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慈善
 
佛教如何看待献血?--世界献血者日
发布时间: 2023/6/29日    【字体:
作者:觉悟号
关键词:  佛教 献血  
 

2023年6月14日,是第20个世界献血者日。献血是一种慈悲的善行,献血是一种可贵的奉献。

 

有人说,做善事不能瞻前顾后,伸出手臂即可达成的善举,何乐而不为呢?也有人说,献血影响身体健康,不要轻易尝试。在佛教角度,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作为佛子,我们应当“该出手时就出手”吗?一起来看。

 

献血是一种布施

 

布施有三种之分:第一种是法布施,即以清净心为人宣说如来正法,令闻者得法乐,资长善根之功。第二种是财布施,此中又分两类:一是内财施,即以自己头目脑髓,以至整个色身施于众生,如释迦如来在因地中行菩萨道,曾割肉喂鹰、舍身饲虎;二是外财施,即以自己所拥有的衣食财物施予有情,令彼不受饥寒的痛苦。第三种是无畏布施,即众生若有种种灾难怖畏之事,能够安慰他们,帮助他们免去内心的怖畏。

 

佛教没有直接讲到布施血液,但佛陀告诉我们要有布施心,不仅身外的财宝能布施,而且自己的头、目、脑、髓也要肯布施!重要器官都能布施,难道血液还不能布施吗?所以献血完全符合佛经的原则。

 

佛教核心精神是慈悲,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慈能与乐、悲能拔苦,按这样的精神去做人、去修行,献血无疑是符合这样的精神,献血能给病者脱离病苦,早日康复,恢复健康快乐!所以献血是慈悲的行为,我们是佛陀弟子,应该带头践行佛教的慈悲精神去献血,献血是慈悲行善。

 

献血是一种慈悲的行为

 

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世中为诃萨青王子时曾舍身饲虎,为萨波达王时曾割肉喂鹰,舍身布施,毫不贪吝,这是一种慈悲;而修行中的佛弟子基于自身情况量力而行,以无偿献血的方式积德行善,这同样是一种慈悲。

“慈能与乐、悲能拔苦。”“慈”就是给予一切众生快乐,“悲”就是要拔除一切众生的苦厄。无偿献血能使病者脱离病苦,早日康复,恢复健康快乐,这无疑是对佛教“慈悲”精神的一种现实阐释。

 

一个人能生活在世间,要靠很多人来服务,反过来我们也应该为大家服务、奉献。献血正是一种可贵的奉献,因为血液是不可批量生产的,只有靠健康的人捐献出来,才能用到病人身上,没有其他替代品。

 

学佛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世间人。而作为世间人,学佛的人往往更有爱心、更热衷于公益事业。虽然行善的途径有很多,有钱出钱,但归于眼前,义务献血是回馈、感恩社会的极好方式。

 

献血正当时

 

有的人把自己看的比寺院还重:想成佛又想偷懒,想念佛又想骂人;想护持道场,又不想得罪人;想做高僧,又想做名僧;想胡吃乱喝,又想有个好身体;想满腹经纶,又不想开卷有益;想拜师学艺,又不想谦虚好学;想富贵幸福,又不想付出。

如此这般,浑浑噩噩,迷惑颠倒,邋邋遢遢地整天做白日梦,不知不觉就到了老眼昏花,即将进入火葬场了,那时,即使明白了道理,想再专心做善事,至诚念佛,护持三宝,修复寺院,都没机缘了,后悔晚矣!等待自己的将是随业轮转。

 

因为,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中土;在身强力壮时捐血,且没有不良嗜好,身体健康,血质纯净,正是个捐血的好机缘,倘若错过了这个大好机会,待到年老体衰,油尽灯枯,血质污秽时,想捐血都没机会了。其它善事可以等一等、唯独献血不能等。

 

人的一生,人事环境在变,身体年龄在变,只有把握当下,自在随缘地做好每一件事,才是:幸福的一生,禅悦的一生,充实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修行的一生,无憾的一生。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省庵大师谈做善事与念佛的关系
       下一篇文章:“国际禁毒日”谈教会在禁毒方面的贡献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