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团体
 
净土与天国
发布时间: 2020/11/13日    【字体:
作者:庄祖鲲
关键词:  净土 天国 佛教 基督教  
 
 
佛教在唐朝鼎盛时期,曾有八大宗派各领风骚,如今在中国只剩禅、净二宗为主流。净土宗只要念佛就能往生净土,被称为“易行道”,普受广大群众欢迎,“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标语贴满了台湾大街小巷的每一根电线杆。
 
由于净土宗信徒向往死后往生西方净土,基督徒则确信死后会到天国,因此有人(包括佛教徒与基督徒)似乎觉得两者是异曲同工的。这就是本文要仔细考察的问题。
 
“净土”知多少?
 
圣严法师,台湾禅宗的一代宗师,曾说:
 
净土思想及净土信仰是属于大乘佛教的共同特色。(净土)主要是指诸佛度化众生的国土,以及未来弥勒佛下生人间成佛之际的娑婆世界。1
 
以中国佛教的两大主流而言,净土宗信徒多以往生“西方净土”为修持的目标,禅宗信徒则以“自心净土”的开发为目标。对于“净土”一词的定义,圣严法师在《净土在人间》及其他著作内,有精辟详细的介绍2
 
事实上,“净土”乃是一个含混的名词,不同的佛经有不同的说法。圣严所下的定义是:“净土的意思就是佛、菩萨3 等圣人所住的国土。是佛的功德所成的世界,也可能是佛的愿力所成的世界。”4 与净土相对的,则是世俗凡人所居的“秽土”。但是,因为修行的成果不同,诸佛所建造的净土也不一样,如弥勒净土、药师净土、弥陀净土等。一般佛教徒最耳熟能详的,大概还是净土宗所强调的阿弥陀佛所居的“极乐世界”,又被称为“西方净土”。而这个西方极乐世界,是否就是最高净土?佛教的各学派间仍有争论。
 
一般人多半以为,只要到了西方净土,就是到了幸福的终点站,从此以后可以快快乐乐地享受乐园的生活。其实这是极大的误解。因为“净土”乃是修练的地方(或称“道场”),只是成佛前的“中继站”。而西方净土之所以成为许多佛教徒向往的地方,因为据称在那里将有“名师”(如诸佛、观音、势至5 等)指点,因此在净土修练成佛的成功率就更高了。用比方来说,往生“净土”就好比进了哈佛大学等名校。很多家长以为,孩子能进入名校,幸福快乐的好日子就指日可待了。
 
然而不要忘了,即使往生到西方净土,仍然还有等级高下之分。正如名校也有大学生、硕士生及博士生的不同等级;而每一级的学生程度不同,将来毕业后的造化也大不相同。
 
在净土宗三大宝典之一的《观无量寿经》中,曾提到往生净土的人,有上中下“三等九品”的区分。6 只有最高级班的“上品上生者”,才能很快成佛。连第二级的“上品中生者”,也至少要经过一个“小劫”7 的修练,才能升级。至于下品的最低三级的人,虽到了西方净土,却被关闭在佛陀座下的莲花之内。经很长一段时间(下品上生者要经过十个小劫,下品中生者要经过六个劫,下品下生者要经过十二大劫),当莲花开放时,才有机会得听观音、势至(但非佛陀)讲经。假设下品下生者,虽经过十二大劫才得听一次道,却仍然执迷不悟呢?那他们就将“万劫不复”了。
 
《观无量寿经》为十恶五逆的罪人大开方便之门,将其列为下品下生;但另一部净土宗三大宝典之一的《无量寿经》,却说西方净土不收那些十恶五逆的罪人。可见净土宗内的观点并不一致。然而圣严强调,只有上品的三等人有成佛的可能;而中品的三等(即修小乘佛教及有善行者),最高也只能修到阿罗汉果(二乘圣果)的境界;至于下品的三等人(即一般的凡夫及行恶者),只是有“发菩提心”(即成为信众)的可能性而已。8
 
另一方面,禅宗却认为,净土宗的“往生净土”法门,只是为了那些忍力不足、悲心不坚、愿力不敌业力的凡夫众生所开的方便法门,乃是依靠他力的「易行道」。而禅宗认为,靠自力修行证悟的方法,才是正确的难行道。换句话说,禅宗着重于清净本心所显的佛性(或称“真如自性”)。《六祖坛经》(法海本)卷三十六中,曾记载六祖惠能对净土宗的评语说:
 
迷人念佛生彼(净土),悟者自净其心。...... 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剎那;不悟顿教大乘,念佛往生,路遥如何能达?
 
圣严也说:“迷者向心外求佛、求净土;悟者顿悟自心是佛,自心作佛,因此当下未离严净的佛土。”9 不过禅宗所说的净土并不是阿弥陀佛净土,而是所谓的“唯心净土”。
 
“天国”又几何?
 
基督教的“天国”却有完全不同的涵义。基本上,正如圣严所说,佛教的净土,乃是诸佛与众生共同努力所完成,以佛的本愿为主导,再以众生的功德和心愿为辅佐,方克有成。 10 基督教的天国则完全是神独力所预备,11 为信徒将来与神永远同在的居所。因此,对基督徒而言,天国是一步到位的终极目标;而非像佛教的净土,仅是一个理想的修练“道场”,在那儿还需要进一步修练方能成佛。
 
耶稣在世时主要的讲道信息就是“天国”或“神的国”)。其中“登山宝训”(马太福音五至七章)及天国的比喻(马太福音十三章)更表达了「天国」的核心观念。总的来说,“天国”强调的是神的治理,包括神在信徒心中的治理(就是信徒必须顺服神的旨意)、神在教会中的治理,及神在世界中的治理。
 
此外,“天国”还有两个“吊诡性”或“悖论式”(paradoxical)的特质:12
 
A.“天国”既是现在的,又是将来的。
 
当施洗约翰的门徒问耶稣,祂是否那“将要来的”弥赛亚时,13 耶稣以先知所预言的「瞎子看见、瘸子行走、麻疯病者得医治、聋子得听见、死人 复活、穷人有福音传给他们」来回答他们(太十一4-5;赛二十九17-19;三十五5-6;四十二6-7;六十一1-2)。换句话说,天国不是在遥远的将来,而是自从耶稣开始传道以来,就已经进入这个世界了(太四17;可一15)。耶稣甚至说:
 
神的国就在你们心里。(路加福音十七21
 
也就是说,当人让神来管理他的生命时,天国已经开始进入他的心中了。然而,天国的某些层面,却只有当门徒“看见人子从天降临”(太十六28;路九27;可九1)时才会完全实现。例如只有当主耶稣再度降临时,门徒才能与祂同享天国的筵席(太八11-12;二十六29;路十三28-29;二十二1828-30;可十四25;也只有在将来,罪恶才会完全除尽,眼泪及死亡才会完全过去(启二十一4)。
 
所以,“天国”虽然已经来到人间,却要在将来才能完全彰显。这就是有关"天国""已经... 但尚未(already... but not yet)观念。基督教所谓的天国已经来到人间,与佛教近日提倡的"人间净土"是否异曲同工?这是下文要讨论的问题。
 
B.“天国”既是“好消息”,也是“坏消息”。
 
耶稣不但带来救赎的“福音”,也宣扬审判的“坏消息”。因此,一方面福音是为万人预备的,无论是犹太人或外邦人,都可以因着相信而得救。但另一方面,耶稣也强调引到永生之路是小的,门是窄的,找到的人很少(太七13-14)。
 
耶稣在橄榄山最后的劝勉中(太二十四45-二十五46),指出那忠心有见识的仆人、聪明的童女、善于投资的仆人、及“绵羊”,都将得到赏赐;但那些醉酒的恶仆、愚拙的童女、又恶又懒的仆人及“山羊”,都将面临审判。另外还有麦子和稗子的比喻(太十三24-3036-43),撒网到海里的比喻(太十三47-50),也都是强调“分别”的原则。而弥赛亚的筵席的比喻(太二十二1-13)则提醒门徒要预备回应神的呼召。
 
从这个角度来说,基督教的天国与佛教的西方净土是大异其趣的。佛教似乎为了普渡众生,而大开往生净土的方便之门;耶稣却强调“被召的人多,选上的人少。”(太二十二14
 
 “人间净土”或“人间天堂”?
 
 无独有偶地,佛教的“净土”与基督教的“天国”近代都有试图转向人间的尝试。近代佛教大师太虚(1889-1947)、印顺(1906-2004?)与圣严(1929-),都竭力宣扬“人间净土”的观念,要将净土由未来的“西方”,引到当下的“人间”。太虚在民国初年即提倡“人生佛教”与“人间净土”之说;印顺也因佛经所说“诸佛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而大受感动,乃提出“人间佛教”的理念,推动以人类为本的佛教。在印顺的感召下,圣严与其他佛教界领袖这些年竭力推动“人间净土”的运动,期望“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因此“人间净土”已成为当代中国佛教(特别是台湾地区)的主流思想。
 
而基督教从十九世纪末开始的“社会福音派”,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拉丁美洲的“解放神学”,也都曾经尝试建立地上的“人间乐园”。
 
十九世纪中叶开始,以德国为首的自由派神学思想家,由于全盘接受理性主义思想,质疑神迹及圣经的权威性,以致于放弃了对未来天上乐园的追求。他们试图以西方文明为楷模,去协助亚、非等落后国家,建立现代化的“地上天国”。这就是所谓社会福音派的起源,也是他们被称为“西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者”的原因。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这个幻想归于破灭,基督教中的社会福音派也就消沉下去了。
 
在贫富悬殊的拉丁美洲,部份天主教神父试图结合马克思主义与基督教自由派神学,建构解放神学。他们甚至不惜用暴力去建立以共产主义为基础的“地上乐园”。七○年代末期,尼加拉瓜左派的桑定政权夺权成功,新政府中就有好几位部长(包括外交部长)是天主教神父,这似乎是梦想成真。但是十年之后,因为腐败滥权、内外交迫、民不聊生,桑定政权垮台。1989年后,东欧共产国家土崩瓦解,解放神学所描绘的“地上乐园”理想也随之幻灭。因此,当今的基督教主流思想,已经唾弃地上天国的梦想。
 
反讽的是,经过多年的推广与尝试后,目前佛教与基督教对于“人间净土”与“人间天国”的理念,似乎有背道而驰的趋向。
 
在这南辕北辙的表象下,请不要误以为基督教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出世”宗教。曾有人说基督教有“他世”情怀,儒家却肯定“现世”。其实,基督教没有佛教“轮回转世”的观念,却强调“仅此一生”。因此,基督徒特别重视在有生之年,如何善用自己的光阴、钱财济世助人。耶稣曾说:“你们是世上的光,是世上的盐”(太五13-16;离世前他祷告说:
 
“我不求你叫他们离开世界,只求你保守他们脱离罪恶。他们不属世界,...... 你怎样差我到世上,我也怎样差他们到世上。”(约十七15-18)。
 
基督教固然强调“来世”的赏罚,但这种赏罚却是以“今世”的贡献为基准。所以,耶稣说:“凡称呼我‘主阿!主阿!’的人,不能都进天国。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太七21)因此,有“他世”情怀的基督教,在社会改革、慈善救济、捐资兴学上的贡献,却比一般社会大众高出许多,这是有目共睹的。反倒是肯定“现世”的儒家,却逐渐失去了救世的热情,不是存着“学而优则仕”的私心,就是逐渐转为“出世”了。这是另一个反讽。
 
 恩福杂志
 
 
1.圣严法师,《净土在人间》,法鼓山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5页。
 
2. 同上。    
 
3. “菩萨”原来印度文的意思乃是指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修道者”。而修悟已成的圣人,就可以称为“佛”。在此圣严是以此定义来称“菩萨”,而非一般民众将佛与菩萨混为一谈的说法。    
 
4. 《净土在人间》,22页。    
 
5.观音和“势至”,乃是传说中阿弥陀佛身边的两大助手,好比“左右护法”一般。“观音”或译为“观自在”,代表佛的慈悲;“大势至”则代表佛的智慧。    
 
6. 《净土宗三经》,四川出版社,2005年。第95-96113-118页。    
 
7. “劫”(kalpa)是印度天竺语的时间单位,代表很长的时间。一小劫约相当于1680万年,一大劫则为13亿4400万年。    
 
8. 《净土在人间》,81页。    
 
9. 同上,140页。    
 
10. 同上,47页。    
 
11. 约翰福音141-3。    
 
12. 庄祖鲲,《宣教神学》,使者协会,2004年,48页。    
 
13. 弥赛亚(Messiah)是希伯来语的“受膏者”之意,在希腊语则念为“基督”(Christ)。以色列人观念中的《受膏者》,往往是指着君王、大祭司或先知而言的。但是到耶稣的时代,这“受膏者”已经成为集君王、大祭司和先知三者为一身的未来“救世主”了。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东正教的神人之际
       下一篇文章:道教崇俭思想浅析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