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慈善
 
从慰问助学义诊中 看中国佛教慈善事业
发布时间: 2019/1/24日    【字体:
作者:妙言
关键词:  助学义诊 佛教慈善  
 
 
《法华经》曰:“大慈大悲,常无懈怠,恒求善事,利益一切。”《大智度论》亦云:“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慈悲,作为大乘佛教之根本,由此贯穿着中国佛教近两千年来的发展进程。慈善公益事业,也成为众多佛教徒弘法利生、积德行善的重要法门。
 
佛教与慈善向来有着不解的渊源。佛教在教义上倡导慈善的价值,在行为规范上要求止恶扬善的行为养成,并因此成为人类社会慈善活动的重要推动力。在历史上,佛教更注重个人心灵层面的修为和了悟,而鲜少社会性的行动。然而在当今中国,佛教界越来越多地参与社会公益慈善活动,践行自利利他的佛教理念,彰显慈悲利他的佛教情怀。
 
佛教慈善事业的表现形式:
 
 慈善教育
 
慈善教育是中国佛教在近代时期新兴的一项慈善事业,具体表现为创设慈儿院,收养无依孤儿,施以教养,或兴办义务学校,资助贫困儿童入学。这在中国佛教近两千年的发展史上可谓前所未有,由清末至民国,前后持续约半个世纪,并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成为佛教慈善事业中至为重要的一部分。
 
  赈灾济贫
 
对佛门弟子而言,赈济灾民的主要形式即是“布施”。佛教将布施分为财布施、法布施、身布施(又称无畏布施)三种。在灾荒饥馑之时,百姓衣食匮乏,财布施无疑是最及时、最急需的。佛僧们也发善心,施舍钱物,赈济灾民于水火。
 
  义诊施药
 
佛教与医疗颇有因缘,“五明之说”中即含医方明。佛教经典卷帙宏富,与医药相关的也不乏见,如《金光明最胜王经·除病品》。它将医科分为八科,并详细分析各种病因及其疗法。而《华严经》《涅槃经》《法华经》《维摩经》亦载有治病疗伤的方法。从古至今,佛门子弟依然秉持传统,在各地设立佛教医院、义诊所或施药处,或开展临终关怀等,以解除众生身心之痛苦。
 
  掩埋尸骸
 
埋瘗尸骸是一般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然而,近代僧侣基于佛教济世利人的佛教精神,却热心参与,不辞辛劳,不避污秽,心无畏惧,令人感佩。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就成为社会服务的有效载体而存在,并承担了填补社会公共慈善事业空间的空白,这也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历程。
 
佛教慈善事业和谐发展的必要性
 
佛教慈善事业是佛教自身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和重要表现,佛教本身就蕴含着“善恶报应论”、“慈悲喜舍”、“福德功田”三大慈善思想,佛教慈善事业即是其内在慈善理念的一种外在诉求和社会化表达方式。
 
慈善事业的和谐发展是佛教良性世俗化的迫切要求与必然选择,是抵制其恶性世俗化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的实践证明,慈善事业即是佛教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有益方式,也是其良性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佛教慈善的目标与愿景
 
契理契机的“人间佛教”慈善在“世法皆佛法”理念的引导下,关注个体的智慧具足、德行圆满、心性明净,群体的和乐共生、和睦无诤,社会的和谐发展、祥和安康,全球的和平进步、平等共存。
 
佛教慈善对于自身的目标是慈善会员个人的福慧日臻圆满,僧团及慈善基金会的功德渐趋具足,佛教的悲心宏愿得以实现、法身慧命灯灯相传。
 
在太虚大师“人生佛教”的指引下,佛教僧众秉承着传统的慈悲观念,广行布施,热忱参与慈善教育、灾害救济、恤孤济贫、疾病医治等多项慈善公益事业,以裨益社会,普度芸芸众生。
 
在当代中国各种宗教及民间信仰中,佛教无疑是对中国社会影响最为普及和深远的,而其面向现代的社会转型所承载的时代使命也最艰巨。
 
参考文献:
王贵祥,中国汉传佛教建筑史,2016.
曾桂林.《慈航普度: 近代中国佛教慈善事业论纲》,《中国文化研究》2014 年.
段彩虹,邓莉雅.《佛教慈善的现代意义与现实问题》,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王月清,刘丹.《中国佛教慈善的现状与未来》.
孙浩然.《佛教慈善的历史发展、现实问题及对策建议》,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
 
转自菩萨在线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遍布全球的犹太式慈善
       下一篇文章:麻风病人放逐地与天主教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