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政教关系
 
英国宗教改革运动与威斯敏斯特大会(上)
发布时间: 2017/6/22日    【字体:
作者:江登兴
关键词:  宗教改革运动 威斯敏斯特大会  
 
 
编者案                           
 
这份关于清教徒运动与威斯敏斯特大会的资料,主体是一份听课笔记。我根据以前对于清教徒运动的粗略研读成果,对文本做了改编。本文中所有钟马田牧师的言论均引自《清教徒的脚踪》一书。清教徒运动是英国教会将宗教改革落地和深化的一场伟大运动,威斯敏斯特信条是对于宗教改革所奠定的福音教义的一次系统的陈述。适逢宗教改革500周年,本人将测验考试默想威斯敏斯特信条中,涉及到“五个唯独”的论述,作为对于宗教改革运动的一点纪念。先发此文作为对威斯敏斯特信条的背景介绍。——江登兴
 
导言
 
威斯敏斯特大会的名称由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而来。在这里从1643年-1647年有上百名神学家聚集开会,这个会议的目标是要在英国进行宗教改革。
 
今年是2017年,是特别很是重要的一年,路德在1517年公布95条论纲,当时大部分人士认为教会需要改革的是伦理,路德的设法主意不同,他认为真正需要改变的是教义。所以宗教改革是从试图重建教会的教义入手下手的。在路德改教百年之后,在英国的清教徒想要完成英国教会的改革,举行了威斯敏斯特大会。
 
威敏告白是英国清教徒神学的顶峰,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信条,我们需要去思想清教徒的历史。
 
清教徒的历史
 
1 清教徒的源头
 
英国的清教徒精神,也许可以追溯到13世纪的威克里夫(Wycliffe),他是宗教改革前最先翻译英文圣经的人,在此之前英国人没有自己语言的圣经。他又被称为“宗教改革的晨星”。他从圣经汲取勇气和灵感,并且因为敬畏上帝而不畏人间权贵。这两点大致是清教徒的基本特质。
 
纳本(Knappen)在《都铎王朝时代的清教主义》一书中认为,清教的精神,首见于丁道尔(William Tyndale)的施展阐发,当时是1524年。
 
钟马田评论丁道尔说:
 
“他热切希望一样平常人都能读圣经,可是困难重重,他所采取去克服这些困难的方法,显清楚明了他是个清教徒。他没有经过主教们的同意就把圣经翻译出版;这就是清教徒所发的第一炮。……他所作的另外一件事,也表清楚明了清教徒的特色——他竟然未经国王的批准,迳自离开英国。这不同寻常的举动,在当权者的眼中,是该受严厉申斥的。但丁道尔急于要把圣经翻译出来,并将它付印出版,所以在国王没有批准的时候,他就离开了英国,前赴德国,得到路德和其他弟兄们的协助,完成了这件大事。”
 
“这两件事所表明的态度,都是清教徒对当权者的一贯作风,表明他们看重真理,过于传统与政权的势力,并坚持照着自己所认定正确的体式格局,去自由事奉上帝。”(钟马田:“清教派和它的起源”,见《清教徒的脚踪》,钟马田 著 华夏出版社。)
 
丁道尔1536年被烧死在火刑柱上。他临死时祷告说:“主啊,求你打开英格兰国王的眼睛。”第二年英译本《圣经》在英国全国发行,这极大地推进了英国的宗教改革。
 
2、亨利八世
 
当时的英国国王是亨利八世。有人把亨利八世时代的历史称为过山车式的历史,升到高处猛然降下,然后再升上去。英国每换一个国王,整个的政策也会发生很大变化。亨利八世,爱德华六世,玛丽一世,伊丽莎白一世。到爱德华六世是上升,玛丽降下,伊丽莎白又急速上升。
 
亨利八世的时候路德在德国活动,1520年路德发表《教会被掳于巴比伦》,在这篇文章里面,路德反对教会当时的七项圣礼的说法,他批评天主教在没有圣经支持下编造各种礼仪,并且主张只有圣经所要求的洗礼和圣餐是我们应该实施的,于是圣礼从7个变为2个。在这个时候,亨利八世出了一本书,称为《为七圣事辩护》,与路德逆来顺受。教皇大悦,授予亨利八世教会决定信念保护者的称号。
 
但是1530年,教皇和亨利之间的关系决裂了。亨利八世第一任妻子是凯瑟琳,他们生女儿玛丽。亨利八世想要稳固王权就需要儿子,但是他和凯瑟琳没有儿子。所以他想要和凯瑟琳离婚,当时国王若要离婚就需要经由过程教皇批准。教皇却决不批准,其中缘故原由是凯瑟琳是西班牙公主,而西班牙是对教廷支持特别很是大的国家。当亨利八世要求离婚时,教皇看西班牙的眼色就没有许可。他和教皇关系破裂。
 
亨利八世之后娶了安娜,生女儿伊丽莎白。你们可以想象,亨利为了要得儿子不惜和罗马教廷闹翻,结果还是生女儿。他之后换妻子珍,生儿子爱德华六世。
 
亨利八世的宗教政策
 
当他们和天主教分离之后,1534颁布了至尊法案。这个法案的要点就是英国教会地上的最高元首不是教皇,而是国王。这样所有教会都由亨利管理,领袖由他选拔。
 
之后他解散修道院,这些修道院原本是罗马教会的产业,他先将这些产业都归给国王,然后以特别很是低廉的价格卖给贵族。这样贵族就特别高兴,拥戴亨利八世。亨利八世任命克兰墨为英国教会的大主教,至今英国教会第一权势巨子是国王,第二就是坎特伯雷大主教。
 
对于亨利八世的总结是他设立建设了英国的天主教,与罗马天主教间断中止。虽然与天主教分离,但是就信仰来说仿照照旧是天主教的信仰。实际他没有改变神学,只是改变教会的权力机构,让自己作头。
 
无论怎样,和罗马天主教间断中止后,在克兰墨(Crammer)的带领下,英国教会入手下手受到宗教改革的影响。
 
逃往欧洲
 
亨利八世脱离罗马天主教不过是为了与凯瑟琳离婚方便,但此举为此后英国的宗教改革创造了政治环境。在亨利的年代,一些弟兄们不克不及容忍他摇摆不定的政策,他们逃去欧洲大陆,像科弗代尔(Miles Coverdale),受茨温利、布林格的影响,茨温利主张大马金刀地改革。
 
钟马田说:“他们入手下手觉悟到,宗教革新的努力,还没有成功。……这种认为宗教革新还不够彻底的看法,就是清教徒最基本的特色。”“丁道尔认为可以容忍某些宗教仪式、服装样式等……但有些弟兄们认为这些东西完全不克不及接受,因为这些东西是罗马天主教遗传下来的……既然已经入手下手了摒弃的行动……那么就应该坚持到底。”他们引用路加福音九章:“手扶着犁向后看的,不配进上帝的国。”
 
后者真正体现了“清教徒的作风”。
 
3、爱德华六世
 
1547年亨利八世去世,他9岁的幼子爱德华六世(Edward VI)继位,政府权力落在一群支持新教的王室顾问手中,他们致力于推进国内的宗教改革。当时重要的人物是克兰墨,他施行很多改革性的主张:
 
婚姻许可
 
首先,他允许圣职人员结婚,克兰墨自己也结婚。
 
讲坛中心
 
教会的建筑物的样式改革为以讲台为中心。天主教的建筑中,特别很是重要的是祭坛,克兰墨以讲台取代祭坛,这样就显出礼拜的核心不是献祭,而是讲道。
 
两种圣餐
 
过去对圣餐只是领受饼,他们认为接受杯可能会把主的血误洒,所以不许可。而克兰墨实施饼和杯同领的圣餐
 
公祷书
 
他重要的改革是制订公祷书,虽然受到宗教改革的影响,但是改革神学没有扎根,神职人员不知道如何讲道,如何祷告。经由过程编制公祷书,使英国教会知道礼拜应该这样礼拜。
 
讲道书
 
他又编制讲道书发放给英国教会,因为让每一个牧者直接讲道,他们还做不到,所以他们就诵读编撰好的讲道。
 
这样他们可以或许在礼拜中使用公祷书和讲道书,接受宗教改革的影响。
 
他也邀请有名的神学家邀请到英国教导,包括马丁.布塞尔和彼得两位神学家。
 
钟马田认为“在爱德华在位期间,一个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就要看人有无在欧洲大陆生活过。”欧洲大陆回来的人一样平常都受到那里如日中天的宗教改革精神的影响。
 
4、玛丽一世
 
但是爱德华六世在16岁去世,接下来就是玛丽一世,他被称为血腥玛丽。
 
1553至1558年玛丽女王统治英国,她是凯瑟琳的女儿,凯瑟琳受到罗马教庭的支持,玛丽是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她继承王位不久,就带领整个教会归回天主教会。她在四年中处死了近300名新教徒。已经结婚的圣职人员都被处决,对坚持宗教改革信仰的都被处以火刑。很多人因此而死,也有很多人去国外避难。他们很多去日内瓦,是加尔文曾经牧会的地方。他们后来在日内瓦受到训练回到英国,其中有很多的人殉道。在牛津大学至今仿照照旧有殉道者的塔。
 
这些殉道者的人中有拉蒂墨,他是特别很是出色的牧师,他和他的牧师一起殉道,他对着正在火中殉道而死的瑞德里说:“弟兄啊,斗胆勇敢地,平和平静地接受死亡吧!今天我们是因着上帝的恩典成为英国燃起的蜡烛,但这火不再会止息。”
 
托马斯.克兰墨也在这时候殉道,克兰墨在玛丽女王威胁他的时候暂时放弃自己更正教的信仰立场,签署文书。后来他回头意想到自己做错了,在殉道的时候要求把自己的右手先放在火中,因为右手签署了这样的文件。这样,很多人殉道而死。
 
在上帝的照顾护士中,玛丽女王作王五年后的1558年死亡。虽然是短短五年,但是却是给更正教会极重迫害的女王。
 
这却出现了悖论式的结果,对更正教的严厉逼迫正成为更正教迅速复兴的动力,有人说英国更正教的复兴是玛丽女王的作品。其中很重要的缘故原由是那些在玛丽女王迫害期间逃亡到欧洲,接受改革宗神学的人回到英国。这些人受到迫害逃到欧洲,并且学习改革宗神学,这就成为英国复兴的缘故原由。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人们目睹了玛丽逼迫的过程,英国民众认识到更正教信仰的纯粹性。
 
英国的宗教改革是从王入手下手的,而不是从信仰的缘由入手下手的改革,因此一样平常民众质疑改革的纯粹性,他们认为不过是王想要换一个老婆,或者贵族们想要掠夺修道院的财产。但是在玛丽逼迫的五年中,民众目睹了很多更正教的殉道者,这样让他们认识到更正教的信仰中有特别很是真挚的部分,不单单是政治和经济的理由,看来里面有重要的事情是他们可以抛弃生命来持守的。早期教会有一名叫特土良的人说:殉道士的死是教会的种子,英国教会经历了这个。
 
放逐者的教会
 
当时在欧洲的英国人有“放逐者的教会”,其中就教会体系体例和仪式发生了一场争论,争论的双方分别是约翰·诺克斯与安立甘派的格林道,后者认为“放逐者的教会”应该保留英国本土教会的体系体例。保守英国体系体例,意味着保留大量的天主教遗风,保留主教制。而诺克斯认为“主的心意,是要它像基督的教会。”
 
诺克斯在“放逐者的教会”的争论中居下风,因此出走日内瓦,受加尔文的款待,日后以他以在日内瓦所学彻底革新了苏格兰的教会。
 
同一时期,在一些基督徒在伦敦入手下手分别聚会,形成一些小教会。在玛丽的高压下,这在当时是冒极大风险的。也是近代追求信仰自由值得纪念的一笔。
 
但是,钟马田认为,这个时期决定性的是在欧洲流亡的英国人中所发生的事情。
 
5、伊丽莎白一世
 
伊丽莎白女王是亨利八世和安妮·博琳的女儿,也是一个新教徒,亨利八世是为了和她母亲结婚而和玛丽的母亲离婚,他上台后自然反对玛丽一世。但她的宗教政策更多是为了政治稳定考虑。
 
她登基后头一年颁布至尊法案,一年后颁布统一法案,这两个法案要一起看待。她颁布发表自己是教会“最高的管理者”,并且由她任命主教。至尊法案中要求英国教会需要统一行动,这样公祷书和讲道书就必须被强制使用,不随从跟随的人就会被处罚。伊丽莎白的宗教政策是中道政策,选择中间道路。
 
这是前面所说的过山车式的过程,玛丽的时候降到最低,伊丽莎白的时候重新往上走,但是没有到爱德华一世的高度。所谓的中道政策是这样:教义是宗教改革的教义,例如因信称义,但是教会治理和礼仪上仿照照旧遵循天主教。英国是从天主教分离的,于是他想要在两者间有共融的策略,更正教徒因为教义正确就很满意,而天主教徒认为礼仪是传统的,所以也很满意。
 
但是其中有一些人对这样的政策不满意,这些就是曾经出逃欧洲的人。他们在日内瓦看到一个很纯正的改革后的教会,他们看来英国这样的国家政策是一种妥协。所以他们主张不仅是要改革教义,礼仪也需要得到更彻底地洁净,这些人就是被称为清教徒的人。他们是试图把被污染的教会礼仪洁净的一群人。
 
这时候期,在英国女王管理的国教会内有三次辩论,清教徒是这些辩论的积极参与者,他们努力要革新英国教会。
 
A、圣职人员服装
 
首先是圣职人员的服装问题,当时天主教的神职人员穿和一样平常人不一样的圣服,显出他们是和一样平常人分别的人。但更正教认为真实的要点是决定信念,那么神职人员和平信徒之间的分别就取消了,服装上的分别就没必要要了。伊丽莎白女王试图维持这个传统,但是清教徒反对这个。
 
B、讲道
 
第二个争论的要点是讲道。清教徒经常有讲道聚会(在《清教徒的脚踪》中被翻译为“作先知讲道”),不同区域的牧师们一周一次定期聚会,他们一起对同一段经文研经,然后其中一小我私家对这段经文讲道。然后坐着的人听完讲道有一些点评,使他好的部分得到鼓动勉励,不好的部分得到修正。入手下手的时候只是牧师们聚集,之后很多渴慕的信徒也参与。这样就有了热心以自己研经成果而讲道的训练。清教徒们自己研读圣经,在讲道聚会上,有时他们会批评国王和错误的国家政策,对于这样的做法,国王和国教会不喜欢。伊丽莎白女王仿照照旧要求他们强制使用公祷书和讲道书,说白了就是按照国家所规定的内容讲道。
 
伊丽莎白一世对当时的大主教格林德尔发出命令解散清教徒讲道聚会,格林德尔拒绝发出这样的命令,于是被撤职。之后女王把特别很是听话的人设立为大主教,这样王就试图直接统治教会。
 
 C、教会治理
 
在伊丽莎白年间,迁移转变性的事件是1563年的“总会议”(Convocation)。在会议上清教徒“要求洗礼中停止使用十字架和圣水盘,不强求跪领圣餐、去强迫神职人员穿罗马式长袍和帽子。”结果清教徒以58票比59票的一票之差落败。这是一个分水岭,标志着清教徒在英国国教内改革努力的失败。
 
1570年剑桥大学神学教授卡特赖特(Thomas Cartwright)入手下手讲解使徒行传开头那几章,他入手下手教导使徒行传中的圣经式的教会是怎样的,他归纳了六个要点。。钟马田说:“卡特赖特提出教会本质的整个问题,因而引起在英国实行长老会派的主张。”
 
1. 主教制因为不合圣经必须被废止
 
主教制的核心是王,王任命大主教,大主教任命下面的主教,主教再任命教区牧师。这是由上下级来维持的体系体例。而卡尔瑞特认为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大主教不比主教高。
 
2. 教会的职分只有长老和执事
 
长老包括教导长老和治理的长老,因为当时有很多圣经中没有的职分,所以他要求只需要有长老和执事两种职分。
 
3. 长老完全是属灵的执能,执事负担负责慈惠事务。
 
4. 牧师应该有自己牧养的单间教会
 
当时是一名主教管理多个区域教会,一个主教负责下面很多堂会,收取其中的奉献,甚至有的情况是主教一年只去到自己负责的教会一次,这是因为要管理更多的教会。
 
5. 选举牧师
 
卡特赖特主张一个牧师负责一间教会,而这个牧师是由所在教会信徒的选举产生。也就是说不是上级任命下级的牧师,而是选举的牧师。
 
6. 治理由长老负担负责
 
之前是国家管理教会的统统,他主张维持教会的独立性。
 
之后,卡特赖特就被剑桥除名,并且国家入手下手对教会的逼迫,强调教会的统一性。
 
清教徒于是改变策略,他们意想到他们无法改变英国国王,他们也意想到自己不克不及改变英国教会的整体结构,但是他们想要经由过程讲道来改变一样平常民众的心。他们因为宗教政策,虽然没有居于高位,却更多走向民众,而且他们献身于从下面设立建设民众,这样训练出来的人同样成为可以或许设立建设威敏大会的人群。
 
1582年,他们设立以马内利学院,在这个学校中,牧师得到很好的训练。于是他们不再试图改变英国女王,而是设立建设圣徒,强调成圣。
 
1603年伊丽莎白死亡。
 
清教徒的分化
 
面对伊丽莎白的中道政策,更正教内部出现了不同的立场,一部分人认为应当妥协。清教徒们的回响反映是怎样的呢?钟马田说:“他们公然反抗。他们认为不克不及光是顺应别人的意见,以为‘继续下去,寄望将来,盼能改善情势。’他们不主张那种‘从里面去克胜’的立场,只是一味消极反抗。”
 
当时有部分清教徒认定了王室无权管治教会,教会也不应当设立主教。而盼望在英国实施日内瓦的长老会制度。
 
至此,原来英国国教内的主张妥协的迁就性立场入手下手硬化,这就是安立甘宗的立场。而其他清教徒却往反面发展,一部分发展成长老派,典型的是诺克斯在苏格兰的成功。而在英格兰,钟马田评论道:“事态却向另外一个标的目的发展,人称‘分离派’(Separatists),他们主张完全摒弃国立教会的设法主意,主张‘迅速改革,不再留恋’,意思是不要再留恋皇室政权。”
 
“较激进或纯正的清教徒,分别发展成长老派和分离派,前者相信英国教会,还有希望改革成为长老式的教会,后者却完全放弃英国教会了。”
 
1593年,彭力(John Pentry)、巴饶和其他一些弟兄,因为鼓动宣传分离派的主张,惨被处死。
 
6、詹姆斯一世
 
1603年伊利莎白女王去世,她没有结婚也没有后继者,想要寻求切近的血亲,他们找到来自苏格兰的詹姆斯六世,他继位后被称为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英国地图,上面是苏格兰,下面是英格兰。虽然从行政上是一个国家,但是他们是由不同的议会来统治。所以英格兰和苏格兰是相联系关系又分离的状态。
 
苏格兰是诺克斯活跃的地方,诺克斯本来是苏格兰人,但是在玛丽王迫害的时候他离开英国到日内瓦,他热心学习改革宗神学和教会治理。于是他回到苏格兰热心推行长老会。
 
清教徒们对詹姆斯一世满怀希望,因为他原本治理的苏格兰是长老会的国家,他们期待詹姆斯一世执政英格兰也转为长老会的制度。
 
在1604年的汉普顿御前会议(Hampton Court Conference)上,千名清教徒提出请愿书,请求在英格兰也如同苏格兰一样施行长老制度,但詹姆斯在苏格兰的统治是一个与长老会传道人不断斗争的过程,他说,要一名苏格兰长老“同意君主制好比要上帝和魔鬼达成一致。” 他的口号是“没有主教就没有国王”。自己过去面对的诺克斯是火一样的布道者,王不敢随意动牧师。如果他做错事情,牧师就会批评他。
 
但他来到英格兰后看到伊丽莎白设立建设的教会顺从制服王权就特别很是羡慕,觉得英国真好!
 
汉普顿御前会议上,除愿意有一本钦定版《圣经》(KJV)外,詹姆斯一世对清教徒寸步不让。“各种仪式、祈祷书和英国国教会的主教们都将被保留下来,如果清教徒不喜欢,他们仍然得服从,不然的话,国王威胁说,‘我会把他们赶出这块地方——或者更糟’”。(布鲁斯·雪莱《基督教会史》,P334,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这时候候清教徒特别很是失望,在伊丽莎白一世的时候他们在里面忍耐又忍耐,他们觉得稍稍等待就有不一样的时代来到,当詹姆斯一世继位他们认为时候到了。但是詹姆斯一世拒绝他们的期待,于是他们认为英国教会没有希望。
 
在汉普顿御前会议结束后不久,一些小型团体入手下手按照圣经的教导而是不根据主教和祈祷书聚集崇拜。促使他们离开英国教会的,是这一句圣经:“顺从上帝,不顺从人是应当的。”当人间的制度违背上帝的命令时,它刚好适用。
 
同时失望的清教徒入手下手迁离英国,很多人迁移到新大陆,正是在这一次会议不久后的1606年,清教徒的分离主义者入手下手了在史克罗比的聚会,这个聚会的成员,就是后来“五月花号”的成员。
 
詹姆士一世对清教徒不是那么善意,但是至少没有逼迫他们。在那样的环境下,清教徒特教热切地教导和训练年轻的清教徒领袖,因为这个缘故,加尔文主义在教会中占优势,虽然教会不是长老会制度,但是他们所信的和教导的都是加尔文主义的神学。在1618年到19年在荷兰召开多特会议,这是要解决和亚米念主义冲突的大会,这时候英国教会也参与到这次会议,他们也一起支持加尔文主义的预定论教义。
 
1618-1648年有三十年的宗教战争,这是欧洲更正教国家和天主教国家之间的战争,詹姆斯一世热切支持更正教国家,特别是支持持守海德堡教理问答的教会。并且詹姆斯一世的女儿就嫁给支持海德堡要理问答的领袖,所以教会的教义是统一到加尔文主义。
 
这个时候清教徒的政治家同样成长起来,在伊丽莎白时代入手下手设立建设剑桥,这所学校成为养育清教徒的学校,当时的学生不仅是想要当牧师的学生,也有特别很是有政治理想的青年想要在政治上发展。当时在剑桥的牧师和政治家的关系很亲密。这样的结果是在议会评论辩论宗教战争的时候,很多议员支持更正教。
 
这就为后来的威斯敏斯特大会牧者群体的出现,以及后来的英国内战中,议会与清教徒联盟对抗查理一世埋下了伏笔。
 
转自70头条
http://www.70tt.com/wenxueyulu/796095.html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宗教民族主义与政教分离
       下一篇文章:宋太宗与佛教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