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他山之石
 
印度总理的中亚文化之旅给中国带来的启示
发布时间: 2015/7/16日    【字体:
作者:穆青资讯
关键词:  印度总理 中亚 文化之旅 启示  
 
 
 
【中穆青网选编】在出席上合组织会议和金砖国家会议之前,印度总理莫迪分别访问了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中亚五国。如果说参加上合组织峰会和金砖国家峰会是个政治和经济会议,莫迪对中亚国家的出访则可视为是一次历史文化之旅。从莫迪的遣词造句到礼物赠送,无不显示出他为这次出访中亚突厥国家所作的精心准备及背后的文化战略。
 
 
如果从九一一事件之后的印度-中亚关系升温、美国的阿富汗重建项目以及美印自2011年起始的新丝绸之路项目的角度看,这次莫迪精心准备的历史文化之旅,显示了印度对连接中亚和南亚的新丝绸之路的深化和期盼:除了油气、棉花、交通、运输等硬件项目万事俱备的条件,连接南北阿富汗到沟通中南亚的南北走向的新丝路的“东风”,就是中南亚国家的民心相通。莫迪的中亚文化之旅在某种程度上是去借新丝路的“东风。”
 
 
在这种背景下,不难理解莫迪对中亚国家的文化之旅,是为了深化和中亚历史、宗教、文化渊源。在哈萨克斯坦纳巴尔巴耶夫大学的讲话中,莫迪不但赞扬了哈萨克斯坦通过举办“世界和传统宗教领袖大会”促进世界和平的努力,也不失时机地给纳巴尔扎耶夫总统赠送源自印度的宗教典籍。有意思的是,据今年4月份的一些媒体报道,哈萨克斯坦学者认为,释迦摩尼可能是哈萨克人。莫迪的这一及时举措是为了证明,“在过去的一千多年前,中亚和印度相互深深影响了彼此。”他到这里来是“为此古老关系书写新的篇章,以便在21世纪共建丝绸之路”。
 
在此次文化之旅中最有意思的插曲是,莫迪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引用当代著名维吾尔人诗人阿不都热衣木·乌提库尔诗歌《足迹》来结束其演讲。他向哈萨克斯坦朋友们朗诵说,在遥远的丝绸之路上,“尽管人困马乏,但驼队从未停下,我们的子孙将会找到先辈的足迹”。因为“我们的存在依旧,我们的梦想依旧,一切依然如故。”他引用维吾尔诗人的词句,不但凸显了突厥民族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也强调了印度自远古时期就和中亚民族在宗教、文化、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密切关系。值得回味的是,在目前中国因为新疆维吾尔宗教问题,而同突厥世界领袖土耳其发生口角之际,这一引用有意无意地映衬出印度对突厥文化的尊重。
 
 
莫迪的文化之旅也反映印度处理中亚国家极端主义的博大智慧,即以多元文化的宽容与交流,去缔造一个更为和平的世界。在莫迪出访期间,《印度教徒报》在78日就自豪地宣称:“在西方‘反激进主义’措施被证明是失败之际,印度在阻止穆斯林人群滑向激进主义方面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换句话说,印度不但试图以其世界性的宗教文化遗产,和中亚国家建立更为亲密的人文关系,而且为中亚的民族和宗教冲突,积极贡献自己的独特智慧和经验。不应忽略的是,南亚次大陆的穆斯林知识份子网络、教育、教派在历史上就同中亚地区有紧密的联系。或许在莫迪新的文化战略中,印度穆斯林和伊斯兰在重建中亚和南亚关系方面将发挥独特的作用。
 
 
 
莫迪的文化之旅或许对中国是一个启示,同时也是一个警示。儒家文化本来就只是个东亚的区域性文化。近几年孔子学院在西方和其他地区的经历表明,儒家文化在除东亚地区之外的输出已经苦难重重。在发展同中亚突厥和穆斯林国家关系中,中国原本拥有维吾尔独特的地理、历史、宗教、语言、文化和人脉优势。但是,由于新疆持续的“反三股势力”运动和“反恐”斗争,维吾尔宗教文化不但没有成为中国发展同中亚国家的战略资源,反而成了负资产。而本来同中亚并不接壤的印度,却在高调地借用维吾尔宗教文化资源,去和诸如中国、俄罗斯这样的亚欧大国竞争同中亚突厥穆斯林国家的关系。
 
【马海云:作者是美国霜堡大学历史系教授,主攻中国伊斯兰教文化和穆斯林民族以及中国-伊斯兰世界关系研】
 
 
 转自中穆青网,2015-7-15 
http://www.muslem.net.cn/bbs/portal.php?mod=view&aid=14304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社科院基督教首席研究员谈教廷、越南、古巴
       下一篇文章:阿拉伯文化对中国首富马云的启迪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