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民间信仰和新兴宗教
 
台湾民间信仰的区域特色
发布时间: 2015/9/25日    【字体:
作者:唐金培
关键词:  台湾 民间信仰 妈祖庙 人物崇拜  
 
 
  明清以来,在大量闽粤居民迁徙到台湾的过程中,也将其民间信仰带到台湾,并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一些区域性特色。
 
  第一,民间信仰所崇拜的神祇种类繁多且以人物崇拜居多。据《台湾省寺庙教堂调查表》记载,台湾地区的主祀神多达247种。除19种佛教神、13种道教神、20种自然崇拜神、1种庶物崇拜神外,其余194种都是诸如妈祖、关帝等灵魂崇拜之神。真正与民众生活密切,影响巨大的是民间信仰,例如妈祖,台湾岛内就有三分之二的人信仰。同时,台湾民间信仰的神明以闽籍居多且相对比较集中。据1981年统计数字,台湾民间信仰近300种神明,其中前20位神明的寺庙占总数的83%以上。妈祖、王爷、保生大帝、清水祖师、开漳圣王、广泽尊王、开台圣王等闽地或闽籍神明位置明显靠前。
 
      第二,台湾民间神明大多被赋予救助海难权能且神通广大。险恶的台湾海峡因受季风影响,海水流速高,漩涡大,海面伴有不同颜色的斑纹,素有“黑水沟”之称。往来船舶一旦陷入漩涡,不是触礁沉没就是不知去向。即便侥幸登岛,大多也因为不适应那里的水土而生病致死。为摆脱各种恐惧不安,渡海移民者只能祈求和依靠神灵的护佑。由于地理上的海洋性特点,使台湾民间信仰神明大多被赋予 “入海能搏浪救生,进山能扶伤治病”的职能,即便是原本从河洛地区传来的神灵也是如此。如关帝爷本为军神(或兵神、武神)、财神,传入闽粤等地后已变成无所不能、无所不管的保护神。奉祀入台后同样神通灵验,在台湾为数众多的神明中位置明显靠前。又如城隍,本非海神,可是在平潭等地,人们出海前均向城隍祈求平安。至于海上保护神妈祖,在台湾民间信仰中的地位及影响更是远远超过妈祖的故乡福建。这些都是移民为适应新的环境所作的权益性调整。
 
      第三,台湾民间信仰区域特色鲜明且具有较强的祖籍乡土观念。由于明清时期实行海禁,迁入台湾的闽粤移民比较零散,不易组成较大的家族集团。所以,台湾的民间信仰不像大陆那样具有明显的宗族性,而是具有较强的区域特色和祖籍乡土观念。如漳州的开漳圣王、三平祖师,泉州的清水祖师,嘉应州的三山国王,汀州的定光古佛,福州的五福大帝等彼此间带有较明显的排斥性。在台湾,泉州籍人一般不奉开漳圣王,漳州籍人一般不奉定光古佛。来自不同地域的移民一旦发生纠纷,对方的神像神庙往往成为攻击和破坏的主要对象。如在清代台北漳泉分类械斗中,泉州籍人故意攻击漳州籍人的开漳圣王庙,并捣毁其庙宇,损坏其神像。这表面上是为争水争地发生的械斗,实质上是不同地域移民的信仰意识冲突。
 
  第四,台湾民间庙宇普遍存在诸神合祀现象且多教融合趋势明显。在台湾、马祖、金门、澎湖等地同一个庙宇中,佛、道、儒三教及众多民间神祇往往同时受到供奉。这种现象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兼容并蓄精神,彰显了多教合流的发展趋势。如台北慈护宫的正殿祀妈祖,陪祀孔夫子、释迦佛、太上老君及王母娘娘,东西庑侧分祀水仙尊王、福德正神、神农大帝、关圣帝君等。马祖列岛民间庙宇,在祭奉主神外也有从祀、寄祀等信仰习俗。桃园县的闽台宫妈祖庙,除主祀妈祖之外,还供奉威武将军、通天府、铁甲将军、临水夫人诸神位。南竿山陇的白马尊王庙,除了祭祀白马三郎和白马夫人之外,还祭祀华光大帝、五灵公、福德正神、临水夫人等神灵。
 
  第五,台湾民间祭祀活动多由地方富绅把持。如云林县玄天上帝庙“于嘉庆年间,街长卢光顺、何春梅出首捐缘公建。至道光年间,街长刘深池、江腾仁、何房先等,出首捐缘再建后进一大间”;开漳圣王庙于“道光甲子年,富户薛大有倡首捐金,绅民公建”。一些有钱人往往通过庙务管理委员会或董事会组织各种信仰活动增强其在地方的号召力,并通过操纵民间宗教活动来控制乡村社会的管理权。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
 
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报》,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201598日 
http://reli.cssn.cn/zjx/zjx_yc/201509/t20150908_2151462_1.shtml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漫话满族祭天享鹊习俗
       下一篇文章:文化解密:你所不知道的畲族女神故事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