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财产
 
华严寺的重生
发布时间: 2020/12/4日    【字体:
作者:宽昌法师
关键词:  华严寺 华严宗  
 
 
几间破旧的铁皮房,藏着僧人不为人知的一面
 
很多庄严的佛教道场,都是从铁皮房开始的。比如华严宗祖庭华严寺。
 
在明代遭受“关中大地震”之后,华严宗祖庭华严寺主体建筑基本被毁,唯留两座祖塔孤立在少陵塬畔,一度成为了中国佛教唯一一所没有恢复的祖庭道场。
 
2006年底,宽昌法师和近十位年轻僧众,在祖庭遗址上,搭建起几间简易的铁皮房,担负起重建祖庭、再振宗风的历史使命。这几间铁皮房既是宽昌法师的栖身之所,也是他们进行佛事活动、讲经弘法的重要场所,直到2011年,这几间铁皮房在风雨摧残下“寿终正寝”。
 
对宽昌法师来讲,这几间铁皮房具有特殊的含义,他为这几间铁皮房写了一篇文章。通过这篇文章,你既能看到这几间铁皮房的生命历程,也能看到当代僧人们的坚守,更能看到蕴含在信仰中的、那生生不息的力量。
 
前两天风太大,把最初来寺栖身而建的五间铁皮活动房给吹坏了,这两天只好把它拆除了,看着一点一点地拆除,心里五味俱全。当初来到寺院时,除了两座祖塔和几间快要倒塌的房屋之外,其它一无所有。倒塌物和狭长的土地上长满了荒草,情景凄凉无比。
 
为了让僧众栖身,修建了这几间东西朝向的铁皮房。以此为起点,开始了重建祖庭,再树宗风的艰难历程。这几间铁皮房成了我们居住、进行佛事活动、讲经弘法的重要场所。望着满目疮痍、到处是废墟一样的祖庭,心中充满了勇气,勇气后面夹杂着些许不安。曾经在这里住过和准备要住的人很多,面对这里恶劣的生活环境及复杂的地理状况,大多乘兴而来,扫兴而去。他们并不是没有勇气,要面对这里的一切,不仅需要勇气,更重要的要有恒心来面对自己。
 
弹指挥手间,已经在这里快近五年的时间了。在这近五年的时间里,苦难时刻陪伴在身边,似乎它们(苦难)是专门为了我们而存在一样,想驱赶它离开,转眼间它又回到身边。在这里,我们经历太多太多了,每天都在面对中改变,在改变中创造。很多人不理解我们当初的选择,认为我们是一时的冲动,或者是大脑出了问题,因为现在的环境机遇与过去相比,真是天壤之别。在一般人眼里,很难理解!
 
来这里的原因不是享福,更不是冲动,而是为了磨练自己,为了重建华严祖庭。当初来到这里后,我们失去的太多,几乎连身体的健康都成了很大的问题。面对破败的祖庭,怎能让自己清闲下来呢?在这里,白天为了恢复祖庭、弘法利生劳碌奔波,只有晚上的时间留给自己看书学习,似乎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一样,争分夺秒的忙碌着。
 
在这里我们迈着艰难的步履,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身在连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的环境下,不断的转变心念,调整身体状态,让身心不受环境的干扰。对于人们而言,如能坚定行愿,保持正念,就会境随心转,如果行愿不决,正念随得随失,则会心随境转。我希望大家能以心转境,所以不管是诵经礼佛、出坡劳动,都走在前面,用实际行动来表现出内在的心愿,让大家六和同住,同舟共济,共同努力。
 
随着时光的变化,困难一点点的离我们而去,成就一点点的摆在大家面前,在这些用汗水和心血浸泡过的事物上,体现出大家的共同行愿。也就是在这里,我们在不断地转变中将困难变成考验,将苦难化成动力,在面对的当下,使我们逐步将佛法与生活结合起来、道风和基建结合起来,每天都在充实的生活中直面自己,改变环境,影响他人。
 
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不但能够面对自己,而且在大家的共同成就下,改变了很多人的看法,让他们信受到佛法,在寺院里获得其它地方无法得到的法喜和自在。虽然这里的外部环境相对较差,可这里的内在环境清静而庄严,清静到我们和信众的心灵,庄严到寺院和社会环境。对于这一切,别人问我,是祖庭成就了你们?还是你们成就了祖庭?我不假思索的告诉他:华严祖庭成就了我们的道业,我们保持了寺院的清静庄严,是在彼此的面对中,相互成就!
 
想想,难道不是这样吗?没有寺院过去的恶劣环境和复杂情况,我们何以在面对中梳理自己,清除内心的烦恼杂念呢?在面对中才能处理,如果选择逃避,哪里才是净土?哪里才是佛国!一切来自内心,一切在于思想认识,佛法让我们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是让我们在生活中认识到、体证到。而不是落在表面,解行不一。要是那样,佛法始终是佛法,烦恼依然是烦恼,无法在生活中仰止佛陀,完善人格;更无法在人成既佛成的现实中得大成就。
 
几间简易的铁皮活动房,虽然住在里面夏天“很暖和”,冬天“很凉快”,就是这几间简陋的铁皮房,承载起重建祖庭,再树宗风,转变心灵,活在当下的历史重任。
 
虽然我们没有高大坚实的房屋,
可我们拥有坚定崇高的信念;
虽然我们没有华美艳丽的装饰,
可我们拥有清净庄严的心灵;
虽然我们没有丰衣足食的生活,
可我们拥有健康完美的身心;
虽然我们没有宽大完备的设施,
可我们拥有纯正精严的道风。
 
道在人弘,非道弘人,在这里,我们将佛法转化成实践的方法,在这些方法的指引下,我们迈向佛道,在艰难的步履上留下一个个切实坚定的印迹。如此,心佛众生,何能有别!
 
几间简易的铁皮房,在风雨中破损了,老旧了,最后在大风中损坏了,在无常面前消失了。但其承载起的历史使命一直在延续着,在这里凝聚的力量在延伸着,在这里走出的僧信一直在努力着。几间铁皮房,它只是道场的一小部分,却在这个部分里包含着祖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它的存在是为了祖庭道场的重建开端,它们的失去更是为了祖庭今后的成就。过去它曾经为僧众遮风挡雨,现在它完成了存在的价值,未来更映射出华严祖道的历史使命!
 
几间简易的铁皮房,见证了华严祖道的艰难困苦,完成了僧众转变身心矛盾的历程,走过了弘宗演教的承接过程,成就了华严祖庭的复兴使命。从这里走出的人,必是坚定信愿的人,从这里做出的事,必是自利利他的事,从这里发出的声音,必是清净和谐的心声。
 
 原佛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建筑体现 以明清时期的清真寺为例
       下一篇文章:两个长安:唐代寺院的宗教信仰与日常饮食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