业,有众多的人以此为生。.
 
  在文学艺术领域留下了不朽的作品,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宝库,为现代的文学艺术奠定了基础。文学方面,以民间鬼神故事为基础创作了大量鬼神志怪作品,诸如:《搜神记》、《灵鬼志》、《幽冥灵》、《封神演义》、《西游记》、《聊斋志异》等。《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在作品中借鬼事言人事,反映社会现实。同时由于祭祀等活动的需要,出现了与之有关的墓志铭、祭文、吊文等文体,极大丰富了中国古典文学。
 
  在语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汉语的词汇。现代汉语的词汇中还保存有大量的来自与鬼神相关的词语,尤其是言简义骇的成语,如“鬼哭狼嚎”、“牛鬼蛇神”、“神出鬼没”等.
 
  在艺术方面,中国的古代美术和雕塑主要表现的是鬼神形象.《钟馗捉鬼图》、《张天师骑虎镇邪》,其次是与祭祀相关的民间年画,多是鬼神形象,如门神,灶王爷,菩萨奶奶,财神。在雕塑方面,因为古时塑像主要用于祠庙和墓地,几乎都是鬼神的形象。还建有专门的与宗教相关的雕塑窟,如敦煌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等。
 
  中国许多的古代音乐、舞蹈都直接来源于古人类似于巫术的祭祀鬼神的仪式活动。.
 
  小结
 
  鬼神是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现时代的鬼神与传统社会时代的鬼神相比,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现时代的鬼神已经成为对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大自然和祖先的纪念,成为反映时代特点的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成为调节人与社会处境相矛盾的精神良药,成为为人之道和待人处世的社会公允的准则。尽管在一些人群中有迷信活动,如邪教,巫师,算命,看风水等。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鬼神观念也在朝着人们的意愿和社会的需要的方向变化。因此我们不能脱离历史的具体条件,用基于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水平来看待鬼神在社会中的作用。鬼神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起了极其重大的作用,功不可没。
 
责任编辑:花满楼
 
转自共识网,2015-04-15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佛教与现代社会人生
       下一篇文章:中佛协会长学诚法师:佛教若排斥互联网就没有力量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