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观察
 
千年古寺被包围 网友:佛法高深难敌房地产
发布时间: 2015/7/27日    【字体:
作者:李超庆
 

千年古寺被包围,被包围的寺庙叫洞林寺,始建于东汉末年,距今1800余年,位于郑州。洞林寺与“少林寺、竹林寺”并称“天中三林”。
 

千年古寺被包围:723日,郑州洞林寺禅师塔。据史料,朱元璋幼时随母亲居住在娘舅家避灾荒、距洞寺不远,七岁时就到寺中打杂做和尚,后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御赐此塔。杨正华 摄
 

723日,郑州洞林寺周边的楼房工地正在施工,工地上的噪杂声使昔日的清修之地不再宁静。 杨正华 摄
 
 
 
千年古寺被包围,清修之地不再宁静。被包围的寺庙叫洞林寺,与“少林寺、竹林寺”并称“天中三林”。但如今,千年古寺被包围,周围皆是工地,这是为何?
 
近日,河南郑州千年古寺“洞林寺”周围遭遇建筑工地包围,施工噪杂之声,使昔日的清修之地难以清静,寺内僧人感叹悲哀!
 
725日,记者来到位于郑州市西南18公里处的洞林湖畔,几经询问之下才找到“洞林寺”,该寺山门道路泥泞不堪,寺院左右两侧均没有围墙,工程车辆可随意出入,左侧10余层高的建筑物与寺院仅一路之隔,别墅、高楼已对寺院形成了包围之势,周围工地叮叮咣咣嘈杂之声响彻不停。
 
洞林寺僧人介绍说,寺周围的高层建筑是在近45年内才兴起的,为了建楼,寺院原有的路如今也被堵了。
 
郑州洞林寺僧人恒德:“他现在把咱山门前边也给堵起来了,然后正路也没了,现在好多东西咱也没法说。”
 
据史料记载,洞林寺始建于东汉末年,距今1800余年,是一座历史悠久,文物众多的宝刹,与“少林寺”、“竹林寺”并称“天中三林”。曾经寺前不远处有小溪、西南500米外有开阔的水域,周围依靠山岭。前来进香的香客们告诉记者,原来寺院是风水宝地,如今却风貌不再。
 
郑州洞林寺香客赵先生:“南边是山圈着的,下面河围着,这是佛教圣地,好地方,(那现在呢?)现在,还是这个地方,不过是现在搞着现代建设,我估计这就太近了,寺庙是清净的地方,它(建筑工地)整天咣咣当当,那对这里没好处。”
 
郑州洞林寺香客陈先生:“俺也是跑了几十里()来这,偶尔来这(进香)今天下午,我是上班的,到这了以后一看见这,这么多(楼盘),你挂一个洞林寺招牌,来就找不着,看不见,()挡住()门了,这就()他们(楼盘一下)给它(洞林寺)圈住了。”
 
香客们说,洞林寺原本四周高、中间低,被称为“聚宝盆”,也是灵气之地,如今被开发建设侵扰,颇感无奈。
 
郑州洞林寺香客李先生:“佛教的圣地它本来是清净之地,可是现在得社会任何人没有法,它现在都转成经济化了,这个土地啥,人家承包了那你能不让人家盖吗?”
 
据史料记载,朱元璋幼时随母亲居住在娘舅家避灾荒、距洞林寺不远,7岁时就到寺中打杂做和尚,后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便御赐了禅师塔。现如今这座千年古寺在周围建筑工地的嘈杂声中难以清净,让僧人倍感悲哀,他们只能改变习惯来应对这样尴尬局面。
 
郑州洞林寺僧人恒德:“那肯定静不下来,也习惯了,静不下来也得静,个人改变不了别人的情况下,你得改变自己,改变不了人的话,得适应这个环境,你不能人家盖房子叮叮当当你就不打坐了,这个也不是咱出家人想要的效果,以忍为主吧!清净!这个怎么说?暂时肯定清净不了,得个几年清净不了,慢慢适应吧!”
 
也有网友称,近年来房地产凶猛,就算你寺庙再古、佛法再高深也难敌商人赚钱的欲望。
 
记者李超庆河南郑州报道
 
来源:中国新闻网,转自凤凰佛教, 20150727。 
http://fo.ifeng.com/a/20150727/41403169_0.shtml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就浙江天主教基督教关于十字架的公开信谈当地政教关系
       下一篇文章:印度严禁修女戴头巾进入试场,引起宗教权利争议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